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馬蹄疾,一路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我國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之外,還有著無數在世界上引以為傲的成績,其中就包括科舉制的創立。科舉制的立於隋朝時期,採取考試的形式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給予了寒門子弟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同時有利於國家選拔真正的人才,為封建時代的大一統提供治國基礎。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是進士科的前三甲,其中狀元郎是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但能發現,人們在中得探花時的高興程度,其實並不亞於中狀元,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通常認為科舉制的雛形出現於漢朝時期,就是我們常說的察舉制,即舉孝廉,舉秀才等,到了隋朝,隋文帝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才系統的確定下來。這時候並不存在探花這個名稱,直到宋朝,人們才給第三名賜給予探花的名稱。宋代的書籍中曾這樣記載:「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其實在唐朝,探花並不是一個名次代稱,而是「探花使」的意思。在唐朝進士及第之後,皇帝會宴請他們前往杏花園舉行探花宴會,這項禮儀會事先在進士中選出最年輕且英俊的兩個人擔任探花使。他們的任務就是負責在這如夢如幻的杏花園裡採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揮灑筆墨,為迎接狀元的到來起迎接作用。他們代表的是進士裡面的門面,所以才會要求不但要年輕,而且要英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是既有才華又年輕的進士們呢?被選為探花使後,會受到皇帝的關注和其他年輕人羨慕的目光,自然是風光無限。
而且在古代社會,達官貴人們的女兒都養在深閨中,女兒們的婚姻掌握在父母手中。作為達官貴人的女兒,她們的父母往往會在每年皇榜揭露後,從這批進士當中為自己的女兒挑選乘龍快婿。所以成為萬眾矚目的探花使,年輕的進士們就離「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不遠了。
後來唐朝滅亡,都城裡也不再有杏園,但探花郎這一角色一直保持到宋朝前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寇準,當時的他才只有19歲。宋太宗非常喜愛這個有才華的年輕人,稱他正值插花飲酒時,於是寇準也擔任引領所有進士遊園賞花的角色,其榮耀可見一斑。到了宋徽宗的時候,探花一詞便專門指代進士科中的第三名。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其實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科舉考試並沒有完全的公平公正。在那個帝王統治的時期,科舉考試的前三甲,並不僅僅是成績的前三甲,其中還包括皇帝的喜愛偏好,有著非常強烈的個人色彩。況且由於探花郎的前身是年輕英俊的進士,所以皇帝在欽點探花時,也經常會參考這個不成文的規定。
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在古代人們獲得了第三名,甚至會比第一名更加的興奮,因為這是統治者對自己外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