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只有無所依,方的自由。至人無己,無功,聖人無名。
馬雲口中最尊敬的日本企業家,僅一年時間讓破產的日航盈利1884億。
知行合一,淨水流聲的複利,這是稻盛和夫給予我們的啟示。
2008年10月28日,京都,日本京瓷公司總部會議室,44歲的馬雲拜會了76歲的稻盛和夫;
6年後,杭州,西溪溼地的太極禪苑,稻盛和夫和馬雲再次握手。
稻盛和夫,1932年生,日本著名企業家, 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52歲創辦第二電信(現名KDDI),這兩家公司均為世界500強。
2010年時年78歲的他於2月1日出任破產重建的日航董事長,到2011年3月底共424天,一年創造了日航歷史上空前的1884億日元的利潤。
他是如何創新造出這樣的奇蹟?
78歲高齡臨危受命,第一天就是去工作一線視察,與員工近距離接觸,這為日航高管做了表率。
高管接受了領導人教育後,落實到行動中,首先要做的是深入工作一線,與一線員工交流,理解在工作一線員工的思維方式,重建高管與員工的關係。
高管去一線,讓高管與員工了解彼此所思所想,大家一起共享公司經營數據、問題等信息。
特別是讓員工及時全面了解公司的經營信息,感受到公司對他們的關懷,有助於員工形成合力,增強員工的責任心,形成每個員工對日航哲學的認可,讓日航重整落實到位。
走到第一線還有一層深意,針對員工的客戶服務。
破產前的日航客戶服務,嚴格遵守工作手冊。在空乘人員及地面工作者的眼裡,工作手冊範圍內的旅客才是客戶。在飛行總部、保養維修總部眼裡,空乘人員就是客戶。
工作手冊支配了一線員工的行動,各個部門站在各自的立場上使用工作手冊,許多部門的員工根本就不清楚顧客的價值。工作手冊造成的嚴重後果,日航根本沒有從整體上認識顧客服務重要性,引發部門之間的矛盾,無法協同合作,顧客服務的質量不斷下滑,日航怎有不破產的道理。
跳出工作手冊,員工有權獨立處理顧客的問題;打破部門之間的隔離,不同部門員工齊心協力,提升顧客服務的質量。
原來的那種「絕不關心其他部門,也不稀罕其他部門關心」工作心態消失,替代的是,年輕的員工都足以帶動周圍同事共同追求顧客價值。
為了讓日航員工更容易理解日航哲學,日航哲學中特別注意使用員工平時常用的詞,讓員工認識到日航哲學不僅屬於日航也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值得注意,日航哲學與稻盛和夫創辦第一家企業京瓷的京瓷哲學居然有90%的相近,這反映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企業哲學對日航的深刻影響。
理念的更新,日航重新「構架」完成,上下一心將一個原本宣布破產的企業重新喚醒。
稻盛和夫說:「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心中所描繪的夢想必須用人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去實現。這是我一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
何為「人生正確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先生認為,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擁有利他之心,如果一個人是自私的,只想到自己,那麼他就會失去進入天堂的機會,當然也會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
不論何時何地,只有心懷他人,才能走得更遠,收穫更多。
利他思想是稻盛和夫先生哲學中的重要思想,作為一個商人,能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為社會著想,是非常難得的。
在稻盛和夫先生經營公司的過程中,利他思想也一直影響著他。
在稻盛和夫退休之時,他將自己的全部股份捐給了員工,自己皈依佛門。
65歲時,稻盛和夫在京都八幡的圓福寺出家,得僧名「大和」,經過幾個月頭戴竹笠、沿街化緣的僧人生活。
稻盛和夫悟道了:「出家以及隨後的修行,對我而言果然是一種嚴肅的、新鮮的體驗。從託缽化緣出家後,我發現了過去從未見過的新世界」。
通過幾十年的實踐與悟道,稻盛和夫揭示了「心」的力量。並將這份感悟寫成了一本書,更確切的可以說是,從自我內心修煉,到自我與外界相處的一個認知過程。他認為,心不是生來就美好的,這不同於「人之初,性本惡」,而是強調,心需要通過自我修煉,才能打開心智,愈加豐滿。
他在自己的《心》中,強調一個人的心態發生改變後,生活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並會走向成功之路。
這本書不僅對個人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對企業來說更是一部傑作。
這本書被稱作稻盛和夫的收官之作,在如今嚴峻的背景下,全球經濟也遭受重創,而同時,新的技術與商業發展趨勢,也在萌芽之中,磨刀霍霍。
對於企業來說,如何逆境求生,進而構建起社會的幸福基石?
這本書的主題圍繞著心靈展開,「一切始於心,終於心」,是稻盛先生作為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經營者在事業達到巔峰後,對自己一生作思所為的全面復盤。
是超過半個世紀經營智慧的凝結升華,並為讀者劃下了構建幸福人生的重點。
這本書日文版一經出版就在日本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成為熱議話題。
上市至今,一直穩居十大暢銷書排行榜,與讀者的內心產生強大的共鳴。目前, 中文版剛在5月上市,便已經在企業界引發了探討。
這本攻「心」的書,站在哲學的高度為我們指引人生。讓我們思索也讓我們開悟。
如果您感興趣,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