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文化是彝族文化體系之核心。彝族密岔支系在族群遷徙過程中深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加之生活區域的特殊性,故其火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呈現出獨特的交叉性。隨著民族融合加深,彝族密岔支系存在漢化趨勢,加之城鎮化的衝擊,火文化在彝族密岔支系中漸趨式微,其傳承和發展已顯危機。本文以雲南武定依納格村為觀察視角,對彝族密岔支系火文化的源流、變遷、發展現狀加以探析,以期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傳承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火文化、火把節、火塘、跨火進門
火,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介質,人類對火的認識和使用,是人類探索自然,並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實踐。人對火的光與熱的充分利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我國龐大的少數民族文化體系中,火文化佔有重要地位,彝族、傈僳族、佤族等諸多少數民族都具有深厚的火文化元素積澱,尤其以彝族更為鮮明,火文化貫穿於彝族社會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始終。雲南楚雄地區關於彝族始祖篤慕用石撞擊取火的神話這樣說到:「有一個人王,有兩隻眼睛,世界上沒有火,他造出火來。他吃不動果子,用石頭打,打出火來啦。」[1]這是彝族先民對火這種物質的最早探索,同時「火的精神靈化反映了人們基於敬畏和感恩這兩種情緒的火崇拜意識,它也是人們對火的認識和運用過程在信仰意識中的再現」[2]。火在彝族社會中依然有此重要地位。
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尼蘇」等,除此之外還有以「密岔」為代表的眾多小支系。彝族密岔支系主要分布於滇北武定、祿勸、富民、祿豐等縣的壩區及半山區,該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早,漢化程度較深,自身傳統文化遺失亦較為嚴重,故探討其傳統火文化有利於研究彝族密岔支系群體獨特的社會體系和文化認知,對保護其傳統文化習俗具有重要意義。
▲
火塘
一、武定縣依納格密岔彝村概況
(一)村莊現狀
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依納格村南臨108國道,村中有028鄉道穿過。全村共有153戶,684人,其中女性353人,彝族為主要常住人口有636人,漢族46人,傈僳族2人。「依納格」系彝語音譯,「依」為水,「納」為熱,「格」為地方,故「依納格」之意即「熱水塘之地」。全村主要以彝族密岔支系商氏家族(依納格商氏自稱「庫簇咗」)為主。
(二)密岔支系商姓源流
該村彝族密岔支系商氏主要有兩支,其中一支,根據其村中祖塋碑文判斷,系漢人融入彝族聚居地後逐步「彝化」而成。墓碑記載:先祖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永寧縣,音商氏,明初貿易至滇,留籍武定窩堵,相處夷俗後,遷依納格創業。另一支來自大理蒙化(今巍山、南澗一帶)因先祖在清嘉慶年間帶頭髮起「抗鹽稅運動」,後被官兵追剿一路逃跑至現依納格村定居,懼村中它姓欺凌,便易姓為商。武定縣依納格村彝族密岔支系蒙化商氏祖源與祿勸縣羊槽、六塊、硝井等彝族密岔支系村落祖源相同,並武定縣依納格村《指路經》路線與祿勸縣羊槽、六塊的彝族畢摩所述《指路經》基本相同。彝族有人去世後由畢摩將其亡靈用《指路經》送回祖先發源地之習,依納格村彝族密岔支系亦不例外。據依納格村彝族密岔支系蒙化商氏老者口述其先祖本姓餘,因聚眾為匪被官兵追繳後逃亡至本村定居。《雲南各族古代史略》一書中載:嘉慶二年(1797年),洱海地區「鹽案」引發十餘縣漢、白、彝、回等各民族「聚眾抗官」。《蒙化縣誌稿》亦記載:蒙化起義領導人是「鄉民餘黑胡」。《巍山史話》中也提及:雲南蒙化直隸廳添澤堡有一彝族義士,名餘士登,別號「黑胡」。此人出身貧寒,好為民打抱不平,他生著一臉漆黑有光潤的黑鬍子,民間稱呼其為「黑鬍子」,官稱「黑鬍子匪」。他串聯鄧川、趙州、永北、雲南(今祥雲)鶴慶、浪穹、楚雄、大姚、元謀、定遠、祿豐等府州縣農民義士酋豪,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三月二十三日舉行全省性的抗官鹽鬥爭……。結合諸文獻依據,可知依納格彝族密岔支系第二支蒙化商氏祖源。依納格村彝族密岔支系兩個商氏群體都是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遷徙至該村,在長期的融和過程中深受駐留地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與其他彝族群體和而不同的火文化形態。
