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進德裡,感受印度人的幸福生活

2020-12-14 楊秉勇的圖文

#發現美好時光#德裡是印度的首都,城區又可分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及新規劃的新城區。舊城區目前仍保有許多重要古蹟,新城區部分則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徵。德裡是我們去印度的第一站,乘坐國航的紅眼航班,沒耽誤我們當晚的入住。第二天一早,首先去舊城區的紅堡,沿途看到破舊雜亂的街景簡直不能想像這裡是首都。

馬路上汽車、突突車、人力三輪車、行人混行,卻大都相安無事,

儘管每輛車上幾乎都遍布磕碰的痕跡,卻很少見到有事故車停在路上阻礙交通,我想原因有三,一是德裡的司機車技高超,特別是突突車司機,竟能在滿是人車混行的道路上快速穿插,二是德裡人脾氣小,有個磕磕碰碰的小事故都不計較,三是我還不知道的原因:為何見不到有幾個交警,道路卻堵而不死?非常欽佩德裡人的自適應能力。

散發小廣告的能自如穿梭在擁擠的車流中,

孤獨的老人能蹲坐在骯髒的街頭享受自己的美餐,

街頭牆角自然少不了乞討的,這在哪國都一樣,

竟然能在大街上安家落戶,這就比較少見了,

一家人在路邊隨便鋪張布就能聚餐,但要高雅地把鞋脫了放在一邊。真是窮並快樂著……

來到紅堡門口買門票,雖然只有250盧比(相當於人民幣25元,比國內同類門票幾乎低10倍),但是印度當地人買票卻還要低很多。就像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一樣,印度幾乎所有的門票都對外國人實行雙軌票價,當然當地警察對外國人也特殊照顧,買門票時警察竟然把幾個正在買票的當地人推到一邊,讓我們先買,第一次享受到這種特殊待遇感覺很不好意思,感慨中國強大起來的同時,也對中國飛漲起來的票價感到無奈。

紅堡入口處竟然有持槍的士兵在把守,一位女警官表情嚴肅,一直在警惕地觀察著周邊。

紅堡內部卻祥和多了,不斷有一群群的學生結對參觀。

她們對外國人非常友好,也很有禮貌,印度學生良好的素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紅堡屬於典型的莫臥兒風格的伊斯蘭建築,位於德裡東部老城區,緊鄰亞穆納河,因整個建築主體呈紅褐色而得名紅堡。

精雕細刻的大門,沒有故宮大門那樣莊嚴,卻也充滿了靈秀。

紅堡是莫臥爾帝國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在把首都從阿格拉遷到德裡後,於1639年下令建造的。共耗時9年,此後一直是莫臥兒皇帝的宮殿,直至1857年最後一代皇帝被廢黜流放,國家從此衰弱,領土也被地方勢力和英國瓜分。1857年的印度反英起義中,民族起義軍與英軍在紅堡激戰,華麗的宮殿遭受了不小的破壞。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國旗第一次在這裡升起,紅堡也成了印度民族力量的象徵,成群飛翔的鴿子可能也是一種寓意吧。

出紅堡不遠就是著名的賈瑪清真寺,它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於1650年開始建造,歷時6年時間建成。它是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大清真寺、埃及開羅的愛資哈爾大清真寺齊名的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清真寺佔地開闊,共有3個入口,其中東門尤為壯觀華麗。

中心庭院鋪以紅砂石,可同時容納兩萬多名信徒。庭院中央是長方形水池,供信徒朝拜前清洗手腳。不管外面的街道多麼髒亂差,印度的所有寺廟裡面卻是異常乾淨,聖地就是聖地。

寺頂的3個白色大理石穹形圓頂上,以鍍金圓釘和黑色的大理石條帶做點綴,圓頂中央的尖塔則為銅質。清真寺兩側各建有一座以紅砂石和白色大理石堆疊而成的宣禮塔,塔內有130級臺階通向塔頂。

在頂部的白色八角涼亭裡眺望遠方,舊德裡的景象盡在眼中。

賈瑪清真寺旁邊有一家著名的印度餐廳,叫Karim,小店不大,卻客人爆滿。我們也是慕名而去,第一次在這裡吃到了正宗的印度餐,目睹了飛餅的製作過程。

下午來到巴哈伊寺,第一次了解了巴哈伊教,在印度任何階層的人都可以在這裡祈禱。巴哈伊教是以人類和平統一為目標,集宗教與科學與一身的伊斯蘭系的新宗教。寺廟的建築形式也新穎,由白色大理石建成哈斯花的形狀,十分奇特,因外形又像蓮花,所以又有人稱它為蓮花廟。每年有成千上萬名遊客慕名而來。

