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2021-01-09 文化學識大探索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科舉制度最早起始於隋朝,經唐朝不斷完善,在宋明兩朝得到發展,宋朝曾出現武科舉,(評書《嶽飛傳》中 民主英雄嶽飛槍挑小梁王,大鬧武科場就是講述當時武科舉的故事。)結束於清朝後期,歷經一千三百餘年。科舉制度的產生順應歷史的發展和變革,為當時的統治者輸送大批大批人才。同時也為當時的社會發展進步與繁榮做出了貢獻。他為封建社會得以延續千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實這種很多人認為的劃分方式有缺陷,畢竟比較方式不同,所需要考量的方面也不同,比如教育、選拔制度、地位、名聲、才能都有關聯。按照現如今的比較,人們習慣性的將高考第一名稱之為狀元,所以認為古代的狀元應該就等同於現在的高考第一名,也就是說某某省份的榜首。

至於到底安排什麼官,一個是看成績,二要看關係,三就是看運氣了。而且並不是考試通過了就一定可以當官,歷史上有很多人科舉中舉了,但是因為得罪人,一直在北京等著派官,最長的甚至等了幾十年都等不到。所以說狀元、榜眼、探花並不是官職。像尚書、知縣這些菜是官職。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王朝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
    考試結果公布,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第二、第三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及第身份;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是二甲,進士出身身份,二甲第一名稱傳臚;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是三甲,放榜。狀元、榜眼、探花差不多每三年一個,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全國第一、第二、第三,人中龍鳳,身外之物有朝廷安排給予(京城自有府邸,朝廷賞賜),立馬迎娶白富美,再走向人生巔峰。五花馬,千金裘,唾手可得。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文憑比得上嗎
    科舉制度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那麼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比得上狀元嗎?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古時重文,人才選拔只看文章才學,沒有科技工程類的選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國家社會科學院」,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進翰林院問題不大,算是「院士」吧。若是誰家兒郎中了個狀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謂方圓幾裡都要跑來賀喜的大事。範進中舉竟喜極而瘋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艱難程度。這古人為之瘋狂的狀元,在當今又是什麼文憑?很多人認為狀元是一種官職,其實不然。糾正一下人們的錯誤觀念,中了狀元只能說你有了一個當大官的資格。
  • 古代的狀元榜眼,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
    正因為這三個稱號帶來的價值,使得很多的讀書人都心嚮往之,那麼在古代時期的狀元和榜眼以及探花,在現代又相當於什麼學歷呢?而至於榜眼和探花呢,也是會被皇帝當場授予官職,不過在官職方面,要比狀元低一些,一般都是授予七品和八品的官職。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選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科舉考試了。而在隋朝之前,朝廷官員的選拔可謂五花八門,秦朝時是世官制,也就是官員的世襲制,只要一人當官,家族代代都能當官。到了漢朝,人才選拔變成了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區人才推薦給中央的一種制度。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稱之為科舉制度,在悠久的歷史上,這項制度可以說帶給很多人幸運,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更是顯得不一樣了。正因為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狀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科舉趣話:狀元、榜眼、探花放現在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
    ,每個人多少都懂一點,比如說狀元、榜眼、探花,是科舉殿試的前三名,屬於優中選優,絕對是優秀人才中最優秀的人才。  科舉的影響力很大, 以至於現在人們喜歡把高考比作科舉,把大學生比作進士,把某一地方的高考成績第一名稱為狀元,有縣狀元、市狀元、省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  很多人會問: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如果放現在,算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嗎?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通過殿試被錄取的考生被劃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稱號,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獲得狀元、榜眼、探花功名的學子,是科舉考試這個「金字塔」中最頂端的人物。尤其是狀元,真正可謂是精英中的精英。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現在很多人喜歡拿高考狀元說事,每年各省狀元一放榜,記者第一時間飛奔而去,媒體也跟風的報導。還有的地方讓高考狀元穿上古代狀元的行頭,騎大馬,遊大街,搞得滿城風雨。【湖北高考狀元騎馬遊園】說實話,此狀元非彼狀元,現在的高考狀元和古代狀元還真不是一回事。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現代是什麼文憑?說了你別不信!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現代是什麼文憑?說了你別不信! 科舉製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古代狀元及第後,剛開始通常會授予什麼官職?
    唐孟郊在寫了一首《登科後》很能說明金榜題名後的激動心情,其中那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但金榜題名並不代表這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場,實際上,殿試之後的成績也是有排名,其中第一名就是狀元,唐朝時期只有第一名被叫做狀元,其他的沒有稱呼,到了宋朝時期,才出現了榜眼和探花的稱呼。主要是因為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剛剛興起,科舉制度並不完善。
  • 為何榜眼不如探花郎?看完就知道,原來古代比現在更重視這東西!
    在第一甲前三名中,狀元當然是實力最強的。那麼其餘兩名是否就依實力排序定位榜眼、探花呢?實則不然,作為古代的探花郎,除了需要有不俗的實力之外,還要在容貌上十分突出。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和「探花」這一名稱的由來有關。其實「探花」一開始不是專門用來指殿試第一甲的第三名的,而是源於慶典上的完成一種儀式的學子的名稱。唐朝科舉考試結束之後,朝廷會舉行一場盛大的慶典活動來為中試學子慶祝。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在惠州留下「真跡」
    說到狀元、榜眼、探花大家都會分外關注那可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惠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接下來小編要說的就與狀元、榜眼密切相關了一起來看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考出的進士中,一甲三名為賜進士及第,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有多難考?看完長知識了人類似乎從有文明歷史以來針對能人的選擇就開始了,不論是推舉制還是科舉制都是為了所謂政權體系能夠有更好更多的人來維繫。我們知道在封建社會,尤其是一些比較大的朝代,幾乎每幾年就要進行一次考試。且不論考試內容為何,他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一個:選拔人才。就算是到了今天,咱們國家也有相應的學歷制度來證明個人在求學之路上的造詣和成就,其中最高的學歷當屬博士。那麼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出來了:咱們現在的博士和曾經的科舉制度之中的狀元,是不是等同的呢?古代的狀元有多難考呢?
  • 在古代考中,如果高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
    以清朝為例,考中狀元確實能先人一步,可授予從六品官職,以後表現優異,還會獲得特殊照顧。狀元第:中狀元,著紅袍。清朝的科舉中進士者,分為三檔,一檔為進士及第,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檔為進士出身,三檔為同進士出身,進士及第的3人無需經過考核面試,當場直接給官,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為從六品,榜眼和探花給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而進士和同進士出身需要再經過朝考面試後,才有授翰林院庶吉士的機會,這不是個官,沒有品級,只給相當於七品的俸祿,相當於現在的實習生或者管培生之類的
  • 古代考上狀元郎是多大的官職?當上狀元後能當多大的官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通向狀元之路絕不易於它!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是有朝一日金榜題名,出仕入相,光耀門楣。一旦殿試第一(狀元),新進狀元可受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機會比同榜者也快。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說起科舉考試,我們都知道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通過考試來選拔合適的人才來做官,為國家服務。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