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父》為出發點,分析電影中道德的藝術邊界

2020-12-22 方田耕不盡

看完《教父》第一部,我其實很不恥維託·柯裡昂的為人。雖然他深惡痛絕毒品交易,可是除此之外,殺人、陷害、賭博、販賣私酒,無處不有他的身影。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我會開出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當然大家都無法拒絕,因為很多拒絕的人最終都離開了這個世界。

電影最後,一代教父維託在與孫子嬉戲中死去。這讓我甚至開始討厭起電影導演,一個雙手沾滿了鮮血的劊子手,死在對手的槍下才是合乎正常的。這樣溫情的死法,簡直是道德和正義的噩夢。

不過另一個聲音告訴我:常年位居各大電影榜前列,被譽為一代經典的《教父》,應該不會如我所理解這樣簡單。於是,我又看完了《教父2》。

《教父2》講述了維託·柯裡昂小兒子麥克,如何從一個並不熱衷家族事業的熱血青年,逐漸成長為心狠手辣的新一代教父的過程。此外,影片還用閃回的手法,對第一部電影所沒有出現的維託·柯裡昂前半生,做了詳細的描述。應該說,《教父2》讓維託·柯裡昂形象更加完整和豐滿。影片開始,小維託的母親,哭著哀求父親的仇人放過小維託,並承諾永不報仇。但那人並不為所動,他們射殺了母親,並對小維託進行了追殺。那一刻,我知道在維託心裡,法律和道德已經離他遠去。埋在心裡的仇恨的種子,讓以暴制暴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準則。

到這裡,我對第一部裡維託的所作所為,忽然有了那麼一絲同情與理解。當我關掉投影,突然發現我的心裡,一些曾經的迷惑突然豁然開朗了。於是,我打開電腦,記下這些有意思的瑣碎思緒。

一、那個一直住在我心裡的道德委員會

小時候,對於影視劇以及文學作品,我樸素的判斷標準中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結局必須圓滿,否則不過是一部浪費我時間的平庸之作。1990年,我剛9歲,並沒有領略太多人生悲歡離合。那年趙寶剛的《渴望》正在熱播中,片中那個善良的劉慧芳讓觀眾感動不已,包括9歲的我。但是,第47集一場車禍卻讓觀眾糾心不已。那個深受觀眾喜愛的劉慧芳,竟然可能終生癱瘓。而且,直到電視劇劇終,劉慧芳仍然沒有站起來。

有段時間,我幾乎鬱鬱寡歡,心裡無數次的惋惜。有意思的是,我長大後翻閱相關資料得知,那個時代的偏激觀眾,竟然有人給導演寄刀片。甚至很多人呼籲拍《渴望》第二集,就是讓劉慧芳站起來。劉慧芳最終沒有站起來,《渴望》也成了我心中曾經某個時期,揮之不去的噩夢。

看樣子,這並非我小孩子氣,而是很多擁有成熟人生經歷的大人們想法。

後來,隨著我觀影數量的的增加以及人生閱歷的豐富,我慢慢開始接受悲劇了。甚至,我開始理解了魯迅先生那句話: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打碎給人看!畢竟就電影教化功能而言,把有價值的美好東西毀滅給人看,更能引起觀眾的反思。比如《渴望》中劉慧芳的不幸,在讓人無限惋惜的同時,也能激發觀眾對這種家庭倫理背後悲劇的深入思考。

所以在潛意識裡,那個曾經住在我心裡的道德委員會,似乎從此離我遠去,再也不復返。直到,我開始觀看《教父》,這部因種種原因與我錯過的電影史上的經典,再次昭示:其實這種道德上的好惡一直都在,不過是因為隱藏得比較深而已。

我由此想到小時候看影視劇的一個有趣細節,那個時候電影資源比較匱乏,所以電視劇看的比較多。那時候的我們,對劇中演員、導演是誰似乎不關心,我們不約而同地關心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有時候錯過開始,遲到的那個孩子必然會問: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這種根深蒂固道德觀,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我。那個從小伴隨我的道德委員會,其實還一直住在我心裡。

