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文聖請你落座,淺析

2020-12-16 昨天不見了

最新章「文聖請你落座」,這一下是真的暢快淋漓,寧姚強無敵,以後還是別說陳平安了,想要白日飛升,那也得看有沒有命。玩笑開過了,這一章信息還蠻多的,小編和各位翻書人探討探討。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寧姚強無敵

寧姚,練劍輕鬆,破境輕鬆,虐人依然輕鬆!

對於老車夫這位神靈挑釁陳平安一事,護夫寧姚可不能忍,「練練」?那便練練!簡單一劍,卻是神秘莫測。想要逃,那便是劍光重重,殺意凜然,就是問劍!不逃,就只是一劍,只算領劍。這其中給了選擇,講明了道理,但是更突出的是寧姚的強大!短短四十餘年,成為一座天下的第一人,成為數座天下中年輕一輩的第一人!這是天賦,無可比擬的天賦!

而老車夫只能服,不服不行,寧姚什麼要求,他只能怎麼做,否則,不過出劍罷了。

雖然,寧姚強無敵,但是,也會被扎心的。那個傻子,至今還沒有三書六聘,她確實是外鄉人,可是,這話,可不是誰都能說的。所以老車夫被一劍砸到大海之中,隱蔽歸墟中周密的一處布置,一位飛升,也被一劍重創。

寧姚也會在乎一些事,比如,她與他的婚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二、仿白玉京的守樓人

這個是真的沒想到,如今大酈仿白玉京的守樓人竟然是書簡湖中的那位老人!

這位不歸儒家,不入文廟,但是卻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的老人,當初蠻荒入侵時,便親自布下二十四天時大陣,護住寶瓶洲。

他對世間,感覺是一種沒有希望,所以才憤然投河,可是大道親水的他,又怎麼那麼簡單死去?所以他在書簡湖中作壁上觀,這個充滿惡意、混雜的地方,人性的暴露,淋漓盡致。

而他之所以會在仿白玉京中做守樓人,或許是因為大酈、真境宗改變了書簡湖,在混亂中制定了規矩、秩序。當然,走出第一步的人,其實是陳平安。正因為如此,老人看到了一絲希望,或許世間不僅如此,那麼不妨再看看!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崔瀺的問心局

關於本命瓷一事,崔瀺肯定知道,如果他想要,大酈太后手中那一塊瓷片必然是他的手中之物,但是他沒有,或許這便是一場問心局!表面上看,衝突的雙方是老婦人和陳平安,但是,實際上,是陳平安與新帝之間的問心局!

瓷片一事,涉及到陳平安十四境合道,是陳平安的重要物品,非得不可。那麼,在大道前途的思慮中,陳平安這位小師弟是否會自持武力奪取?還是以理服人取之?又或者威逼利誘雙管齊下?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結果,其背後涉及的將是一國甚至一洲的黎民百姓。陳平安承載了太多人的希望!

大酈,是崔瀺事功學說的一個實驗場地,他一步步的經營,嘔心瀝血,鑄造了這樣的一個強國,他的學說得到驗證,更得到完善。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他所需要知道的事,而這個事,關係到了大酈的生死存亡,哪怕他身死,他依然有這個能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

皇家與百姓,何輕何重?

這是崔瀺對新帝的問心!一個視皇家尊嚴為重,不思百姓生死的皇帝,不是他崔瀺想看到的皇帝。「民貴君輕」思想,是儒家正統思想,崔瀺當然必不可少的受到影響。而陳平安又是他崔瀺的小師弟,大酈又是他親手鑄造。這其中的因已有,而果會是怎樣,目前不得而知。

或許這便是大酈新帝如今依然無作為的原因,一邊是親生母親,皇家尊嚴,一邊是崔瀺小師弟,一宗之主的陳平安,任何一個決定,將可能起來的便是黎民百姓的顛沛流離。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四、坐而論道,談天說地

老秀才被譽為最會吵架的人,書簡湖老人被譽為最會聊天的人。

兩人之間論道一場,可並非是簡簡單單地問道。書簡湖老人已經實錘是以屈原為原型,而屈原《天問》,開篇便是「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學究天人,一身學問皆在一個問字。而老秀才,以荀子為原型,這位戰國末期的儒教大家,堪稱集大成者。正如原文中所言,他們之間的問道,必然牽引極大的天地氣象!

