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向唐朝投降,他的仕途如何

2020-12-18 雙豔的紀實

雖然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朝興起,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隋朝狀元的情況已經無從查證。

於是,隋朝的科舉狀況,幾乎成為了一塊空白

後世只能從唐朝的文獻中去尋找誰是歷史上第一個狀元郎,估計很難想像到,歷史的第一位狀元,出仕於兩朝,隋唐兩朝的官場都有這位狀元的身影。

孫伏伽

在隋朝末期,他中進士,在隋朝成為一名小吏

隋朝大廈將傾,就連這小小的職位,他也難以保留。

史上第一個狀元投降大唐

孫伏伽是歷史上有依據可考的第一位狀元,儘管他後期在唐朝任職,可是他曾經是一個隋朝的普通小吏。

隋朝末期官場混亂不堪,孫伏伽儘管身負才華,也難以施展,無法得到更高的官位。

經過幾次提拔,也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法曹。

可見隋朝官場的灰暗,儘管身為進士,才華萬千。

幾次提拔之後,也只能在底層做一個小小的官員,根本沒什麼權利。

登科記考

他涉足官場,考中進士,這在《登科記考》有記載:「進士,隋大業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孫伏伽,皆隋之進士也明矣。」

在他成為官員後不久,唐朝推翻了隋朝的統治。

隋朝覆滅,他自然沒了官位,一切都得重新開始。

不過,這也給予了他一次獲得新生的機會,隋朝末期,他原本就很難出頭。

唐朝的建立,給予他施展拳腳的機會。

皇帝廣開言路,孫伏伽敢於直言進諫

武德初年,天下改朝換代,當時的皇帝李淵,廣開言路。

無論官職大小,都可以覲見皇帝,為朝廷提出意見。

孫伏伽抓住這次機會,連續上書三份奏摺,向皇帝直言進諫。

李淵

孫伏伽針對前朝的教訓,向李淵提出了三條建議。

其一,「天子有爭臣,雖無道不失天下」。這條建議是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皇帝不虛心納諫,不聽從百姓的意見。

其二,「百戲散樂,本非正聲」。在李淵因為前線大捷,準備大擺宴席之時,他直言進諫。

當時物資匱乏,想要大擺宴席,就要從民間徵討物資。孫伏伽直言李淵,歌舞是隋末滅亡的原因之一,大擺歌舞宴會,會影響大唐的形象。

他勸說皇帝,不要沉溺於享樂。

其三,「性相近,習相遠」。這條建議皇帝可以任用賢才,不可輕信佞臣之言,從文武百官到身邊親信,要仔細挑選。

李淵看到他這三條建議,甚是滿意。

唐高祖

認為他心胸寬廣,坦蕩無比。於是下詔書,讓他來任職治書侍御史。

就這樣,原本出身卑微的他,從小小的地方官吏,正式成為京官。

他的仕途也開始逐漸走了上坡路。

參加科舉,攔路皇帝

原本他可以安心做一名御史,可是他不安於現狀。

年近四十的他,非要參加大唐的首次科舉考試。

繪畫中的殿試

結果誰也沒有想到,他以筆試第一,殿試第一的好成績,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歷史記載的狀元。

