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2020-12-22 史學事錄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路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後》

我國古代除了四大發明之外,還有著無數在世界上引以為傲的成績,其中就包括科舉制的創立。科舉制的立於隋朝時期,採取考試的形式保證了人才選拔的公平,給予了寒門子弟登上政治舞臺的機會。同時有利於國家選拔真正的人才,為封建時代的大一統提供治國基礎。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是進士科的前三甲,其中狀元郎是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但能發現,人們在中得探花時的高興程度,其實並不亞於中狀元,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通常認為科舉制的雛形出現於漢朝時期,就是我們常說的察舉制,即舉孝廉,舉秀才等,到了隋朝,隋文帝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才系統的確定下來。這時候並不存在探花這個名稱,直到宋朝,人們才給第三名賜給予探花的名稱。宋代的書籍中曾這樣記載:「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其實在唐朝,探花並不是一個名次代稱,而是「探花使」的意思。在唐朝進士及第之後,皇帝會宴請他們前往杏花園舉行探花宴會,這項禮儀會事先在進士中選出最年輕且英俊的兩個人擔任探花使。他們的任務就是負責在這如夢如幻的杏花園裡採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揮灑筆墨,為迎接狀元的到來起迎接作用。他們代表的是進士裡面的門面,所以才會要求不但要年輕,而且要英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是既有才華又年輕的進士們呢?被選為探花使後,會受到皇帝的關注和其他年輕人羨慕的目光,自然是風光無限。

而且在古代社會,達官貴人們的女兒都養在深閨中,女兒們的婚姻掌握在父母手中。作為達官貴人的女兒,她們的父母往往會在每年皇榜揭露後,從這批進士當中為自己的女兒挑選乘龍快婿。所以成為萬眾矚目的探花使,年輕的進士們就離「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不遠了。

後來唐朝滅亡,都城裡也不再有杏園,但探花郎這一角色一直保持到宋朝前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寇準,當時的他才只有19歲。宋太宗非常喜愛這個有才華的年輕人,稱他正值插花飲酒時,於是寇準也擔任引領所有進士遊園賞花的角色,其榮耀可見一斑。到了宋徽宗的時候,探花一詞便專門指代進士科中的第三名。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其實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科舉考試並沒有完全的公平公正。在那個帝王統治的時期,科舉考試的前三甲,並不僅僅是成績的前三甲,其中還包括皇帝的喜愛偏好,有著非常強烈的個人色彩。況且由於探花郎的前身是年輕英俊的進士,所以皇帝在欽點探花時,也經常會參考這個不成文的規定。

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在古代人們獲得了第三名,甚至會比第一名更加的興奮,因為這是統治者對自己外貌的肯定。

