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有人說是指觀世音菩薩。是玄奘為了避李世民的諱而改的。我認為不是。一,如果是避李世民的諱,只避一個「世」字既可,為什麼改兩個字呢?二,李世民是興佛之帝,他見佛也要下跪,其有上級避下級之諱之理。我認為觀自在菩薩是一個團體的名稱,他包括觀世音菩薩在內,是所有參佛有成之人的集體名稱。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是動詞,」深「是形容詞,表示程度。「般若」為梵語音譯,指通達妙智慧; 「波羅」為梵語音譯,指到彼岸。「蜜多」為梵語音譯,意為無極。「時」是狀態詞。「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就是指帶你到智慧彼岸乃至無級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前面講的「觀自在」。 「觀自在」是指觀察主觀的自己,觀察客觀存在的環境。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應該是表示客觀存在的一種說法,這裡不是看見,或者聞到,想到,摸到等等感覺到的帶有主觀的意識。五蘊是指範圍,這個範圍有多大,是我們人身,是整個社會,是太陽系,還是銀河系,還是整個宇宙,現在還說不清楚。「空」有人說是虛空,是沒有的意思。我認為不是。如果是虛空,是沒有的意思。那麼為什麼還要加五蘊兩個字呢?好比說:一樓空無一物,二樓空無一物,乃至五樓都是空無一物,你想想一棟五層大樓放在你的面前,你居然說空無一物,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我認為這裡的「空」是指單純的意思。就好像有的人說的,他窮死了,窮的只剩下錢了。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有人說舍利子,是如來佛手下的一個最智慧的弟子,名子叫舍利弗。於是,有人便把心經的產生的過程,描繪成這樣一個故事,如來眾弟子圍著如來,觀音菩薩對舍利弗說了這些話,如來贊同,眾弟子認同的一個常景。我認為不是。從佛教歷史的角度來看,不應該是這樣的。釋迦牟尼是和中國的老子同時期的人。老子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玄奘取經歸來的時間,是在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之間。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如來眾弟子,是從釋迦牟尼創建佛教以來,到玄奘西天取經之時,一千多年之間,印度佛教界,不同時期裡的出類拔萃的僧人。他們是對佛教有過完善發展貢獻的,才會以如來弟子的身份,在佛經中留名。譬如,我說「我師法王曦之」。所有的書法愛好者,都知道我的字,是什麼樣的。都知道我是不可能和王羲之握手的。
所以,舍利子根本不是如來佛手下的最智慧的弟子舍利弗。而是,如來的佛骨。復原後的常景是:佛家弟子用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修煉後,得到心得的,包括觀世音菩薩在內,所有參佛有成之人對著如來的佛骨,做的一個佛學概論。玄奘門為什麼要將舍利子說成舍利弗呢?這就是玄奘門大師的高明之處。佛教有個行業操守,不打誑語,要說實話。如果說實話,佛教又如何生存發展!多少善男信女是帶著祈福祈夀的心願來禮拜你的,你把佛骨展現在大眾面前,傻嗎!因此玄奘門改一個字,便有了如來眾弟子圍著如來,觀音菩薩對舍利弗說了這些話,如來贊同,眾弟子認同的一個常景。這樣一改,即不犯戒,又能添若干文採,不好嗎!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切,感覺到的一切。是我們的客觀世界。「空」,前面說了,不是虛無,而是單純。單純到什麼程度,單純到思維,理性的思維,也就是智慧。前文說的「度一切苦厄」,什麼才能度一切苦厄呢,只有智慧才能解一切苦厄。「異」是不同的意思,前面加個否定詞,變成同的意思。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智慧,是智慧決定我們這個世界。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是指我們的主觀的客觀的一切行為,都是智慧,是智慧決定我們這個那個。
舍利子
再一次暗示我們,人都是要死的,佛主也不例外。
是諸法空相
「諸法」是指各種規則,「空」這裡的空字不是虛無的意思,也不是單指智慧的意思,而是指智慧的普遍性和多樣性的意思。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智慧的普遍性和多樣性是永恆的絕對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只有在智慧的思維裡,我們才能忘記現實世界中所有的一切。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明」是亮的意思,前面加個否定詞,是「暗「的意思,再加個否定詞,又變成了亮的意思。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肯定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思維的前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不過就是明暗兩個字。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人生也不過就是生死而已。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無"是指沒有 ,苦集滅道是狀況描寫,是指苦難集中起來堵住道路的意思,"無智亦無得"是指沒有智慧是不可能做到的。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既然沒有什麼辦法,迴避苦集滅道這幾種不好的狀況。那就學有智慧的人那樣,去修行
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
這一句是狀態描寫,無有恐怖一句中的無有是什麼意思呢?玄奘大師是唐朝人,唐朝人,文風尚簡.無是沒有,是否定,有是肯定詞.這兩個字並列使用,不是現在的沒有的意思.而是可能沒有,可能有的意思.這也是佛教弟子不打誆語的原故.不能否認兩種可能的存在.為什麼大家都在修練般若波羅蜜多,有的人看到了天堂的美好,有的人卻看到了地獄的恐怖,這就是個人的緣份了.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這是一句大實話,也是一句充滿智慧的話。如生死,有生必有死,既然生了,就要面對死亡,為什麼還有多少人,回過頭去尋找長生或再生呢?究竟是研究研討的意思,涅槃是指肉體和靈魂的分離,大多數宗教教派都不承認死亡這個概念。正因為他們不承認死亡,所以研究研討涅槃,才有意義。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很多佛是因為修行了般若波羅蜜多,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根據般若波羅蜜多是開發我們大腦的一種方法的說法,阿耨多羅應該是名詞,應該是古人對大腦某區域的叫法.三藐三菩提應該是說,在大腦的某區域,有三個小小的點,藏著多種大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心經中,只出現一次.卻是標明了修練的結果.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所有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有成人士對般若波羅蜜多的評價。無等等是指適合所有人仕,沒有界限。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這是修行的方法。也就是擺出寺廟裡的佛像肢態,以「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的語言暗示自己,進入自我瞑想的觀自在狀態。
《心經》[唐]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字
《心經》趙孟頫奉為日林和上書
《心經》趙孟頫奉為中峰和尚書
弘一法師書《心經》
[唐]歐陽詢小楷《心經》
書法字帖 · 名帖善本
關注【字帖主編】微信號 izitie,如果您對我們有任何意見或要求,歡迎隨時與主編交流
我們嘗試新的字帖方式,歡迎書友,點擊右下角【寫評論】給我們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