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業田和口分田如何分配?唐朝初年的土地制度,決定了太平盛世

2020-12-18 歷史鑑賞者

永業田是北魏時期出現的一種分田制度,最初稱之為世業田,北齊時期改稱永業田,此後隋唐也稱之為永業田。

北魏時期,但凡養蠶的地方,每個18歲以上的男丁可以得到國家分給的20畝桑田,這是不用還給國家的,可以傳給後代。相當於是私有制的田地。

這是非常有利於提高百姓積極性的分田方式,在南北朝時期得到廣泛推廣,隋王朝一統天下以後,也沿用永業田制度。可是到了唐朝,統治者又發明了一個新的分田制度,那就是口分田。

01唐朝將口分田和永業田做了一個細緻的劃分。

唐朝建立以後,也同樣面臨分田到戶的問題。按照當時的尺寸來衡量,一畝大概是寬一步,長240步大小的面積,一頃則是100畝地這麼大。

18歲以上的丁男,就可以得到國家分配給他的一頃田,也就是100畝田。但是這100畝是有說法的,不是全都給你做永業田。其中只有20畝是永業田,而80畝全都是口分田。永業田主要長一榆樹、棗樹以及桑樹等,而口分田的種植範圍比較廣泛。不過口分田有一個很致命的弊端,那就是不可以傳給下一代人。也就是說口分田是國有或者貴族擁有的,老百姓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老百姓種了一輩子口分田,等到去世以後,那麼國家或者貴族就會把這些口分田都給收回去,重新分配給其他百姓。

可是每個鄉鎮田地是不均衡的,所以根據不同的狀況,將這些地方分為狹鄉和寬鄉。其實看名字就能知道,所謂狹鄉指的就是田不夠百姓分的鄉鎮,寬鄉也就是百姓分外田以後,還有剩餘田的鄉鎮。

如果恰好你是寬鄉,而你的鄰居是狹鄉,那麼就更好辦了。把你多餘的田地拿出來分給狹鄉的百姓,這樣綜合一下,問題是最好解決的。

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頃,其八十畝為口分,二十畝為永業;老及篤疾、廢疾者,人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當戶者增二十畝,皆以二十畝為永業,其餘為口分。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新唐書》

可是一般不會出現這麼湊巧的事情,這該怎麼辦呢?對此唐朝朝廷也是有辦法的,狹鄉的人所分配到的田,只有寬鄉的半數之多。同理所要繳納的稅,他們也少了一半之多。

如果有想要遷徙到其他鄉鎮的百姓,那也是好辦的,可以把自己的永業田給賣掉,這是你的私人財產,當然可以買賣。

不過口分田就不一樣了,從狹鄉遷徙到寬鄉的人,必須要連同口分田一起給賣了,賣了以後,朝廷也不可能再分田給你了,到時候你只能租田種了。

02拿了朝廷的田,這稅收自然是逃不掉的。

人出生以後,逃不掉的兩件事,一件是死亡,還有一件就是賦役。唐朝的時候也不例外,你以為國家這麼好心,把這麼多田白白賞賜給你嗎?當然不是。

既然按照丁男或者其他身份,你分到了相應的田地,那麼就必須要給國家上繳一定的稅賦,這是跑不掉的。

一般拿到田以後,一年後必須要繳納兩斛小米,三斛稻子,當然這是田裡的份額,算是租賃稅。此外還有永業田必須要繳納的份額,那就是兩匹絹,兩丈綾、絁。

也不是每家每戶都是養蠶的,當時對養蠶戶是有特殊劃分的,那麼不養蠶的地方又該怎麼繳納相應的稅收呢?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繳納折合白銀14兩就可以了。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新唐書》

封建社會,必然存在貴族集團。貴族集團往往都能夠擁有很多田地,這是國家賞賜給他們的。他們當然不會去種田,這些田依舊是老百姓在種,只不過他們可以將這些田地的稅收收歸己有,不需要繳納給國家。

