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其實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2020-12-23 騰訊網

科舉制興起與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是隋唐用來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科舉制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廢除,而現在我國的高考制度,也類似於科舉,不過我國的高考更加注重全方面發展。

不管是現在還是古時,狀元都會出現,不過在古時除了狀元外,還有和狀元齊名的兩個頭銜,一個是榜眼,一個是探花,它們合稱「三鼎甲」不過歷朝歷代以來想要考中探花都是非常難的,因為探花除了才華之外,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探花這個稱呼最早是出現在唐朝,但是在當時這個稱呼並不是殿試的第三名,而是一種戲稱,在狀元和榜眼誕生之後,朝廷就在會考試的人當中挑選「探花郎」,而探花郎必須是進士當中最英俊的人。

他們負責到後花園採花,然而在瓊林莞吟詩作賦,製造氣氛來迎接狀元,例如翁承贊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崔諤榜進士第四人,他就選中探花,他曾在《擢探花使三首》詩中寫道:「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時開」。

在唐朝時,想要當上探花不僅僅需要一些才華,更重要的還是俊朗的外表,而中的探花的人,比起沒有考中的人更加能夠接觸到皇帝和大臣,由於長相俊朗,難免會被人多看幾眼,他們也更加有機會得到皇帝的賞識,這對探花郎來說也是第二次機會。

隨著皇帝逐漸開始重用探花郎,科舉制度當中就加上了探花,這個第三名也在明朝時正式出現,不過從唐朝開始探花郎就必須有著俊朗的外表,這個第三名探花同樣需要看一看臉,如果顏值沒有達到要求,而才華又比不過狀元或者榜眼,那就基本與探花無緣。

其實古龍在《小李飛刀》當中,就有過這樣的解釋,李尋歡就是探花郎,由於他不喜歡當官,就辭去了官職,遊走天下,這種不成文的規定也確實限制了一些才華橫溢的人才,可隨著發展,這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成了科舉的習俗。

在古時,如果對自己的才華和顏值都有一定自信的人也都會去試一試考一些探花,而探花也是最有可能成為當朝駙馬的人選,這一點就連狀元郎都比不上,一般來說,公主到了嫁人的年紀,又沒有合適的人選,往往都會在前三甲當中挑選。

顏值最好的探花自然成了首選,這也是為什麼中的探花的人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對此,你怎麼看?

