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文憑比得上嗎

2021-01-08 網易新聞

陳涉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筆者很佩服他的氣概,然而在封建社會中答案卻是肯定的。直到科舉制度的出現,「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局面才被打破。

科舉制度的出現打破了中國自古選官制度對出生的限制,寒門子弟通過十年寒窗苦讀也可以一躍龍門。

因此,出現了很多窮苦百姓寒窗苦讀幾十年,一生都在備戰科舉,卻無疾而終。

他們的一生都在等待著一個契機,但是寒門子弟那麼多,能夠脫穎而出中舉的卻是少數,範進中舉喜極而瘋足以見得。

科舉制度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那麼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比得上狀元嗎?

首先筆者強調一下,所謂的狀元、榜眼、探花絕不是官職,這只是你考試的一個名次而已。

官職和品級還是得看皇帝的心情,皇帝覺得你有能力或者皇帝比較欣賞你,那封賞你的職位就高。

而且現在很多言情小說和電視劇胡編亂造,一般男主角中了狀元,隨即皇帝就會把公主下嫁給他。這是不可能的,皇帝不會因為一時興起就把公主下嫁給狀元的。

狀元,一般出任翰林院修撰,是從六品官。官職還是比較低的,但是在翰林院特別容易升遷,從長遠發展看還是很有前景的,升官發財也是比較容易的。不過一般狀元是很難做到宰相這一職位的。

有人拿現在的大學生和狀元作比,其實不要說大學生,就是博士也是比不上狀元的。狀元的數量是極其稀少的,差不多相當於如今的院士。

現在大學生已經相當普遍了,從大學生到院士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而且一般院士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還在國際或者至少國內要有一些顯著的成果。大學生與狀元相比可見一斑。

榜眼和探花,一般可能被封為翰林院編修,是正七品官職。同樣也是特別容易升遷的,不過有些榜眼也會被封為縣令,這就有點運氣不佳了。一旦被封為縣令,可能累死累活的,也不見得能升官。

正常情況下,狀元、榜眼、探花會在翰林院工作。翰林院的士人群體在社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當今就相當於中央黨校以及中科院和社科院。可以說,狀元、榜眼、探花在當今就應該是院士級別的人物。

而現在普通大學生,以他們的知識儲備,放到古代可能只能考中秀才。大學生的選拔涉及多種科目,和秀才的選拔差不多,但是古代的秀才知識儲備在現今就可能是研究生。

也有人說在古代中了探花,是比中了狀元還要開心的。這話在唐代還是有一點的可信度的,早期的探花是選取於同榜進士中最為出色的兩位,英俊而又有才華。(不看名次看長相)