二、道德與電影的關係

三國曹丕曾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其實,誕生僅百年的電影,比文學能更好承擔道德教化作用。它可以用豐富的影像,塑造感人的人物形象,從而有效地傳達價值倫理觀。

如《葉問》系列電影,生動闡述了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兼容並包和有容乃大的深刻內涵;《我和我的祖國》用感同身受的7個生動小故事,講述了不同時期的不同群體與個人,對祖國深沉而真摯的愛;《攀登者》則通過徵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故事,表達了中國人骨子裡那種山高人為峰,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

道德教化不僅是中國電影特有的追求,國外電影同樣常見。影片《阿甘正傳》,描述了一個智力有缺陷的人,從不抱怨,微笑面對生活,一直向前走,被譽為傳承美國精神和價值觀的經典電影;《勇敢的心》的男主人公華萊士英勇就義,大呼「自由」震撼所有人;《辛德勒名單》則表現了法西斯恐怖下,美好而有溫度的人性;

很多電影史上的經典影片,之所以能留下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就是因為它傳達了人類所共有的價值與倫理。比如《肖申克的救贖》、《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等等,這些影片帶給我們道德上的啟迪,熠熠生輝地閃耀著人性之光。

不過這些電影除了那些感動我們的道德閃光點,還有的就是優秀的敘事技巧。不得不說,仍有大量電影也具有很好的道德與倫理,但低劣的敘事與糟糕的影像,讓他們出生就意味著死亡。道德說教不是電影的護身符,主題先行、蒼白道德倫理,讓人禁不住懷疑電影的主題也是那樣空洞無力。老實說,這類電影的數量要遠遠大於那些沒有過審的影片。

另一種電影,則往往會引起我們道德上的迷惑。比如《低俗小說》、《教父》、《小丑》等,它們看起來並不是那樣政治正確,但仍然是電影史上的經典。

三、如何看待電影中的不道德

電影並非完全的道德說教工具,從道德倫理角度理解電影,只是我們評判電影的一個角度,但不是唯一標準。

1、不道德外衣下的道德訴求。正像戰爭是異常反人性的,但戰爭卻可以很好反映人性。那些看起來讓人道德不適的電影,卻可以很好地傳遞人類共有的價值和倫理。昆汀系列作品到處都充斥暴力鏡頭,無論是早期的《低俗小說》,還是《被解救的姜戈》。如果僅此而論,在一向追求政治正確的好萊塢,這種影片完全不可能有出頭之日。但兩部電影均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暴力影像背後深刻的人性訴求。比如《被解救的姜戈》血漿迸發影像下的黑人平權思想,以及黑白衝突中的歷史宿命與人性困局。如果僅有血腥噱頭所帶來的腎上腺飆升,而無暴力外的價值傳遞,那只能是一部蹩腳的三流犯罪影片。

2、角色道德價值觀不等於影片價值觀。在電影《教父》系列中,幾代教父,不論是第一代維託,還是第二代麥克,以及第三代文森,均是十惡不赦的罪犯。他們不僅遠離了道德的束縛,還衝破了法律的界限。維託總是鼓吹自己講道理,但一旦他所講的道理別人無法接受,他就痛下殺手;麥克為了復仇,不惜殺死已經無意黑道紛爭的親生弟弟,在自己接受姐夫孩子洗禮成為教父的時候,竟然殺死了姐夫,讓自己的外甥失去了父親。

但我們不能僅憑此來說,《教父》是一部三觀不正的影片。通過角色道德觀解析,來觸及影片本身的道德觀,才是我們觀看這類影片的終極打開方式。教父中,家庭是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些殺人不眨眼的教父們,在他們的人生早期,並非天生的殺人狂,只是家庭的變故催生的仇恨,讓他們遠離了道德與法律,而訴之於暴力。