二進德裡,是因為突發意外情況導致。同伴的包在乘坐瓦拉納西至克久拉霍的火車上被偷了,護照、相機、手機、錢包統統丟了,必須先回德裡辦理臨時護照。但是手續很麻煩,過程更麻煩。首先要讓火車上的乘警寫個被盜證明,下火車後要再到當地的警察局開丟失證明,幸好火車上遇到精通英文的網友主動幫我們填寫完各種表格,但是克久拉霍的警察局辦事效率卻太低,辦事人員大概整天沒多少事,今天好容易碰到件事,邊走程序邊和你慢慢聊天,實在沒得聊了才想起還要告知他的長官趕過來籤字,等到這位更高的官員籤完字後已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

到了德裡同樣領教了印度人的辦事效率,第一天一大早就到中國駐印度的大使館提交有關材料,先是材料不合格要重新準備,準備好再過去已到吃飯下班的點了,為了打發中間2個小時的午休時間我們就近去了印度門和舊堡。舊堡建於16世紀中期,莫臥兒帝國第二代皇帝胡馬雍遷都於此,城堡內有寺廟和八角形圖書館等遺址,據說胡馬雍就是在圖書館的臺階上摔下而死的,莫臥兒王朝以為是這裡被詛咒,於是重新建造了更加宏偉的紅堡。不過德裡的年輕人並不信邪,八角形圖書館成了一對對戀人談情說愛的地方。

下午同伴提交的材料終於獲得通過。接下來要從印度大使館的網站上進行網申,本來英文就已還給老師的我們對表格的要求更是不知所云,申了半天也沒成功,第二天上午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終於網申成功,不過還要再等一天後才能去取臨時護照。下午沒事我們就近去了顧特卜塔。這座紅砂石尖塔高72.5米,建於1193年,是為了紀念伊斯蘭教在德裡的廣泛傳播而建。

顧特卜塔是德裡的一處標誌性建築,也是一處世界遺產,遺址雖以古塔最為著名,但其周圍還有許多其他遺蹟,包括幾座古墓、一座伊斯蘭大學和著名的大鐵柱。

衣著時尚的印度青年男女到這裡大都不是為了懷古,而是來放鬆娛樂的。古老的印度已阻擋不住年輕人向現代化邁進的步伐。

從顧特卜塔出來天色尚早,於是又去了著名的胡馬雍陵,它是莫臥兒王朝開國君主巴布爾之子胡馬雍的陵墓。 整個陵墓給人一種威嚴、宏偉而又端莊明麗的感覺,是伊斯蘭教建築的簡樸和印度教建築的繁華的巧妙融合,199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說泰姬陵就是仿照胡馬雍墓建造的,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人們確實很容易看出二者風格上的師承關係。

參觀胡馬雍陵的人不是很多,其周邊大片的綠地為當地人提供了一個休閒的場所。

身著伊斯蘭服飾的少年穿著拖鞋甚至是赤腳在踢球,不講究規範,卻也踢得很認真,不乏衝撞和推搡。

第三天一早我們比約定時間提前一個小時就到了印度的籤證處,經過漫長的排隊等待,終於叫到號了,卻被一個老年婦女哭哭啼啼的要求先辦理,印度的工作人員雖然效率低但還是很講同情心的,我們也本著哭者優先的原則又等了一下,沒想到這一耽誤使我們在辦理過程中又趕上了吃飯的時間,吃飯是不能耽誤的,我們只能再等2個小時後繼續辦理。為了取出臨時護照又在德裡多呆了一天。

三進德裡,是在遊覽完孟買後回德裡乘機回國,由於是晚上的航班,白天有一天的遊覽時間,我們主要在新德裡進行了遊覽。新德裡位於德裡南部,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始建於1911年2月。感覺新舊德裡就像是貧富懸殊的兩個世界,舊德裡建築殘破、牛車人力車充斥在橫街窄巷裡。新德裡到處綠樹成蔭,飛馳的豪車不時掠過寬闊的街道。

古老的天文臺也淹沒在現代高樓大廈之中,

舊城區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1921年英屬印度開始從加爾各答遷都德裡,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以後,新德裡成為聯邦首都,是印度整個國家的經濟行政中心。上午首先去了總統府,這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宮殿式建築,建於1929年,原名維多利亞宮,印度獨立後,改為總統府。

從總統府正門正對著的的是一條寬闊而筆直的「國家大道」,直通印度門。雖然大道只有幾十米寬,但分布著許多政府機構,如外交部、國防部等。另外還有幾十座富麗堂皇的王宮。這裡綠樹蔥蘢,碧草如茵,清靜幽雅。

