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2021-01-13 人生茶館

請點擊上方「人生茶館」↑↑↑,立即「關注」航億葦公眾號


古代採用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科舉制也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制度,把天下掌握知識的讀書人都「為我所用」,而這些知識分子也將考取功名當做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途徑,作為一生的追求。



古時將第一名稱作「元」,如狀元,解元,會元。其等級也是很分明的,層層遞進。


未中秀才之前的讀書人,無論年齡大小,均稱作「童生」,幾十歲的老童生比比皆是,等到考取秀才,才能作為州府縣學的「生員」,參加省級考試——鄉試。


這種考試比較正式,明清時,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應考,上榜的稱「舉人」,頭名叫「解元」,我們熟知的唐伯虎就中過鄉試頭名。



鄉試過關後,還要趕赴京城,參加全國範圍的選拔考試,高中的稱「進士」,頭名稱「會元」,成為更高級別的人才。過去趕路全靠走,往往是路上就要花費一月數月,家境不好,身體不好的,極易潦倒於路途之中,風險很大啊。


會試過關了還不算完,要參加皇帝欽點的「殿試」,通過者都能稱作「天子門生」,很炫的感覺有沒有。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


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古時重文,人才選拔只看文章才學,沒有科技工程類的選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國家社會科學院」,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進翰林院問題不大,算是「院士」吧。



隋煬帝少有的一件成事,便是發展了科舉制,寒門便有了盼頭。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改變命運。



科舉製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若是誰家兒郎中了個狀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謂方圓幾裡都要跑來賀喜的大事。範進中舉竟喜極而瘋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艱難程度。


這古人為之瘋狂的狀元,在當今又是什麼文憑?


很多人認為狀元是一種官職,其實不然。糾正一下人們的錯誤觀念,中了狀元只能說你有了一個當大官的資格。至於你的官位到底如何,還得看皇帝賞識。


不過,一般能當上狀元的,皇帝必定賞識,做大官的機率也很大。在此,我們著重分析文狀元。


古代考試


狀元,即進士一甲第一名。狀元一般出任翰林院修撰,是從六品官(一般情況)。我們這裡補充一下,狀元是沒有官職的,官職和品級都是皇帝後封的,皇帝給你幾品,那就是幾品。


不要覺得狀元的官職小,在翰林院可是傳統社會中層次最高的人士群體,在這裡很容易升官發財。


但是一般狀元很難升至宰相。值得一提的是,皇帝是不會因為高興就把公主嫁給狀元的,這是後人的無稽之談。


榜眼,即進士一甲第二名。 榜眼一般可能成為翰林院編修,是正七品官職,官位較狀元自然要次一點。


有時榜眼也會成為外放縣令,這個官職自然不然在翰林院裡安逸。做縣令不僅更累,而且升遷之路比較坎坷。別看在翰林院也是個芝麻大官職,可是升遷之路通暢,可謂平步青雲。


古代考試放榜


而探花是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原本只是一種戲稱,和名次無關。


據史料記載,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其一便是在興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需要選取同榜進士中最為出色的兩位擔任探花史。


唐《秦中歲時記》中這樣寫道:


「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探花」一詞只是指慶典活動中的兩位年輕的進士。


直到清朝,從趙翼寫的一文中可以看出從明朝開始,狀元專指殿試第一名、榜眼專指第二名、探花專指第三名。而早在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狀元、榜眼、探花,他們作為三鼎甲,合成於南宋。



狀元、榜眼、探花均是由殿試選舉而出的。在古代,狀元出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出任翰林院編修。


我們知道,翰林院是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作用主要在於培養人才。在各朝各代,翰林學士一直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


在現今,翰林院的地位則相當於是中央黨校加上中科院和社科院。


它的性質有點像為中共中央服務的秘書一樣,如果被重用,到可以說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狀元、榜眼、探花在現今的地位就差不多相當於是院士級別的人物。


同樣的,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狀元、榜眼、探花只是排名,對應的分別是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的第一、第二、第三名,如果被投入翰林院,他們則是官員。因此,與其說對應什麼學歷,不如說對應什麼官職。



科舉考試是選官,而當今的教育目的則是為了選拔人才投入到國家各個行業。因此,它的性質更加偏向於公務員考試這樣的國考。


而狀元、榜眼、探花,他們的地位就相當於公務員考試中對應的第一、二、三名。這也就是說並不能將狀元、榜眼、探花看作是學歷,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非要來一個學歷對比,也不是不能對比,只能說按照相同的知識體量來看待。不管怎麼說,今天的本科生是遠不能及的。


如今的大學生,相當於在每個領域都有所涉獵,然後通過各種選拔,最後才能進入到大學。在這一點上面,和古代的秀才有得一拼。


但是如果把大學生真正拿到古代,可能就連秀才都考不過。不過秀才之於古代,文憑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但是知識量最起碼是研究生。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他們除了在各方面領域都有所建樹之外,還在某一方面有著非常高的造詣。如果按照這樣相比,我們的博士生、博士後可能對應於他們的這一層次。

「掃一掃」歡迎關注航億葦微信公眾號:poem1962,更多珍藏送給您——

   

