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雲南省武定縣彝族那氏土司系彝族六祖德布德施後裔,那氏土司在羅婺部族的歷史上是書寫過許多讓彝人驕傲與自豪的傳奇。現當代不少關雲南彝族的電視劇作和影視題材以及文學作品不少都取材於鳳氏土司包括那氏土司的有關人文歷史故事與史料。如《鳳氏彝瀾》、《絕代》(電影)等等,最近幾年來有關那氏土司的成果不段問世。據此,有必要向大家介紹關於那氏土司遺址的一些情況,以便了解。在這裡,給大家推薦雲南大學外語學院法語系馬蓉同學通過實地田野考察後所作的關於那氏土司遺蹟現狀調查報告,請參閱並指正。]
引 言
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少數民族以及中華民族文化不斷流失,民族文化及遺產保護這一重要課題已經破在眉睫。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是明代鳳氏土司的後裔。武定縣萬德鄉是那土司最後的駐地。那氏土司在萬德鄉統治三百餘年,不僅建立了完備的封建土司領主制度,還興建了許多富有彝族文化色彩和體現土司領主特色的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那土司三進院風格。武定那土司在三百多年的統治期間,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以及許多珍貴的物品。武定那土司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35年萬德鄉農民土司反土司起義以後,那土司建築群遭到了嚴重的毀壞。最近30年內,由於人們對文化遺產缺乏認識,沒有根本的遺產保護概念。加之地方政府對遺留建築的隨意拆遷改造,導致那土司遺蹟遭遇了毀滅性的劫難。由於人為的破壞,以及當地經濟狀況的限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致使土司遺蹟面臨瀕臨消亡的現狀。對其的保護因結合當地實際,尋求經濟效益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機平衡點。以便更好的保護那土司遺蹟,傳承彝族土司文化。
緣起:
作者在那土司城堡遺址居住的十年間,親身經歷並目睹了那土司遺蹟遭受的種種破壞。作為一名當地的少數民族,作者希望通過對那土司遺蹟現狀的調查,喚起當地人保護祖輩文化遺產的意識,並呼籲政府對其進行詳細的開發保護規劃。
調查目的:
通過深入調查那土司遺蹟現狀,分析那土司遺蹟破壞程度、那土司文化遺蹟的消失危機以及那土司文化遺蹟現狀的深層原因;通過對雲南那土司遺蹟的實地調查研究,搜集和整理古遺蹟的現存狀況和受保護情況,從而拓展分析現今人們對古文化遺產的態度;對那土司遺蹟進行嘗試性旅遊景點開發規劃。
調查地點及範圍:
雲南省武定縣萬德鄉萬德村、團碑村、馬德平村。己衣鄉羅能村。
調查對象:
零散分布在武定縣境內各地的那土司遺蹟、遺蹟所在地村民
概述:
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是明代鳳氏土司的後裔。武定縣萬德鄉是那土司最後的駐地。那氏土司在萬德鄉統治三百餘年,不僅建立了完備的封建土司領主制度,還興建了許多富有彝族文化色彩和體現土司領主特色的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那土司三進院風格。自1935年萬德鄉農民土司反土司起義以後,那土司建築群遭到了嚴重的毀壞。最近30年內,由於人們對文化遺產缺乏認識,沒有根本的遺產保護概念。加之地方政府對遺留建築的隨意拆遷改造,導致那土司遺蹟遭遇了毀滅性的劫難。武定那土司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以及許多珍貴的物品,但由於人為的破壞,以及當地經濟狀況的限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致使土司遺蹟面臨瀕臨消亡的現狀。對其的保護因結合當地實際,尋求經濟效益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機平衡點。以便更好的保護那土司遺蹟,傳承彝族土司文化。
