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新聞中心-北方網

2020-12-27 北方網

版首語

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2020年,傳統文化工作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上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2020年,博物館在疫情下主動求變,「雲展覽」破局走紅;2020年,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我國文物追索取得新成果;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成為世界第一……202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了。

 

 

甘肅出土的跳舞紋彩陶盆。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

  年度熱詞

  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202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文章指出,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我國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文章指出,要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第一,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第三,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第四,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

文章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更加深入人心,一系列的國家政策為考古文博事業的充分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必將迎來下個百年發展的重大機遇。

 

 

良渚遺址全景。資料圖片

  世界級非遺數量第一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世代傳承,習練者遍布全國各地,並在海外有著廣泛傳播和傳承。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

至此,我國共有42個世界級非遺項目,居世界第一。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日益提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

 

 

故宮角樓。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

  紫禁城建成600年

1420年12月8日,明永樂皇帝頒布詔書:「爰自營建以來,天下軍民樂於趨事,天人協贊,景貺駢臻。今已告成。」正式宣告了紫禁城的落成。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皇宮,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紫禁城的宮殿建築,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它的建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建築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創造的結果。作為中國首都北京的地標之一,紫禁城經歷六百年風雨,始終屹立在中軸線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也是中華民族文脈綿延不斷的表徵之一。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65周年,這是中國文化界的大事。故宮博物院克服疫情影響,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明代御窯瓷器」三場精品展覽共接待現場觀眾126.1萬人次,「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談會」、「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國明清史國際學術論壇」、2020年「第一屆文化遺產保護青年學者論壇」等學術研討會為紫禁城下一個600年的保護和傳承奠定堅實基礎,一系列弘揚故宮文化的影視作品以親和的姿態走進大眾生活……600年過去,紫禁城已經從皇家宮殿轉變為人民的博物館,這場關於600年的紀念自然也成為一場由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三星堆出土的縱目青銅面具。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

  雲觀展

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全國各地博物館相繼閉館。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為危機的根本方法。為了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豐富,國家文物局在「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緊急擴增了一批在線展覽內容,通過新媒體和虛擬實境表現手段,滿足各界公眾足不出戶在線觀展的需求。

這場疫情使「網際網路+」打造的「雲文化」加速進入了大眾的生活。更多博物館紛紛把已有資源通過官方網絡平臺進行展現,將展覽場景、圖文資料、媒體資源,通過展示終端進行互動,帶領公眾深入了解文物背後的文化精髓。各省級文博單位也積極整合、開放、共享地方文化資源,如吉林、山東、陝西、北京等地方文物部門也建立了在線展覽大數據平臺供公眾使用。

這些「雲展覽」藉助VR虛擬實境、三維全景虛擬實境、三維網頁引擎等數位技術,給予公眾全新的觀展體驗。一些博物館不僅提供數位化展示,還製作了圖文搭配的短視頻、音頻產品,通過線上展覽的互動交流遊戲,多樣化滿足了觀眾需求。隨著線上展覽的不斷豐富,「雲觀展」也日益成為一種人們打開博物館的重要方式。

 

 

山西出土的翌獸形觥。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

  文物追索

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馬首銅像結束了長達160年的漂泊,正式回歸圓明園,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馬首回歸之路,匯聚黨和政府、港澳同胞磅礴力量,符合人民群眾的殷切期待,詮釋著「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的深刻道理,樹立了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

馬首歸園昭示著文物追索的新方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框架下,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機制日益成熟,成果豐碩。多年來,已經有包括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在內的六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通過不同的方式回歸祖國。2020年,流失海外文物追索工作再獲新進展。國家文物局實施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方案,成功索回68件流失英國走私文物,接收埃及返還文物藝術品31件。並組織了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專題展和英國返還文物在線展覽。中國政府正在為構建更加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新秩序,不斷貢獻出中國實踐、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李笑萌整理)

 

 

廣東南海一號南宋沉船出土的「韓四郎」金葉子。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

 在石峁感受4000年前的輝煌

作者:孫周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項目負責人)

2020年12月20日凌晨,半夢半醒之間收到了來自史丹福大學劉莉教授、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荊志淳教授發來的消息。美洲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雜誌評選出了過去十年世界十大重大考古發現,石峁古城作為中國唯一的項目,與尼安德特人基因測序、埃及木乃伊作坊等考古發現一同入選。

