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首創科舉,登科的十三名進士最後都去了哪

2020-12-27 騰訊網

眾所周知,科舉制是我國人才選拔制度的偉大發明,始創自隋朝。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下令各大州郡每年貢選三位人才至中央,應考秀才,標誌科舉制度的誕生。科舉制度的發明,不獨使得人才選拔制度更加科學化,同時起到抑制地方豪強、權貴世家勢力膨脹的作用,鞏固中央集權體制。在歷史上,它一直備受推崇,實行了有一千三百年之久。

然而隋朝年祚甚短,存在時間不足四十年。作為一項新生事物,科舉在隋朝尚處在草創階段。它的制度難言完善周密,選拔出的人才數量也不多。實際上,隋朝只進行過四、五次科舉考試,總共選拔出十幾名進士(也稱秀才)。依據史料深入爬梳,發現能夠對號入座的人物,一共十三名。

上圖_ 科舉製圖解

人們不禁好奇,隋朝選拔出來這十三名進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是否名副其實?隋唐易代,他們最後都去了哪了?我們不妨一一來認識他們:

1、劉焯:隋朝最早一批進士,被州刺史舉薦應選秀才,射策甲等。而後被任命參與國史編修,時備顧問。

劉焯在京多年,依靠與名流交遊辯論,獲得很大的聲譽,卻沒能真正進入官場。因為太過恃才傲物,好面折他人,引生權貴嫉恨。最後他的閒職也被免除,被迫返回鄉下讀書。而後朝廷敕令,讓他和好友劉炫前往四川輔佐蜀王楊秀。兩人嫌遙遠偏僻,辭聘不就。蜀王大怒,派人將他們拘捕,押解到軍營服役。蜀王獲罪,才被釋放回來。隋煬帝即位,徵為太學博士,不久去世。好友劉炫為他請賜諡號,朝廷認為官職太低,不配擁有諡號拒絕了。

2、侯白:隋文帝朝進士,以滑稽俳諧稱名,類東方朔,受朝士名人喜愛。

有一回,楊素與吏部尚書牛弘退朝,侯白眺望天邊,深有意味地說:「日之夕矣……」楊素哈哈大笑說:「你是說我們是『牛羊(楊)下來』嗎?」侯白巧用《詩經》中「日之夕矣,牛羊下來」一句詩,博得貴人一笑。隋文帝久聞其名,召見後果如其然,也非常喜歡他。楊素好幾次想給他升官,隋文帝總是搖頭說 :「侯白只是個笑星,當不了官的。」僅特批了個五品官的待遇。侯白無福消受,月餘後便病逝。

上圖_ 王貞(約公元六一一年前後在世),字孝逸,梁郡陳留人

3、王貞:隋文帝朝進士,被授予縣尉之職。

王貞不喜歡瑣碎吏務,以病辭官歸家,隱居十餘年。隋煬帝即位,齊王楊暕鎮守江都,派遣使者向王貞致意,邀請他入幕。王貞來到江都,獻上自己的文集。齊王閱後大加讚賞,賞賜十萬貫錢。遭逢伯樂,王貞還沒來得及一展身手,就因水土不服患上重病,只得辭行回家,不久病逝。

4-6、杜氏三兄弟:杜正玄、杜正藏、杜正倫。

在隋朝屈指可數的十幾名進士中,杜氏三兄弟就佔了三個位置。杜正玄在隋文帝末年高中秀才,少年天才的名聲傳遍京城。當時的宰相楊素對這個新晉少年很不以為然,直到有一次,他當眾測試十餘篇短雜文,杜正玄援筆立就。閱畢之後,楊素讚嘆道:「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杜正藏和杜正倫在隋煬帝時登科。杜正藏著有《杜家新語》一書,被視為行文寫作的典範,海內青年後進爭相效仿學習,還傳播到海外的高麗和百濟。杜正倫入唐後,在太宗朝為中書侍郎。高宗朝,拜相為中書令。

