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守捉郎」眼中的唐朝守捉郎制度

2021-02-07 談歷史觀古今

唐朝是一個燦爛的時代,亦是國人的驕傲。盛世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賢君如唐太宗、唐玄宗;商業繁榮如絲綢之路、泉州海港;大都市如國都長安、繁華洛陽。唐代有太多太多的輝煌,也有安史之亂這樣的無奈。對於大唐的輝煌和無奈大家可以說是幾乎耳熟能詳,但對於這樣一個群體——守捉郎,大家又有幾分了解呢?守捉郎見證了、維護了大唐的輝煌,也經歷了、挽回了大唐的無奈。他們也同樣是那個時代的英雄。

大唐

守捉郎制度

我是一個普通的守捉郎,張掖此地的風沙太大,總是迷住我的眼睛。年紀越大,越在站崗的時候看不清楚,我有些擔心,倒不是怕影響我自己什麼,只是因為視力影響了我作為守捉郎戍邊的工作,那對我而言才是真正的罪過。我們守捉郎一職早在大唐建立初期就已經出現,我們作為為大唐戍邊的軍事機構的一員,一直堅守在大唐疆土的邊界,為大唐盛世保駕護航。

在剛開始,我們這些戍邊的人,規模大些的,人數多些的就叫「軍」,規模小些,人數也少些的,就叫「守捉」,也有些叫「城」或者「鎮」。而我們這些所有戍邊者及領域通稱為「道」。從武德年之後,直到天寶年,不論是「軍」還是「守捉」又或是「鎮」,他們的統領一律稱為「使」。管理我們的就叫作「守捉使」,不過我還是喜歡私底下叫他大鬍子。

大鬍子為人和藹,一點官架子都沒有。據我一個讀過書的同僚說,唐朝前期是以府兵制為基礎,皇帝們又時刻擔心著邊境的安全。於是就出現了像「守捉」這樣的邊防軍事機構。我們守捉郎作為守捉駐地的專業戍邊人員,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負責邊防的檢查工作,邊境的各種治安問題,可以說守捉郎是一個非常忙碌的職業了。

守捉郎雕像

在國家安穩的和平時期,我們維護邊境治安,還要護送那些來大唐朝聖的使者,邊關的各個商人旅客的安全也在我們保護的範疇。我們大唐盛世,邊境也是一片和平,許多邊境的貿易市場開得紅火熱鬧。我和我的弟兄們時刻關注著那些貿易的人,倒不是我們有多愛看熱鬧,只是管理這市場的秩序也是我們守捉郎的工作之一。我們既要管理市場秩序,還要勘驗這些貿易者們的住所。

甚至有的時候還要幫他們組織貿易。我可以自豪地說,邊境的貿易能順利進行,離不開我們守捉郎。在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的時候,皇帝把我們全國劃分成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這十個道。在景雲元年(公元711)的時候,皇帝又分了隴右道,設置了一個河西節度使,負責河西的全部軍務。

據我那位讀過書的同僚說,河西節度使那可是唐前期最早設立並且是最有地位的節度使。我沒有做節度使的偉大志向,只要做好自己守捉郎的本職工作我就很知足了。前幾年,也就是天寶初年,那個權力極大的河西節度使甚至管赤水八軍,以及我們張掖、交城、白亭三守捉。總的來說唐朝前期的軍事體系由烽、戍、鎮、城、守捉、軍、折衝府以及後來的節度使構成。

河西節度使

我們守捉駐地的人數也不固定,有時候兄弟多的時候可以達到七千人。有時因為各種原因,人數只有三百人。無論是七千人還是三百人,我們都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有時候我們守捉和他們軍也會進行人員調換,比如原來河西節度使手下的赤水軍原本就是我們赤水守捉。我們守捉的人員構成,一部分是正規軍,比如我,我們這些大部分都是從隴右道或者山東徵調來的年輕人。

我在這裡有很多老鄉,每每思鄉的時候,幾個老兄弟一起聊聊天,倒也能暫時排解一下思鄉之情。還有一些兄弟們是因為犯罪被流放到邊境當守捉,英雄不問出路,大傢伙一起做好自己的工作,都是好樣的。既然和我們守捉郎相關的制度,那就不得不提我們大唐的府兵制。可以說我們守捉郎制度是府兵制的一個體現。

唐代府兵制度

我們大唐學習的是前朝隋朝的府兵制,在武德年間,皇帝設了軍府,軍府是由驃騎、車騎兩個將軍府管轄。皇帝將關中地界分為長安、萬年等十二道,並把每道都設置軍府來管轄和保衛。後皇帝還覺得兵制不完善,又設了十二軍,比如管長安道的叫鼓旗軍。後來到了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皇帝又廢了十二軍,把驃騎作為統軍。

