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美好時光#德裡是印度的首都,城區又可分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及新規劃的新城區。舊城區目前仍保有許多重要古蹟,新城區部分則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徵。德裡是我們去印度的第一站,乘坐國航的紅眼航班,沒耽誤我們當晚的入住。第二天一早,首先去舊城區的紅堡,沿途看到破舊雜亂的街景簡直不能想像這裡是首都。
馬路上汽車、突突車、人力三輪車、行人混行,卻大都相安無事,
儘管每輛車上幾乎都遍布磕碰的痕跡,卻很少見到有事故車停在路上阻礙交通,我想原因有三,一是德裡的司機車技高超,特別是突突車司機,竟能在滿是人車混行的道路上快速穿插,二是德裡人脾氣小,有個磕磕碰碰的小事故都不計較,三是我還不知道的原因:為何見不到有幾個交警,道路卻堵而不死?非常欽佩德裡人的自適應能力。
散發小廣告的能自如穿梭在擁擠的車流中,
孤獨的老人能蹲坐在骯髒的街頭享受自己的美餐,
街頭牆角自然少不了乞討的,這在哪國都一樣,
竟然能在大街上安家落戶,這就比較少見了,
一家人在路邊隨便鋪張布就能聚餐,但要高雅地把鞋脫了放在一邊。真是窮並快樂著……
來到紅堡門口買門票,雖然只有250盧比(相當於人民幣25元,比國內同類門票幾乎低10倍),但是印度當地人買票卻還要低很多。就像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一樣,印度幾乎所有的門票都對外國人實行雙軌票價,當然當地警察對外國人也特殊照顧,買門票時警察竟然把幾個正在買票的當地人推到一邊,讓我們先買,第一次享受到這種特殊待遇感覺很不好意思,感慨中國強大起來的同時,也對中國飛漲起來的票價感到無奈。
紅堡入口處竟然有持槍的士兵在把守,一位女警官表情嚴肅,一直在警惕地觀察著周邊。
紅堡內部卻祥和多了,不斷有一群群的學生結對參觀。
她們對外國人非常友好,也很有禮貌,印度學生良好的素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紅堡屬於典型的莫臥兒風格的伊斯蘭建築,位於德裡東部老城區,緊鄰亞穆納河,因整個建築主體呈紅褐色而得名紅堡。
精雕細刻的大門,沒有故宮大門那樣莊嚴,卻也充滿了靈秀。
紅堡是莫臥爾帝國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在把首都從阿格拉遷到德裡後,於1639年下令建造的。共耗時9年,此後一直是莫臥兒皇帝的宮殿,直至1857年最後一代皇帝被廢黜流放,國家從此衰弱,領土也被地方勢力和英國瓜分。1857年的印度反英起義中,民族起義軍與英軍在紅堡激戰,華麗的宮殿遭受了不小的破壞。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國旗第一次在這裡升起,紅堡也成了印度民族力量的象徵,成群飛翔的鴿子可能也是一種寓意吧。
出紅堡不遠就是著名的賈瑪清真寺,它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於1650年開始建造,歷時6年時間建成。它是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大清真寺、埃及開羅的愛資哈爾大清真寺齊名的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清真寺佔地開闊,共有3個入口,其中東門尤為壯觀華麗。
中心庭院鋪以紅砂石,可同時容納兩萬多名信徒。庭院中央是長方形水池,供信徒朝拜前清洗手腳。不管外面的街道多麼髒亂差,印度的所有寺廟裡面卻是異常乾淨,聖地就是聖地。
寺頂的3個白色大理石穹形圓頂上,以鍍金圓釘和黑色的大理石條帶做點綴,圓頂中央的尖塔則為銅質。清真寺兩側各建有一座以紅砂石和白色大理石堆疊而成的宣禮塔,塔內有130級臺階通向塔頂。
在頂部的白色八角涼亭裡眺望遠方,舊德裡的景象盡在眼中。
賈瑪清真寺旁邊有一家著名的印度餐廳,叫Karim,小店不大,卻客人爆滿。我們也是慕名而去,第一次在這裡吃到了正宗的印度餐,目睹了飛餅的製作過程。
下午來到巴哈伊寺,第一次了解了巴哈伊教,在印度任何階層的人都可以在這裡祈禱。巴哈伊教是以人類和平統一為目標,集宗教與科學與一身的伊斯蘭系的新宗教。寺廟的建築形式也新穎,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哈斯花的形狀,十分奇特,因外形又像蓮花,所以又有人稱它為蓮花廟。每年有成千上萬名遊客慕名而來。
二進德裡,是因為突發意外情況導致。同伴的包在乘坐瓦拉納西至克久拉霍的火車上被偷了,護照、相機、手機、錢包統統丟了,必須先回德裡辦理臨時護照。但是手續很麻煩,過程更麻煩。首先要讓火車上的乘警寫個被盜證明,下火車後要再到當地的警察局開丟失證明,幸好火車上遇到精通英文的網友主動幫我們填寫完各種表格,但是克久拉霍的警察局辦事效率卻太低,辦事人員大概整天沒多少事,今天好容易碰到件事,邊走程序邊和你慢慢聊天,實在沒得聊了才想起還要告知他的長官趕過來籤字,等到這位更高的官員籤完字後已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
到了德裡同樣領教了印度人的辦事效率,第一天一大早就到中國駐印度的大使館提交有關材料,先是材料不合格要重新準備,準備好再過去已到吃飯下班的點了,為了打發中間2個小時的午休時間我們就近去了印度門和舊堡。舊堡建於16世紀中期,莫臥兒帝國第二代皇帝胡馬雍遷都於此,城堡內有寺廟和八角形圖書館等遺址,據說胡馬雍就是在圖書館的臺階上摔下而死的,莫臥兒王朝以為是這裡被詛咒,於是重新建造了更加宏偉的紅堡。不過德裡的年輕人並不信邪,八角形圖書館成了一對對戀人談情說愛的地方。