一、那土司歷史簡介
1、那土司形成
據史料記載,那氏土司為明朝鳳氏土司後裔,但其形成過程,尚無具體史料可以考證。到目前為止,人們所了解的那土司的形成過程,是由長者口傳而得知,即:自明朝鳳繼祖叛亂,朝廷實施改土歸流後,流兵開始在武定境內到處追繳其殘部。鳳氏餘繫於萬曆年間逃往武定西北,為躲避追殺,分別易姓那、李氏。易姓後的李氏逃往武定縣環州一帶,建立起了後來的李氏土司家族,而逃遁往萬德方向的那氏,先在大黑山[1]安營紮寨,後由於此地氣候寒冷,缺水短糧,故從大黑山搬移至萬德滑石板山坳的大寨子。康熙末年,那備從大寨子遷入萬德村,逐漸建起了土司城堡。
2、那土司襲職
鳳易那姓後,在建立土司制的三百多年間,共沿襲了十個世祖,
即:那天鳳、那備、那德洪、那嘉猷、那顯宗、那振興、那嘉猷、
那仁安、 那靖保、那安和卿。
二、那土司所轄範圍
清朝年間那土司轄區為:武定縣北部大部。東至今祿勸老過,南至武定縣城北,西至金樹溝,北至金沙江沿岸以四川會理為界。
民國後,那土司勢力漸衰,西南面已逐漸分割出去。
1935年,萬德自烏、馬德平人民反土司起義後,南面轄區又縮小。
現指的所轄範圍,為萬德鄉、己衣鄉全部,發窩、田心、東坡鄉部分村寨。
三、 那土司所轄範圍內遺蹟
萬德鄉萬德村是那土司政治權利中心,為土司城堡所在地,所以那土司所轄範圍內遺蹟主要分布在萬德鄉境內,其它地方的遺蹟基本上已經損毀殆盡。
1、萬德鄉萬德村內遺蹟
萬德村內遺蹟主要為:土司城堡、土司家廟[2]。
⑴土司城堡
那土司城堡原佔地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米,因萬德村地勢為東高西低的斜面,土司城堡依勢而建,從西端的「大照壁」到東端的「祖公房」形成步步高之勢,是典型的三進院格局建築。布局為:大照壁---第一進大門----第二進大堂----第三殿堂。
大照壁:長約15米,高約10米,南北走向。照壁前有一條寬約10米的通道,然後是23級石階通往一約2.5米高,15米寬的高坎,高坎盡頭便是一進大門。
一進大門:為三間並排的平房,中間一間為大門,兩側為門房。進大門後有一小院,小院盡頭為第二進大堂正門,小院右側為馬棚和奴隸住房。
第二進大堂:進入第二進大堂正門後,還有第三門,之後才進入大堂內。院內布局為:左側,土兵[3]房---馬司[4]房;右側,土兵房---收租房---楚司[5]房。正面,中為公堂,左右為門房、客房、穀倉。第二進大堂為土司審案的公堂,兩側各有東西廂房,東廂中間為平板磚塊和石條鑲成的大院,可容千人左右。公堂後有側門可入,為審案小憩場所。公堂後牆有三孔門,後有一橫過道,然後進入第三殿堂。
第三進殿堂:三進殿堂院內,左右各為管家房、客房和廚房,中為土司住所。院內還有一棵古榕樹,樹齡約為四百年。從大照壁到第三進殿堂,形成了土司特有的三進院格局。
祖宗房,觀音閣:在第三進殿堂後,還有一道院,左右為奴隸住所,正中一間為供奉祖宗的閣子;觀音寺又位於祖宗房的右上方。
大、小花廳:大花廳位於第三殿堂右側院外,小花廳位於祖宗房右側院外。小花廳據說為土司千金居住地,有三間小樓房,院內有一方池水,池上建有曲折的迴廊,雅靜清幽;大花廳為一幢板樓,用途不明。
那土司城堡面朝北部蜿蜒曲折的金沙江以及綿延不絕的山巒,視野廣闊,此範圍內皆為土司勢力盤踞地。為鞏固其勢力,那土司曾廣徵勞力,修建了一條從大照壁直至金沙江邊一個名叫熱水塘的地方的土司官道。
