讀碑帖 | 楊凝式 《韭花帖》

2021-02-10 格物的貓

格物の貓——第貳佰貳拾陸期

楊凝式(873~954),

字景度,號虛白,又自稱希維居士、

關西老農,因出生於癸巳年,

由此自號癸巳人,陝西華陰人。

他的祖輩均為唐朝重臣,

父親楊涉更是官至宰相。

自唐昭宗時中進士後,

曾任秘書郎一職。

唐朝滅亡後,梁、唐、晉、漢、周

五個朝代頻繁更替,

楊凝式這個出身官宦之家的才子,

亦「大為時輩所推」。

他文才風流,文章為世人喜愛,

在詩作上,亦有佳名傳世,

如「院似禪心靜,心如覺性圓」,

清麗而脫俗。

釋文:

晝寢乍興,輖飢正甚,忽蒙

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

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

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

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

謝伏惟鑑察。謹狀。

七月十一日,狀。

《韭花帖》是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

手卷的引首處有乾隆帝八字行楷:「楊少師韭花帖妙跡」,中間正上方鈐蓋「乾隆御筆」朱文印一方。

書法正文:

  晝寢乍興,輖飢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鑑察。謹狀。七月十一日,狀。

「七月十一日」後有漫漶不清的「凝式」款識,具有明顯的刮擦痕跡。該作品鑑藏印章極為繁多,其中南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時期印章有:「紹興(連珠印)」「睿思殿印」。

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1254年—1322年)印章:「趙」(朱文長方印,兩方)、「天水」「趙子昂印」「松雪齋圖書記」「趙氏子昂(騎縫印,兩方)、「松雪齋」。

元代大德至延祜年間藏家張宴(13世紀末—14世紀初期,河北沙河人,元末鑑藏家)私印:「張宴之印」「端本家傳」。

明人項元汴(1525年—1590年)鑑藏印章如下:「項元汴印」「神遊心賞」「項墨林鑑賞章」「墨林(連珠印)」「子京所藏」「若水軒」「元汴」「檇李父印之書畫記(半印)」「天籟閣(兩方)」「項子京家珍藏」「子孫永寶(鳥文)」「子孫世昌(三方)」「神品」「項墨林父秘笈之印」「檇李項氏士家寶玩(九曲篆)」「子京之印(騎縫印)」「宮保世家」「平生真賞」「向叔子」「寄傲(騎縫印)」「墨林子」「子京(葫蘆印)」「子京(騎縫印)」「神奇(連珠印,兩方)」「檇李(圓形印,兩方)」「墨林秘玩」「退密(騎縫印)」。

明代天啟崇禎年間藏家吳楨(17世紀前期,安徽歙縣人,生卒年不詳,字周生,明天啟崇禎年間書畫藏家)印章:「吳楨」「周生」。

清初四王之一王時敏(1592年—1680年)及其子王掞(1644—1728年,字藻儒,一作藻如,號顓庵、西田主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之子)的印章:「煙客(三方)」「西田(葫蘆印)」「顓庵(騎縫印,兩方)」「王顓庵書畫印」「王掞之印」「王掞字藻儒號顓庵又號退軒」。

又乾隆帝(1711年—1799年)印章如下:「石渠寶笈」「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乾清宮鑑藏寶」「古稀天子」「乾隆御覽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

此外尚有嘉慶帝(1796年—1820年)「嘉慶御覽之寶」印章一方,清朝遜帝溥儀(1906年—1967年)印章兩方:「宣統御覽之寶」「無(舞)逸齋精鑑璽」。

無錫藏家薛滿生(20世紀初期至80年代)印璽:「知過堂」「滿生心賞」「薛處子」「約齋一人」「滿生審定」「約齋」「梁溪薛氏滿生珍藏(兩方)」「滿生之印(騎縫印)」「曾藏薛處(騎縫印)」。

此外,尚有一些無法確定印主或者疑偽的印章:「古玩之章(白文)」「鄭元齡氏(朱文)」「稜嚴精舍(騎縫印)」「經筵講官(騎縫印)「墨妙」。

畫心後是諸家題跋,依次是張宴跋文:

大德壬寅忠宣後人張宴嘗收。宣和書譜載,楊凝式正書韭花帖,商旅般渡,紹興以厚價購得之,故傳之於江南。可與參政涮(浙)西回,攜來相惠。大德八年,歲在甲辰三月初十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兼樞密院判張宴敬書。

後鈐朱文印「張宴私印」。

乾隆帝跋文:

名翰留傳謝韭花,軒軒舉欲擬飛霞。馳情詎為盤餐計,乞米流風本一家。甲戌早春重展因題御筆。

後鈐白文印「幾暇怡情」和「退佳趣」兩方。再:

楊凝式書,筆跡遒放,每以欹側取態,評者稱為魯公後一人。此帖收入宣和譜中,尤膾炙人口,今閱世幾千年,紙墨完好,神採奕奕,如初落筆時,乃知古今尤物,每有丁甲護持,良非偶然。而書譜所載諸跋,如張宴、賈希朱,真跡猶存。獨董華亭容臺集中一跋,不知何時割去,致可惜也。庚午立春,勺辛盤初獻,早韭新嘗,時與興俱,一再展閱,輒志數言於尾,用寄清賞。乾隆御筆。」

後鈐朱文連珠印「乾」「隆」。

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賈希朱跋文:

此帖元奎章閣舊蓄也,頒賜與封巨鹿王時公。元社屋時,王弟攜避通許蘆氏裡,國初希朱高祖文稿中有此題跋,決唐物無疑也。今其孫瑭與其婿崔應奎秀才始售之。聞被賜時,有蘇武牧羊圖一,玉壺印一,今止存此帖雲。正德壬申夏,通許人賈希朱記」。

後鈐朱文印「渫旵」。

明陳繼儒(1558年—1639年)跋:

楊少師韭花帖,米元章一見,得正書之變。餘與董思翁見之秀州項鑑臺齋中。今年丁丑八十,子毗攜過山中,老眼摩挲,頓覺一番明淨。陳繼儒記。」

後鈐朱文連珠印:「醇」「儒」。

明末徐守如(明代安徽歙縣藏家,字號頗多,計有朗白、朗白父、清真居士、晉逸、若水等)題跋:

題楊少師韭花帖後

春畦雨後滋蔬甲,五代風流映韭花。

八百年來誰作祖,十三行外自成家。

涪翁美譽塵埃絕,米老清評品格賒。

博雅翩翩張學士,珍藏妙跡果非差。

韭花燁燁動秋蔬,歷歲經霜久未枯。

味壓侯鯖思學圃,氣凌奉橘欲吞吳。

與顏上下名何重,並柳低昂品不孤,

七百卜年尚完美,若非神護定為芻。

崇禎十七年甲申冬至日,朗白父徐守如。

後鈐白文印:「守如私印」「朗白」。

陸世韶跋文:

韭花帖膾炙舊譜,今觀真跡,風度凝遠,古法進逸,虞、歐後欲自作祖矣。楊少師故是參悟一流,卓然見其道韻蹁躚高邁,襄陽驚嘆,何怪焉?餘輩得見此八百年神明物,良是大幸事。周生兄鑑藏一何多奇,時倪遁庵同在座,咀嘆不能捨去。同社鏡衲韶識。

後鈐自文印:「陸世韶印」,朱文印:「鏡汭」。

張照(1691年—1745年)跋文:

楊少師韭花帖,董香光刻入鴻堂中者也。少時曾在平湖高文恪家見之,今再入仙源,自嘆凡骨如故。卷首有煙客奉常顓庵相國父子圖書,知其曾貯西廬。裝池騎縫,松雪印識宛然,不特真帖。閱七百餘年,印裱綾亦自元時到今日矣。東坡有雲,無奈天公令鬼守,又雲人生安得如汝壽,斯之謂歟。乾隆五年九月張照家識。

後鈐自文印:「張照私印」。

最後一行跋文是行楷書,乃是項元汴的題識: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名賢題識,項元汴真賞。其值三百金。

後鈐朱文葫蘆印:「子京」,白文印:「墨林主人」。

《韭花帖》用筆和緩,不同於《蘭亭序》的輕快巧麗,筆畫的氣息更加質樸沉著。在結體上,奇中寓險,險中見奇。在用墨上盡力使墨氣沉入紙下,充分吸收。章法布局上將字距與行距拉得很開,是真正的清朗寬綽,這種布局在楊凝式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見到的,這大概是因為他此時已經不是年少輕狂,而更追求簡淡瀟散,追求自然。後人黃庭堅就贊以詩云:「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跋楊凝式帖後》)

