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德裡,是印度的首都,以2500萬的人口,位居印度第1名。
在這裡,最受歡迎的3個景點,當屬每個時代修建一截,每一截風格各異的,70多米高的顧特卜塔;所有宗教的可以在裡面禮拜,象徵著人類大同的巴哈伊蓮花寺廟;還有英國人按照法國的凱旋門,在一戰之後,為印度士兵修建的印度門。
今天,就來探索在印度人眼中,比中國首都北京,還要領先的印度德裡。
顧特卜塔:一個時代修一層
首先,來到位於德裡的顧特卜塔。顧特卜塔是一座建築風格非常獨特的建築,它融合了印度本土的藝術以及伊斯蘭的藝術,始建於1193年,高70多米,是一座很有歷史感的古塔。
從酒店出發,車行不久,就看到了這個路標牌,上下兩行字,分別用印地語和英語,寫明了顧特卜塔的名字。印地語還是蠻有特色的,好像被一根杆子串在了一起。
在印度,外國人買門票,要比本國人貴很多。這是因為定價時,考慮到了本國國民優先。買票之後,從大門裡走去。沒走多久,很快就看到了這座遠處的高聳壯觀的古塔。
繼續向前探索。在顧特卜塔旁,還有很多這樣的古代磚石遺蹟。這些遺蹟,以前曾經是宮殿的一部分,但是現在,已經年久失修,沒有辦法再住人了。
站在顧特卜塔的下面,仰望這座高塔。感覺它格外壯觀。塔底照相的遊人,和高達70多米的塔身相比較,更體現出古塔的直插雲霄。
仔細看,會發現顧特卜塔的建築風格非常有意思。由於顧特卜塔是不同時代的統治者組織修建的,所以每一段的設計都不相同。最底下一截,分別有圓柱形和稜柱形的塔身;中間的一截,塔身完全是圓柱形的;最頂上的一截,全都是稜柱形的。
走近塔身,可以看到上面鏤空的浮雕工藝真是精妙絕倫。工匠們在細節的刻畫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如此精緻而小巧的圖案,一定也是使用了非常精密的工具,才能雕刻出來的。此外,上面還寫了許多阿拉伯語的字母,因為顧特卜塔是一座伊斯蘭教的建築。
繼續向前,走到了顧特卜塔的後面,就能看到這樣的遺址。這裡很多建築,只剩下了殘垣斷壁,以及散落在一地的磚瓦。從依然屹立的顧特卜塔,可以想像出,這裡以前曾經輝煌而又壯觀的樣子。
在其中的一座充滿浮雕的拱門下,一架飛機飛來。看起來,就像是從拱門中間穿過一樣。古老的建築,和現代的科技,形成了一副完美結合的圖景。
蓮花寺廟:所有宗教匯聚一堂
離開了顧特卜塔,來到了德裡的另一個著名景點:蓮花寺。蓮花寺,是巴哈伊教的寺廟。巴哈伊教的寺廟,也被稱為靈曦堂。
巴哈伊靈曦堂,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建築。和其他的宗教不同,在巴哈伊教靈曦堂裡面,不論你信仰的是什麼樣的宗教,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在室內進行禮拜。
所以,也可以說蓮花寺是一座屬於所有宗教的建築。
寺廟通體白色,就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蓮花花瓣的設計,非常像雪梨的歌劇院外殼,採用了動感的弧線型。一個個的拱形花瓣,疊放在一起,從裡到外一共三圈,齊整而又精妙。
和印度其他的宗教建築一樣,來這裡必須要脫下鞋子,才可以進入參觀。曾經去過美國芝加哥附近的巴哈伊靈曦堂,那裡是不需要脫鞋子的。看來到了印度,一切宗教也要「入鄉隨俗」。
好在這邊有專門的寄存室,有專人來保管鞋子,不用擔心放在門口會丟失。
走進教堂之前,工作人員要求所有參觀者在蓮花寺內,手機關機,並且保持絕對的安靜,以便方便大家做祈禱和禮拜。
蓮花寺內禁止照相,也沒有人交頭接耳,安靜至極,似乎一根針掉下去的聲音都能聽到。除了人們走路的聲音,以及開門關門的聲音,什麼都聽不到。室內的空間非常寬闊,感覺容納上千人都不會顯得擁擠。
靜靜地在屋裡坐了一會,也思考了一會。之後,便順著人群的方向出來。可以看到,蓮花寺的一圈都有淡藍色的水池。人們可以坐在旁邊的臺階上,或望著池水和寺廟發呆,或思考事情。
在離開蓮花寺,在門口,還看到了這些刺梅。遍布尖銳鋒利長刺的枝幹上,居然能長出如此美麗嬌豔的花朵,一剛一柔的對比如此強烈,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蓮花寺外面,可以看到印度典型的小吃攤販。小吃的價格不貴,每一份小吃只需要三五塊錢人民幣。但是在印度旅遊,衛生問題可是需要天天注意,頓頓注意的大事。所以一般的國外遊客,不太敢來這裡用餐。