▲
十年前的依納格密岔彝村
二、火把節文化
(一)火把節的由來
1.漢文史籍記載
火把節是彝族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舉行,被譽為「東方狂歡節」。關於彝族火把節的由來傳說各地不一,據明代楊升庵編寫的《南詔野史》及清代師範所著的《滇系》二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併吞另五詔,將五詔首領集會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對丈夫執著的愛戀,找到丈夫的屍體並順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關於火把節來源於「火燒松明樓」的說法在史志典籍中記載甚廣,《西昌縣誌》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並五詔,因星回節召五詔令飲於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於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六月二十四日,比戶所松焉。燎長丈餘,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此「火燒松明樓」之說法亦有認為:「將南詔並五詔陰謀化,以否定南詔立國的合理性,證明明朝消滅大理段氏的正當性」[3]但是無論何種說法,火把節都成為了彝族火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
2.彝族民間傳說
關於火把節的傳說眾說紛紜,各地均有不同的由來之說,其中:天上的大力士斯惹阿比要和地上的大力士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因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農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此傳說在涼山彝族群體中廣為流傳,涼山距滇北密岔彝族聚居區較遠但是在密岔彝族中火把節由來之傳說與涼山彝族的傳說非常相似,在依納格密岔彝村的傳說中,只是把天上的大力士喚作「甕剖」,把地上的大力士稱為「甕別」,兩人摔跤的情節成了兩人打架。這也是其在火把節文化中體現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相似的傳說背景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面。
(二)依納格彝村密岔支系傳統火把節的主要樣態
1.密岔彝族火把的特點。密岔彝族的火把均為一人多高,除了直接點燃的火把主幹外,還要配以松香粉末,松香撒在點燃的火把上,瞬間發出轟響和熾烈的的火光,更好的烘託了節日氛圍。
2.密岔彝族火把節的主要形式。點火把、撒松香是密岔彝族火把節的主要形式。火把節期間,人們持點燃的火把走村串戶,互賀節日,持火把進別人家裡會受到熱烈歡迎,火把要撒向屋舍的每一個角落,也要撒向田間地頭,同時口念吉利之語,如:「二十四,撒火把,火把不燒錢來不燒糧,燒走病痛鬼怪,燒走災難禍患」等。
3.密岔彝族火把節的社會功能。密岔彝族除了通過火祭天地、祭火、祭祖先,並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另外還通過持火把走村串戶增進族群情誼,持火把竄門、分享蠶豆是互祝吉祥的一種重要方式,青年男女還會通過互撒火把松香傳遞愛慕之情。火把節也是親戚朋友會團聚的重要時節。
4.密岔彝族火把節的精神寄託。火把節次日,即農曆六月二十五,全村都關門閉戶。傳說這天有妖魔鬼怪過路,出門便會倒黴,故在此之前都準備好生活必需品。亦不生產勞作,密岔彝族認為該天到田間會導致糧食歉收減產。
(三)依納格密岔彝族火把節的現狀