每個鄉都要記錄給了多少田出去,每年收上來多少稅。鄉裡做好了鄉帳,會交到縣裡。每個縣匯總了所有鄉帳以後,又會送到州裡,州裡最終送到戶部交差。

而且隔一段時間,就會安排人下去核查所授田地的數量,以此與上交的稅收核對。對不上的可就麻煩了,這或許就是最早的漏稅了。

03唐王朝靠著合理的稅收制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太平盛世。

安史之亂之前的唐朝,那是超級大國的典範。萬國來朝,四方膜拜。為什麼大家如此崇拜唐朝呢?因為唐朝足夠發達。

貞觀之治。唐王朝的地盤廣,人口不斷增多,稅收制度合理。這三點或許就是唐王朝不斷創造盛世的重要原因。

唐朝初年,李世民剛剛執政,當時唐朝只有300萬戶人口,一匹絹才能換一鬥米。分田到戶以後,貞觀4年,僅僅過了4年時間,一鬥米也只剩下了四五錢的價格。

當時號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尤其是人在旅途中走上數千裡,都會有飯吃,根本不愁沒飯吃的地步。物資豐富,物價降低,周圍小國家的人紛紛前來投靠唐朝,足有120萬人之多。

甚至在貞觀4年,犯了死罪的人,全天下只有29人,簡直就是太平盛世的典範。因為百姓個個都安居樂業,沒有人會想著出來為非作歹,破壞自己的幸福生活。這便是貞觀之治。

貞觀遺風。唐高宗李治繼位以後,繼承了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遺志,最初由他的舅舅長孫無忌幫助李治管理國家,一切依照貞觀年間的做法,所以天下依舊太平。

李治剛登基的第一年,唐朝就增加了15萬戶人,可見民間是何種生機盎然的景象。此後武則天開始執政,很多人對武則天有偏見,認為她禍亂朝綱。

高宗承之,海內艾安。太尉長孫無忌等輔政,天下未見失德。數引刺史入閤,問民疾苦。即位之歲,增戶十五萬。及中書令李義府、侍中許敬宗既用事,役費並起。---《新唐書》

可是她執政期間,並沒有使得唐王朝的盛世中斷,反而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武則天執政後,出現了貞觀遺風的盛世,可以說唐高宗還是沾光了。

開元盛世。武則天去世以後,唐中宗和唐睿宗在位時間都不長,基本延續了武則天時期的執政風格。雖然沒有過去盛世的繁榮,可是也沒有改變唐朝分田的制度。

此後唐玄宗登基,他總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他要進一步創造更加輝煌的太平盛世。所以他將唐朝初年設立的庸調法頒行天下。

其實也就是賦稅的一種形式,與均田制相互打配合,保證唐王朝的稅收制度。所謂庸也就是徭役,每丁每年必須要服徭役20天,可是如果不想服徭役也可以,那就按照規定交布來抵日子。所謂調也就是稅收,每丁每年按照自己家鄉的特產來繳納稅收,每年繳納兩丈絹、三兩綿。或者直接繳納兩丈五尺的布,三斤的麻。根據不同地方調整具體繳納方案。當然作為太平盛世,一旦遇到災年,會根據受災的情況減免部分或者取消庸調法所規定的賦稅。這一辦法顯然是為了增加國庫收入,貴族集團也緊跟著沾光。為此百姓們至少應該鬧一鬧,可是很奇怪的是,百姓們坦然接受了這一件事。由此可見,當時百姓們的小日子,的確是很不錯的。太平盛世出順民,這點一點也不假。

04安史之亂後,民生凋敝,戰亂對經濟打擊太大。

唐朝的盛世,基本上在安史之亂時,宣告終結了。此前一直都是太平盛世,以均田法作為分田制度,唐王朝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盛世。

可是戰亂對經濟的傷害的確很大,唐肅宗李亨繼位以後,為了平定安史之亂,他必須弄到很多錢才行,所以他開始增加稅收。

當時掌握在手裡的土地,基本上都增加了稅收。當時掌管的江淮、蜀中地區的有錢人,根據他們財產的多少,都收了稅,基本上是徵收財產的百分之二十作為稅收。商人在戰爭期間,貿易額超過一定量也會收取貿易稅。為了多弄點錢,唐肅宗甚至開始賣官鬻爵,只要捐錢給朝廷的,那麼就能夠得到相應的官職出身。可憐的是當時的老百姓,太平日子過慣了,根本沒想到會亂成這樣,所以大家都沒有什麼準備。米的價格一下子就瘋長了起來,一鬥米居然需要7000錢,市面上到處都是乞丐。均田法在戰時已經失效了,天下大亂之際,百姓們四處逃荒。過去糧米盛產,價格便宜,國家又處於和平狀態,所以沒有百姓會儲藏多少米在家裡,藏著也容易壞。