上圖_ 房玄齡(579年—648年)

7、房玄齡:十八歲進士及第,入唐後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世。大名鼎鼎,無須贅述。

8、許敬宗:父親許善心為隋朝禮部侍郎,為隋朝死節。

許敬宗在隋煬帝年間進士及第,少年得志。入唐後,為李世民「秦府十八學士」之一。高宗朝,慫恿高宗廢掉王皇后,立武媚娘。而後黨同武后,迫害善良,作惡多端。名位雖高,人品卻備受詬病,被列入《新唐書·奸臣傳》。

9、孔穎達:孔子後裔,隋煬帝朝進士,也是進士劉焯的學生。

入唐後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遷國子祭酒,掌管全國教育。其主持纂修的《五經正義》,被稱為儒家經典註解的集大成作品。參與編修《隋書》,被譽為良史。

上圖_ 孔穎達(574年—648年),字衝遠(一作仲達 、衝澹)

10、孫伏伽:隋朝進士,仕隋為萬年縣法曹。

公元622年,又參加唐高祖舉辦的科舉考試,名列第一。有人認為,蘇伏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科舉狀元。歷任刑部郎中、大理寺卿,史書記載以敢諫知名。

11、韋雲起:隋文帝朝進士,仕隋為謁者、大理推究。

曾率軍會同突厥討伐契丹,俘虜四萬餘人口。入唐後總領北方九州軍隊,徵討突厥。而後因兩個兄弟為隱太子李建成黨人,李建成敗,韋雲起被政敵誣陷殺害。

12、楊纂:隋煬帝朝進士,仕隋為朔方郡司法書佐。

後因親屬楊玄感造反,被廢為庶人。唐高祖起兵太原,楊纂前來投靠,歷任長安令、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史書記載,楊纂雖是進士出身,卻不好文雅,專務友詭黠之輩以求攀升。

13、張損之:《唐摭言》記載其為「隋大業中進士甲科,位至侍御史諸曹員外郎」,留下的信息很少。

上圖_ 隋朝疆域

據上可知,隋朝革新選拔制度,選舉出來的十三名進士,身世遭遇各不一。有的暴享大名,最後消無聲息。有的沉淪下僚,一生不得志。有的被視為笑料,盛年早逝。有的建功立業,流芳百世。從散亂的信息中,還可以總結出三點內容:

第一,隋文帝首開科舉,卻非常不重視選拔出來的人才。

劉焯、侯白、王貞、杜正玄等都是飽學之士,但無一得到重用。他授予他們的不是閒職,就是不入流的官位,從沒將他們當重要儲備幹部培養。作為中央選拔出來的頂級人才,劉焯竟然被一個藩王當成囚犯,解押到四川當下人使用,備受折辱,毫無尊嚴可言。而那句「侯白是當不了官的」,更將隋文帝對科舉和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的蔑視,表露無遺。可能因為是大貴族出身,輕易獲得天下,隋文帝對白衣讀書人始終沒有好感。被他選拔出來的秀才和進士,沒有一個獲得善果。

上圖_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煬帝

第二,隋煬帝繼續推行科舉制,選拔出來大量人才。

可惜的是,這些人才沒有在隋朝發揮作用,反而扶助唐朝取代了隋朝。隋煬帝總共為唐朝培養出三名宰相,至不濟的,也混到部長級別。之所以導致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悲劇,並非隋煬帝不重視科舉人才,而是他選拔出來的人才都很年輕。如房玄齡、許敬宗少年登科,只有經過歷練,才能委於重用。但等到他們才堪重用時,隋朝已不幸滅亡。

第三,事實證明,科舉制是能選拔出有用人才、有效防範階層力量失衡的良好制度。

但在草創階段的隋朝,它並沒有產生巨大的作用,造成巨大的影響。無論從它選拔人才的數量,或者在對人才的委用上,其作用和影響對當時的社會而言,都微不足道。那種認為隋朝因為實行科舉制,與大地主、大貴族集團產生利益衝突,從而導致滅亡的觀點,得不到事實的支持。