相關焦點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文/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我們都知道,從隋朝就開始的科舉考試,主要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高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激動,專家: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古代社會來說,讓天下學子最開心的莫過於金榜題名,而在金榜提名狀元郎是其中最高的一項。但其實有時候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狀元興奮,因為關於探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最後是一種捐監,捐納財物就行,不過數量可能有些大,一般人家也給不起。國子監屬於國家教育管理機構,以上三種是進去的辦法,但都不容易。 層層選拔,最後一個則是殿試,這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因為,這是由天下權利最大的人進行選拔的。皇帝會親自在殿上對會試選拔出來的貢士進行提問,錄取分三甲。殿試的前三名就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 古人中探花,為啥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原來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這種體制儘管說在發展文化的歷史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縛,阻礙了人們的創造力,但它與今天的高考不相上下,使當時的考官有機會公平競爭。正如張萱在明朝說的,科舉是天下之公,而科舉是私事,何事為公?無論從哪個方面說,它對古代的學生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他們揚名立萬的機會,也是一個人上人的機會。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但能發現,人們在中得探花時的高興程度,其實並不亞於中狀元,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通常認為科舉制的雛形出現於漢朝時期,就是我們常說的察舉制,即舉孝廉,舉秀才等,到了隋朝,隋文帝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才系統的確定下來。這時候並不存在探花這個名稱,直到宋朝,人們才給第三名賜給予探花的名稱。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有一不成文「規定」
    在古代呢,選拔人才有世襲制、察舉制與徵辟制,到了唐朝科舉制度得到完善。科舉制只要分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又有三甲,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三甲中的第一甲。在古代呢,有一不成文的規定,中探花比狀元還高興。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 ...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主要是和古代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有關係
    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等級最高的就要算是狀元,這就等於是考中了第1名,其次就是榜眼、探花。按照這樣的排名來看,狀元應該是最厲害,最受重用的人,如果誰考上了狀元,那一定高興的能蹦上天。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考生們,得了探花的人,會比得狀元的人更高興,而且其他人也更加羨慕探花一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 古代書生考中探花,為何比考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的等級制度是非常的森嚴的,普通的平民百姓如果想要出人頭地的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考科舉,通過考科舉的方式來登上政治舞臺,在選拔人才方面,還是比較公平公正的,如果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強大起來的話,人才需求是最必不可少的。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不勝數,考中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最後只能有三個人拔得頭籌,就是進士科的前三甲,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
  •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開心呢?
    但是為什麼在古代當中中探花的人,會比這種狀元的人還要高興,說出來你們可能都不會相信,科舉考試的考場上面屢屢失敗,屢戰屢敗的高齡考生比比皆是,比如唐代詩人孟郊,在考中進士之後騎著快馬一天看遍長安城的花,但大家是否都知道當時的孟郊已經年過半百,就連曾國藩的父親曾明書考到秀才時,已經四十三歲,反而那些鹽酸銅顆的現象更是已經見怪不怪了。
  • 為什麼古代人們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是我們一直都錯了!
    為什麼中了探花會比中狀元還要高興?在古代科舉制度對於人們的影響極其深遠,寒門學子想要一夜之間飛上枝頭變鳳凰,就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只要考過了每一個階層都會有一定的工作安排,鐵飯碗是一定會有的。提及科舉制度就不得不提殿試,能夠參加殿試的人都是佼佼者,探花就是殿試的第三名,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為三鼎甲。狀元是第一名,自然是受萬人矚目。但是在古代中了探花的人,其關注度可能會更高,甚至中了探花的人比中了狀元還要興奮。這又是為什麼呢?
  • 為何古時候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少有人知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獨創的較為公平公正的考試制度,它給很多貧寒弟子帶來了當官的機會,引發了一陣寒窗苦讀之風,許多家境貧寒的士人都從中脫穎而出,不可否認它並不是那麼完善,但是它對於當時社會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選拔出了許多人才志士。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這種制度也一直沿用到三國時期,後來曹魏的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開創了九品中正制,說白了,其實是兩漢時期察舉制的一個延續和發展。這些上古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就是不公平。世官制就不用說了,察舉制有很大的主觀性在裡面,從中可以暗箱操作的地方太多。這些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嚴重阻礙了民間有真才實學的才子的晉升通道。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因不簡單!
    但是如果把它們和古代的科舉考試作對比,就會發現,它們的難度和競爭壓力根本不值一提。就用範進中舉的例子來說,他在那麼大的年紀才中了舉人,興奮過度的範進喜極而瘋,令人啼笑皆非。可見科舉考試中舉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的。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開心?因為探花有幾樣狀元沒有的東西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和儲備人才的一種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結束。前後延綿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科舉制度的實行,使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通過考試獲得施展抱負和才華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時。」這句話反應了多少寒門子弟的心聲。
  • 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前三甲中,有人中探花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一般來說,科舉制度有幾個程序,從地方上的鄉試到中央的省試與殿試,規模不同,考試難度也不同。其中,科舉制度中,考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考中省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省元」,考中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殿試及第的前三甲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照理說來,狀元應當是最吃香的,但為何有時人們中了探花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呢?
  • 狀元第一名,探花第三名,為何古人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
    在古代考科舉也是要經過好幾個程序的,就如同現在考大學一樣,首先得考小學、中學高中,然後再考大學,古代考科舉也是如此,首先得考中秀才、舉人,然後考中進士,才有資格進入殿試。殿試及第的前三甲,第1名是狀元,第2名是榜眼,第3名是探花,按理說考中第1名才是最好的,但是有一些人考中了探花,比考中狀元還高興,這是為什麼呢?
  • 為什麼古人中了探花,比拿到狀元還開心,原來是因為這個規定
    要知道在古代書生能夠得到好的成績並不是很容易的,好多人一直讀書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也未必能夠考中科舉,那麼科學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給人才更多的機會,保證了在選拔人才方面的公平性,同時也讓那些出身寒門的子弟有出現在朝廷裡面的機會。無論是從哪一個方面來說,這都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也都很清楚在參加科舉的時候,第一名肯定就是狀元的,那麼第二名就叫做榜眼,第三名才是探花。
  • 狀元多縣令,探花多駙馬,為何?原來探花這一點狀元也比不了
    高中狀元,從古至今都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十年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高中狀元對於讀書人來說,甚至可比天降巨財還要讓他們心動。 仿古代的高中狀元
  • 為何狀元比不過探花?顏值決定勝負
    眾所周知,在古代也是有考試的。而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就是這種考試的最大體現。不過那時候的考試,可比現在難多了。全國幾千人參加考試,能成功的也就幾百個。不過那幾百個的待遇,也比現在強多了。不像是如今的大學生們,跟流水一樣不值錢。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若是誰家兒郎中了個狀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謂方圓幾裡都要跑來賀喜的大事。範進中舉竟喜極而瘋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艱難程度。這古人為之瘋狂的狀元,在當今又是什麼文憑?很多人認為狀元是一種官職,其實不然。糾正一下人們的錯誤觀念,中了狀元只能說你有了一個當大官的資格。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