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TONE
在上一次日本承擔的對國際空間站貨運飛船補給任務當中,日本現役運力最強的H2B運載火箭就出現了一次令人匪夷所思的"自燃"事故:火箭表面出現了少量液氧,這些液氧液滴在積累靜電後引發了起火。
儘管最後這枚H2B火箭成功發射,但這一暗病還要伴隨日本航天很長一段時間:日本下一代運載火箭H3依舊選擇了和H2B一樣"嬌氣"的液氫液氧發動機,也就順帶繼承了"自燃"的老毛病……
圖為正在接受高壓水槍滅火的日本H2B火箭。
由於同重量條件下,液氫的體積是煤油和偏二甲肼的十倍有餘,所以以日本H2B為代表的,使用液氫液氧發動機的運載火箭,總需要一個體積極大的液氫燃料箱。
更嚴重的是,在-230攝氏度的地面保溫環境下,液氧能保持穩定的凝固"結冰"狀態,但沸點低達-252攝氏度的液氫依舊處於"不穩定的"液態,並隨時會揮發氣體——而這就使得液氫液氧運載火箭的"降溫壓力"數倍於其它運載火箭。
圖為美國太空梭,橙色部分即為體積巨大的液氫燃料罐。
在實際發射當中,液氫燃料還會帶來可能的諸多隱患,而導致日本H2B運載火箭本次"自燃"的兩種事故原因,則可以說都很好體現了液氫燃料的弊端:根據日本方面公開的信息顯示,引發起火的既有可能是液氫燃料罐外部受冷被液化的空氣,也有可能是為發動機預冷而排出的液氧——事故當晚的種子島發射場風平浪靜,不流通的空氣難以吹散空氣中密集的氧氣,更加劇了事故的持續時間(達到兩小時)。
圖為正在接受測試的日本LE-9液氫液氧發動機,該發動機將用於H3火箭。
而正是液氫燃料帶來的諸多弊端,乃至於工程上的極度複雜,諸如美國SpaceX"獵鷹"(液氧煤油)、"星艦"(液氧甲烷)復用運載火箭,中國921運載火箭(液氧煤油)都放棄使用液氫作為燃料,改換使用其它燃料來增強火箭性能,甚至是極大降低火箭本身的使用成本。
但在變革的浪潮面前,日本卻仍舊抱著舊有的成果不放:在近日決定參與美國"重返月球計劃"的H3運載火箭上,日本人依舊於芯一級和芯二級火箭上全部使用液氫液氧發動機,並未對原定設計做出哪怕一絲一毫的修改。
圖為測試中的SpaceX"梅林1D"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其性能已經絲毫不亞於先進的液氫機型。
而即便是現有方案的H3運載火箭大量使用了現成的,甚至可以說是成熟的技術,其液氫液氧主發動機LE9也是現有LE7的改進放大版,但日本人仍然要花費數年的時間才能推出這款新型火箭——即便H3運載火箭最終能達到日本劃定的,造價1億美元之內的目標(考慮到液氫液氧複雜性,這根本不可能),這一造價相比起現今成熟的"獵鷹九號"以及"重型獵鷹"依舊毫無優勢可言,在國際航天市場上的競爭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圖為升空中的"重型獵鷹"火箭,憑藉著低廉造價和高性能成為了打亂航天市場的"鯰魚"。
事實上,日本H3運載火箭如今倚仗的重要靠山,也就是美國的"重返月球計劃"本身也是危在旦夕:同樣使用液氫液氧發動機的波音SLS火箭也在成本和可靠性的深淵間進退維谷,時刻都有被國會"掐電"的危險;而在日美兩國航天"國家隊"之外,商業航天巨頭SpaceX一方面握有可以多發對接登月的"重型獵鷹",另一方面又宣言在2024年實現"星艦"載人登月返回的目標,內憂外患之下日本的"自燃火箭"到底能走多久,實在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