突如其來的喜訊,讓我睡意頓無。十年往事,歷歷在目。

萬裡長城穿越呂梁山與大青山,蜿蜒於鄂爾多斯和晉陝高原的漫漫黃沙之上。穿過明長城著名營堡、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高家堡古鎮,沿著彎曲的小路蜿蜒而上,爬上山坡,眼前溝壑縱橫。盤延在寬闊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之上的石峁古城,赫然橫亙在北方的天空下。

白雲蒼狗,黃土莽莽。經過幾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這座消失了的都邑在手鏟下逐漸拂去了厚厚的黃土,向世人訴說著四千年前的極致輝煌。從1958年春夏之交的陝西文物工作者首次踏足,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戴應新、鞏啟明、呂智榮等先生的試掘和踏查,考古工作者對石峁遺址的探索,倏忽之間已然掠過了一個甲子。無論是認作了長城附屬設施,還是管中窺豹般的親密接觸,石峁之謎卻越來越撲朔迷離。每次艱苦卓絕的嘗試,愈發激起了考古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信心。儘管歲月的流逝,這種堅韌與堅持卻始終沒有衰減過一絲一毫。

半個多世紀後的2011年,陝西省考古工作者重返石峁,確認了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結構清晰、形制完備、保存良好,世所罕見。流金鑠石,玉汝於成,石峁的橫空出世,迎來了一片「石破天驚」的驚呼和訝異。

四千年來,石峁古城承載了太多的秘密。藏玉於牆的詭異,殺戮祭祀的血腥,蟬鳴蜂舞的口簧;還有振翅而立的赳赳雄鷹,肅穆猙獰的神面石雕……每一次發現讓人震驚之餘,更像是一串串的密碼,欲言又止地向人們傾訴著,這座橫空出世的古城到底有著怎樣的輝煌,又是誰在那久遠的幹戈玉帛、萬邦林立的黃土高原,修葺了如此氣勢磅礴的巍峨城池?

時光壓抑不住文明的光芒。石峁,從山峁溝壑走向了世界,一座再普通不過的北方小山村,成為追尋中國早期文明的聖地。讓乾涸的泉眼恢復噴湧,讓被人忘卻的東西為人記起,讓歷史的長河川流不息。石峁考古人驚嘆於比肩金字塔的巍巍皇城臺,領略著4000年前的極致輝煌,感觸著國家起源的文明脈搏。這一刻,我們與你虔誠地凝視著,一眼千年,內心洋溢著無上榮耀。

世界的石峁,石峁的世界。重現石峁輝煌,我輩任重道遠。

守在博物館的80個日日夜夜

作者:方勤(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2020年是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武漢1月23日全面封城。處在疫情中心區的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考古所,沒有任何徵兆,沒有任何提前防備,不得不倉促上陣,與新冠肺炎疫情打了一場空前激烈的遭遇戰。

1月23日當天,省博物館閉館,省考古所的考古基地封閉。因為突然的封城,交通全面停頓,阻隔在不同區間的省博物館、省考古所領導班子成員和辦公室、後勤部、保衛部、保安大隊等部門負責人立即建立了「臨期戰時機制群」。

這個微信群就是我們的指揮與聯絡系統,儘管局面難免緊張與忙亂,但馬上運轉起來了。從1月27日開始,75個精挑細選的精兵強將,值守封閉管理的館區,他們不能外出,也禁止任何人進館區,以阻斷任何感染的風險。

有序運行剛剛幾天,平靜再次被打破了。消毒酒精告急!口罩告急!食品告急!首先自食其力,貯備用於文物保護的酒精,勾兌成消毒用品解了燃眉之急;上級部門和全國文博同行緊急行動起來,伸出了援助之手,口罩等緊急物資送來了;有的單位明知來回要經歷28天的隔離,也要把一整車水果的慰問物資送到館區,極大地鼓舞了值守人員的士氣。

穩定之後又陷入了對耐力的考驗,原以為的「臨期」仿佛成了「遙遙無期」。為鼓舞士氣,我於2月13日逆行進館,成為第76名值守人員。我和同事們寸步不離館,至5月1日離開館區,整整80天。

