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0日《書法報》第6期10版
責編:葉積豔 郵箱:sfbs10@163.com
有功無性 神採不生
——2019「中國書法·年展」全國楷書展入展作品創作談
■曹曉彬
筆:兼毫小行書筆
墨:玄宗中濃墨汁
紙:套色麥光箋條屏紙
硯:尚舜文硯
創作環境:書房
己亥歲末、庚子歲首之際,新冠疫情突然爆發,舉國上下嚴防死守,聯防聯控,我在黨辦工作,每日駐守在社區防疫一線,忽忽2019「中國書法·年展」全國楷書展截稿日至,竟未動筆,正鬱悶,得徵稿延期消息。其時疫情有緩解之勢,方得暇作書,我以北魏墓誌風格,打2cm界格寫了四條屏,託裱後細觀,覺得整飭有餘,而生動流便不足。
想起劉文華先生課徒時,曾將碑銘書法與文人書法作分析比對。碑銘書法因其特殊使用場合及功用,書丹者書寫時本就恭敬謹慎,後刻工又以刀代筆,故多整飭、肅穆,點畫多成方切狀,點畫之間的內在流動軌跡、上下呼應,多被刀斧抹去。後人取法碑銘書法,若只追點畫形質、堆砌筆畫,必使其字失其自然之勢。
南朝書家王僧虔云:「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何為形?形為點畫、線條及由此而生成的書法空間結構,是人眼可觀察的外在形式。何為神?神乃書法神採,人眼不可見,須用心體察之形而上。張懷瓘曰:「深識書者,唯觀神採,不見字形。」作書若只著眼於點畫形質,而使筆筆之間、字字之間上下呼應割斷,有筆形而無筆勢、有字形而無字勢,則必狀若算子,神採全無。明楊慎云:「有功無性,神採不生。」孫過庭《書譜》云:「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
可見作楷若要有神採,使轉不可缺。我平日以北碑墓誌風格創作時,多打2cm界格,常有侷促之感。後來想起我市(湖南省耒陽市)新出土的永和四年《晉故曹夫人碑》,其字徑多在2—2.4cm之間,於是我取翠湖藍六尺三開套色麥光箋條屏紙一張,打2.4cm界格,選《重修嶽麓書院記》為書寫內容。熟讀全文後,用玄宗中濃墨汁、兼毫小行書筆(鋒長2.5cm)開始創作,書寫時我不追求以方筆來塑造字形,但以北碑體勢結字為準,按照文中語言節奏,自然書寫,同時注意點畫之間、字字之間的呼應和聯繫。楷書行寫,一氣呵成,沒有完成的正文,在旁邊以小字書寫,通篇完成後,覺得節奏、墨色變化等較之前大有改觀,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如圖)。
曹曉彬 2019「中國書法·年展」全國楷書展入展作品 楷書《重修嶽麓書院記》條幅 規格180cm×34cm
局部
曹曉彬:湖南耒陽人,大學文化,中共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耒陽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書畫工作委員會理事、衡陽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耒陽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