相關焦點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文/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我們都知道,從隋朝就開始的科舉考試,主要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有一不成文「規定」
    在古代呢,選拔人才有世襲制、察舉制與徵辟制,到了唐朝科舉制度得到完善。科舉制只要分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又有三甲,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三甲中的第一甲。在古代呢,有一不成文的規定,中探花比狀元還高興。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 古代書生考中探花,為何比考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的等級制度是非常的森嚴的,普通的平民百姓如果想要出人頭地的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考科舉,通過考科舉的方式來登上政治舞臺,在選拔人才方面,還是比較公平公正的,如果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強大起來的話,人才需求是最必不可少的。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不勝數,考中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最後只能有三個人拔得頭籌,就是進士科的前三甲,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
  • ...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主要是和古代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有關係
    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等級最高的就要算是狀元,這就等於是考中了第1名,其次就是榜眼、探花。按照這樣的排名來看,狀元應該是最厲害,最受重用的人,如果誰考上了狀元,那一定高興的能蹦上天。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考生們,得了探花的人,會比得狀元的人更高興,而且其他人也更加羨慕探花一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 古代高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激動,專家: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古代社會來說,讓天下學子最開心的莫過於金榜題名,而在金榜提名狀元郎是其中最高的一項。但其實有時候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狀元興奮,因為關於探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最後是一種捐監,捐納財物就行,不過數量可能有些大,一般人家也給不起。國子監屬於國家教育管理機構,以上三種是進去的辦法,但都不容易。 層層選拔,最後一個則是殿試,這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因為,這是由天下權利最大的人進行選拔的。皇帝會親自在殿上對會試選拔出來的貢士進行提問,錄取分三甲。殿試的前三名就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其實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不管是現在還是古時,狀元都會出現,不過在古時除了狀元外,還有和狀元齊名的兩個頭銜,一個是榜眼,一個是探花,它們合稱「三鼎甲」不過歷朝歷代以來想要考中探花都是非常難的,因為探花除了才華之外
  • 為何古時候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少有人知
    狀元是一開始就有的名號,探花則是在唐朝出現的,一開始它只是一個職務的名字,每次科舉考試結束出榜以後,為了慶祝他們即將到朝廷做事,都會舉辦探花宴,還會在同榜進士中選出最英俊的兩個人作為"探花使",來迎接狀元的到來。
  • 為什麼古代人們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是我們一直都錯了!
    為什麼中了探花會比中狀元還要高興?在古代科舉制度對於人們的影響極其深遠,寒門學子想要一夜之間飛上枝頭變鳳凰,就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只要考過了每一個階層都會有一定的工作安排,鐵飯碗是一定會有的。提及科舉制度就不得不提殿試,能夠參加殿試的人都是佼佼者,探花就是殿試的第三名,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為三鼎甲。狀元是第一名,自然是受萬人矚目。但是在古代中了探花的人,其關注度可能會更高,甚至中了探花的人比中了狀元還要興奮。這又是為什麼呢?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因不簡單!
    但是如果把它們和古代的科舉考試作對比,就會發現,它們的難度和競爭壓力根本不值一提。就用範進中舉的例子來說,他在那麼大的年紀才中了舉人,興奮過度的範進喜極而瘋,令人啼笑皆非。可見科舉考試中舉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的。
  • 古人中探花,為啥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原來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古代社會,人們常說人生有四大喜事:一是久旱逢甘霖,二是知天命,三是洞房花燭夜,四是金榜題名。「金榜題名」指的是科舉制,這是一種以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始於隋朝,延續了中國一千三百多年。通過考試的人稱為進士,進士就是功名的終點,即使對功名不滿意,也不能重考。又有三甲的進士,三甲和二甲都是幾名,分別為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二甲、三甲之首,名曰傳臚,而一甲僅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進士、第。一甲隊的三名選手在整個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三人在殿試後便可即刻登基,狀元常為翰林院修撰,榜眼與言談則為翰林院修撰。
  •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開心呢?
    但是為什麼在古代當中中探花的人,會比這種狀元的人還要高興,說出來你們可能都不會相信,科舉考試的考場上面屢屢失敗,屢戰屢敗的高齡考生比比皆是,比如唐代詩人孟郊,在考中進士之後騎著快馬一天看遍長安城的花,但大家是否都知道當時的孟郊已經年過半百,就連曾國藩的父親曾明書考到秀才時,已經四十三歲,反而那些鹽酸銅顆的現象更是已經見怪不怪了。
  • 狀元第一名,探花第三名,為何古人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
    在我國古代,最主要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就是科技制度,尤其是那些出身平民百姓家的普通學子,如果想要出人頭地的話,就只能夠考科舉,只有考中了科舉才能夠進入官場,施展自己的才華,科舉制度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開心?因為探花有幾樣狀元沒有的東西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和儲備人才的一種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結束。前後延綿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科舉制度的實行,使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通過考試獲得施展抱負和才華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時。」這句話反應了多少寒門子弟的心聲。
  • 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前三甲中,有人中探花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一般來說,科舉制度有幾個程序,從地方上的鄉試到中央的省試與殿試,規模不同,考試難度也不同。其中,科舉制度中,考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考中省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省元」,考中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殿試及第的前三甲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照理說來,狀元應當是最吃香的,但為何有時人們中了探花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呢?
  • 為什麼古人中了探花,比拿到狀元還開心,原來是因為這個規定
    有句話說得很好所有這些讀書人努力了那麼多年,最希望的就是能夠當上狀元,穿著紅色的袍子騎在高頭大馬上,每個街道走一走,感受大家羨慕的目光,可以說是春風得意。要知道在古代書生能夠得到好的成績並不是很容易的,好多人一直讀書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也未必能夠考中科舉,那麼科學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給人才更多的機會,保證了在選拔人才方面的公平性,同時也讓那些出身寒門的子弟有出現在朝廷裡面的機會。無論是從哪一個方面來說,這都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也都很清楚在參加科舉的時候,第一名肯定就是狀元的,那麼第二名就叫做榜眼,第三名才是探花。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這些上古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就是不公平。世官制就不用說了,察舉制有很大的主觀性在裡面,從中可以暗箱操作的地方太多。這些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嚴重阻礙了民間有真才實學的才子的晉升通道。長遠來看,對政治體系的危害也很大。直到隋文帝上臺後,九品中正制被徹底廢除,科舉制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
  • 狀元多縣令,探花多駙馬,為何?原來探花這一點狀元也比不了
    提到狀元就不得不提榜眼和探花,在我國古代,狀元和榜眼探花並為三甲,狀元為首,榜眼次之,探花則是第三名——至少,在很多人眼中是如此。但是你是否知道,這其中還有另外一層意味在其中呢? 探花及第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會試過關了還不算完,要參加皇帝欽點的「殿試」,通過者都能稱作「天子門生」,很炫的感覺有沒有。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