這直接導致戰亂的時候,百姓們完全沒有口糧吃。米價一天一個樣,到了後期甚至市面上都沒有米可以買賣,最終導致餓死的百姓不計其數。

故事,天下財賦歸左藏,而太府以時上其數,尚書比部覆其出入。是時,京師豪將假取不能禁,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請皆歸大盈庫,供天子給賜,主以中官。自是天下之財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程其多少。---《新唐書》

據史書記載,安史之亂前,天下有5288萬人口,可是安史之亂以後,只剩下了1690萬人,少了差不多3600萬人。

戰爭的確會使得不少人死在戰場上,可是這裡面又有多少人是因為沒有吃的被活活餓死的呢?可能數據比戰爭帶來的要多得多。

總結:合理的稅收,穩定的天下,才能創造太平盛世。

唐肅宗時期,為了對付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大軍,他花費了各種手段撈錢。只要是人想到的稅,他都給加上去了。

以至於百姓根本無法生存下去,錢拿來買米都是捉襟見肘的事情,更別指望還要被朝廷剝削一把。

當時天下的財產都收繳到了國庫,太平盛世藏富於民的所有積累,一夕之間蕩然無存。即使後來唐代宗時期,天下穩定了,對百姓採取了一些優待政策,也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過去出現的問題了。

回過頭來看唐王朝初期為什麼能夠如此強盛?首先就是合理的稅收制度。大戰過後,民生凋敝。為了恢復生產,唐王朝將傳統的均田製做出了一定的改革,以永業田和口分田相結合的方式授田。

這麼做鼓勵了勞動力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增加國家稅收。此外就是一個穩定的環境,其實老百姓是最害怕戰亂的,一旦打起仗來,最吃虧的,也是老百姓。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新唐書》