總統府周邊也是民眾集會的多發地,不過印度人的集會看起來還是比較平和的,警察設置了路障,比較放鬆的在一邊聊天,你喊你的我聊我的,大家都能和平相處。我想印度的民主大概深受甘地的「非暴力」哲學的影響,而「非暴力」思想出現在印度可能與印度教中的力量來自於「沉默」(mouna)和「平靜」(shanti,梵語音譯)有關。

年輕時就看過《甘地》這部電影,我也反覆在想,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思想指導下,通過武裝鬥爭和暴力革命,最終奪取了政權,讓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武裝鬥爭也成為新民主主義時期黨的「三大法寶」。而印度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指導下最終也取得國家獨立,這一思想後來還影響了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人,同樣改變了世界的歷史。「暴力」和「非暴力」是否也是殊途同歸?提倡了一生「非暴力」的甘地竟然被暴力槍殺,而倡導暴力革命的最終安祥地離開人間。世間輪迴誰能左右?不管怎樣,甘地也是我深深敬佩的一位英雄人物,到了德裡不能不去甘地陵緬懷一下。儘管甘地陵並沒有甘地的遺體,也沒有任何裝飾,在一個黑色大理石的平臺上只有一盞長明燈,是在表達物質不在而精神長存嗎?

在德裡的最後一站來到了康諾特廣場,這裡是德裡最大的商業中心,規模像廣場,卻更是一個別致的市場。以一 座環形建築,沿廣場周圍,建成了連綿不斷的二層大樓房,形成了內向和外向的兩層圓圈。外圈對著環形的大街,內圈則對著一個圓形大花園。市場內外兩側都是商店,各色商品琳琅滿目,從國外名牌到印度傳統的工藝美術品,讓人目不暇接。在這裡,購物、休息、娛樂,可以任意選擇,隨意性很大。

德裡入夜後,廣場內外會更加熱鬧,色彩繽紛的霓虹燈廣告交織成一幅幅絢麗的大都會夜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時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活動。