此外,《韭花帖》雖不及楊凝式其他作品那樣以欹側取態,卻在單字結體上獨出機杼。從書法意趣的追求來看,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喜寫楷書,宋人愛作行草。楊凝式處在唐完結而宋未開啟的這樣一個時間段內,早年師法歐陽詢、顏真卿、懷素和柳公權,再上溯「二王」,取眾家精髓而又不被任何一家圈禁,於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書法的境界而開一片天地,身後又開啟了宋代尚意書法的先河。 

此帖字體點畫生動,結構端穩,風神簡靜,全帖表現出入規入矩的端莊與溫雅,結體妍麗,並以精嚴的技巧表達出含蓄內在的文人之氣。用筆一絲不苟,卻不顯得古板呆滯,巧妙地將內擫和外拓的筆法融為一體。結構嚴謹卻不失森嚴密布,通篇秀雅恬淡,二王精髓畢現,魏晉風神十足,可謂是作者「心手雙暢,翰逸神飛」的佳作。筆畫遒勁,結體趨長,勁健而不乏嫵媚,章法布局更是獨特——字距較大,行距更寬,疏朗而又渾然一體,在空間之中充滿了平和之氣,這種行距、字距都留得很寬綽的章法,得益於甲骨文、兩周金文和漢隸的疏散排布。該作品洋溢的逸氣靈韻,以及作為其表現特徵之一的疏闊章法,則是由楊凝式首開其風的。

首先是該帖用筆的筆法對二王精神的繼承。《韭花帖》有「五代蘭亭」的美譽,這緣於該帖閒適、瀟灑的體貌給欣賞者帶來的感動。「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 ,《韭花帖》在筆法和意境上都追摹《蘭亭序》的遺蹤,用筆精緻含婉,平和中又寄以異態,行筆乍行乍楷,纖絲連帶自然生動,全然一股二王風度。

  其次是該帖章法與《蘭亭序》的排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董其昌《容臺集》稱其「蕭散有致」,「比楊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此帖在大塊空白的襯託下文字主體顯得更加空靈秀美、淡雅平和。前兩行的字距較小,連接緊密,但相互有穿插,避免了平如算子的棋盤式布局。這種內外空間的巧妙處理得益於二王的作品,也能從王羲之的《蘭亭序》中發現作者的肇端,但楊凝式強化了這種美。他不僅使字內空間的表現突破了王羲之的含蓄工穩,最主要的是強化了外部空間,除了前兩行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連接的比較緊密之外,其他部分皆極盡疏朗之能。從第三行開始行距越來越大,逐步疏朗開闊,節奏也越來越舒緩。

  

《韭花帖》中對二王精神的繼承最為突出的即是它對結體的取勢。如第一行「晝」的上半部分與王羲之《蘭亭序》(以下簡稱《蘭》)中「盡」的字形如出一轍;第二行第七字「當」的上半部分「」與《蘭》中「賞」的上半部分極其相似;第三行第二字與第九字的「之」與《蘭》中的「之」也有著明顯的摹仿傾向;第三行第八字「味」的右半部分「未」與《蘭》中的「未」字行幾乎完全一致;第四行第五字「謂」的左半部分「訁」與《蘭》中「詠」的「訁」幾近相同;第三行第七字的「逞」的「辶」與「蘭」中的「遊」的「辶」也有著心照不宣的相似,第四行第一字「其」,第五行第十字的「陳」 以及第六行第五字的「察」與《蘭》中出現的「其」「陳」與「察」都是一脈相連的。

《韭花帖》散置的單字看上去似乎各自獨立,無牽絲連筆。但字與字間,藏鋒起筆間氣勢呼應,形散神聚,無爛漫凋疏之蔽,所謂「散僧入聖」是也。包世臣說:「爛漫凋疏,見於章法,而源於筆法」,乃力弱氣怯之故,「氣滿由於中實,中實由於指勁」。「筆中實,則積成書,累成行,綴成幅,而氣皆滿,氣滿則二蔽去矣」。包氏在論董其昌學凝式《大仙帖》能得其「破方為圓,削繁成簡之妙」時又說:楊凝式「以真行聯綴成冊,而使人望為狂草,此破削之神也。蓋少師結字,善移部位故……按其點畫如真行,而相其氣勢則狂草」。