獲得狀元身份的他,仕途更加平順。

太宗沉溺於打獵,逐漸忽略國事,這時孫伏伽直言進諫。

為人正直的他,直接跪在太宗的馬前,勸說太宗,貴為天子,卻如同少年一般騎馬射箭遊獵,有失體統。為了自身的安全,還是不要打獵為好。

唐太宗

唐太宗認為他掃了自己的興致,於是揚言要將孫伏伽斬首處置。

儘管聽見斬首命令的孫伏伽,依舊毫不動搖,跪在太宗面前。

太宗看到他跪在馬前,拼死進諫,於是說道「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謬乎!」

參考書目:《舊唐書》卷七五《孫伏伽傳》

《資治通鑑》卷一九五王定保《唐摭言》

徐松《登科記考》卷五、七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二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古代的高考,眾所周知,現如今的考試制度是沿襲了古代的科舉制,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呢?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     關於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這個問題根據記載就知道是隋朝。
  • 唐朝科舉中的狀元都是什麼家世出身?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朝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相對於之前的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一段唐代故事:「太宗在,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唐朝狀元鄭冠:中國科舉制度中僅有的雙科狀元,到底有多牛
    每年高考放榜,高考狀元都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事情,有些學霸會同時獲得總分狀元和單科狀元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現代並不罕見,但是在古時候,能同時獲得文科狀元和武科狀元的,那就是千載難逢的一件事,而歷史上同時獲得這兩種榮譽的人只有一位,他就是唐朝時期的鄭冠。
  • 古代中了狀元是幾品官?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唐朝,進士不容易,想做官,還得再考試科舉制度雖然發源於隋朝,但當時影響力不大,到了唐朝才開始大行其道。為了打擊門閥貴族,唐朝面向普通士族百姓,大開科舉之門,使得豪門以外的大量優秀人才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極大影響了唐朝的政治力量構成,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被徹底摧毀。
  • 文天祥:「狀元中的狀元」,中國歷史上有趣的狀元,你知道幾個?
    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制度,它打破了貴族世襲當官的先例,為普通百姓出人頭地創造了機會,因此,縱觀整個歷史,科舉制在歷史上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的科舉制是從隋朝開始的,到清朝結束,整個歷史長達1300多年。
  •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豪門貴族」內部的科舉?難怪唐之後再無貴族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唐朝貴族內部之間的科舉為了抑制門閥歷代統治者都費盡了腦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卻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質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國中最大的地主,他怎麼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長呢?在隋文帝再次收拾並統一了舊江山之後,隋朝想通過科舉這條路來達到皇家集權,但替代隋朝的依然是貴族出身的李氏王朝。在唐朝,能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人一般都來自帝國之內最顯耀10個家族的子弟。甚至在很多年裡,在沒大比之前就經各派間磋商和談判之後確定了錄取士子的名單。
  • 為什麼說科舉制是中國最偉大的制度發明?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察舉的詔令。漢武帝於元光元年(前134年),根據董仲舒的建議「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這是每年必須向朝廷薦舉定數人才的開始。孝廉意為孝子廉吏,原為二科,後合成一科,並成為察舉的主要科目。這標誌著察舉制度的正式建立。諸侯、郡守等推薦給朝廷的人,由皇帝任官或提升他們的官職,沒有淘汰。
  • 為什麼說唐朝科舉制度依舊是上層社會內部選拔人才的機制?
    唐朝的科舉制度雖然一定意義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把九品中正制度撕開了一個口子,但起作用也僅限於這個口子。從整體而言,唐朝科舉制度還是上層社會內部選拔人才的機制,因為科舉制度從考試資格的確立到考試過程以及評選制度,都是在為權貴世家傾斜。
  • 隋朝首創科舉,登科的十三名進士最後都去了哪
    科舉制度的發明,不獨使得人才選拔制度更加科學化,同時起到抑制地方豪強、權貴世家勢力膨脹的作用,鞏固中央集權體制。在歷史上,它一直備受推崇,實行了有一千三百年之久。 然而隋朝年祚甚短,存在時間不足四十年。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科舉在隋朝尚處在草創階段。它的制度難言完善周密,選拔出的人才數量也不多。實際上,隋朝只進行過四、五次科舉考試,總共選拔出十幾名進士(也稱秀才)。
  • 你的家鄉歷史上出過多少狀元?數據分析加可視化圖表,告訴你狀元的...
