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中了探花,比拿到狀元還開心,原來是因為這個規定

2020-12-14 清茶讀史人

有句話說得很好所有這些讀書人努力了那麼多年,最希望的就是能夠當上狀元,穿著紅色的袍子騎在高頭大馬上,每個街道走一走,感受大家羨慕的目光,可以說是春風得意。要知道在古代書生能夠得到好的成績並不是很容易的,好多人一直讀書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也未必能夠考中科舉,那麼科學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給人才更多的機會,保證了在選拔人才方面的公平性,同時也讓那些出身寒門的子弟有出現在朝廷裡面的機會。無論是從哪一個方面來說,這都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也都很清楚在參加科舉的時候,第一名肯定就是狀元的,那麼第二名就叫做榜眼,第三名才是探花。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那些拿到了第一名的人往往沒有那麼多開心,反倒是得到了探花的學子更加的高興,他們還會把自己內心的這種興奮全部都展現出來,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樣的情況出現?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探討一下古時候的這個科舉制度,好好的看看,古人為什麼拿到了第三名心情反而變得更好,這和當時的一個規矩有著重要的聯繫。

古代的科舉制度主要是在漢朝才出現的,真正的目的自然是從全國選拔人才,否則整個朝廷裡面就是那麼幾個老官員來來去去的,就會造成整個朝堂的停止。到了隋朝的時候才正式確立了進士的制度,把整個體系內完成了,此時還沒有出現探花的名號。到了宋朝的時候,人們才可以第三名起了一個探花的名字,意思就是說他只是看到了花的影子。光這樣聽一下就會覺得還是格外浪漫的,那麼接下來發展到了唐朝,科舉就變得更加重要了起來。

在這個時期探花的地位也是很高的,通常他們考中了科舉之後,皇帝還會在後宮裡面擺一場杏花的宴會來款待他們。這場宴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所有年輕帥氣的儘是全部都召集起來,然後從中挑選出長得最好看的,讓他們負責去採摘鮮花,摘下花來之後這些學子就必須的在花園裡面寫詩。這個儀式的目的就是為了迎接狀元出現,他們代表的就是所有進市裡面的門面,因此對於外表的要求特別的高,而能夠被選成探花使也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古時候的這些女孩子全部都是養在閨閣裡面的,他們平時根本就不能隨便出門,所以在決定婚事的時候也是完全聽父母的話,尤其是那些達官貴人家的大小姐們,他們的父母對女兒的婚事也是相當的用心,每年考完科舉,這些人就會跑到榜單下面去等著抓女婿,所以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探花使,因為這些人不僅很有才華,而且長相絕對是沒的說,又是經過皇帝親自驗證的帥哥,那麼你想想是不是格外受到了那些有錢人家父母的喜歡?所以大家寧可得到這個頭銜。

等到唐朝滅亡了之後,這個儀式就被徹底取消了,但是探花郎的稱號是一直流傳到了宋朝,是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寇準,他只有19歲就考中了科舉,得到了宋太宗的喜歡,而且特意把他選出來打扮得很帥氣,引領著所有的進士去賞花,這份榮譽可是比其他人都要強多了。其實在古代考完科舉之後,前三名並沒有高低的區別,全看皇帝的喜好,來給他們分配頭銜,那麼能夠得到探花就說明這個人的長相是很帥氣的,起碼經過了皇帝的驗證,所以在這條規則之下,人們反而更願意得到第三名。