依納格村火把節文化體現著傳統時期該村彝族密岔支系對天地萬物的崇敬,擁有濃烈的地域特色。改革開放以後,城鎮化速度的加快,隨著村內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把節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村民亦過火把節,但是與整個武定地區的火把節基本無異,傳統的火文化色彩也逐步褪去。火把節當日村民會殺一隻雞,並供家堂,晚上會燃起篝火,點上火把,圍成圈跳跌腳舞。近幾年來,由於武定縣每年都會在縣城舉辦盛大的火把節活動,依納格作為彝族村莊,需要在村幹部的組織下,帶參賽隊伍參加萬人跌腳盛會,所以,火把節的狂歡活動基本都轉移到了縣城。
▲
火塘邊的烤茶
三、彝族密岔支系火塘文化樣態舉隅
(一)火塘與宗教、宗族意識
火塘,當地彝語稱「阿多唄」,為火居之地。依納格彝村密岔支系的傳統社會中,火塘是每家每戶必須的生活工具。解放前家裡的火塘都是修建在堂屋正中位置,與彝族其他支系有所不同,該村彝族密岔支系火塘都為正方形狀,非常忌諱四邊不等,認為火塘四邊不相等,血親同胞兄弟間會有隔閡,容易發生矛盾,不利於家庭或者整個家族內部的團結。火塘在該村被認為是家庭興盛的主要表徵符號,相當於人的心臟,正如「人心在跳,火塘不滅;人喘著氣,熱氣不熄」之說法。火塘與房屋和墓穴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修建和拆除時都要焚香祭拜,祈求火塘神的護佑。在該村彝族密岔支系一個家庭一般只能建一個火塘,除非家裡有行動不便的老人,便會在老人臥房內另建一個小火塘,此火塘必須小於堂屋內的主火塘,並且僅用於取暖,不能用於祭祀,也不代表家庭內部血緣關係的分化。但只能在兄弟同輩間分家另立火塘,不能與父母長輩另立火塘,否則會被認為大不孝。在建置火塘時要請畢摩來探風水和選定黃道吉日才能破土動工,並火塘正前方不能正對山谷、水潭和較高的樹木,否則就會認為家裡財運被擋,而且會使家人折壽。
該村彝族密岔支系中非常講究屬相的相生相剋觀念,家中無論是建房、搬家還是婚喪嫁娶,所選日子的屬相不僅不能和家人的屬相相剋,而且不能和家人屬相相同,建置火塘亦是如此。這足以看出火塘在依納格彝村密岔支系的社會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該村因家庭規模、火塘的大小及取用火塘嵌邊材質的不同,但一般家庭火塘的嵌邊多用木紋石條,也有少數殷實的家庭用一種他們稱之為「老水牛石頭」的青石。這種石頭耐磨、耐高溫,硬度很強,石料難尋且不易加工,因此從火塘嵌邊的材料就可看出各家的生活水平。火塘建置後,火必須常年不熄,其常用方法是用火草灰捂住以保存火種。密岔彝人認為只有火塘裡面的火種常年不熄才能讓家庭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若火塘裡面的火種熄滅,就意味著對火塘神的不尊重,日後會失去火塘神的護佑,家庭就會從此衰落。除此,在火塘內放置柴禾也非常講究,柴禾只能朝一個方向,不能凌亂或者頭對頭,否則會促成家庭紛爭。
(二)火塘與禁忌
在依納格村,火塘是非常神聖的,因而該村族民對火塘有許多禁忌。如:不能跨越火塘、不能在火塘邊吵架、不能在火塘邊脫鞋和更換衣褲、不能烘烤鞋襪、不能往火塘內吐口痰和潑水等。一旦出現這些行為就是褻瀆了火塘神,家庭會有黴運,受到火塘神的懲罰。每逢重要節日,密岔彝人都要用酒、肉、香火祭拜火塘神,認為火塘神是上天派遣下來,監視人們行為的使者,每年都要向上天匯報各家人員的所作所為,故而只有敬重火塘神,向火塘供奉香火和酒肉,火塘神才會上天給各家說好話,給家庭帶來好運,否則家人將受到上天的懲罰。這與漢族地區的灶王爺崇拜非常相似,都被視為「在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的神靈。因此,火塘成為該村密岔彝人與上天、先祖溝通的重要場所。由此可見,火塘在依納格密岔彝族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物質世界裡的生活設施,更重要的還是某種精神載體與情感寄託,同時還是人神互會的津梁。陳永香所著《論彝族的火崇拜》一文載:「彝族是一個特別崇拜祖先的民族,祖先崇拜在他們的信仰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鬼魂觀念和血緣觀念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產生,首先是氏族集團共同的祖先崇拜,然後是部族的共同祖先崇拜。隨著個體家庭的產生,家庭的祖先崇拜也應運而生,彝族的祖先崇拜與人們朝夕與共的火塘密切相聯,祖先仍在火塘邊與在世的子嗣親屬在精神上溝通,活著的人與逝去的祖先以火為媒介,溝通情感,後代通過火而向祖先祭祀,祖先也通過火而了解後代的祈求,保佑後代子孫.他們以鍋莊石象徵祖先,後代以火塘上方的鍋莊石代表祖先的神靈。」[4]依納格村彝族密岔支系的火塘雖沒有「鍋莊石像為祖」一說,不過,根據畢摩《指路經》,在密岔彝族看來,親人去世後,靈魂會回到「蒙化地」,那裡有個「石羊地獄」,一到晚上非常寒冷,先祖就會回到家中火塘邊烤火,直至第二天雞鳴前才離開,因此也非常忌諱在火塘邊談論逝者生前的是非,體現了對逝者的敬重。