相關焦點

  • 難點:如何理解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西漢末期王莽掌權後,注意到當時土地兼併愈演愈烈,農民大量喪失土地淪為佃農,他根據古書上記載的井田制度,於公元九年頒布了一道著名的詔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裡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 慕容浩:出土文獻所見秦至西漢田租制度的變遷
    [⑥]然而「稅田制」與「取程之制」在制度取向上完全不同,「稅田制」本質上是一種分成租制,田租的額度以稅田上的實際收成為準。而 「取程之制」恰恰相反,通過 「取程」,政府每年都要在收穫之前計算出一個田租的徵收量,確定一個定額,顯然「取程之制」更傾向於定額租制。這兩者之間在制度設計上就存在根本性的差異。面對這一矛盾,如何闡釋「稅田制」與「取程之制」之間的關係,學界眾說紛紜。
  • 2019山東農商行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變遷
    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初始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難以抵禦惡劣的自然條件,因此採取集體勞動的生產方式,集體勞動所獲得的產品平均分配,這也就決定了人類賴以生存和從事生產活動的土地,為社會成員共同所有。因此,原始社會的基本土地制度為:土地公有制。
  • 代國璽:休耕制與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
    戰國秦的授田制實際上是以休耕制為基礎的土地制度。秦的授田制下,土地形態有受田、墾田、輿田、稅田之分;田稅種類有作物稅(包括糧食稅和枲稅)與芻稿稅之別。受田乃政府授予農戶的可墾田,而墾田乃農戶所能實際耕墾者,其僅為受田的部分,餘則為草田。輿田乃實種的墾田,其僅佔墾田的部分,餘則為休耕田。稅田為作物稅之所出,其以輿田為徵收對象。而芻稿稅則以受田為徵收對象。
  • 土地制度瓦解日本天皇權力?土地關鍵詞:班收法,三一法和寄莊制
    封建統治者既然代表著廣大封建地主和貴族的利益,肯定要保障這些群體授田的足量,以免遭到他們的反對。而統治者認為廣大部民已經在封建體制下成為了自耕農,只需要分給他們一定的土地就能夠保證他們的穩定性。
  • 更高意義上的「耕者有其田」
    土地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2013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出臺標誌著中國土地市場化改革再次出發。2016年出臺的《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宣告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正式拉開序幕。
  • 農村「一戶一田」要收回土地?這些問題要清楚,兩類土地會收回!
    ,所以許多農村居民都認為隨著農村一戶一田政策的開展,農村居民的土地要被收回,其實農村一戶一田並不是要收回農村居民的土地!一戶一田要收回農村居民的土地嗎?農村一戶一田並不是要收回農村居民的土地,在農村土地改革工作中,國家也就明確規定,要通過農村土地確權登記,保護農村居民的土地權益。
  • 一名普通「守捉郎」眼中的唐朝守捉郎制度
    對於大唐的輝煌和無奈大家可以說是幾乎耳熟能詳,但對於這樣一個群體——守捉郎,大家又有幾分了解呢?守捉郎見證了、維護了大唐的輝煌,也經歷了、挽回了大唐的無奈。他們也同樣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大唐守捉郎制度我是一個普通的守捉郎,張掖此地的風沙太大,總是迷住我的眼睛。
  • 「土地歸併、一戶一田」:一個省已試點,已取得可複製經驗,高興
    但無論如何,耕地閒置荒蕪或種草種樹的現象是不可以繼續蔓延的,如果一成常態,不僅會影響糧食生產安全問題,還會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衝擊。 大家都知道,農村除了一戶一宅政策之外,現在已經在部分地區試點「一戶一田」制度,這項措施和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方式一樣,也是採取土地合併的辦法把小田合併成大田。把分散零碎的農田連成一片。 據了解;現如今,陝西省北部榆林市榆陽區已經實施了「一戶一田」改革工作。而這些年來,該地區經過試點探索,現在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在該地區已形成可複製推行的經驗。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運動的進行而不斷的發展壯大,到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的完成,達到高潮,至1953年—1956年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這一經濟成分轉化成了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3)封建土地國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具體表現形式。
  • 夢回大唐:我,一名普通守捉郎眼中的唐朝守捉郎及其相關制度
    既然和我們守捉郎相關的制度,那就不得不提我們大唐的府兵制。可以說我們守捉郎制度是府兵制的一個體現。這也是我除府兵制外最了解的制度了。我們大唐在土地買賣這一方面放寬管理,給了人們更多的主動權。後來各個皇帝也很重視土地問題,後來大體內容是這樣的:丁男,也就是可以服役的成年男子,以及年齡在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可以各有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
  • ​田口方法在產品研發中的力量​​
    在研發領域更是受到高度評價,他們認為田口方法是研發周期縮短一半的法寶。但由于田口方法比較抽象,在我國的影響力主要在兵器工業和航空航天領域,民用產品的應用並不多,通過嘗試田口方法,也許可以使你們的產品研發周期減半,產品質量水平處於領先地位。
  • 田字,是「土地」之意嗎?本義不是。田字,是象形嗎?不是。《說文》田:「陳也。樹穀曰田。象四囗。
  • 如何申請去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
    早稻田大學作為一所最早開放留學生招收制度的日本大學,於亞洲如雷貫耳。不可否認,隨中國國民經濟水平飛速上升而不斷蓬勃的赴日留學大軍中,絕大多數人都為早大而來。早稻田大學作為享譽世界的日本私立名校之一,入學肯定是有難度的。那麼,如何申請去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
  • 北宋較為科學的方田均稅法
    為了保證封建國家財政收入,需要解決土地稅負擔不均的向題,因此實行清丈土地。清丈後,將田地的畝數、主人姓名、土地肥瘠等級登記上冊,並按照土地好壞分為五等,均定稅額高低。在清丈過的地區,原來向政府納稅的自耕農,多少減較了一些負擔。
  • 中國土地制度的奧妙:北魏立足中原的重要制度創新——均田制!
    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快速的恢復生產、安定百姓、提高朝廷收入穩定政權,這是北魏政權的當務之急!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弄清楚當時整個國家在中原地區所面臨的一系列深層次問題!
  • 從西城括田所的創設,看北宋土地兼併之禍!
    括田所,或稱西城括田所、城西括田所,是北宋徽宗時掌管括刷「公田」的專設機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創設,先後由宦官楊戩、李彥主持,以查驗百姓田契之名,行搜刮、強奪民田,彌補朝廷財政虧空,滿足皇室揮霍之實。
  • 特區四十年的龍田故事:敢為人先,分田到戶過上好生活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黃桂容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被推選擔任村裡的「生產隊長」,一幹就是15年,任生產隊長的這些年,黃桂容沒有任何工資待遇,只是在後來分配到一輛自行車便於開展工作。那個年代都是搞村集體經濟、吃「大鍋飯」,每年要上交公糧,剩下的再進行統一分配。黃桂容回憶,那時吃不飽飯是常有的事,各個家庭孩子都多,連稀飯都吃不到多少,更別說吃大米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