下午同伴提交的材料終於獲得通過。接下來要從印度大使館的網站上進行網申,本來英文就已還給老師的我們對表格的要求更是不知所云,申了半天也沒成功,第二天上午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終於網申成功,不過還要再等一天後才能去取臨時護照。下午沒事我們就近去了顧特卜塔。這座紅砂石尖塔高72.5米,建於1193年,是為了紀念伊斯蘭教在德裡的廣泛傳播而建。
顧特卜塔是德裡的一處標誌性建築,也是一處世界遺產,遺址雖以古塔最為著名,但其周圍還有許多其他遺蹟,包括幾座古墓、一座伊斯蘭大學和著名的大鐵柱。
衣著時尚的印度青年男女到這裡大都不是為了懷古,而是來放鬆娛樂的。古老的印度已阻擋不住年輕人向現代化邁進的步伐。
從顧特卜塔出來天色尚早,於是又去了著名的胡馬雍陵,它是莫臥兒王朝開國君主巴布爾之子胡馬雍的陵墓。 整個陵墓給人一種威嚴、宏偉而又端莊明麗的感覺,是伊斯蘭教建築的簡樸和印度教建築的繁華的巧妙融合,199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說泰姬陵就是仿照胡馬雍墓建造的,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人們確實很容易看出二者風格上的師承關係。
參觀胡馬雍陵的人不是很多,其周邊大片的綠地為當地人提供了一個休閒的場所。
身著伊斯蘭服飾的少年穿著拖鞋甚至是赤腳在踢球,不講究規範,卻也踢得很認真,不乏衝撞和推搡。
第三天一早我們比約定時間提前一個小時就到了印度的籤證處,經過漫長的排隊等待,終於叫到號了,卻被一個老年婦女哭哭啼啼的要求先辦理,印度的工作人員雖然效率低但還是很講同情心的,我們也本著哭者優先的原則又等了一下,沒想到這一耽誤使我們在辦理過程中又趕上了吃飯的時間,吃飯是不能耽誤的,我們只能再等2個小時後繼續辦理。為了取出臨時護照又在德裡多呆了一天。
三進德裡,是在遊覽完孟買後回德裡乘機回國,由於是晚上的航班,白天有一天的遊覽時間,我們主要在新德裡進行了遊覽。新德裡位於德裡南部,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始建於1911年2月。感覺新舊德裡就像是貧富懸殊的兩個世界,舊德裡建築殘破、牛車人力車充斥在橫街窄巷裡。新德裡到處綠樹成蔭,飛馳的豪車不時掠過寬闊的街道。
古老的天文臺也淹沒在現代高樓大廈之中,
舊城區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1921年英屬印度開始從加爾各答遷都德裡,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以後,新德裡成為聯邦首都,是印度整個國家的經濟行政中心。上午首先去了總統府,這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宮殿式建築,建於1929年,原名維多利亞宮,印度獨立後,改為總統府。
從總統府正門正對著的的是一條寬闊而筆直的「國家大道」,直通印度門。雖然大道只有幾十米寬,但分布著許多政府機構,如外交部、國防部等。另外還有幾十座富麗堂皇的王宮。這裡綠樹蔥蘢,碧草如茵,清靜幽雅。
總統府周邊也是民眾集會的多發地,不過印度人的集會看起來還是比較平和的,警察設置了路障,比較放鬆的在一邊聊天,你喊你的我聊我的,大家都能和平相處。我想印度的民主大概深受甘地的「非暴力」哲學的影響,而「非暴力」思想出現在印度可能與印度教中的力量來自於「沉默」(mouna)和「平靜」(shanti,梵語音譯)有關。
年輕時就看過《甘地》這部電影,我也反覆在想,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思想指導下,通過武裝鬥爭和暴力革命,最終奪取了政權,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武裝鬥爭也成為新民主主義時期黨的「三大法寶」。而印度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指導下最終也取得國家獨立,這一思想後來還影響了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同樣改變了世界的歷史。「暴力」和「非暴力」是否也是殊途同歸?提倡了一生「非暴力」的甘地竟然被暴力槍殺,而倡導暴力革命的最終安祥地離開人間。世間輪迴誰能左右?不管怎樣,甘地也是我深深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到了德裡不能不去甘地陵緬懷一下。儘管甘地陵並沒有甘地的遺體,也沒有任何裝飾,在一個黑色大理石的平臺上只有一盞長明燈,是在表達物質不在而精神長存嗎?
在德裡的最後一站來到了康諾特廣場,這裡是德裡最大的商業中心,規模像廣場,卻更是一個別致的市場。以一 座環形建築,沿廣場周圍,建成了連綿不斷的二層大樓房,形成了內向和外向的兩層圓圈。外圈對著環形的大街,內圈則對著一個圓形大花園。市場內外兩側都是商店,各色商品琳琅滿目,從國外名牌到印度傳統的工藝美術品,讓人目不暇接。在這裡,購物、休息、娛樂,可以任意選擇,隨意性很大。
德裡入夜後,廣場內外會更加熱鬧,色彩繽紛的霓虹燈廣告交織成一幅幅絢麗的大都會夜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時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動。
不知是什麼教會的人員邊走邊唱,邊散發著傳單,邊宣傳著他們的教義,傳播著他們的福音。
這裡是富人的天堂,也是窮人的樂園,簡短的幾天印度之行雖算不上能對印度有多麼深入的了解,但總體一個感覺就是:印度人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