▲
火是一種性格
(三)火塘與社交
傳統的依納格密岔彝族社會中,火塘是取暖、燒火、做飯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空間。村民們習慣於圍坐在火塘邊聚會,邊煮茶邊聊天或議事。此種習俗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末。目前,隨著村落房屋的變遷、新式洋樓的興起,這種在火塘邊聚會的習俗已逐漸消失。此習俗與其它使用火塘的民族相同,「火塘不僅僅是生火煮飯、休息、娛樂等的一個重要場所,同時也是議事的一個重要中心。一個村寨的大事或是家庭中的事往往火塘邊商議的。」[5]依納格村的密岔支系婚俗中從戀愛、說媒到結婚都是圍繞著火塘,火塘因此成了男女結親的重要媒介。
(四)火塘與座次
在火塘周邊的座次位置都是非常講究的,在彝族社會體系中不同支系在火塘邊的座次排序不同,涼山的諾蘇支系和武定、祿勸的納蘇支系中火塘邊的座次為:「年長者或者客人坐上方,塘頭是主人家中男人或輩分次於最年長的客人坐的,下方是女主人做飯的專座,但等到吃飯時女人只能坐塘尾,而小孩子一般只能坐下方或塘尾,主人家的女孩子是不能坐上方和塘頭的。」這與依納格村彝族密岔支系有非常大的區別,該村火塘邊的座次為兩種:在無客人時,家中最年長者坐火塘正上方位置,村民稱此位為「上八位」,以「上八位」為中心戶主男女均坐火塘左邊,右邊則是小輩兒孫的位置,火塘下方因正對堂屋門,在沒有來客的情況下不坐人。如果家中有客,座次位置便發生了變化,客人坐左邊,主人坐右邊,小輩兒孫則坐下方。兩種不同情況下的座次排列體現出了「左尊右卑,長者至上,以客為尊,男女平等」的思想。火塘的座次充分地體現了彝族密岔支系在長期遷徙,並與其他民族通婚中,產生了「男女平等」的多民族交叉文化,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與彝族諾蘇、納蘇等支系「男尊女卑在火塘周圍的座次涇渭分明」存在明顯差異。
火塘文化是依納格彝族密岔支系群體火文化的核心。火塘影響著其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由於受歷史原因和地緣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現在,隨著火塘的消失,該村許多特有的文化元素也隨之消逝,和許多民族一樣,在現代化的文明體系中保留自身民族文化元素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
大碗茶
四、跨火進門禮俗文化
(一)喪葬禮俗中的跨火進門文化
跨火習俗並非是彝族密岔支系特有的風俗,在其它彝族支系和少數民族以及漢族社會中也廣為流傳,該習俗的產生起源至今無定論,在各民族大融合、大發展中相互影響,形成了各地方、各民族之間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差異性。明代沈榜《宛署雜記》:「送葬歸,以盂盛水,置刀其旁,積薪燃火於宅門之外,喪主執刀礪盂者三,即躍火而入,餘從者如之」。清代範祖述《杭俗遺風》:「孝子孝眷人等,將孝衣脫下,往火上燻越畢,均皆吉服洗手進內」。跨火風俗在明清書籍內記載較多,多在喪葬儀式中體現。
在傳統的彝族密岔支系群體中跨火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儀式,喪葬、喜事中均有體現。傳統的彝族密岔支系除了非正常死亡的人都採用土葬方式,依納格彝族密岔支系中有人去世後,即刻派人到外村親戚家中報喪(同村不需報喪),報喪人在進門前就會用松毛或者稻草在其家門前點燃,然後從火苗上跨過,方能進家門去報喪。認為報喪之人身上帶有亡者怨氣,只有從火上跨過去才能將身上的怨氣燃盡,否則將會給主人家帶來黴運,因此報喪時跨火也成了他們傳統喪葬禮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在出殯下葬回來時也在逝者家的門口燒一堆松毛火,凡是參加送葬出殯者都必須要從火上跨入。據說,死者上山後其亡靈和墳地中一些孤魂野鬼會跟隨送葬人回家,以此來阻擋亡靈死邪和燒掉送葬者身上的晦氣。在該村還流行著目睹非正常死亡或遇見特殊的現象,如大蛇、非常大的野生菌、蛇下蛋、母雞打鳴等,進家前也要燒一把松毛火,然後跨火而入。
(二)嫁娶禮俗中的跨火進門文化
