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的話很有權威性。其實愛因斯坦在1922年的時候也曾經在上海呆過三天,在這三天裡他寫的日記中,記載了對中國人不好的評價,這讓當時的人頗有微詞,認為他是一個種族歧視者。
在那個年代,很多白人的眼裡只有白人才是最高貴的,至於黑人嘛,只是他們的奴隸而已。但是從19世紀末開始,清朝末年的式微,讓白人對黃種人也出現了類似的歧視心理。於是很多人覺得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看法也充滿了歧視,那麼事實到底如何?
這個說來話長,清朝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尤其是從鴉片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對外軟弱的形象暴露無遺,於是當時世界對中國的評價一時下降到了讓人不堪的程度,閉關鎖國的政策更是讓清朝徹底落後於世界之林。
那時候,年輕的愛因斯坦正在全世界進行演講,那時候的他風光無兩,對很多搞科研的人來說,這已經不能用偶像兩個字來形容了。而他因為形成比較緊,只有三天的時間,所以他對每一個他所能見到的人都很熱情,生怕得罪了誰。
根據當時的人描述,愛因斯坦在表面上對中國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認為中國必大有作為。而且還說了很多激勵中國年輕人的話。那麼他對中國那些不好的評價從何說起呢?
原來他還有一本日記,這本日記一直到2018年才被人發現,這本日記裡記載了很多他對中國人的真實看法。
他認為,也許是受到當時國家和政府的影響,這裡大多數的人思想還很愚昧。他寫道:這裡的人目光呆滯,而且很多人喜歡蹲在地上吃飯,這個動作和西方人小便一樣。再加上當時的國情,在很多人的眼裡只能看到麻木,看不到希望和對未來的嚮往,他認為,這很讓人惋惜。
也有人認為,鑑於當時的情況,愛因斯坦會有這樣的看法也無可厚非。畢竟在當時,歐洲國家的科學技術要領先我們太多,作為影響20世紀的偉大科學家,不屑一顧也算正常,畢竟只有三天的時間,他對中國的了解並不算深入。
最後,他在日記裡也寫道說,雖然目前如此,讓人惋惜。但是將來中國一定大有作為,我所見到的年輕人也必將成為中國的希望,而他所說的這些話,也都一一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