不知是什麼教會的人員邊走邊唱,邊散發著傳單,邊宣傳著他們的教義,傳播著他們的福音。

這裡是富人的天堂,也是窮人的樂園,簡短的幾天印度之行雖算不上能對印度有多麼深入的了解,但總體一個感覺就是:印度人民很幸福……

相關焦點

  • 菲魯茲沙:他是德裡蘇丹國的國王,曾下達命令導致18萬印度人死亡
    相比於印度最後的封建王朝莫臥兒帝國,德裡蘇丹國的知名度要低很多,王國統治者的名氣比不上莫臥兒帝國的皇帝,而對於南亞的印度教徒來說,德裡蘇丹國則給他們留下了恐怖的記憶。德裡蘇丹國的軍隊而德裡蘇丹國最強盛的階段,則是圖克魯克王朝時期,在圖克魯克王朝時期,王國的軍隊已經佔領了印度大部分的土地,對於南亞的印度教徒來說,德裡蘇丹國的擴張是十分血腥並且迅速的
  • 印度人眼中,比北京更領先的德裡,長什麼樣?這3個景點不能錯過
    今天,就來探索在印度人眼中,比中國首都北京,還要領先的印度德裡。顧特卜塔:一個時代修一層首先,來到位於德裡的顧特卜塔。顧特卜塔是一座建築風格非常獨特的建築,它融合了印度本土的藝術以及伊斯蘭的藝術,始建於1193年,高70多米,是一座很有歷史感的古塔。
  • 「新德裡」與「德裡」,傻傻搞不清
    印度首都=德裡(Delhi)=新德裡(New Delhi)+舊德裡(Old Delhi)2. 印度首都=新德裡=新德裡+舊德裡3. 德裡(邦,相當於中國的省)=新德裡(印度首都)+舊德裡(德裡邦的另一部分)混亂吧?等小編跟你慢慢道來…… 經常留意印度相關資訊的朋友,可能會聽過「德裡NCT」和「德裡NCR」兩個概念。
  • 德裡蘇丹國的三百年 | 小史 7.2
    在穆斯林到來之前,德裡是拉吉普特人的一個軍事要塞。從十三世紀德裡蘇丹國將這裡設為首都開始,此地前前後後共建成了八座城市。其中前六座由德裡蘇丹們所建,而後兩座的推動者則分別是莫臥兒王朝的沙賈汗皇帝和英國殖民者(即今天所稱老德裡和新德裡)。從那時起八百餘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德裡都是印度的政治中心。
  • 原來對手不是印度人
    蒙古人第一次西徵,滅掉了中亞大國花拉子模,該國的王子扎蘭丁被追得四處奔逃,最後在1221年逃到了與之有著姻親關係的德裡蘇丹國,尋求庇護。當時德裡蘇丹國的蘇丹是伊勒杜迷失,他迎接了成吉思汗的使者,要求他不要庇護扎蘭丁。伊勒杜迷失倒沒有頭腦發熱,依言照搬,把扎蘭丁趕出了印度。
  • 封城94天,在印度德裡,患者被一家又一家醫院拒之門外
    西索迪亞警告說,在這種情況下,德裡還需要8萬張病床。印度人報截圖新德裡甘加拉姆爵士醫院胸肺移植中心主席、LungCare基金會創始人阿爾溫德·庫馬爾博士表示,德裡的情況「令人恐懼」。在周一的新聞發布會上,德裡首席部長阿爾溫德-科吉裡瓦爾說,在過去10天裡,德裡報告了大約2.3萬例新冠肺炎病例。上周,德裡衛生部長薩蒂揚·那的檢測呈陽性。官員們說,約55%的新冠肺炎活動性病例在家中隔離,但其餘病例需要醫療護理。
  • 印度首都德裡,一門之隔的兩個世界,看看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一般而言,到印度旅遊的第一站是德裡,這是印度首都的所在地,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古都城市,有許多的歷史遺蹟,吸引了不少的遊客慕名而來。有2500萬人口的德裡,在世界上名列第二。全城以姆拉斯廣場為中心,城樓呈放射狀伸向周圍地區,政府機關也主要集中在印度門和總統官邸之間。
  • 在新加坡生活的印度人,他們愛乾淨又整潔,街上沒有牛和猴子
    印度是個非常神秘的國度,經常會聽到關於印度的奇葩事,比如,印度街頭的牛很多,印度人喜歡恆河水,印度人開摩託車可以疊羅漢等等。對於熱愛旅遊的人而言,印度其實非常有吸引力。神秘的宗教,多彩的人文,好看的建築等等,但是真的去印度遊玩又會有顧慮,比如,很多人抱怨印度的衛生治安等。
  • 德裡級:以蘇聯卡辛級為母版設計,印度海軍6000噸級驅逐艦
    「德裡」級飛彈驅逐艦,就是印度海軍努力擴充艦隊計劃的一部分,是當時印度製造的最大的驅逐艦,艦長173米,寬17米,4臺燃氣輪機雙軸驅動,最高航速32節,18節巡航速度時航程5000海裡。僅從外觀來分析,「德裡」級驅逐艦就是蘇聯紅海軍「卡辛」級飛彈驅逐艦的翻版,事實上「德裡」級就借鑑了「卡辛」級驅逐艦,只是拉長了艦體,拓闊了艦寬,滿載排水量由「卡辛」級將近5000噸提升至6700噸。
  • 【四萬三進】慰問暖人心,走訪增信心——永仁法院開展 「四萬三進...
    【四萬三進】慰問暖人心,走訪增信心——永仁法院開展 「四萬三進」活動 踐行一線工作法 2020-09-18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圍攻德國「施佩伯爵」號的英國戰艦,為何成為印度人的驕傲?
    文/滅霸他爸印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英國殖民地,直到1947年8月15日才正式獨立,但獨立的第二年,印度就派出「德裡」號巡洋艦到東非的塞席爾和模里西斯等國大秀肌肉,炫耀武力,引起這些國家的不滿。「德裡」號巡洋艦被譽為印度的驕傲,不僅是海軍司令的旗艦,連總理尼赫魯也多次乘座外出進行國事訪問,如1950年6月,尼赫魯出訪印度尼西亞,乘坐的就是「德裡」號。
  • 印度人給中國羽毛球手瞎起名字 害人家機票被迫重訂!
    印度人給中國羽毛球手瞎起名字 害人家機票被迫重訂! 重磅獎金刺激下的印度羽毛球超級聯賽目前正在開打中。在1月2日的賽事裡,中國臺北選手戴資穎戰勝東道主名將內瓦爾,贏得印超聯賽三連勝。