相關焦點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稱之為科舉制度,在悠久的歷史上,這項制度可以說帶給很多人幸運,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更是顯得不一樣了。正因為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狀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文憑比得上嗎
    科舉制度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那麼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比得上狀元嗎?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現代是什麼文憑?說了你別不信!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現代是什麼文憑?說了你別不信! 科舉製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 科舉趣話:狀元、榜眼、探花放現在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
    ,每個人多少都懂一點,比如說狀元、榜眼、探花,是科舉殿試的前三名,屬於優中選優,絕對是優秀人才中最優秀的人才。  科舉的影響力很大, 以至於現在人們喜歡把高考比作科舉,把大學生比作進士,把某一地方的高考成績第一名稱為狀元,有縣狀元、市狀元、省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  很多人會問: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如果放現在,算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嗎?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通過殿試被錄取的考生被劃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獲得狀元、榜眼、探花功名的學子,是科舉考試這個「金字塔」中最頂端的人物。尤其是狀元,真正可謂是精英中的精英。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選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科舉考試了。而在隋朝之前,朝廷官員的選拔可謂五花八門,秦朝時是世官制,也就是官員的世襲制,只要一人當官,家族代代都能當官。到了漢朝,人才選拔變成了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區人才推薦給中央的一種制度。
  • 古代的狀元榜眼,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
    正因為這三個稱號帶來的價值,使得很多的讀書人都心嚮往之,那麼在古代時期的狀元和榜眼以及探花,在現代又相當於什麼學歷呢?而至於榜眼和探花呢,也是會被皇帝當場授予官職,不過在官職方面,要比狀元低一些,一般都是授予七品和八品的官職。
  • 中國古代王朝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
    考試結果公布,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第二、第三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身份;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是二甲,進士出身身份,二甲第一名稱傳臚;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是三甲,放榜。狀元、榜眼、探花差不多每三年一個,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全國第一、第二、第三,人中龍鳳,身外之物有朝廷安排給予(京城自有府邸,朝廷賞賜),立馬迎娶白富美,再走向人生巔峰。五花馬,千金裘,唾手可得。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在惠州留下「真跡」
    說到狀元、榜眼、探花大家都會分外關注那可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惠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接下來小編要說的就與狀元、榜眼密切相關了一起來看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考出的進士中,一甲三名為賜進士及第,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 狀元、榜眼、探花是咋來的,三者之間,為何考生們獨愛「探花」
    狀元最初的名稱叫做狀頭。這一名稱主要是源於唐朝的科舉考試,在考試結束之後,會有專人將這些考試成功人的一些相關信息送到到皇帝的面前,而在最前面的則是考試第一名的人,也許是在當初狀頭的名稱並不高雅,然而最後改名成了狀元。榜眼的由來相對於狀元的名稱稍微要晚一些,據相關歷史的記載,這一名稱的出現可能在北宋時期。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開心?因為探花有幾樣狀元沒有的東西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和儲備人才的一種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結束。前後延綿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科舉制度的實行,使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通過考試獲得施展抱負和才華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時。」這句話反應了多少寒門子弟的心聲。
  • 狀元、榜眼、探花之名是怎麼來的,為何考生們最想當「探花」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源於隋朝,發展到明清兩代,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密的體系。要想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成為狀元,那可得憑藉過硬的實力連闖幾關,一直要闖到皇帝的金鑾殿上。(影視中的狀元)狀元最初叫做「狀頭」,這源於唐朝的科舉考試。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科舉考試有很多等級的。一般是四級,童生試,考過了就稱為秀才了。之後就是鄉試,考中了就是舉人。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唐伯虎就是那個地區的會試第一名,所以被稱為唐解元。舉人有做官的資格的,而且有很多特權的,相當於國家公務員了。
  • 狀元多縣令,探花多駙馬,為何?原來探花這一點狀元也比不了
    高中狀元,從古至今都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高中狀元對於讀書人來說,甚至可比天降巨財還要讓他們心動。 仿古代的高中狀元
  • 狀元榜眼探花落誰家!
    與往年的狀元榜眼探花人選的提前確定不同,今年的前三甲人選形勢都很朦朧。其中,愛德華茲,「三球」鮑爾,懷斯曼等人備受人們矚目。至於狀元榜眼探花的人選,還尚未確定。手握狀元籤的森林狼,在猶豫是否進行交易首輪籤以改變球隊現狀。而勇士隊雖然有著榜眼籤,可在庫裡和湯普森復出之後,球隊體系完整之後,管理層尚未決定是否就榜眼籤進行交易,以換來強力球員衝擊總冠軍。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始於隋朝文帝時,逐步完善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最終廢止於清末。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秀才相當於現代什麼地位之人呢?我認為類似政府中一輩子沒轉正的混編人員、終身沒換過職業的教師,面臨繼續升學或正在擇業的大學畢業生。舉人是通過鄉試,即省級地方考試被錄取之士,其中第一名為解元,如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就是唐解元。
  • NBA史上最強狀元、榜眼和探花
    因此,很難評出大家公認的史上最強狀元、榜眼和探花。儘管如此,人們仍對諸如此類的話題很感興趣,總喜歡像梁山好漢一樣,要給歷代的英雄們排個座次。、榜眼和探花呢?史上最強狀元的候選者應該是很多了,就我們有限的NBA歷史知識,至少包括天鉤賈巴爾、大夢奧拉朱旺、大鯊魚奧尼爾、石佛鄧肯、詹皇等人。天鉤是歷史得分王,大夢是歷史封蓋王,大鯊魚和石佛雖不是什麼歷史之王也足夠偉大。本季是詹皇的第17個賽季,已過35歲的他狀態仍如日中天,得分、籃板、助攻已33000+9000+9000+,是達此成就的史上第一人。
  • 旅遊雜談,狀元、榜眼和探花三者由來你知道嗎
    若想搞明白「狀元、榜眼和探花」三者由來我們還是到桂林市靖王府旅遊一番,實地參觀當地人文歷史古蹟就會有答案。桂林是首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自然遺產的桂林山水,也是世界旅遊組織推薦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目前已經接待世界200多位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