許多偉大事物初始創生時,都是靜悄悄的。直到涓涓細流,匯成大海,人們才知覺它的壯闊和偉大,科舉制度亦是如此。隋文帝父子在原來人才選拔制度基礎上,添上輕描淡寫的一筆。他們不會料到,這是一項空前絕後的創舉。未來十數個王朝滅亡了,科舉的生命還在延續著。

文:張覺

參考資料:

【1】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99年

【2】歐陽修.《新唐書》.中華書局.1999年

【3】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4】林白、朱梅蘇.《中國科舉史話》.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萬曆四十七年進士登科——牛人輩出的明朝希望之榜?
    科舉考試的一般流程科舉考試一般分為三階段、四考試,未參加過科舉的考生稱童生。童生科舉之路的第一階段考試是院試,考試及格者即稱為生員。但是成為生員並不意味著就有資格去參加鄉試。中國科舉院試博物館生員的科舉第二階段考試是鄉試,有資格參加鄉試的生員屆時會根據自己的戶籍前去相應的考點參加考試。考點總在順天府、應天府和各省的布政司衙門設立,衛籍平民與一般民籍不同,需到衛籍所屬的都司所在地省份參加考試。
  • 孟郊科舉三部曲:《落第》、《再下第》、《登科後》
    科舉成型於南北朝,隋煬帝設明經、進士二科,科舉制度由此開始,而真正定型則是在唐朝。明經與進士兩科中,進士更加被士子們推崇,畢竟只要熟讀經傳就可以考中明經,而想要中進士則是需要具有極佳的文學才能,「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終不為美」。
  •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向唐朝投降,他的仕途如何
    雖然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朝興起,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隋朝狀元的情況已經無從查證。於是,隋朝的科舉狀況,幾乎成為了一塊空白。後世只能從唐朝的文獻中去尋找誰是歷史上第一個狀元郎,估計很難想像到,歷史的第一位狀元,出仕於兩朝,隋唐兩朝的官場都有這位狀元的身影。孫伏伽在隋朝末期,他中進士,在隋朝成為一名小吏。
  • 描寫唐朝科舉登科與落榜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這句話的大意是十年的寒窗苦讀無人問津,科舉考試中舉名揚天下。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因此,唐代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諺語。唐詩中就有不少描寫當時科舉考試的詩,這裡擷取幾首賞析,讓我們體會參加進士考試人的心情。 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 唐朝的科舉文化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開始出現,逐漸成為選官制度的主導,一直延續到隋代科舉制度的產生。 科舉制度始創於隋,形成於唐,經宋、遼、金、元、明,一直延續到清末,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度是繼世卿世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之後的選官制度,為優秀平民知識分子開闢了一條上升的渠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 詩詞鑑賞盡情綻放的喜悅孟郊《登科後》
    今天鑑賞他寫的另一首詩《登科後》詩日: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後兩句,誕生了兩個成語「春風得意」和「走馬看花」。我們知道,科舉制是在隋朝開始,唐朝成熟進行的人才選拔制度。這個制度使得當時靠讀書進入仕途的學子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可以說這個制度的開創造就了盛唐時代。孟郊因家世清貧,希望通過科舉進入官僚階層是當時再正常不過的。而他也是在兩次落第之後,第三次進士及第。當時孟郊已經四十六歲了。
  • 古代科舉等級制度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隋煬帝即位後,創置了進士科,國家用考試的方式以才取人,這是我國科舉制度的開始。自此,讀書、應考和做官就被緊密結合起來,科舉也便成了古代士人進階的不二之選。唐代承襲了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當時,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大類。
  •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科舉考試自隋朝開始,經過之後數個朝代的完善,可以說逐漸演變成了朝廷取士的重要途徑!並且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又增加了武舉等項目,可以說一個國家所需的文武之才都可以通過科舉來選拔!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基本已經非常成熟。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度雖然是面對全國平民,但是它分為嚴格的鄉試、會試和殿試,優勝劣汰,所選拔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隋朝的安定與繁榮,並且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   雖然科舉制度始於隋朝,但是它卻是在唐朝完善的。唐朝增加了明經和進士兩科,而武則天執政期間,增加了武舉考試,自此文武雙全,人才輩出。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狀元是書法大家,進士中人才輩出