維託只是一個失去父親的可憐小孩,殺父仇人在殺死了母親後,仍然對他進行了追殺,他不得不前往美國避禍;麥克開始並不打算接手自己的家族事業,從他選擇成為一名海軍,與美國女孩戀愛這些行動中可以看出,他只想做一名遵紀守法的普通美國人。維託其實並不希望麥克成為新一代教父,他希望他能好好上大學,最後成為議員麥克而不是教父麥克;同樣,麥克希望自己的兒子安東尼拿到法律學位,成為一名律師,不希望他步自己的後塵。阻礙他們成為一名好人的,正是當時那畸形的美國社會。甚至某些時候,這些黑手黨的教父們,只是那些道貌岸然政客們斂財的一顆棋子而已。

3、鏡頭之外的暴力傷害。我們當然應該杜絕完全的道德潔癖與泛道德淪,但同樣也不應完全地道德中立化。中國《盲井》只在網絡上部分流通,但現實中仍出現了盲井式的謀殺;美國電影《小丑》上映後,就有評論家將其概況為一份暴力指導手冊;拍攝了經典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庫布裡克,後又製作電影《發條橙》。這部上映時被標為X級的影片,還參加了當年的奧斯卡獎評選。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鎩羽而歸。它在很多國家被列為禁片,充滿爭議性。除了無處不在的暴力鏡頭,還有導演不時流露出的那種道德中立。這種貌似紀錄片式的客觀,卻因缺乏對角色的道德評判,讓很多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產生了一種被慫恿的錯覺。在英國上映後,出現很多殺人及搶劫事件。我不懷疑庫布裡克對青少年犯罪的反思,但這種道德中立,很不容易把控,稍有不慎,就會讓分辨能力差的青少年誤入犯罪的深淵。並非要刻意鼓吹道德恐慌,但暴力題材引發的犯罪,在現實中仍然存在。特別是電影內容分級並未施行的中國。

結語

電影的道德邊界在哪裡?這確實不是本文寥寥幾千字就可以界定的。我們當然拒絕無差別的泛道德論,這很可能誤傷電影的藝術性;同樣,我們也不能一味的去道德化,這會傷害我們的社會與觀眾。所以在鋼絲上的漫步,遊走在不同的邊界,帶著鐐銬跳舞可能是電影的藝術宿命。在「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互動中,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