⑵土司家廟
那土司家廟位於今萬德中學內,遺有觀音閣一座,石質香爐一尊;原有蓮花池一對,呈「8」字形;土司大鐘一口,重約兩百公斤,系嘉慶年間,據土法,由金、銀、銅、鋁、鐵混合煉製而成。
2、萬德鄉團碑村委會耐木過村遺蹟
耐木過又稱新衙門,解放前為那延壽府邸,主要控制今萬德鄉團碑村委會自烏,波波亨等地。遺有「三進院」格局庭院一個,第三進院正屋裡,遺有土司擺放祖宗靈位的長供桌一個,桌椅若干。與第三進院並排的,有左右房屋各一幢。
3、萬德鄉團碑村委會那德洪等墓群
餘有那氏九代土司墓9冢,其中那氏第25代(末代)土司那德洪墓,位於武定縣萬德南部滑石板行政村龍樹灣,阿基魯山下。 1981年已列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其它
萬德鄉馬德平村委會:遺有那祖益統治時期「三進院」一個。
己衣鄉境內土司古道:從金沙江邊熱水塘村至羅能五股水[6],有一條土司道,寬約3米。
四、遺蹟現狀及損毀原因
2008年3月至5月,本科研小組對武定縣萬德鄉那土司遺址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並通過調查得到的資料對遺蹟現狀進行分析,我們把遺蹟現狀分為:保存現狀完好遺蹟、部分完好遺蹟、完全損毀遺蹟三類。分別對這些遺蹟進行類比。以下為圖表。
表一
保存善屬完好的遺蹟
遺蹟現狀
現狀圖片
萬德村那土司城堡大照壁
大照壁未遭受過嚴重的人為毀壞,但鑑於風化雨蝕嚴重,萬德鄉人民政府於2001年對其進行修復,加固了壁頂的瓦塊以及牆角的缺口,並重新粉刷壁身。但由於施工者敷衍了事,草草修復。並未對遺蹟形成保護。
圖1
萬德村城堡第二進院院子
院子格局未變動,地板磚未遭受人為破壞和改造重建,但也沒有任何加固保護措施。
萬德村城堡第三進院內榕樹
為此院內唯一保存著的遺蹟。榕樹四周有石砌的保護臺,文革時期,曾作為文藝演出舞臺。保護臺邊上現仍存有石刻浮雕。
圖2---4
那土司家廟內房屋及大鐘
那土司家廟建築保存善屬完好,門窗的鏤空雕花及詩文,曾於2001年被修復與描新,房屋也與同年被加固,但廟堂裡的佛像已在文革期間,被萬德中學的學生搗毀。廟前的石階上有一塊雕刻精湛的鏤空五龍戲珠圖,體現了當時萬德石雕者的高超技藝。廟前還有石質香爐,高約兩米,爐身雕刻精美。環繞著廟堂的走廊上都保存著比較完整且精美的雕刻作品。
家廟裡的大鐘,現仍懸掛於萬德中學的鐘亭之內,一直用作上下課信號鍾。
圖5---12
耐木過土司府邸
耐木過土司府邸保存善屬完好。府邸經歷的最大的破壞是在1935年,當地農民反土司起義時,火攻那延壽府邸。但房屋建築的三進院格局未被破壞,只是從深黑色的房體,可以想像到當年猛烈的火勢。土司府邸現在居住者,為土司後代遺孀,堂屋內仍保存著歷代供奉祖先用的供桌以及一些土司曾使用的桌椅。
府邸未經過較大的修復與改造,居住者只是粉刷了堂屋內的部分牆體以改善屋內的光照條件。
圖13---18
表二
部分完好的遺蹟
遺蹟現狀
損毀原因
現狀圖片
那土司城堡小花廳
小花廳房屋大部分被改造與胡亂修復,院內的石柱被重新打磨,使其喪失的原有的歷史痕跡。現只是依稀可見水榭迴廊風格。
小花廳房屋以及水榭迴廊自解放後一直保持著原貌,2003年以前一直作為萬德村委會辦公地點。2003年,萬德鄉政府為了在其旁邊建蓋職工宿舍,拆除了部分樓體。2004年,政府又對小花廳主樓體一層,進行內部拆除,將原來三間並排的小房間,拆成較大的一間廳,作為政府內部食堂。水榭被重新清理,迴廊和迴廊的柱體被重新打磨加工。
政府的這些舉措遭到了當地民眾的強烈指責。
圖19---22
那土司家廟蓮花池
那土司家廟內原有的一對「8」字形蓮花池,現只剩下一個,周圍的古樹均於2000年被萬德中學砍光,改建為現代式的花草坪。