  • 為什麼印度人免疫力這麼強?醫生說出其中奧妙:全靠恆河水
    如果大家身邊有印度人朋友的話,就會發現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那就是如果一起吃壞肚子的話,印度人往往是那個逃出生天的人。這就讓人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印度人的免疫力這麼強呢?醫生說出其中奧妙:這全靠恆河水。這是因為印度人認為恆河最神聖,因此死後如果能夠將在河當中,那簡直就是最高待遇了。而即便遠離那些火葬的地點,恆河當中也往往漂浮著非常多的垃圾,水質也屬於是渾濁的顏色,讓人看了就覺得很危險。
  • 印度人既不吃牛肉,也不吃羊肉和豬肉,那他們吃什麼肉?
    印度人既不吃牛肉,也不吃羊肉和豬肉,那他們吃什麼肉?不知從何時起,旅行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種很重要的意見,在旅行中成為許多證人,也學到了許多東西,是一件很高興的事。現在的人們更加放鬆,有時間去別的地方,緩解生活中的壓力。
  • 喝恆河水,用手吃飯,印度人的免疫力也開掛了?
    去印度旅遊的人可以說都是偉大的勇士,基本上可以說是在直接面對生化危機了,去印度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倖免拉肚子這件事,可往往讓人疑惑的就是,明明大家都是和印度人吃的一樣的東西,為什麼印度人就能逃出生天。喝恆河水,用手吃飯,印度人的免疫力也開掛了?對於外國人來說,恆河水在我們眼裡簡直就是臭水溝裡的髒水,不管你從哪個渠道去了解恆河,你都能了解到恆河水的水質汙染是相當嚴重的。那些火葬點旁邊更是不忍直視。在印度人的信仰裡。恆河可以說是創造了世間萬物的聖河,自己能從恆河來到恆河去,簡直就是無上的光榮。
  • 環球社會丨數十萬印度農民「向德裡進軍」
    印度德裡首都區的東西兩側,分別是北方邦和哈裡亞納邦兩個省級單位。在面對外敵時,可以用「拱衛」形容兩邦與首都的關係。可到了內亂時,「拱衛」瞬間變「包圍」。  從11月末開始至今,數十萬印度農民在「向德裡進軍」的口號下從全國各地奔赴德裡,針對印度總理莫迪的農業改革進行大規模抗議。其中,來自德裡周邊兩個邦的約30萬人構成這次抗議運動的主體。  農民長期是莫迪最重要的票倉,卻怎麼開始焚燒莫迪的畫像?莫迪為印度改革弊政的夢想,還有成真的可能嗎?
  • 伊斯蘭教簡史(18):德裡蘇丹國和莫臥兒王朝
    伽色尼王朝治下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於1206年遇刺身亡,王朝陷入分裂,統治印度的總督庫特布丁·艾伊拜克趁機以德裡為中心,新立蘇丹國家,史稱德裡蘇丹,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裡蘇丹王朝。德裡蘇丹王朝德裡蘇丹國的統治階級都是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軍事封建貴族,以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為核心。
  • 曼子帶大家去印度,感受聖神溼婆神節,看傳統與現代交匯的印度門
    大多數印度人是印度教,在這個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也有很多人跟曼子說印度很混亂,衛生環境很差。但是曼子去了之後還是有很深的感悟,一路又發生很多驚奇的事情。話不多說,小夥伴們趕緊跟曼子一起去了解印度文化吧印度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分為北印度和南印度。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信印度教,所以那裡也有很多宗教節日。曼子是在2月份過去的,剛好是溼婆神節。
  • 德裡鐵柱
    阿育王以推行佛教而盛名,但德裡鐵柱不是佛教的產物,而是耆那教的產物,因為鐵柱的柱頭結構表示的是耆那教的文化元素。耆那教是早於佛教的一種古老宗教,據說耆那教產生於距今2600年前的古印度。德裡鐵柱的柱頭由此可見德裡鐵柱是古印度早期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的結合體,是拜佔庭帝國進入古印度的鐵證,是對佛教產生年代的有力說明,因為與古希臘文化對接的不是佛教文化,而是耆那教文化!耆那教是現在的說法,真正的正確說法應該是耆那文化!也就是說先有耆那文化,後有佛教的產生。
  • 三進山城——感受洋味
    洋人街沒見到幾個洋人,貌似只看到幾個印度人在做飛餅。西方的建築倒不少,金色大廳、基督教堂、市政廳、風車等,特別是在大街上循環跑著的馬車老爺車,洋味倒顯得很濃。 快樂緣於內心的感受,保持內心的平靜與隨和,快樂是隨處可尋的,其實拋開一切,不要與其他東西做沒必要的關聯和想像,這裡還是挺值得前來放鬆放鬆的,只不過帶著孩子來的時候可要注意,孩子的思想文化觀念還需要適當引到,不然可就暈菜了。有一句印象很深:只有那些認準方向和積極行動的人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真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