老秀才心結已解,當初三教辯論,意氣風發,如今依然不減當年!針芒對麥芒,原型還是同一時期之人,兩者間誰弱誰強?這個不得而知。

但是,或許,這一場問道,將會引起文運暴動,匯聚二人周圍,而這樣的結果,必然造成寶瓶洲文運大漲。也許,因此,暖樹也要出場了,可別忘記,暖樹本體可是文運火蟒!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劍來:個個不凡的文聖五弟子,老秀才:五個逆徒不值一提!
    《劍來》中主角陳平安拜入文聖門下,從文聖的幾個弟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文聖收徒弟真的是一把好手(老秀才:五個逆徒不值一提!),他這幾個弟子每個人都是人中龍鳳,天賦卓越!第二個 左右左右的戰績自不必多說,依照現在的勢頭很有可能成為浩然天下第一個十四境劍修。如果真的來算境界的話,還得再加上一境,畢竟他手中還拿著一把劍。目前浩然天下一直沒有一位真正的十四境劍修。而左右的出現,很有可能彌補這個空缺。
  • 《劍來》崔巉為何要叛出文聖一脈?道不同不相為謀!
    各位讀者老爺,小編今天要講的是《劍來》裡面儒家文聖的開山大弟子,崔巉!相信各位看《劍來》的書迷,對於崔巉都不陌生,甚至可能還有些厭惡他。作為儒家文聖的開山大弟子做出欺師滅祖這等勾當,實在是讓小編難以相信。
  • 《劍來》陳平安在文聖的弟子中是什麼定位?
    在劍來一書中楊老頭曾與李二說過,一方道統,想要一脈相承,薪火相傳,需要三名弟子,一個是「能大用」,即挑大梁、鎮場子,有裡子、增面子;一個能「續香火」,即有韌性、懂事理,懂謙讓、能挑擔;最後一個必須「有意思」,即天賦好、根骨好,卻不一定要對師父和師門如何感恩。
  • 劍來:陳平安再見小寶瓶,文聖說要與天下為敵會否成真?
    文聖一脈皆如此,齊靜春建書院、護驪珠、贈修為;崔瀺守寶瓶、謀賈生、隔天下;左右殺大妖、鎮桐葉、戰蕭愻;劉十六拳殺神靈、合圍賈生;陳平安統十萬劍修戰蠻荒、孤身據守劍氣長城;包括文聖本人,棄肉身合道三洲之地穩固氣運,生不如死。誠如文聖所言,文聖一脈一身學問都是用來為了這個天下做些什麼,文聖一脈從先生到弟子無不在用親身經歷踐實這句話,說他們是先前那個烏煙瘴氣的老鴰窩裡飛出的金鳳凰不為過吧!
  • 劍來:陳平安拜見至聖先師用意何在?文聖為弟子操碎了心!
    文聖不會去限制弟子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所以他就只能站在一旁默默為這個弟子護道,把自己能夠做的都做到,做不到的就想辦法再努力努力,可以說文聖為了這個關門弟子操碎了心,有這樣一個先生是陳平安的幸運,也由衷希望文聖晚年能為有陳平安這樣一個關門弟子而由衷欣慰,讓我們拭目以待吧!p.s.
  • 《劍來》中的一個深刻道理,鄭大風一直不明白,文聖多次提及
    烽火戲諸侯所寫的新書《劍來》之中存在著很多質樸的儒家道理。這個作家在寫作的同時,不僅僅是在不斷地重複類似情節的一些內容,更多也是希望將他的一些思想放在作品中,向讀者呈現出一部有價值有深刻含義的作品。
  • 《劍來》即將收官,到底是魔高一丈,還是棋高一著?
