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朝興起,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隋朝狀元的情況已經無從查證。
於是,隋朝的科舉狀況,幾乎成為了一塊空白。
後世只能從唐朝的文獻中去尋找誰是歷史上第一個狀元郎,估計很難想像到,歷史的第一位狀元,出仕於兩朝,隋唐兩朝的官場都有這位狀元的身影。
孫伏伽
在隋朝末期,他中進士,在隋朝成為一名小吏。
隋朝大廈將傾,就連這小小的職位,他也難以保留。
史上第一個狀元投降大唐
孫伏伽是歷史上有依據可考的第一位狀元,儘管他後期在唐朝任職,可是他曾經是一個隋朝的普通小吏。
隋朝末期官場混亂不堪,孫伏伽儘管身負才華,也難以施展,無法得到更高的官位。
經過幾次提拔,也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法曹。
可見隋朝官場的灰暗,儘管身為進士,才華萬千。
幾次提拔之後,也只能在底層做一個小小的官員,根本沒什麼權利。
登科記考
他涉足官場,考中進士,這在《登科記考》有記載:「進士,隋大業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孫伏伽,皆隋之進士也明矣。」
在他成為官員後不久,唐朝推翻了隋朝的統治。
隋朝覆滅,他自然沒了官位,一切都得重新開始。
不過,這也給予了他一次獲得新生的機會,隋朝末期,他原本就很難出頭。
唐朝的建立,給予他施展拳腳的機會。
皇帝廣開言路,孫伏伽敢於直言進諫
武德初年,天下改朝換代,當時的皇帝李淵,廣開言路。
無論官職大小,都可以覲見皇帝,為朝廷提出意見。
孫伏伽抓住這次機會,連續上書三份奏摺,向皇帝直言進諫。
李淵
孫伏伽針對前朝的教訓,向李淵提出了三條建議。
其一,「天子有爭臣,雖無道不失天下」。這條建議是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皇帝不虛心納諫,不聽從百姓的意見。
其二,「百戲散樂,本非正聲」。在李淵因為前線大捷,準備大擺宴席之時,他直言進諫。
當時物資匱乏,想要大擺宴席,就要從民間徵討物資。孫伏伽直言李淵,歌舞是隋末滅亡的原因之一,大擺歌舞宴會,會影響大唐的形象。
他勸說皇帝,不要沉溺於享樂。
其三,「性相近,習相遠」。這條建議皇帝可以任用賢才,不可輕信佞臣之言,從文武百官到身邊親信,要仔細挑選。
李淵看到他這三條建議,甚是滿意。
唐高祖
認為他心胸寬廣,坦蕩無比。於是下詔書,讓他來任職治書侍御史。
就這樣,原本出身卑微的他,從小小的地方官吏,正式成為京官。
他的仕途也開始逐漸走了上坡路。
參加科舉,攔路皇帝
原本他可以安心做一名御史,可是他不安於現狀。
年近四十的他,非要參加大唐的首次科舉考試。
繪畫中的殿試
結果誰也沒有想到,他以筆試第一,殿試第一的好成績,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歷史記載的狀元。
獲得狀元身份的他,仕途更加平順。
太宗沉溺於打獵,逐漸忽略國事,這時孫伏伽直言進諫。
為人正直的他,直接跪在太宗的馬前,勸說太宗,貴為天子,卻如同少年一般騎馬射箭遊獵,有失體統。為了自身的安全,還是不要打獵為好。
唐太宗
唐太宗認為他掃了自己的興致,於是揚言要將孫伏伽斬首處置。
儘管聽見斬首命令的孫伏伽,依舊毫不動搖,跪在太宗面前。
太宗看到他跪在馬前,拼死進諫,於是說道「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謬乎!」
參考書目:《舊唐書》卷七五《孫伏伽傳》
《資治通鑑》卷一九五王定保《唐摭言》
徐松《登科記考》卷五、七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