所謂「破」、「削」,即凝式的字在結構上善於改變古人部位,而得其神理。第三行「乃」字一撇,用隸筆作楷法,但一筆並未到底,似向半空高抬左腳,真是「最喜小兒無賴」,稚態可掬。第四行「珍羞」二字。「珍」字向後欹側;「羞」字的「羊」頭躬身前傾,「羞」字一撇「長舒左足」,「醜」部如右腿環彎,弓馬步般穩穩撐住。其單字軸線形成折角,脫盡凡骨。

最有趣的是「寢」、「實」、「察」三字的「宀」頭,從字的構成角度看,有些像斜戴的帽子。古今中外,人們多以側帽為美。第六行「察」之「宀」,有如二十七歲時初入政壇,被媒體譽為「選舉中最美的女性」的柴契爾夫人高高斜扣在頭部右側的帽子,而「察」字的「祭」部,寫得圓融流走,剛勁婀娜,如曼妙少女別有韻味。而第一行「寢」字,不衫不履,則像「側帽風流」的北周貴族獨孤信。第四行「實」字,「宀」像懸浮空中的帽子,使人想起「孟嘉落帽」風流軼事。《韭花帖》中三個「宀」的寫法,多年來成為書論界的熱門話題。

「實」之上的三個字,步步左移,寫到「實」時,其「宀」仍保持這一趨勢,也許為了糾偏,作者將其下的「貫」大幅度向右向下挪動,造成間離、錯位,翻空出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楊萬裡《誠齋詩話》評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頷聯:「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曰:「將一事翻騰作一聯,又孟嘉以落帽為風流,少陵以不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莫礪鋒先生說:「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律詩的嚴整形式內能讓思緒、意脈縱橫自如地飛動,句中抑揚,翻用典故,都體現了打破傳統寫法的精神。」陳貽焮先生也稱讚這詩寫得「變化多端,圓轉自如」、「節奏跌蕩」。

古今三位學者評杜詩的精神意趣,亦可移用來評這一「實」字的結體特點:跌宕翻騰,意脈流貫,「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出人意表,橫絕古今,給人以全新的審美視覺感受。書學和詩學原理本有相通之處。在分章布白上,《韭花帖》的最大特點,在於字距或緊密或疏離,總體上字與字間距明顯拉大。行間距寬度更被人為地誇大了,顯著超過字距,可謂前無古人。書信款式中一些間隔,如「伏惟」與「鑑察」、「七月十一日」與「狀」之間的距離,也被極其誇張地拉開。散發著淳生淡雅、蕭散從容的風韻。頓挫有序的用筆,「曲而有直體,直而有曲致」的線條,筆勢流速不徐不疾,以平穩而略帶跌宕起伏的節奏,在寬綽疏朗的天地間向前推移運動,澄波微瀾,既隨物以婉轉;風行水上,亦與心而徘徊。

楊凝式以精到的中鋒用筆、流美的線條分割空白,形成虛實相生、變化無窮的空間。在時空交錯中,點畫振動,計白當黑,墨華鮮潤,雲光徘徊。這生命之光照亮無垠的宇宙空間,從有限通向無限,帶給人無盡的味外之致。董其昌深得楊氏章法三昧,他的一些行書作品,行間距之大無以復加。空間「疏放超然,曠如無天」。氣度雍容,生意欣欣。章法疏空,成就了他最能代表文人虛靜精神的書法獨特風格。

明董其昌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瀟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敬側取態者有殊。然敬側有態,故是少師佳處。」

清曾協均《題韭花帖》稱:「《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觀此真跡,始知縱逸雄強之妙,晉人矩度猶存,山谷比之『散僧人聖』,非虛議也。」

