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科舉制度最早起始於隋朝,經唐朝不斷完善,在宋明兩朝得到發展,宋朝曾出現武科舉,(評書《嶽飛傳》中 民主英雄嶽飛槍挑小梁王,大鬧武科場就是講述當時武科舉的故事。)結束於清朝後期,歷經一千三百餘年。科舉制度的產生順應歷史的發展和變革,為當時的統治者輸送大批大批人才。同時也為當時的社會發展進步與繁榮做出了貢獻。他為封建社會得以延續千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實這種很多人認為的劃分方式有缺陷,畢竟比較方式不同,所需要考量的方面也不同,比如教育、選拔制度、地位、名聲、才能都有關聯。按照現如今的比較,人們習慣性的將高考第一名稱之為狀元,所以認為古代的狀元應該就等同於現在的高考第一名,也就是說某某省份的榜首。
至於到底安排什麼官,一個是看成績,二要看關係,三就是看運氣了。而且並不是考試通過了就一定可以當官,歷史上有很多人科舉中舉了,但是因為得罪人,一直在北京等著派官,最長的甚至等了幾十年都等不到。所以說狀元、榜眼、探花並不是官職。像尚書、知縣這些菜是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