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恆大官方宣布的電動汽車量產節點,是「2021年下半年」。好消息是,今年的疫情並未影響該進度計劃。
不過這也意味著,即便如期量產,恆大仍需要在沒任何盈利產出的情況下,進行大半年的資金淨投入。這當中包括但不僅限於破紀錄的14款新車型的同步研發費用、上海廣州兩大生產基地的建設運營、全球11個研究院3200人龐大技術團隊的科研開支……
要讀懂這種破釜沉舟式的造車方式,或需要跳出純粹的商業邏輯。
恆馳1路跑
造車,就是足球2.0
恆大並非第一次如此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一項新產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足球。愈十年的淨虧損,為的只是振興中國足球。且不說冠絕中國足壇的戰績,單說恆大成功將球迷帶回了球場,就堪稱中國足球振興的基礎。
汽車作為支柱產業,電動汽車作為其中的抓手,盈利前景比足球廣闊得多。但直至目前,中國仍未誕生擁有足夠競爭力的本土電動汽車企業。按許家印的性格,恆大入局,並不讓人意外。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9年進軍電動汽車產業起,恆大在國際上進行了一系列併購,將整車製造、動力總成、底盤等產業鏈核心技術收入囊中;與全球技術研發、造型設計、零部件供應龍頭展開廣泛合作,以確保產品的品質。
恆大與15位世界頂級汽車造型設計大師籤訂造型設計戰略合作
汽車行業是個充分市場競爭的行業,有分析預測,一旦恆大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將產生鯰魚效應,刺激其他本土車企改進技術、提升品質,進而提高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恆大與世界零部件供應商龍頭籤訂合作協議時,對零部件的國產化提出了不低的要求,鼓勵它們在中國設廠生產,這對拉動我國電動汽車產業鏈的建立和完善,意義重大。
質疑?用事實反擊
有了義無反顧的決心後,恆大造車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外界的質疑。有著濃鬱地產背景的企業,能否如願造出與「智能」「科技」緊密掛鈎的電動汽車。稍早前,一篇直指恆大汽車管理層幾乎全是地產班底的文章,更是將這家企業推到了風口浪尖。
事實上,恆大的汽車班底雖不能說完美,但在行業中已屬數一數二。在已曝光的科研團隊名單中,有大量來自通用、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東風、上汽、北汽等車企的技術專家。恆大的電池研究院,則由原韓國SK集團電池研究院院長李浚秀領銜一大批日韓專家。
最新的動態是,恆大首款車型「恆馳1」的內飾已基本定型,宇航級的旗艦智能座艙內,配備了標誌性的超大三聯屏,並能實現五屏聯動,藉助百度和騰訊的雙生態5G互聯技術,可謂科技感爆棚。此外,從恆大公布的一段路跑視頻來看,這款定位旗艦級的D級轎車,已經不再停留在PPT上——從目前能獲得的資訊來看,這是一輛水準之上的好車。
全球首創超大三聯屏
組建了卓越的專業團隊,產品的研發也在順利推進,許家印終於可以底氣十足地宣布他龐大的市場目標:2025年前年產銷100萬輛,2035年前500萬輛。
中國本土車企,需要這份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