清王文治《論書絕句》道:「《韭花》一帖重謬琳,千古華亭(董其昌)最賞音。想見晝眠人乍起,麥光鋪案寫秋陰。」

李瑞清說:「楊景度為由唐人一宋一大樞紐,《韭花帖》筆筆斂鋒,《蘭亭》法也。」此帖布白疏闊寬朗,令人耳目一新,尤為後世稱讚。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

一為清內府藏本,今藏無錫博物館,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

一本為裴伯謙藏本,見於《支那墨跡大成》,今已佚;

一本為羅振玉藏本。

據考證,三本中只有羅振玉藏本為真跡。

此帖歷來作為帝王御覽之寶深藏宮中,曾經入宋徽宗宣和內府和南宋紹興內府。元代此本為張晏所藏,有張晏跋,明時歸項元汴、吳楨所遞藏。乾隆時鑑書博士冒滅門之罪,以摹本偷換,摹本留在宮中,即為清內府藏本;真跡後來流入民間,清末為羅振玉購得收藏,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被稱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第五。

另外在臺灣「蘭千山館」藏有一本《韭花帖》,今寄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格物的貓公眾號評論區

有趣的靈魂比好看的皮囊珍貴一萬倍

有趣的靈魂其實才是生活的趣味,生活本身其實不是一個多開心多好的事情,但是因為有了有趣的靈魂就給單調乏味的生活加了很多的調味劑,做人交朋友都是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但是你每次都要找有趣的人,有沒有想過別人也在找有趣的人,而你,並不是,所以與其找有趣的人不妨做一個有趣的人。

保持一顆童心其實才是一個有趣的人的開始,深諳世故而不世故,童心大概就是善良吧,為什麼我也說不出來,你沒有發現那些有童心的人似乎都一個特點嗎,就是善良到可愛啊,童心有的時候還是敢於做你覺得丟人的事情,想想做一個孩子一樣其實沒有什麼不好的。

保持一顆好奇心並且敢於去尋找答案,其實有的時候刨根問底的人會很討厭,但是有的時候又很可愛,對於別人的私事就不要抱有好奇了,但是對於動物對於生活還有其他的學問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這樣你可能就會發現很多別人發現不了的事情。

多看書,一個有著很廣泛的學識的人其實才更能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因為不管別人說什麼都知道一點。不用很多,但是至少Ta能夠感受到你是知道的,那就是一種共識,其實共識就是共同都認識,這是超級容易拉近距離的,其實當你遇見一個有共識的人你就會覺得遇見了有趣的靈魂。

不要凡事只知道功利,試著有的時候用劇外人的態度看看問題,你就會覺得這件事情其實很好解決的,還有一個功利的人最後未必就會得到那些想要的東西,就像如果要給兩個人一件東西,你覺你是會給一個功利的人還是性子隨和的人?所以功利未必有用。對人還是存善好,對事情似乎功利沒有用的。「健,固自不乏,要之晉法亦大變耳」。