鼓旗軍

又過了兩年,也就是武德八年,突厥人實在囂張,屢次犯我邊關。皇帝為了便於管理,又重新設置了十二軍,每軍的最高首領是將軍,每軍都有自己的固定居所,我們稱之為坊,軍有將軍,坊有坊主。將軍當然是管理軍務,而這坊主主要職責就是檢查坊裡的戶口,以及督促我們做農務。我們雖是手握兵器的將士,但在穩定或者閒暇時間還是要做農務的。

這就是我們大唐的府兵制。提起府兵制,那可是一個很重要的軍制。要論這府兵制最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普通百姓亦兵亦農。在平時我們是在地裡辛勤耕種的農民,在朝廷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是手握兵器的戰士。我們大唐選拔並進行府兵訓練的叫做折衝府。據我那位讀過許多書的同僚說,這府兵制最早是由西魏的大權臣宇文泰創立的。

我不知道這宇文泰的事跡,但是我了解府兵,單論這個來說,我覺得這個叫宇文泰的還是挺有智慧的。再說說這府兵制的兵,也就是我們從哪來。府兵一般都來自於軍府所在的農民中徵。徵兵的次數是每三年徵一次。這服兵役的人最小二十一,最大不超過六十。徵兵也是有標準的,正所謂是「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可以說是很公平的標準了。

折衝府

而前面提到的折衝府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訓練我們這些士兵。有的人,剛放下鋤頭哪會上陣殺敵,都得在折衝府好好訓練。在每年的寒冬,會把府兵們集中起來進行檢閱。一般來說,府兵平時的任務是訓練士兵,「居常則皆習射」,每年冬季集中校閱。但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任務,一為輪流到京城宿衛,稱為「番上」。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戍守邊關,以及出徵。

戍守邊關可是個大工程,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有時候本地兵力不足,將軍們就會從各個府裡調些人馬來戍邊。比如我現在在的張掖,靠這裡的兵來進行戍邊根本不夠,所以只能從別的府裡調來人馬。府兵和當地的兵,一起協同作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我是守捉郎,往大了講也算是府兵的一員,那些英勇的府兵前輩們都是我們的榜樣。

唐代的均田制

府兵制是將兵農合一,既然我說了府兵制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們大唐的均田制。這也是我除府兵制外最了解的制度了。我們大唐在土地買賣這一方面放寬管理,給了人們更多的主動權。後來各個皇帝也很重視土地問題,後來大體內容是這樣的:丁男,也就是可以服役的成年男子,以及年齡在十八歲以上的中男,可以各有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

唐代均田制

永業田和口分田的區別就是,我們可以自由買賣永業田,但不能買賣口分田。年齡稍大的人或者身體有殘疾的人可以得到四十畝的口分田,但太多田地,他們身體也吃不消。唐代均田制,像我這樣的平民老百姓如果有家裡發生意外的,或者因為犯了法被流放的,都可以將自己的永業田賣出去。這樣一來,不會有地被荒廢,二來賣田的錢也給那些人一點保障和幫助。

作為一名普通的守捉郎,我是均田制和府兵制的一個具體的體現。我既可以是農民,也可以是軍人,大唐哪裡需要我,我就在哪裡發光發熱。張掖的風沙雖大,但在我看來,那呼嘯的風聲是對我們守捉郎最好的讚歌。

