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心經》冊頁裝,3開。第1開前1開,是白描觀音大士像。第3開後第1開,是白描韋陀像,後面第2-3開是明王稚登、清汪由敦、張照、勵宗萬等人跋和原梁清標題籤。每單開縱28.8釐米,橫10.8釐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原東北博物館)。
這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趙孟頫的一件代表作品。它運筆自如,清潤流暢,自成面貌,但細分析起來,卻又感覺它筆筆字字都自有來歷。我們知道,宋代書畫藝術到南宋末年已走向衰退。馬遠、夏珪末流的畫風,大多空闊粗疏,韻味全無。書法也早已失去了北宋的生動神韻,傳世的趙孟堅《自書詩帖》、文天祥《木雞集序》,都說明了這種情況。生活在這一時代的趙孟頫,力圖矯正時弊,有所作為。如同中國歷史上常見的託古改制一樣,他在書畫上,也以提倡「貴有古意」,來振興頹勢。在書法上,他用心臨摹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的字帖,力求從魏晉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但宋末元初時,已沒有東晉人那種以玄風為背景的風韻。趙孟頫臨摹的拓本字帖,與鍾、王、智永原寫本的神採也已有距離。這樣,趙的書法也只能是古人的影子,而不可能是古人的再現。加之晉人席地而作、懸空書寫,與元代端坐高椅、據案書寫的姿勢截然不同,書寫效果判若有別。這樣,趙孟頫雖主觀上追摹古人,而實際上卻產生了一種貌似古人的新的書風。
此冊原為清張若藹舊藏,有「煉雪鑑定」、「晴嵐居士」等印。乾隆時入清宮,有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藏印。《心經》原為手卷,入清宮後改為冊頁,並加裝檀香木雕花夾板。《心經》前後的《觀音像》、《韋陀像》是清人所繪。著錄於《秘殿珠林續編》。
釋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弟子趙孟頫奉為本師中峰和尚書
關注【字帖主編】微信號 izitie
如果您對我們有任何意見或要求,歡迎隨時與主編交流
下載地址:
http://pan.baidu.com/s/1pJ0zRez
密碼: c87u
我們嘗試新的字帖方式,歡迎書友,點擊右下角【寫評論】給我們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