當時高中的人,朝廷會給他們舉辦一場探花宴。從這群高中的人裡面挑選一個長得最俊俏的一個(被稱作是探花郎),從園子裡面摘一朵花,由他親自頒給考試成績最好的一個人。

說考試成績最好,其實他們這些人之間相差並不大。很多一些富貴人家會提前派人,在探花宴旁邊守著。

等到探花宴結束之後,探花郎會被富貴人家接走,或者是提前留個心眼。回去之後和女兒商量一下,有的直接就把女兒許配給了探花郎。

這才有了中了探花郎要比中狀元還要高興的原因了。

但是到了南宋後期,探花就代表著殿試第三名了,這怎麼能比中狀元高興呢?就好比你考試,得了第3名,怎麼會比得了第1名更加喜悅呢?不能一概而論。

科舉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職的控制,造福了寒門子弟,也為朝廷選拔了真正有才能的人。當然,我國的科舉制度也對國外的一些教育事業有著深遠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科舉趣話:狀元、榜眼、探花放現在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
    ,每個人多少都懂一點,比如說狀元、榜眼、探花,是科舉殿試的前三名,屬於優中選優,絕對是優秀人才中最優秀的人才。  科舉的影響力很大, 以至於現在人們喜歡把高考比作科舉,把大學生比作進士,把某一地方的高考成績第一名稱為狀元,有縣狀元、市狀元、省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  很多人會問: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如果放現在,算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嗎?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若是誰家兒郎中了個狀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謂方圓幾裡都要跑來賀喜的大事。範進中舉竟喜極而瘋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艱難程度。這古人為之瘋狂的狀元,在當今又是什麼文憑?很多人認為狀元是一種官職,其實不然。糾正一下人們的錯誤觀念,中了狀元只能說你有了一個當大官的資格。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稱之為科舉制度,在悠久的歷史上,這項制度可以說帶給很多人幸運,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更是顯得不一樣了。正因為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狀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現代是什麼文憑?說了你別不信!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現代是什麼文憑?說了你別不信! 科舉製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 中國古代王朝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
    考試結果公布,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第二、第三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身份;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是二甲,進士出身身份,二甲第一名稱傳臚;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是三甲,放榜。狀元、榜眼、探花差不多每三年一個,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全國第一、第二、第三,人中龍鳳,身外之物有朝廷安排給予(京城自有府邸,朝廷賞賜),立馬迎娶白富美,再走向人生巔峰。五花馬,千金裘,唾手可得。
  • 古代的狀元榜眼,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
    正因為這三個稱號帶來的價值,使得很多的讀書人都心嚮往之,那麼在古代時期的狀元和榜眼以及探花,在現代又相當於什麼學歷呢?而至於榜眼和探花呢,也是會被皇帝當場授予官職,不過在官職方面,要比狀元低一些,一般都是授予七品和八品的官職。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而考中會試的全部都叫做貢生,顧名思義,就是進貢到朝廷裡參加殿試的考生,但第一名例外,叫會元,其實和其他貢生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古人喜歡第一區別稱呼,討個彩頭而已。這些貢生接下來面對的直接就是皇帝了,考場在皇宮大殿,主考官是當今聖上。當天考完當天宣布結果,由皇帝欽點第一、第二、第三,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其他的人則叫做進士。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通過殿試被錄取的考生被劃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獲得狀元、榜眼、探花功名的學子,是科舉考試這個「金字塔」中最頂端的人物。尤其是狀元,真正可謂是精英中的精英。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現在很多人喜歡拿高考狀元說事,每年各省狀元一放榜,記者第一時間飛奔而去,媒體也跟風的報導。還有的地方讓高考狀元穿上古代狀元的行頭,騎大馬,遊大街,搞得滿城風雨。【湖北高考狀元騎馬遊園】說實話,此狀元非彼狀元,現在的高考狀元和古代狀元還真不是一回事。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在惠州留下「真跡」
    說到狀元、榜眼、探花大家都會分外關注那可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惠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接下來小編要說的就與狀元、榜眼密切相關了一起來看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考出的進士中,一甲三名為賜進士及第,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開心?因為探花有幾樣狀元沒有的東西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和儲備人才的一種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結束。前後延綿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科舉制度的實行,使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通過考試獲得施展抱負和才華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時。」這句話反應了多少寒門子弟的心聲。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科舉考試有很多等級的。一般是四級,童生試,考過了就稱為秀才了。之後就是鄉試,考中了就是舉人。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唐伯虎就是那個地區的會試第一名,所以被稱為唐解元。舉人有做官的資格的,而且有很多特權的,相當於國家公務員了。
  • 狀元、榜眼、探花是咋來的,三者之間,為何考生們獨愛「探花」
    它的意義也是令人非常容易接受的,考試過程中的第二名與第三名都會稱之為榜眼,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就相當於人的兩隻眼睛,因此將第二名與第三名稱之為榜眼。然而探花是一直都出現的,最早是在唐朝時期出現的,但是在當時只是一種戲稱而已。那為何考生們一直鍾愛與它呢?為什麼不鍾愛與其他兩個呢?難道是因為探花是最早出現的,所以當時的考生們才那麼鍾愛與它,想必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吧。
  • 狀元、榜眼、探花之名是怎麼來的,為何考生們最想當「探花」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源於隋朝,發展到明清兩代,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密的體系。要想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成為狀元,那可得憑藉過硬的實力連闖幾關,一直要闖到皇帝的金鑾殿上。要想保住「秀才」的頭銜,還得接受省一級學政巡迴舉行的歲考。接下來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連考三場後才能高中「舉人」,第一名被稱為「解元」。只有闖過了前四關,才能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也要連考三場,才有機會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由此可見,古代的科舉考試,並不比現在的高考「獨木橋」輕鬆,甚至還要更難。即便古代的科舉考試苦難重重,但這依然是眾多寒門學子,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
  • 民間趣談——關於「狀元、榜眼、探花」這三種稱呼是怎麼來的!
    我想問大家個問題就是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全國的前三名叫什麼?有的朋友可能張嘴就來,我知道啊:狀元、榜眼、探花。您說對了!可我想問問他為什麼叫狀元、榜樣、探花,你知道嗎?我告訴大家,狀元、榜眼、探花,雖然隨唐時有科考,但是前三名叫這三個名字是從南宋末年才開始,也被稱為三鼎甲這頭三名。怎麼來的呢?狀元:那首先得說這狀子,就是現在咱們都知道參加高考之前呢,你們得填那個表麻,自己的基本狀況啊,然後根據這個往上一申請,你可以參加高考給你發準考證。
  • 狀元多縣令,探花多駙馬,為何?原來探花這一點狀元也比不了
    提到狀元就不得不提榜眼和探花,在我國古代,狀元和榜眼探花並為三甲,狀元為首,榜眼次之,探花則是第三名——至少,在很多人眼中是如此。字面意思就是,狀元很多都去做了縣令,而探花最終有很多做了駙馬。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不得不提探花郎在歷史上真正的身份了。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漲知識了
    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即將稱帝,她親自主持考試,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 這次殿試影響巨大,以至於後人都忘記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試,稱殿試是武則天開創的。 通過殿試的就是進士了。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