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前三甲中,有人中探花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2020-12-12 文蹤旅跡

眾所周知,自隋朝開始,科舉制就成為了我國古代選拔人才一項重要的制度。科舉制發源於隋朝,在唐、宋、明朝持續發展、完善,並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

科舉制度作為封建時期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促進了社會人才的流動,有利於打破相對的階級固化,讓有才能的寒門子弟也能進入官場施展自己的才華。在科舉制度初期,它展現了勃勃的生命力和進步性,儘管後期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人的思想和創造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仍不可否認科舉制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一般來說,科舉制度有幾個程序,從地方上的鄉試到中央的省試與殿試,規模不同,考試難度也不同。其中,科舉制度中,考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考中省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省元」,考中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殿試及第的前三甲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照理說來,狀元應當是最吃香的,但為何有時人們中了探花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呢?這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狀元、榜眼、探花作為殿試的前三甲,被稱為「三甲」。由於三甲的名次實際上是由皇帝評定的,因此三甲的才能實際上不相上下,排名更多地體現的其實是皇帝的喜好,主觀因素影響更大一些。因此,儘管狀元的名次更高一些,但實際上三甲的才幹的差異並不懸殊。

「探花」這一詞語最初出現於唐朝,當時的探花並沒有現在這樣的代表殿試第三名的寓意,僅僅是一種稱謂。這一稱謂的來源,是因為在唐代為了慶祝進士及第,會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而探花宴上的探花使,是從這一批進士及第的人當中挑選出來的最年輕英俊的兩個,他們會採摘鮮花、賦詩,以此來歡迎狀元。

唐朝的李淖在《秦中歲時記》曾經記載:「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探花使要趕在別人之前採摘園中最為鮮豔美麗的花朵,不然就會受罰,而這一遊戲也是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

此時的探花郎還並沒有被賦予進士第三名的意義,而僅僅代表著探花宴上最年輕英俊的兩位探花使。但在當時,被選為探花使是一件十分榮耀的事。

唐昭宗乾寧三年(896),翁承贊作為當時的進士第四名,被選為探花使,感到十分榮光,於是寫下了「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探花時節日偏長,恬淡春風稱意忙。每到黃昏醉歸去,詑衣惹得牡丹香。」這些詩,以表達自己被選為探花使的驕傲之情。

而探花從什麼時候成了殿試第三名的專屬稱謂,至今仍舊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人們大多認為這一稱謂是從宋朝確立的,並在明朝成為定式的。但由於受前朝探花宴風俗的影響,後來的探花實際上帶有一種外貌上的意義,也就是說,誰被選為探花郎,就寓意著這個人的相貌英俊,被大家所認可。因此,在狀元和探花才幹並不算差異懸殊甚至是不相上下的基礎上,人們大多認為探花郎是才貌雙全的存在,因而常常會有人在中了探花時比中了狀元更高興了,這可是對他顏值和才華的雙重認可啊。

除了這一原因之外,還有兩個原因讓探花成為比狀元更加吃香的存在。首先,上文中我們提到,探花是對進士顏值和才華的雙重認可,也正因此,探花常常成為皇室選拔駙馬的不二人選。成為了皇室的駙馬,等於是和皇家結為姻親,飛黃騰達可謂是指日可待。

其次,人們常說,寧做第二名,不做第一名。原因就是第一名生活在聚光燈之下,一言一行都被臺下的人廣泛關注,甚至無限放大,他的壓力常常會過大。狀元亦是如此,成為狀元之後,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人的監督之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常常還會引來眾人的非議。相比之下,作為第三名的探花可能顯得更輕鬆些,這也是有些人更加青睞於探花的原因。

綜上所述,在部分人的心中,探花比狀元更受歡迎,具體有三個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普遍認為探花郎的容貌出色,是顏值和才華雙全的存在,乾隆時期的和珅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例子,他才貌雙全,也因此成為了探花,並且得到了乾隆帝的寵信。因此,即便狀元是第一名,在部分人們心中仍舊沒有探花受歡迎。