    在古代,金榜題名高中狀元可以說是讀書人最大的夢想了,甚至與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一起並稱為人生四大喜事。 狀元是科舉制度出現後的產物,從科舉制度誕生到結束的一千三百多年中,歷史上有名可考的狀元也不過幾百位,相比於數量龐大的讀書人來說,可謂是鳳毛麟角。
  • 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提到中國古代史,科舉一定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自科舉制度在隋朝被創立之後,經過歷朝歷代的改革,已經成為了我國古代選取人才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本的制度。 科舉制度演變的跨度之長,內容之繁博,當然不是筆者在此所能講述清楚的,所以本文僅聊聊科舉在創立初期,在唐朝至五代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以及出現的弊端。
  • 高考的前身,歷史上的選官制度是如何發展的?官員是如何選拔的?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學子通過高考踏入心中高等學府的大門,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或成為科研人才,或成為人民教師,又或者成為一名白衣天使,等等,這些都向我們證明了人才的重要性。提起高考,人們就會想到隋唐時啟用的科舉制,提起科舉制又會讓人想到九品中正制這樣的貴族門閥選材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又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演變而來的。
  • 科舉制度——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大貢獻
    科舉制度是我國歷史上獨有的具有開創性和平等性的以公開競爭為核心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它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衰廢於清末。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結束,歷時1300餘年。科舉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700多名狀元,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
  • 開科取士,第一位狀元是誰
    科舉制度開始於漢朝,但當時仍然不夠完備,大多還是舉薦制。一般的平民是不具備參加考試資格的,必須要有在朝為官的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直至到了唐朝普通百姓的後代才可以大規模地參加科舉制度考試。唐朝開始的允許平民自己報名參加考試,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所以科舉制真正開始於唐朝。
  • 唐朝的科舉文化
    選官制度在中國古代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經歷了一個嬗遞的過程。
  • 古代朝政對賢人的渴求,科舉制度的演變
    此時便已經有了所謂「俊士」、「進士」等名稱,雖然不能說先秦有科舉制度,但是後來的科舉制度裡用到的一些做法和術語,大都來自這裡。這便反映出當時的察舉制度之黑暗。到了魏晉以後,從地方通過察舉孝廉和秀才的制度基本上仍然存在,但是魏晉南北朝設立了九品官人法,每一個州郡都有他們獨有的中正官負責品評當地人才的高低,從「上上」一直到「下下」共九品。
  • 短命王朝-隋朝,王朝短命成績輝煌,開創科舉制度、三省六部
    隋朝是一個存在時間並不長的王朝,只有38年。因為隋朝的出現,結束了東漢末年400多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形成了一個新的國家,又來到了封建王朝,最為繁盛時期。雖然說隋朝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是卻是起著非常重要的過渡作用,開創了很多的輝煌。
  • 從世卿世祿制到科舉制,看選官制度如何演變,如何改變古代社會
    察舉制度起源於漢朝,從字面意思上來分析就是指通過地方官員推選,然後由皇帝任命官員的形式。最後實行且至今都在使用的科舉制度則是從隋朝產生,唐朝時完善。科舉制度主要是通過考試進行,政府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天下學子進行一次考試,從而獲得更多的人才資源。
  • 古代中國科舉制度中,武狀元和武舉人,真實狀態是什麼樣的
    文章引言:一說到科舉制度,大家都會想到狀元郎。毫不心虛地說,小編可以打包票,大家內心想到一定是「文科舉」。其實,科舉制度,分為「文科舉」「武科舉」,那麼疑問就來了,為什麼「武科舉」影響力會如此之小,中武狀元之後,仕途是怎麼樣的呢。
  • 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前三甲中,有人中探花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眾所周知,自隋朝開始,科舉制就成為了我國古代選拔人才一項重要的制度。科舉制發源於隋朝,在唐、宋、明朝持續發展、完善,並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科舉制度作為封建時期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促進了社會人才的流動,有利於打破相對的階級固化,讓有才能的寒門子弟也能進入官場施展自己的才華。在科舉制度初期,它展現了勃勃的生命力和進步性,儘管後期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人的思想和創造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仍不可否認科舉制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