文革時期,為了擴寬學校活動場地,萬德師生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填平了其中的一個蓮花池。
2000年,為了美化和現代化學校的風景,萬德中學砍光的所有環繞在蓮花池周圍的古樹,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花草坪,並將蓮花池用鐵柵欄圍了起來。
圖23
馬德平土司府邸
馬德平土司府邸現存為第二進院的大門和東廂房。大門的樓體和廂房的建築十分陳舊,已淪為危房,其內存有很多土司遺物。
土司府的第一進大門在1935年的反土司鬥爭中被大火燒毀;第二進院的大堂現為村委會辦公樓。
第三進院右側被作為居住房分給了當地居民,其餘被推平,建成小學操場。
2007年開始,馬德平村委會對外廉價出售土司遺物。
圖24---27
團碑村那德洪等墓群
每座墓都未能倖免的被盜墓者挖掘。其中的陪葬物很大部分被盜走,死者的屍骨也遭受了破壞。
1980年,猖獗的盜墓者基本上光顧了每座墓,尤其是那德洪墓,墓地裡的綾羅綢緞被盜墓者挑出來,掛在墓地的樹枝上,很快就被氧化掉了。珍貴的珠寶都被盜走,棺材被砸破一角,那德洪的部分屍骨暴露在外。
已衣境內土司古道
斷斷續續,一半以上被雜草亂石掩沒。
交通逐漸發達,人們漸漸摒棄了這條路線,年久失修,自然損毀。
表三
完全損毀的遺蹟
損毀原因
現用途
圖片
大照壁通往城堡的巨型臺階
1978年拆遷,建成供銷社
堆放農具的倉庫、商鋪
城堡一進大門
拆遷建成倉庫
民房
城堡公堂
拆遷擴院
政府職工院
城堡土司住所
1992年因年久失修而拆遷
政府大院
祖宗閣
1990拆遷建成政府辦公大樓。
政府辦公大樓
大花廳
2008年拆遷,建鄉鎮司法辦辦公樓
司法辦辦公樓建設中
馬德平土司府邸一進大門
拆遷,為拓寬村內道路
道路
馬德平土司府邸公堂
拆遷,建成村委會辦公樓
村委會辦公樓
五、 對遺蹟毀壞的深層次思考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各種各樣的原因與歷史條件,共同造成了那土司遺蹟的嚴重損毀。大致概括為:
(一)那些和土司有深仇大恨的人,摧毀那土司遺蹟作為一種心理償還。
(二)、十年文革中的各種運動,人們都把盲目性的憤怒歸罪於歷史,瘋狂的破壞土司墓。
(三)、由於當地各界領導不太重視歷史文化,以及當地居民愚昧無知,特別是土改時,把土司府當作糧倉和鄉政府的行政駐地,有一些被分給附近農民,導致一些人在客觀上不得不隨意改造和破壞。
(四)、盜墓者猖狂的盜墓行為也對土司遺蹟造成了重大的破壞,特別是那些較為珍貴的陪葬品以及歷史遺留物。
作者結合上述的這些主要的原因,對那土司遺蹟毀壞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1、漢族文明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衝擊
解放以後,漢族文明給萬德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這就意味著當地彝民的許多價值觀念都會隨之而改變。人們開始對漢族的生活方式、習俗文化表現出景仰,把漢族的生活作為追求的目標,這種審視標尺的偏移,導致人們不把土司遺留下來的建築當作一種遺產,只是把它們簡單的視為破舊衰敗的房屋,所以很自然就把它們拆除,然後建蓋起漢族風格的居所。
當然,這種價值觀的偏移也導致民族文化的流失,例如:萬德鄉傳統節日「二月八」[7]在漢族文明的衝擊下,已經漸漸失去了其光輝的少數民族特色。原有的許多民族傳統的活動已被現代的籃球比賽、歌舞晚會搶奪了陣地。參加民歌對唱和賽馬的群眾越來越少,人們更喜歡圍在籃球場和桌球桌前。現今的「二月八」已經基本變成一個漢族化的節日。
2、仇恨導致的盲目損毀