相關焦點

  • 仿真邊界 Artificial Boundary_ 藝術中國
    作為新生代的年輕藝術家,他們擅長將多種媒介融合在一起,這些非傳統的視覺語言都指向一個主題,即所有的界限實際上都是毫無意義的,是人類文明將世界分割開來,進而產生了邊界。三位藝術家的作品使用的敘事彼此交錯,從三種不同角度呈現出對邊界這一概念的質疑態度。展覽將於12月29日舉辦藝術家對話和開幕酒會,展覽期間還會有Dodo張馨予策劃的美拍攝影棚和《徵集美女照片》活動。
  • 黑幫流派經典電影《教父》的主題闡釋
    基於這個原因,馬裡奧·普佐在小說中沒有倫理道德的說教,他只是講故事,幾乎沒有任何代表個人觀點的評論和主張,這種自然主義的手法,與德萊塞的小說《美國的悲劇》很相似,但他沒有像德萊塞一樣從個人的角度闡釋嚴肅的社會問題,他只關注對以柯裡昂為代表的紐約黑幫的故事敘述和人物塑造,這也直接導致《教父》很難有一個統一性的深刻主題。
  • 黑幫電影《教父》裡的一些冷知識
    黑幫電影《教父》裡的一些冷知識電影《教父》是一部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黑幫電影,至今佔據著電影類型片的極佳口碑和話題度。今天,咱們來盤點一下教父裡的一些冷知識。4.真實的義大利黑手黨教父,本名維託卡西奧菲爾羅,就是電影裡維多柯裡昂的原型,靠家族聯姻組建了龐大的家族裙帶體系,並在農村倒賣土地中獲得了原始積累。5.真實的義大利教父氣宇軒昂,英姿勃發,長髯飄逸,不怒自威,處事穩重、為人仗義、謙虛、在當時的西西里擁有極高聲譽和威望,被尊稱為「唐」。
  • 電影的藝術特點分析
    一、電影構成的藝術性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於19世紀末在浪漫之都法國誕生。電影融匯諸家之長,跨越時間與空間,靈活運用蒙太奇組構表現技法營造畫面。電影儘管在拍攝過程中涉及很多物質因素,但是終極目的以精神層面導向心靈為主。迄今已經是大眾娛樂的重要內容。  電影在藝術構成方面日臻完善。
  • 《教父》:經典電影的經典開場!
    今天是個陰鬱的天氣,所以就聊一部頗有一些暗黑、壓抑的電影《教父》。雖然我用了暗黑、壓抑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教父》,但是必須承認,這是一部永載電影史冊的不朽作品。接下來所要介紹的內容,是被譽為是經典中的經典——《教父》的開場片段。(一)影片開始於一片漆黑和一段語調悲愴的講述中。
  • 男人必看的經典「三部曲」電影,不僅僅只有《教父》系列
    一、《教父》三部曲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教父》作為最經典的黑幫題材電影和多次被憑為最偉大電影榜單的第一名,《教父》用陰鬱、冷峻、寫實的拍攝手法,講述了上個世紀美國一段史詩般的黑幫歷史。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等演員的出色演繹,影片所蘊含對於人性、家庭、社會、政治等多個主題的深刻表現,使其在票房和藝術價值上取得了難以想像的成功,被稱得為「美國最偉大的黑幫經典電影。」2、《教父2》由於《教父》的巨大成功,派拉蒙影業在1974年推出了其續集《教父2》。
  • 經典電影評論賞析 《教父》
    一個以權力為中心的父系社會取代了現實世界,在這個社會中,教父執掌大權、主持正義,唯一的惡人是版徒。這個社會只有一條戒律,那就是麥可(阿爾帕西諾)說的:「永遠不要和家族對著幹。」 影片的第一幕發生在一間陰暗密閉的房間裡,這樣的安排意味深遠。這天是維多科利昂的女兒舉行婚禮的日子,作為一個西西里人,在這樣的日子裡他不能拒絕任何合理的要求。
  • 從電影《教父》感受到的商業啟發
    第4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電影《教父》改編自同名長篇小說,原著是美國著名暢銷書之一。電影裡講述了義大利黑手党家族的背景故事,將老教父到第二代教父的故事穿插於整個電影系列,揭示黑手党家族的起源與秘密,同時也展示了19世紀美國移民熱潮後社會的發展。
  • 本文以《伊凡的童年》為例,分析了塔可福斯基電影的三大主題
    在世界的導演中,只有七部電影使他在電影界成名,到之前為止,只有一個不朽的人:安德烈塔可福斯基的前蘇聯,他的電影總是呈現出詩意朦朧的意境和對永恆時間的不斷拆解。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逐一分解他的七部作品,我將分析他的第一部作品《伊萬的童年》。
  • 這部黑幫電影簡直是《教父》的反面教材!
    若提及影史上最經典的黑幫電影,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首先聯想到《教父》系列。自上世紀70年初首部《教父》上映以來,「黑幫電影」便迅速演變為一種主流電影類型。由於該類型電影的故事人物及背景常常自帶一層神秘色彩,其戲劇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而大眾又往往對這類「梟雄式」人物天生抱有某種崇拜心理,因此「黑幫電影」的受歡迎程度要遠勝於其他類型的影片。