相關焦點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因不簡單!
    但是如果把它們和古代的科舉考試作對比,就會發現,它們的難度和競爭壓力根本不值一提。就用範進中舉的例子來說,他在那麼大的年紀才中了舉人,興奮過度的範進喜極而瘋,令人啼笑皆非。可見科舉考試中舉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的。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孟郊《登科後》我國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之外,還有著無數在世界上引以為傲的成績,其中就包括科舉制的創立。科舉制的立於隋朝時期,採取考試的形式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給予了寒門子弟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同時有利於國家選拔真正的人才,為封建時代的大一統提供治國基礎。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是進士科的前三甲,其中狀元郎是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
  •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開心呢?
    從隋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的科舉考試,主要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當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幾乎只要金榜題名就可以改變社會階層,成為朝廷的官員,所以古代大多數的讀書人的人生最大目標都是考上狀元。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有一不成文「規定」
    在古代呢,選拔人才有世襲制、察舉制與徵辟制,到了唐朝科舉制度得到完善。科舉制只要分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又有三甲,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三甲中的第一甲。在古代呢,有一不成文的規定,中探花比狀元還高興。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開心?因為探花有幾樣狀元沒有的東西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和儲備人才的一種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結束。前後延綿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科舉制度的實行,使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通過考試獲得施展抱負和才華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時。」這句話反應了多少寒門子弟的心聲。
  • 狀元第一名,探花第三名,為何古人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
    在古代考科舉也是要經過好幾個程序的,就如同現在考大學一樣,首先得考小學、中學高中,然後再考大學,古代考科舉也是如此,首先得考中秀才、舉人,然後考中進士,才有資格進入殿試。殿試及第的前三甲,第1名是狀元,第2名是榜眼,第3名是探花,按理說考中第1名才是最好的,但是有一些人考中了探花,比考中狀元還高興,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古代人們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是我們一直都錯了!
    為什麼中了探花會比中狀元還要高興?在古代科舉制度對於人們的影響極其深遠,寒門學子想要一夜之間飛上枝頭變鳳凰,就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只要考過了每一個階層都會有一定的工作安排,鐵飯碗是一定會有的。提及科舉制度就不得不提殿試,能夠參加殿試的人都是佼佼者,探花就是殿試的第三名,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為三鼎甲。狀元是第一名,自然是受萬人矚目。但是在古代中了探花的人,其關注度可能會更高,甚至中了探花的人比中了狀元還要興奮。這又是為什麼呢?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文/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我們都知道,從隋朝就開始的科舉考試,主要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說起科舉考試,我們都知道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通過考試來選拔合適的人才來做官,為國家服務。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其實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科舉制興起與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是隋唐用來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科舉制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廢除,而現在我國的高考制度,也類似於科舉,不過我國的高考更加注重全方面發展。
  • 古代書生考中探花,為何比考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的等級制度是非常的森嚴的,普通的平民百姓如果想要出人頭地的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考科舉,通過考科舉的方式來登上政治舞臺,在選拔人才方面,還是比較公平公正的,如果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強大起來的話,人才需求是最必不可少的。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不勝數,考中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最後只能有三個人拔得頭籌,就是進士科的前三甲,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選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科舉考試了。而在隋朝之前,朝廷官員的選拔可謂五花八門,秦朝時是世官制,也就是官員的世襲制,只要一人當官,家族代代都能當官。到了漢朝,人才選拔變成了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區人才推薦給中央的一種制度。
  • 古人中探花,為啥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原來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古代社會,人們常說人生有四大喜事:一是久旱逢甘霖,二是知天命,三是洞房花燭夜,四是金榜題名。「金榜題名」指的是科舉制,這是一種以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始於隋朝,延續了中國一千三百多年。正如張萱在明朝說的,科舉是天下之公,而科舉是私事,何事為公?無論從哪個方面說,它對古代的學生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他們揚名立萬的機會,也是一個人上人的機會。考舉制與考舉制不同,考舉制共六輪,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唯有最後的殿試通過,才能稱為金榜題名。通過考試的人稱為進士,進士就是功名的終點,即使對功名不滿意,也不能重考。
  • 為何古時候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少有人知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獨創的較為公平公正的考試制度,它給很多貧寒弟子帶來了當官的機會,引發了一陣寒窗苦讀之風,許多家境貧寒的士人都從中脫穎而出,不可否認它並不是那麼完善,但是它對於當時社會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選拔出了許多人才志士。
  • ...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主要是和古代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有關係
    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等級最高的就要算是狀元,這就等於是考中了第1名,其次就是榜眼、探花。按照這樣的排名來看,狀元應該是最厲害,最受重用的人,如果誰考上了狀元,那一定高興的能蹦上天。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考生們,得了探花的人,會比得狀元的人更高興,而且其他人也更加羨慕探花一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稱之為科舉制度,在悠久的歷史上,這項制度可以說帶給很多人幸運,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更是顯得不一樣了。正因為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狀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古時重文,人才選拔只看文章才學,沒有科技工程類的選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國家社會科學院」,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進翰林院問題不大,算是「院士」吧。
  • 古代高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激動,專家: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古代社會來說,讓天下學子最開心的莫過於金榜題名,而在金榜提名狀元郎是其中最高的一項。但其實有時候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狀元興奮,因為關於探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首先狀元還有探花都是出自中國經歷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這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萌發於南北朝,隋朝進行完善,而唐朝時期,科舉制度正式成型。
  • 在古代想要中狀元,要通過多少考試?這些考試都考什麼內容?
    古代讀書人入仕為官,要參加哪些考試?古代學生要通過多少考試,才能中狀元?這些考試都考什麼內容?自送隋朝楊廣開創科舉取士的先河,科舉制歷經兩千多年,在明清時期才漸漸僵化,成為阻礙中國知識分子進步的障礙,最後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
  • 科舉考試前三名是狀元、榜眼和探花,清朝最後一科前三名過得如何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對於很多人來說,讀書學習考進好大學就是改變人生的唯一出路。不僅僅如今社會如此,古代的社會也是這般現實和殘酷。也正是因為如此,能夠在科舉考試的時候贏得頭籌,獲得前幾名的好名次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清朝在1904年的甲辰科會試是清朝歷史上最後的一次科舉考試。在1906年開始,所有的鄉會試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