    假設人人是文聖,是亞聖,又是如何場景?千萬億萬人如一?到底是天大的幸事,還是會讓我們這些修心不夠的凡俗夫子,在今天就稍稍覺得有點心有餘悸?於是陳平安最終想明白了師兄崔瀺的那個更大算計。曾經在那白帝城彩雲局棋輸一著、未能勝過那位奉饒天下先的浩然繡虎,此生最後一件事,仿佛是以文聖首徒的讀書人身份,在身前被他擺好的一副天地棋盤上,崔瀺獨獨一人,有請至聖先師,佛祖,道祖,邀請三教祖師一同落座。崔瀺好像不但要周密哪怕成功登天,依舊功虧一簣,只能輸得一敗塗地。他還要教人間再無三教祖師。
  • 《劍來》:誰圍殺誰,淺析
    觀戰一方:英靈殿開闢者,曾經有望晉升十五境偏偏避道祖躲天外放棄十五境一線機會的道號「初升」的幾乎十四境圓滿的拄杖老人;曾經劍氣長城隱官後叛變蠻荒的十四境劍修蕭愻;飛升境劍修斐然、張祿。但是阿良可不是一般的飛升境,特別是拿劍後的阿良,當初一群飛升境大妖追殺他,他也沒死,如今想要殺他,這個陣仗還不夠!阿良,擅長群戰!那麼蠻荒天下的用意便明顯了,誰來救援便殺誰!不來,阿良便死!左右在天外天能和蕭愻互相問劍,但是在蠻荒天下,蕭愻佔據地利,左右應該打不過。
  • 《劍來》:練不出本命字,文聖為何嘆息?禮聖想讓陳平安做什麼?
    《劍來》,禮聖將陳平安「一分為三」,來驗證陳平安是否真的再無可能進行陰神遠遊、是否真的再無陽神身外身,以及是否真的再也練不出本命字。結果正如所料。陳平安再也練不出本命字,文聖既著急又無奈,肚裡似有千言萬語,最後卻只有一聲嘆息。他為何會嘆息?向來嘴上功夫無敵手的他,究竟有多難受,才會說不出一句話?另外,禮聖如此勘驗陳平安,原本是準備讓陳平安做什麼嗎?不然,白澤那一句「百智唯熙」豈不是成了無的放矢?
  • 「劍來」文聖授課——法行篇
    我們先來看看文聖(荀子)的法行篇,講的是什麼,文章有點長,介意的可以跳過,直接看注釋:公輸不能加於繩墨,聖人不能加於禮。禮者,眾人法而不知,聖人法而知之。參考以上荀子對禮法的重視,這不,才有春山書院儒生周嘉穀說的:「我覺得那位文聖,學問是極高,只是多言禮法而少及仁義,有些不妥。」
  • 中國有文聖、武聖、元聖、謀聖等各種聖人,你知道他們都是誰嗎?
    導語:中國有文聖、武聖、元聖、謀聖等各種聖人,那你知道他們都是誰嗎?光看聖這個字的解釋和含義,就有很多種。聖有聖人的意思,也是指一些在學識上有極高成就的人。而在我們國家,就有文聖、武聖、元聖、謀聖、詩聖、詞聖、藥聖、茶聖、劍聖這樣的人存在。他們究竟是誰呢?
  • 《劍來》文聖一脈五嫡傳思想,齊靜春青出於藍,陳平安性本惡
    今天來談一下《劍來》文聖一脈五位嫡傳,既為嫡傳,那我們解讀一下他們分別傳的是文聖的哪些思想。大家都清楚,故事寫到今天,文聖老爺的背景已經出來。首先《劍來》中有」三四之爭「就是說老秀才和亞聖之間的思想爭鬥,而歷史上的荀子思想也是很針對孟子的。除此之外,文聖神像在書中被移走了,而歷史上的荀子也是沒有進入孔廟中配祀。
  • 《劍來》:不浩然,看點淺析
    以小見大,這或許只是陳平安為文聖出手揍人,但是往大了看,這或許是文廟要肅正清遠,對浩然天下進行一場變革。既然這個世道讓眾多大佬都感到失望,那麼不如就以戰爭進行軍管,進行改變。當然,也可能想的理想化了。三、對陸芝姐姐的加強阿良和陸芝姐姐的對比就不說了,大家都看到了。
  • 《劍來》,若是沒有「劍」,不如改叫《理來》!