與很多民族一樣該村彝族密岔支系娶親進門時,也有重要的跨火盆習俗。他們村民認為新媳婦在結婚當天身上附有喜神,如果不跨火盆,喜神便會長期附在新媳婦身上不回天宮報喜,這樣會對新人生育添丁非常不利,所以,男方希望通過跨火盆,把附在新媳婦身上的喜神送回天宮報喜。同時,也意味著用火盆裡的火把新媳婦從娘家帶來的壞習慣都燒了,嫁過來了就做一個賢孝之妻。因此,跨火進門的禮俗充滿了宗教神靈色彩,是構成彝族密岔支系火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對其精神寄託的表達。
▲
烈火與美食
五、結語
當地彝族密岔支系,因長期遷徙和與其他民族混居,深受漢儒文化和滇北傈僳族文化影響,因此,其文化具有很強的交叉性,是民族融合、文化本土化的重要代表。一句話,龐大的彝族火文化體系中其火文化有獨特之處,在整個西南彝學研究熱潮高漲的今天,以密岔支係為代表的彝族小支系的研究較少,研究其火文化有助於對其社會歷史體系和宗教信仰、價值認知、藝術文化進行綜合性的整理,對完善整個彝族社會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文獻參考
[1]楊甫旺:《彝族火崇拜文化》[J].《畢節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2]楊福全、鄭曉云:火塘文化論[M].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5頁
[3]羅 敏:《和而不同火把節不同傳說探究以大理白族和楚雄彝族為例》[D].2013:1
[4]陳永香:《論彝族的火崇拜》[J]《.楚雄師院學報》.2002年第2期
[5]楊福全、鄭曉云:火塘文化論[M].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114頁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Fire Culture of the Micha Branch of Yi -ethnic
——Taking the in YiNage Village of Wuding County for Instance
Abstract:Fire culture is the core of Yi culture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Micha branches of Yi-ethnic groups are deeply affected by other national cultures. In addition,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iving areas, the fire culture of Micha branches of Yi-ethnic groups work out cross-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deepening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Micha branches of Yi-ethnic groups has the tendency of sinic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the fire culture of the Micha branches of Yi-ethnic groups has been in decline, its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has been in crisis.This paper pay attention to thevillage namedYinage,in Wuding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analysising the source, changes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fire culture of Micha branches of Yi-ethnic group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the fire culture,festival of torches,fire places,entrance through fire
原載《楚雄社科論壇》2017第5期
責任校對:陸燕
▍內容來源:彝族密岔人 商宇宏
▍圖文編輯:武定看點(爆料、廣告合作請聯繫小編微信號:1898781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