格物的貓公眾號評論區


相關焦點

  • 楊凝式《韭花帖》,越放大越美!
    《楊凝式韭花帖》羅振玉藏本 【釋文】晝寢乍興, 輖飢正甚 忽蒙簡翰 猥賜盤飧 當一葉報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實謂珍羞 充腹之餘
  • 天下十大行書第五|楊凝式《韭花帖》賞析
    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楊凝式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太子太傅。楊凝式在書法歷史上歷來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響。《韭花帖》是楊凝式的代表傳世墨寶,被稱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第五。《韭花帖》 共7行,63字,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敘》的筆意。
  • 楊凝式《韭花帖》:蕭散簡遠,疏密有致,直追晉唐氣韻
    楊凝式《韭花帖》此帖存世墨跡有多本,其一為清內府藏本,今藏無錫博物館;其二為臺灣蘭千山館藏本;其三為羅振玉百爵齋舊藏本(後佚),一般認為羅振玉藏本為真跡。《韭花帖》結體欹側,布白疏朗,行氣貫通而舒朗空靈,給人以蕭散簡遠而天真爛漫之感,歷來為書家所推重。黃庭堅謂:「凝式如散僧入聖。」董其昌云:「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
  • 楊凝式所寫《韭花帖》,只有63個字,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
    楊凝式(873954),字景度,號老農、虛白、癸已人、希維居士,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於晚唐昭宗時登進士第歷經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任少傅、少師,被世人稱之為「楊少師」。周顯德元年卒,終年82歲,世人稱他為「楊風子」。
  • 今天是你的生日,親愛的韭花帖
    董其昌稱其「正書,略帶行體,蕭散有致」;陳繼儒跋云:「楊少師《韭花帖》,米元章一見得正書之變……」 因此,與其將韭花帖列為行書,不如將其細分為「行楷」。竊以為,這個天下第五行書,實為世上第一行楷。 韭花帖散發出的氣息,是它流傳千年的魅力所在。
  • 五代書法——楊凝式的韭花記憶
    楊凝式厭世惡俗,又不喜作尺牘,故其流傳墨跡甚少,存世僅四帖為著名。四帖之中,《韭花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尤重,為千古不朽之作。信札內容大概是述其午睡醒來,腹味舒適,恰逢友人送來食品,美味可口,遂執筆回信以致謝意。書作技巧上的無懈可擊,取決於他向二王的回歸,今就其技法,做出分析。
  • 《韭花帖》逞味千年,三個版本誰最真?45年後因何去向不明
    隨手打開電視,正播放《舌尖上的中國2·秘境之野韭菜花醬》,取景地是內蒙古的大草原,野韭菜花開滿草坡,牧民們正在轉場聚餐,他們用刀割著大塊的,剛出鍋還冒著熱氣的羊肉,蘸著新鮮醃製好,顏色還翠綠的野韭菜花醬,鏡頭下的場景,——大快朵頤!看的人是唾液生津,肌腸轆轆,由是想起唐末五代楊凝式的那件著名的《韭花帖》來。
  • 書法家飢腸轆轆,吃了韭花後一揮而就,寫出天下第五行書
    排名第一的自然是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排名第二的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是蘇軾的《寒食帖》。除此之外,第四行書名氣也非常大,它就是王洵創作的《伯遠帖》,被乾隆「三希帖」之一。如果說到排名第五的行書作品,名氣相對就小多了。它有個非常萌的名字叫做《韭花帖》,是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的作品。
  • 楊凝式:夠風雅,才叫生活!
    《宣和書譜》等典籍稱楊凝式喜題壁,居洛陽十幾年,兩百多寺院均有其壁書,風靡一時。  如無楊凝式墨跡的寺院,往往會先粉飾其壁,擺放好筆墨、酒餚,專門等楊凝式來題詠。其「若入院,見壁上光潔可愛,即箕距顧視,似若發狂,行筆揮灑,且吟且書,筆與神會。書其壁盡方罷,略無倦意之色。」楊風子的題壁書如同當代藝術界的行為藝術,讓人不禁莞爾一笑。
  • 心懷玲瓏,大隱於朝——「瘋才」楊凝式
    黃巢在簇擁之下進入含元殿,倨傲的黃巢令適時朝廷宰相楊涉將唐天子的印璽交出,面對父親的諂媚,年輕的楊凝式站在父親的身後只是無言卻心如明鏡。自回府邸,楊凝式常勸父親不可交出天子印信,多次相勸並未說服楊涉,而楊涉唯恐楊凝式禍從口出,招致禍患,無奈之下,楊凝式為了避免家門遭戮的災禍,只得開始了自己的「瘋癲人生」。
  • 高清經典|楊凝式《神仙起居法》