  • 2020騰雲峰會中「流動的邊界」藝術科技展舉行
    以「流動的邊界」為主題的2020騰雲峰會,於11月26日在騰訊北京總部舉行。本次峰會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主辦,10餘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與200多位場內嘉賓,以及世界各地觀看網絡直播的觀眾一起,就「科技將如何重構新連接,催生數字文化新表達,幫助人類開啟新旅程」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跨界探討。
  • 為《江湖情》喊冤!憑什麼說這電影模仿《教父》,有沒有電影常識
    今天苦於沒有素材的小酷又習慣性地重刷了一遍偉大的史詩級黑幫電影《教父》。但是搜素詞條自己聯想出的「中國教父」讓我耳目一新。於是我點開來瀏覽了一番,其中我國大量優秀電影作品被冠以「中國版《教父》」的稱號,這裡小酷就不多說了。
  • IMDb影史第二,重溫經典電影《教父》,帶給你最全面的劇情分析!
    今天為大家帶來IMDb影史上排名第二的電影分析——《教父》。多年之前看的時候,覺得劇情有點混亂。現在重溫一遍,才發現故事其實很簡單,沒有之前想的那麼複雜。老爹—柯裡昂,黑手党家族的當家人。深受平民的愛戴,被尊稱為「教父」。經常幫助他人,需求的回報是,「在我需要的時候,你能幫助我。」
  • 生活中的經濟學(音頻)丨岑嶸:黑手黨,一群電影愛好者
    【欄目介紹】「生活中的經濟學」音頻欄目——是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方方面面,以經濟學的視角,大眾化的切口,觀察分析經濟領域的最新動向、最新案例,幫助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作出更正確地抉擇。《教父》成為黑幫最愛的電影,這可能是《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所沒有想到的,這其實是經濟學在起作用。藝術會模仿生活,反過來生活也會模仿藝術,即使是黑社會也不例外。
  • 《教父3》推出新剪輯版,教父終章:邁克·柯裡昂之死
    據了解,《教父3》將推出一個新的剪輯版。還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打造,不過片名改為《馬裡奧·普佐的教父終章:邁克·柯裡昂之死》。對此前版本進行了重新剪輯和修復,增加故事情節。預計將於12月在上映,以此慶祝該片上映30周年。
  • 「電影教父」弗朗西斯的九部經典電影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在影史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導演起著無數次推波助瀾的作用,正如下面這四位傳奇導演,曾經主宰著大熒幕的半壁江山,他們的作品相信你一定有所耳聞。
  • 經典電影推薦《教父1》
    今天給大家,說一部黑手黨題材的電影,教父。教父這部電影,我想大家都聽說過,該電影講述的是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託·唐·柯裡昂,帶領家族從事不正當行業的勾當,同時他也是居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因為拒絕了索洛索的交易,柯裡昂家族和紐約部分黑手黨日漸激化。矛盾重重。
  • 偉大的電影《教父》背後,是一部垃圾小說
    《教父》作為經典在影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誕生至今48年,仍然被我們當做「入門級電影」和「教科書級電影」。在70年代的銀幕上,導演科波拉以他非凡的才能,造出了以黑幫故事為底色的美國史詩。垃圾的原著遇到點石成金的導演如果一部流行電影可以兼顧商業和藝術,能舉出來最好的例子就是《教父》了。
  • 電影史經典群戲1:教父1-開場的教父女兒婚禮
    第一次看《教父》的時候,是衝著其在各大電影榜單中的超高排名而去的。剛看完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驚喜,甚至有一絲失望。於是去網上查閱了別人對這部電影的分析,看完之後才發現自己錯過了很多細節,包括這部電影開頭的這場宴會。跟著分析再看了一遍後,我才真正地愛上了這部片子。
  • 娛樂大眾的好萊塢電影,是什麼時候開始被接受為藝術的?
    那麼,對於好萊塢電影,困難就在於解釋為什麼這種取悅大眾的、刺激好玩的文化生產會如此受到尊崇。這樣的斷言是需要被合法化的。貝克爾(1982)對藝術世界運轉方式的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資源的體制化。但貝克爾也看到批評性評論的增長在任何藝術世界的創建中都是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