    《劍來》最大的問題就是線鋪的太長,局設的太大,大到作者自己都控制不住了。《劍來》的特色是什麼?無非是總管的酸文筆和講道理。酸文筆且不去說它,願意看《劍來》的,對總管的文風應該心知肚明,完全能接受。很多小說也講道理,比如貓膩,但有時候,但以此為主旨的,少之又少,所以劍來的前半部分可以說是引人入勝了,因為他裝逼的方式和別的小說都不一樣。但這種裝X方式是有極限的,那就是作者能夠把這些道理講得清。然而這有多困難?舉個簡單的例子,劍來裡的儒家,主角沿襲的是文聖的脈絡,文聖主張性惡論,我們就當他是荀子的理論。
  • 古代武聖是關羽,文聖是孔子,你可知劍聖是誰?
    不管你在什麼領域,只要你一直堅持下去,不斷朝著一個方向去努力,即使你不能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你也可以在這個領域小有成就。在古代的《周禮》中,我們能夠看到聖人一詞被解釋道是德高望重又有大智慧的人,而這樣的人不管是在哪個領域,都是一個人的終極追求。
  • 劍來:我若鋒芒畢露,無人可擋我一拳一劍!
    《劍來》最新章節已經寫到蠻荒天下入侵浩然天下失敗,被趕出去了。主角陳平安也解放了,不用再守著劍氣長城,可以回家了(作者終於把這個十八線小演員想起來了,嘿嘿,手動狗頭保命)。但是在拜師文聖之後,就大可不必繼續過著隱忍的生活了。眾所周知文聖一脈最為護短,陳平安又是關門弟子。咱們不說判出文聖一脈的大師兄崔巉,也不說開局猛人齊靜春。就說左右,劉十六,文聖,這三人,他們可不是吃素的,光他們三人在就沒人敢動陳平安。更重要的是還有陳平安的劍主姐姐!如果陳平安現在不隱忍了,又會是怎樣的一副光景呢?
  • 劍來:文聖復位!送別崔瀺和齊靜春的他為人間付出太多!
    但文聖一脈真正受人尊敬的並非是學問和實力,而是他們從來都不是為了學問而活,誠如他對白澤所言,「文聖一脈一身的學問都是用來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而縱觀這一次兩座天下大戰前後,文聖一脈包括文聖本人,都在用實際行動來踐實這句話。
  • 《劍來》:文聖一脈學說被推崇,陳平安卻悶悶不樂,原因何在
    #《劍來》陳平安從劍氣長城出來之後,到大泉王朝和姚氏家族一起商議一些事情。01 捧殺《劍來》這本書所涉及到的一些道理很多,其中就有一個很至關重要的就是捧殺。我記得之前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劍來》被稱作第五名著的論斷,當時就有很多書友在聲討我。我並不是在推薦這個名頭,我只是在闡明過分捧高一本書也並不是一件好事,其實文聖一脈的學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 《劍來》:陳平安與齊靜春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劍來》齊靜春離世後,小鎮從洞天降格為福地,小平安在阮邛的幫助下買了五座山頭,最後為了護送齊靜春的弟子李寶瓶到山崖書院放棄小鎮安逸生活而遠赴大隋。途中結識阿良、魏檗、文聖、魏晉等人。回程途中,認崔東山為弟子,並在崔東山幫助下,收取青蛇火蟒為僕,崔東山則返回山崖書院。
  • 《劍來》:「請君入甕」如何理解?
    《劍來》,封姨在火神廟與文聖一陣閒聊,從花神女子聊到了崔瀺自降心智,又提到既然知曉周密對飛升臺志在必得卻為何不提前防備。文聖的回答只有四個字:請君入甕。所以,文聖的「請君入甕」該如何理解?這得從「其人之道」開始。周密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