除了1935年到解放前農民起義的破壞,文化大革命對土司遺蹟造成的破壞程度也是非常嚴重的,而那些帶頭瘋狂破壞的人們,正是在土司統治期間被殘酷壓迫的漢族同胞。仇恨到底可以延續多久?1980年,那德洪等墓群遭遇盜墓者的洗劫,據當地村民回憶,盜墓者不僅盜走了所有珍貴的陪葬品,還把那些已經沒有用處的陪葬的綾羅綢緞扯出來,掛在墓前的樹枝上,這些布料埋在墓裡已有兩百多年,剛開始掛在樹枝上的時候,「美得無法形容」[8],但是馬上就被氧化掉了。土司的屍骨也遭到了破壞。這些盜墓者在受到經濟利益驅使的同時,也由於無法釋懷的仇恨,使得他們盲目破壞那土司的一切。
3、政府肆意拆遷導致的毀滅
1958年以後,那土司城堡多處被拆毀。鄉黨委辦公樓代替了高聳的祖宗閣,隨後,政府以辦公大樓為軸心,拆掉了第三進院的土司住所,擴寬了政府大院;還拆了此院內的東西廂房,現分別是萬德鄉派出所和職工宿舍。小花廳以前作為萬德村委會的辦公院,現為政府內部食堂。
2001年,萬德鄉政府在萬德大街旁建了一座新的辦公樓,但後不知何緣由,又將辦公地點搬回土司城堡內的原辦公樓[9]。此後,對三進院內的破壞更是日益加劇,2008年初又拆除了大花廳的老樓。
將那土司城堡作為政府辦公地,加劇了本就遭受毀壞的遺蹟的受損程度。而政府肆意拆遷,是繼文革之後最大的破壞勢力。
六、 遺蹟保護建議
1、 縣級文化部門應予以重視:
呼籲上級部門給予重視,這並不是一個空喊的口號。遺蹟的保護需要上下一致的重視。政府假如高度重視這一問題,民眾也會形成一種保護的意識。而縣級文化部門的不作為,導致了鄉級政府在缺乏輿論監督的情況下,擴大了拆遷的範圍,加大了拆遷力度。
對於耐木過的那土司遺蹟,文化部門應給與適當的資金用於修復和維護。
2、 建議將小花廳恢復原狀:
小花廳是目前土司城堡內保存善好的建築,雖然經歷了多次改建,但整體格局未變。小花廳環境優雅,水榭迴廊錯落別致。應儘快採取措施進行修復與保護,避免其遭受更大的破壞。
3、 當地政府樹立保護意識,避免隨意拆毀:
當地政府應當以身作則,樹立起保護意識。要改變那種以政府需要為由,肆意拆遷土司遺蹟來滿足眼下的需要的錯誤做法。保護文化遺產是社會共同的責任,作為人民的引導者,更應當作出表率。
4、 採取有效經營模式管理土司遺蹟
到目前為止,萬德那土司遺蹟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原因是人們沒有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來獲取經濟效益。很多土司的古建築,現在都是民居。政府可以將將經營權交給居住者,幫助他們修復破舊的房屋,而他們則可以利用遺蹟來獲得利潤,同時還可以發展具有土司特色的餐飲業來吸引更多的遊客。
七、 那土司旅遊景點開發規劃設想
1、萬德土司城堡開發:
將政府辦公樓搬出。鑑於土司府三進院大致格局未經改動,可以考慮將其建築復原;將土司家廟內鍾亭完整搬至原祖宗閣院內;將土司家廟內觀音寺搬至原祖宗閣;大力修復小花廳。以上做法,是為了使現存的遺蹟點更為集中,有利於旅遊景點開發和吸引遊客。
2、耐木過----大黑山松林----馬德平
考慮到萬德土司城堡的破壞程度,而耐木過那土司府的現狀較為良好。可以將旅遊開發點轉移至耐木過----馬德平一線。
理由:耐木過與馬德平相距較近,與武定城距離更短,能夠縮短遊客行程時間;兩地間相隔大黑山松林區,風景秀麗,能夠豐富景區內的活動;耐木過土司府保存較好,且當地民風淳樸,建築物與土司遺蹟相得益彰,能夠吸引那些喜歡鄉土風情的遊客。
3、與臨近的己衣鄉聯手打造土司風情遊
那土司古道從那土司城堡的大照壁腳下,一直延伸到己衣境內的羅能村五股水。其間經過金沙江邊的熱水塘,此地氣候炎熱,有豐富的亞熱帶水果資源和有益人體健康的溫泉,順著金沙江綿延數十公裡為雄奇險峻的己衣鄉大裂谷地帶。羅能村的五股水,也是風景秀麗,溪水潺潺。
與己衣鄉聯合打造土司風情遊,可以使兩地的旅遊增色不少,同時,也使得那土司遺蹟旅遊區連成一片,增強了與其他地方競爭旅遊市場的實力。