結語

守捉郎作為唐朝府兵制下的一種,為唐朝的盛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不僅要保衛邊關的安寧,還要保證來往使者的安全、邊境貿易的順利進行。可以說大唐的輝煌離不開每一位敬職敬業的守捉郎。無論是大唐的府兵制還是均田制都對大唐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那些戍邊的守捉郎們更是為大唐盛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夢回大唐:我,一名普通守捉郎眼中的唐朝守捉郎及其相關制度
    我是一個普通的守捉郎,張掖此地的風沙太大,總是迷住我的眼睛。據我一個讀過書的同僚說,唐朝前期是以府兵制為基礎,皇帝們又時刻擔心著邊境的安全。於是就出現了像「守捉」這樣的邊防軍事機構。我們守捉郎作為守捉駐地的專業戍邊人員,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負責邊防的檢查工作,邊境的各種治安問題,可以說守捉郎是一個非常忙碌的職業了。
  • 唐朝的藩鎮制度是如何出現的?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廢除它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毫不客氣的說,直接打折了大唐的「脊梁骨」,但就是這樣一個折了「脊梁骨」的「殘廢」,卻在安史之亂後又延續了140餘年,藩鎮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藩鎮制度的確導致了唐朝中後期的國家動亂,但是割據叛亂黨的藩鎮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 唐朝刑獄制度所達到的高度,讓後世王朝汗顏不已
    隨著隋唐兩朝的發展,到了唐朝時,我國的司法制度已經趨於完善,在封建社會中,之前無法比擬
  • 日本為何最終放棄了辛苦學來的唐朝制度?
    文/王凱迪公元7-8世紀,日本國多次派遣唐使進入中國,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並通過大化改新以唐朝為模板建立了所謂的「律令制國家」,將日本帶入了真正的文明時代。這套教科書的說辭為我們帶來了日本全方面模仿大唐從而強大發展起來的印象,也讓很多人覺著日本才更好傳承了唐朝優秀典範。
  • 米克·舒馬赫:在我眼中父親不是車王,只是一名普通的父親
    年輕的米克一直被視為一名天才車手,不僅因為他的父親是F1傳奇舒馬赫,他在比賽中展現的穩定性和統治力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在我眼中,父親從來不是最偉大的車手,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父親。」
  •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向唐朝投降,他的仕途如何
    雖然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朝興起,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隋朝狀元的情況已經無從查證。於是,隋朝的科舉狀況,幾乎成為了一塊空白。後世只能從唐朝的文獻中去尋找誰是歷史上第一個狀元郎,估計很難想像到,歷史的第一位狀元,出仕於兩朝,隋唐兩朝的官場都有這位狀元的身影。孫伏伽在隋朝末期,他中進士,在隋朝成為一名小吏。
  • 宗室贈官制度:「保證權利的過度」,維持唐朝政治穩定的基石
    在唐朝之前處於政治穩定的需要也出現過贈官現象,但在那時並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宗室贈官過程略顯隨意,到了唐朝時期宗室贈官規模逐漸擴大,並走向正規唐朝宗室贈官起源於秦朝,戰國時,商鞅變法,規定未立軍功者,不能承襲爵位。秦始皇為了維護秦朝的統治,在除了鹹陽之外的地方實現郡縣制。
  • 從王維行卷分析唐朝的科舉行卷制度,寒門子弟依舊無可奈何
    要說唐朝的詩人,王維是典型的高富帥,他出身於河東豪門家族王氏,而且長得一表人才,才華橫溢。可惜他生不逢時,他所處的唐朝中期,已經是以科舉取士為榮的時代,靠家族背景入仕的大門已經窄的如同沒有一樣了。豪門公子王維也要去擠千軍萬馬的科舉獨木橋。好在王家足夠有錢,資助少年王維早早就前往首都長安闖蕩去了。
  • 唐朝科舉制度真的公平嗎?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與之不同的是,唐朝科舉設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科目,而且唐朝科舉更靈活,考中進士後還得經過吏部選拔。因此,很多人認為,唐朝科舉制度更好,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首先,看考試資格。
  • 唐朝是歷史上法律制度人性化的時代嗎?看這一點就知道了
    唐朝經歷二百九十年,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前有「貞觀之治」,後有「開元之治」,中華文明發展至鼎盛。「盛唐氣象」的出現,得到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社會、軍事各項制度的有效支撐。其中,唐朝法律不僅在調整社會關係、維系統治秩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以其先進的立法原則、完備的法律體系、精湛的立法技術,而成為中國傳統法律的成熟形態,代表著中國傳統法律的最高水平。而唐朝法律制度之所以那麼成功,是因為它的法律制度很人性化嗎,下面就來看看唐朝一些基本的法律制度吧!
  • 為什麼說唐朝科舉制度依舊是上層社會內部選拔人才的機制?
    唐朝的科舉制度雖然一定意義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把九品中正制度撕開了一個口子,但起作用也僅限於這個口子。從整體而言,唐朝科舉制度還是上層社會內部選拔人才的機制,因為科舉制度從考試資格的確立到考試過程以及評選制度,都是在為權貴世家傾斜。
  • 周朝發明的繼承制度,是唐朝長壽的重要原因,卻被李世民破壞了
    唐朝如此長壽,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很好地堅持了「嫡長子繼承制」。 一、唐太宗並沒開好頭 有人會說,這不對啊。唐朝第一次皇權交接,就開了一個惡頭。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掉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淵退居二線,成功奪得皇位。
  • 數數唐朝滅了多少國家,你就知道,為什麼外國人眼中的大唐那麼強
    「唐人」是中國人的一個代稱,歷史上的唐朝建立於公元618年,滅亡於公元907年,然而唐朝的影響力太大,導致鄰國日本直到織豐時代(1573年至1603年)還將中國稱呼為「唐國」,如今海外的華人都市聚居地還被稱為「唐人街」。
  • 唐朝具有嚴格的戶籍制度,沒有介紹信走不出縣城,蓋章才是正道
    所以在古代具有嚴格發達戶籍管理制度,唐朝就是較為典型,百戶人家分為一裡,五裡為一個鄉,要求村坊鄰居相互監督,就比如突然搬來了一戶人家,要及時的問清楚和上報。唐朝嚴格的戶籍制度到底是怎樣的呢。首先,政府要編錄戶籍,戶籍一定要有詳細的家庭地址,要求十分具體,達到政府隨時上門去調查,一看就知道位置了。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唐朝政治制度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唐朝政治制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二、唐朝兵制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由西魏建立,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停廢,歷時約二百年。   唐朝將民眾戶口分九等,據當時法令,下三等民戶沒有當兵資格,只在上等中等之中,自己願意當兵的,再由政府挑選。當兵人家的租庸調被豁免,但兵士無餉給,一切隨身武裝,也由兵士自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