    停罷科舉詔 最後一次科舉 現在讓我們回到科舉廢除的前一年,1904年,正逢西太后七旬萬壽,為慶賀太后壽誕,故將本是正科的會試和殿試改稱為甲辰恩科
  • 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到最後卻成了讀書人枷鎖,阻礙社會科學發展
    古代的選官制度一直都在發生著變化,從夏朝到春秋時期都是分封爵位世襲做官,而在隋朝之前的漢朝和南北朝時期官員主要以家世、門第為選拔標準,所以漢朝和南北朝時期的大多數官員都是豪門世家出身,當時的士族可以影響到政權的穩定。
  • 宋代進士60000多人,試卷只寫24字,皇帝特賜初品官,食俸終身
    南京之名始於明代初年,明成祖時國都北遷,應天府改稱為南京。以古代科舉考場為名的南京貢院街,在內秦淮河北岸。西起瞻園路,東止桃葉渡,長620米。因北鄰明景泰年間應天府貢院(清代改名江南貢院)科舉貢生鄉試場所而得名,江南貢院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中國南方地區開科取士之地。
  • 唐朝科舉中的狀元都是什麼家世出身?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朝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相對於之前的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一段唐代故事:「太宗在,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古代朝政對賢人的渴求,科舉制度的演變
    科舉榜單來到漢代,高層為了選拔統治階層的人才,察舉制度應運而生。漢高祖和漢文帝都曾下詔求取直言極諫的賢才,漢武帝也曾詔令天下去察舉孝廉和茂才。科舉歷史記錄沒想到的是,隋朝廢掉了九品及中正,設立了進士與明經兩個科目來招取進士。
  • 賈雨村的進士跟曾國藩的同進士有何不同?來自皇上的鼓勵與戲謔
    賈雨村得了甄士隱的資助後便立馬起身進京去了,因為第二年便是大比之期,也就會試的時間,會試由中央舉行,每三年一次,錯過了就要再等三年。賈雨村趕上了會試,而且考中了進士。 原來,雨村因那年士隱贈銀之後,他於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會了進士,選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
  • 從秀才到進士:一個讀書人的科舉之路
    古代的讀書人,尤其是明清時期,走上科舉之路,為官一任,是很困難的。通常都要歷經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個階段,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要想知道古時讀書人的科舉之路,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讀書人是怎麼考取這些功名的。
  • 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我們在看關於明清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裡面有進士、舉人、秀才等稱呼。其實這些都是當時的讀書人在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後所得到的稱謂。明清時期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我們就以當時的科舉制度為例。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 40歲重讀孟郊《登科後》,名落孫山也能春風得意
    20多年前的我也和現在的學子們,一樣面臨著高中考試,有夢想,有壓力,有迷茫,各種各樣的情緒,讓學子們感受到高考帶來的挑戰與希望,每個人都夢想著登科後能夠出人頭地,翻開人生最美的篇章。可惜那一年,我卻名落孫山,從此再與大學無緣。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如何?在如今都對應什麼級別人物
    科舉制度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是在隋朝,那麼隋朝之前,他們是如何選用人才的呢?基本上都是靠推薦,遇到一些為人比較正直,重視人才的官員,可能也會提拔一些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的寒門子弟。自從漢武帝登上政治舞臺以後,獨尊儒術,當時的官員們很多都是以經術起家。到了東漢時期,就慢慢的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最後出現,只要是世族背景出身的,像一些地主都可以憑藉自身的背景參與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