值得注意的是,餐檯菜單上面,有一個二維碼。也就是說,在印度,即使是這樣比較簡單的小攤,也是可以採用手機支付的。看來,印度的掃碼支付,也在慢慢地普及,逐漸被大家所接受。
印度門:英國仿照法國,在印度修建
午餐過後,就來到了印度門。印度門,是德裡的重要象徵。它主要紀念的,是一戰期間,陣亡的將士。印度門乍一看,長得確實很像法國的凱旋門。
但是,它的頂部設計,比法國凱旋門更豐富一些;整體的顏色也是土黃色,而不是凱旋門的灰白色。
走近印度門,馬上能看到大量的遊客和小商小販。無論是遊客還是小販,大都是印度本地人。在這裡,只要待上一小會兒,就會很快圍上來一圈的遊商。
比如,賣手鍊的、賣鑰匙鏈的、賣冰箱貼的、賣照片的……甚至還有人拿著一個挖耳朵勺,想要提供採耳的服務。
實際上,如果你不想買什麼東西,就可以不理睬他們,直接走開就好了。不過,如果你跟他們說了話,詢問了價格,他們就會一直很有毅力地跟著你,直到你離開了這個景區,或是買了他們的產品,才會罷休。
印度門的表面,看似很光滑。但是把照片放大以後,就會發現,它的每一塊磚上,都刻滿了陣亡將士的名字,只不過字體確實非常細小,離太遠的時候,是肯定看不到的。
繞到了印度門的背面,整座建築從剛才陽光下的橘黃色,一下變成了暗黃色。印度門的底下,有幾團篝火,這些火焰一直都在燃燒的,目的是為了紀念陣亡者。這一點,和俄羅斯的烈士墓很相似。
順著印度門的出口往外走,會發現,外面的環境,明顯不如裡面那樣整潔。建材散亂地放在地上,旁邊有的小商小販隨意擺攤。比如照片中的小販,就在銷售包括楊桃在內的一些當地水果。
也有的小販賣類似於炸麵包的小吃。可以看出,小櫃檯上面也有二維碼,可以在手機上掃碼支付。旁邊的顧客頭上頂著一個白色的袋子,毫不費力。
這是由於,印度人有「用頭頂著重物」的獨特風俗習慣。
探訪印度的大型購物中心
離開印度門以後,距離起飛還有很久,於是就來到了機場附近的一個購物中心。
一進購物中心的大門,就看到了這幅描繪甘地的藝術作品。地面上,黃色、白色和綠色的花朵,象徵著當地的國旗。而甘地的容貌,並不是用筆畫出來的,而是用無數根黑色的線,勾勒出來的。
通過線的疏密,構成了明暗和輪廓,極具藝術特色。
購物中心,整體感覺和國內的差不多,只不過人要稍微少一些。
在逛了幾家商店以後,來到了當地的超市。在印度的超市,大部分的調料、零食都在國內從沒見過,香料的貨架,更是有數百種不同的調料。而這張照片裡,展示的是賣大米的櫃檯。
按照人民幣的換算,可以看出,這些大米價格差距挺大。比較貴的,一袋大概是90人民幣;而便宜的,要30人民幣左右。
由於國慶節剛過去不久,所以購物中心的各處,都用印度國旗三種顏色的彩帶,裝飾了起來。
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美國的品牌,比如Chili’s餐廳,是在美國常見的,一家經營辣味菜品的餐廳。而Cold Stone冰激凌店,則是在美國常見的冷飲店,經營冰激凌、蛋糕等產品。除此之外,購物中心裏面還有肯德基、麥當勞等美國快餐。
可以看出,美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的商業布局,非常的廣泛。
新德裡機場,見證印度的驕傲——紡車
吃過晚飯之後,來到了位於德裡的機場。在德裡的機場,還看到了這個有趣的木質藝術品。它是印度傳統的紡車,是用來織布的。這座紡車,展現了印度的傳統文化。
據說,印度國父甘地,拒絕使用現代化的工業產品,包括工廠生產的衣服。於是就用這樣的紡車,為自己製作衣服。
因此,在印度,紡車不僅是傳統技藝的象徵,還是反抗殖民、追求民族解放與獨立的鬥爭的象徵。
經歷了又一次印度特色的「男女分開」的安檢之後,進入了德裡機場的裡面。可能是由於時間已經比較晚了,所以還開門的商店數量並不多。但是免稅店一直是燈火通明的,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和國內的機場不同,在德裡的機場裡面,到處都鋪滿了地毯,這一點很像新加坡的樟宜機場。雖然看起來地毯不是非常新,但是花紋和顏色也很有設計感,風格獨特。
在經歷了長達幾個小時的候機之後,登上飛機,正式結束了這次印度之行。
後記
一天的行程下來,我發現,雖然印度首都德裡的基礎設施、生活水平都要遜色於北京,但也擁有著許多獨具特色的人文景點、以及歷史悠久的古蹟。德裡,確實也是一座值得去探訪的城市。#一起雲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