4、 政府統籌,家庭經營
對於那些長期住在土司遺蹟的居民,政府應該給與他們充分的空間來經營,他們可以加入自己獨特的文化氣息,採用傳統的彝族烹飪技術,但又不乏個人風格。這種方法使每個景點都會因為居民的不同而顯現出不同的色彩,使景區旅遊富有多樣性。
5、 民族文化開發
在開發旅遊景區的同時,也要重視彝族文化的開發,在景區內組織具有民族特色的節目,帶領遊客體驗土司風俗、彝家風情,能夠很好的豐富旅遊景區的人文氣息。
6、 民族特色飲食
萬德鄉的居民,如今還保留著許多土司時代的烹飪方法,如涼拌乳豬、花椒雞等。開發民族特色飲食也是該景區的一大亮色。
八、 結論
那土司遺蹟現狀令人擔憂,保護那土司文化遺產任重道遠,需要全民共同參與。開發和利用那土司遺蹟其實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文物古蹟。而開發那土司旅遊產業也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更是一種意識的缺失,當地政府在這件事情上,也暴露出了輿論監督的缺失。對於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政府應當始終充當指向標,並通過充分調動現有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造福於民。當然,這一切,也需要本民族的人們積極投身其中。我們堅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眾志成城,定可達宏願。
注釋:
[1] 大黑山位於武定縣萬德鄉與發窩鄉交界處,海拔二千九百米。
[2]也有人把土司家廟稱為觀音寺
[3]土兵:土司兵
[4]馬司:馬司即為兵頭,協助土司管理一切重大事務。
[5]楚司:管理私田莊,分派奴役的人
[6]一說此地為土司修建的水利工程,又有傳說為仙人所築。無考。
[7]「二月八」是萬德地區彝族傳統節日,又稱「龍抬頭」
[8]當地居民的形容
[9]據當地政府職工透露,是因為新建的辦公樓風水不及原辦公樓好
參考文獻:
(1)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編:《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檔案史科校編》,中央民院出版 社,1993年6月版。[M]
(2)龔蔭:《明史雲南土司傳箋注》,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7月版。[M]
(3)龔蔭:《中國土司制度》,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4年12月版。[M]
(4)雲南歷史研究所編:《雲南少數民族》,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S]
(5)褚?良等著:《彝族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M]
(6)方國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4版[M]
(7)何耀華:《武定鳳氏本末箋證》,雲南民族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1版[M]
(8)政協武定縣委員會:《武定縣文史資料》,內部發行資料1995年12月版[S]
關注:美食武定,公眾號:wdx1949。美食武定讓你每天享受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