這80天內,我們見證了值守人員的團結協作,全國同仁的守望相助;也見證了博物館同行疫情期間通過網上展覽等方式繼續發揮博物館效益;見證了省考古所克服疫情影響,正常下田野開展考古工作;也見證了武漢4月8日的解封;更為難得的是,親歷了5月1日省博物館、省考古所全體人員核酸檢測呈陰性的結果。也就是5月1日這一天,我心情放鬆地走出了日夜守護的博物館館區。

2020年即將過去,回憶難忘的80個日日夜夜,腦中閃出一句艾青的詩:「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關鍵時刻有一次閃耀」。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5日 11版)

  原標題: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相關焦點

  • 我們接續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版首語 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2020年,傳統文化工作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上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2020年,博物館在疫情下主動求變,「雲展覽」破局走紅;2020年,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我國文物追索取得新成果;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成為世界第一……2020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火起來」了。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2020-12-04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成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成立 2020-12-21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海南人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海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李公羽發言會上,海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秘書長李公羽發言表示,文化強國,必須要有歷史文化作為堅實的基礎。同樣,文化自信的基礎也離不開歷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當代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精神內涵和文化資源,是文化強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將成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暨中國北朝碑刻書法研究中心將成立 2020-12-14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海南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海南傳統文化大講堂舉辦了多場講座,收穫了大量的「文化粉絲」。2020年12月6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研討會在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海南海世界貝殼文化博物館舉行。
  • 推進傳統文化落地生根 平度成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志願者協會
    6月22日上午,平度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志願者協會成立大會召開,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爽,市政協副主席劉明娟,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呂強,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志願者協會會長劉成愛等領導出席會議。郭爽代表平度市委市政府對協會的成立以及新當選的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和全體會員表示祝賀!向推動我市經濟和文明發展的志願者致以崇高敬意!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推進現代國家治理進程
    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方立致辭方立在致辭中指出,商鞅治國理政思想的精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王浦劬致辭王浦劬教授指出,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原標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
  • 美育視角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指向,是國家文化方針政策的重要抓手,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內容。新時代美育肩負的責任已超越了藝術知識學習和技藝傳授,也承載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有必要從美育角度,準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探索其傳承路徑。
  • 【文萃】新時代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論探析
    但如何準確認識、科學把握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者們見仁見智,並未達成共識,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甚至各執一端、彼此對立,亟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加快建設文化強國
    「國學」這個詞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講不太嚴謹。準確的說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在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必須有所甄別,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今天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復古懷舊,不是厚古薄今,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要把我們祖祖輩輩創造和傳承下來的精神和智慧,融入和指導我們今天鮮活的社會生活,用當今時代的豐富實踐和不懈創造來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使它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闡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一書,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 華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範學校,落戶新鄉市冠英國際學校
    華習文教中心落實教育部相關政策,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7月4日上午,華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鄉冠英)示範學校暨華習將傳統文化進校園系統落地啟動儀式在新鄉市冠英學校隆重舉行。冠英教育集團創始人高冠英在會上進行了講話:「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對每個學生的道德修養、學習理解、思想品質、倫理觀念都有重要的作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可以幫助孩子在感知、體驗和創造中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提升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 國學名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高端論壇9月22-25日舉行
    2020國學名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高端論壇暨傳統文化職業技能人才高級培訓班將於2020年9月22日-25日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本次盛會以「後疫情時代 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鑑於您在傳統文化領域中的影響力及應用成果,特誠邀您作為貴賓蒞臨盛會!
  • 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篆刻)傳承基地上海揭牌
    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篆刻)傳承基地上海揭牌 2020-12-12 16:55: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平頂山衛東:非遺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一名非遺人,做好非遺的傳承是我應該做,手藝人不僅是做手工,還要做好人,做好事,好的品德才能把好的技藝傳承下去。」 平頂山市級非遺項目「郭巧連刺繡」傳承人郭巧連感慨地說。
  • 第三屆《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節目項目」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及《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 將美育教育落到實處 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篆刻)傳承基地在滬揭牌
    央廣網上海12月13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以漢字為載體的篆刻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中國古文字的「活化石」。華東師範大學篆刻傳承研究歷史悠久,於今年9月入選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
  • 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群)近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英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