    善文辭, 尤工行草,得歐陽詢, 顏真卿法, 而加以縱肆, 筆跡雄傑, 結體新奇, 有破方為圓,削繁就簡之妙, 存世墨跡與刻本有 《神仙起居法》、 《夏熱帖》、 《韭花帖》、 《盧鴻草堂十志圖》、 《新步虛詞》、 《雲駛帖》 等。另外, 在董其昌的 《容臺別集》 中還記錄有 《挽僧詩三首》、 《合浦散》、 《洛陽帖》和 《乞花帖》, 不過皆已散佚。
  • 楊凝式《韭花帖》高清大圖、58個單字帖、賞析和學習建議
    ➔物美價廉,這幾款純手工毛筆值得入手《韭花帖》是唐末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創作的墨跡本行書作品 ,有「天下第五行書」之稱  ,現存3個藏本,分別藏於無錫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羅振玉藏本不知去向。《韭花帖》是楊凝式醒後飢餓無比,得韭花珍饈而食,心中愜意故靈感大發寫下。字體點畫生動,結構端穩,風神簡靜,全帖表現出入規入矩的端莊與溫雅,結體妍麗,並以精嚴的技巧表達出含蓄內在的文人之氣。用筆一絲不苟,卻不顯得古板呆滯,巧妙地將內擫和外拓的筆法融為一體。
  • 楊凝式其人其書:閒靜狂縱隨我意
    」[10]楊凝式直驅二王堂奧,覓得了二王傳統書風的精神與意蘊,用筆奔放奇逸,無論布白還是結體,都令人耳目一新。有如《韭花帖》,以其獨特的結字、章法和布局,給人以簡靜、空靈之感,雖具真書形體,卻表現出行書的筆勢和意趣。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紙本行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右覽前晉留書記左郎中家舊傳盧浩然隱君嵩山十志。盧本名鴻。高士也。
  • 漫談古代著名書法家及其作品之八-楊凝式
    楊凝式性格本就狂放不羈,再加上處於亂世,為了避禍幾次裝瘋賣傻,世人送其外號「楊風子」。楊凝式才華橫溢,擅長寫詩歌,喜歡書法。雖然楊凝式的詩成就很高,但和他的書法比起來,差距還是相當大的。他擅長顛草地書寫。
  • 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楊凝式的傳奇人生
    善文辭,尤工行草,得歐陽詢,顏真卿法,而加以縱肆,筆跡雄傑,結體新奇,有破方為圓,削繁就簡之妙,存世墨跡與刻本有《神仙起居法》、《夏熱帖》、《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新步虛詞》、《雲駛帖》等。另外,在董其昌的《容臺別集》中還記錄有《挽僧詩三首》、《合浦散》、《洛陽帖》和《乞花帖》,不過皆已散佚。
  • 奇葩楊凝式,人「瘋」字不瘋!
    楊凝式的詩因為他信佛而有了另一種境界。他喜歡遊寺廟,各種景色都能使他對時事產生感想,因此他的詩句也很脫俗,如「院似禪心靜,花如覺性圓」寫得很清麗,非常出名,歷來被人推崇。       雖然楊凝式的詩成就很高,但和他的書法比起來,差距還是相當大的。他的書法遒勁豪放,以歐陽詢和顏真卿為宗師,加上他自己的縱逸豪放,使他的書法藝術有了獨特的風格。
  • 韭花香散梅影疏
    從詩的前兩句看,楊凝式題壁的可能是草書,他興致來時,根本不計工拙。他傳世的《夏熱帖》和《神仙起居帖》,我們無法辨識,卻分明能感覺字裡行間的癲狂自得信馬由韁。有楊凝式題字的洛陽寺壁如今早已不在了,但它成為一計文化符號,與羲之洗硯的池子、懷素練字的芭蕉一樣,永遠存在書法人的懷念裡。如果僅乎此,楊凝式頂多流傳一些軼事作為後人的談資,這也就太小看他了。前面說過,他的處事哲學,全在一「裝」字。
  • 韭菜花
    而韭花的食用則是在漢代《齊民要術·種韭》引漢代崔緹《四月令》說:"韭菁"即韭菜花。這裡還有一個故事:楊凝式是五代時梁、唐、晉、漢、周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一生狂傲縱誕,人稱"楊風子"。有一年秋天,楊凝式一覺醒來,已是午後。楊凝式覺得有點餓,這才想起中午沒有吃飯。
  • 「瘋子」楊凝式唯一的傳世草書作品《夏熱帖》
    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楊凝式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太子太傅。楊凝式長於歌詩,富有文藻,尤工書法,並工顛草,大為時輩所推,在書法歷史上歷來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響。代表作品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晉時,以禮部尚書致仕,閒居伊洛之間,恣其狂逸,多所抗忤。人高其才,莫之責也漢時,歷少傳少師。周顯德初,為太子太保,卒於洛陽,贈太子太傅。
  • 【文言文閱讀】《舊五代史》楊凝式
    楊凝式,字景度,華陰人也,父涉為唐宰相。唐昭宗朝,登進士第,解褐授度支巡官,再遷秘書郎,直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