相關焦點

  •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開心呢?
    從隋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的科舉考試,主要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當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幾乎只要金榜題名就可以改變社會階層,成為朝廷的官員,所以古代大多數的讀書人的人生最大目標都是考上狀元。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文/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我們都知道,從隋朝就開始的科舉考試,主要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為什麼古代人們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是我們一直都錯了!
    為什麼中了探花會比中狀元還要高興?在古代科舉制度對於人們的影響極其深遠,寒門學子想要一夜之間飛上枝頭變鳳凰,就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只要考過了每一個階層都會有一定的工作安排,鐵飯碗是一定會有的。提及科舉制度就不得不提殿試,能夠參加殿試的人都是佼佼者,探花就是殿試的第三名,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為三鼎甲。狀元是第一名,自然是受萬人矚目。但是在古代中了探花的人,其關注度可能會更高,甚至中了探花的人比中了狀元還要興奮。這又是為什麼呢?
  • 古人中探花,為啥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原來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二甲、三甲之首,名曰傳臚,而一甲僅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進士、第。一甲隊的三名選手在整個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三人在殿試後便可即刻登基,狀元常為翰林院修撰,榜眼與言談則為翰林院修撰。其他人則按名次從上到下依次排列。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的,是進士科的前三甲,其中狀元郎是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但能發現,人們在中得探花時的高興程度,其實並不亞於中狀元,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通常認為科舉制的雛形出現於漢朝時期,就是我們常說的察舉制,即舉孝廉,舉秀才等,到了隋朝,隋文帝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才系統的確定下來。
  • 為何古時候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少有人知
    科舉制度的出現要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唐朝成為轉折點,探花名號開始出現我國科舉制度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了,很多貧寒人家都為了這一個能夠出人頭地的機會寒窗苦讀數十年,這個制度被稱為是當時最公平公正的考試機制,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允許有才之人參與建設管理國家,所以科舉制度的出現正好提供了人才選拔來源。
  • 狀元第一名,探花第三名,為何古人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
    在古代考科舉也是要經過好幾個程序的,就如同現在考大學一樣,首先得考小學、中學高中,然後再考大學,古代考科舉也是如此,首先得考中秀才、舉人,然後考中進士,才有資格進入殿試。殿試及第的前三甲,第1名是狀元,第2名是榜眼,第3名是探花,按理說考中第1名才是最好的,但是有一些人考中了探花,比考中狀元還高興,這是為什麼呢?
  • 古代書生考中探花,為何比考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有著地大物博的疆域,在古代的時候,也是世界範圍內的大國強國,不僅有著先進的文明,還引四朝八方來賀。自古以來,我國的文明就走在世界發展的前沿,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財富,古人創造的成績,就算在世界上也是引以為傲的。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開心?因為探花有幾樣狀元沒有的東西
    科舉制度的實行,使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通過考試獲得施展抱負和才華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時。」這句話反應了多少寒門子弟的心聲。古代的科舉考試比現在的高考含金量高得多,古代科舉考試又分四個等級,分別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院試為縣級考試,考上稱為秀才。鄉試為省級考試,秀才參加,考上稱為舉人。會試為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稱為貢士。
  • 古代高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激動,專家: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古代社會來說,讓天下學子最開心的莫過於金榜題名,而在金榜提名狀元郎是其中最高的一項。但其實有時候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狀元興奮,因為關於探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殿試的前三名就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探花最早出現是在唐朝,但它當時並非是指第三名,而是一種戲稱。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有一不成文「規定」
    科舉制只要分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又有三甲,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三甲中的第一甲。在古代呢,有一不成文的規定,中探花比狀元還高興。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科舉制度殿試是由皇帝直接進行的一種考試,能參加殿試的統稱為貢士,中的呢就是進士了。殿試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這就相當於現代考試的全國的前三名,難度你可想而知了。特別是對寒門子弟來說,能進前三甲簡直是祖宗保佑了。所以只要進入殿試成了前三甲。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其實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不管是現在還是古時,狀元都會出現,不過在古時除了狀元外,還有和狀元齊名的兩個頭銜,一個是榜眼,一個是探花,它們合稱「三鼎甲」不過歷朝歷代以來想要考中探花都是非常難的,因為探花除了才華之外
  • ...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主要是和古代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有關係
    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等級最高的就要算是狀元,這就等於是考中了第1名,其次就是榜眼、探花。按照這樣的排名來看,狀元應該是最厲害,最受重用的人,如果誰考上了狀元,那一定高興的能蹦上天。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考生們,得了探花的人,會比得狀元的人更高興,而且其他人也更加羨慕探花一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正式科舉裡最低門檻的考生叫秀才,只有通過了童試的童生才有資格稱之為秀才,這個童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考,五六十歲的童生大有人在。而通過童試後,就擁有正式參加科舉的資格了。正式的科舉分為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正兒八經的科舉並不是年年都有,鄉試是3年一次,考中者叫做舉人,當年《儒林外史》裡描繪的範進中舉,考的正是這個考試。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因不簡單!
    就用範進中舉的例子來說,他在那麼大的年紀才中了舉人,興奮過度的範進喜極而瘋,令人啼笑皆非。可見科舉考試中舉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的。 在普通的百姓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只要能夠金榜題名,就可以改變社會階層,成為朝廷的官員。所以古代大多數讀書人的人生最大目標都是考上狀元。 可是為什麼古代中探花的人會比中狀元的人還高興呢?
  • 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前三甲中,有人中探花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其中,科舉制度中,考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考中省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省元」,考中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殿試及第的前三甲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照理說來,狀元應當是最吃香的,但為何有時人們中了探花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呢?這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狀元、榜眼、探花作為殿試的前三甲,被稱為「三甲」。
  • 狀元多縣令,探花多駙馬,為何?原來探花這一點狀元也比不了
    提到狀元就不得不提榜眼和探花,在我國古代,狀元和榜眼探花並為三甲,狀元為首,榜眼次之,探花則是第三名——至少,在很多人眼中是如此。 先追溯一下「探花」的起源。狀元的出現是比探花要早的,正如大家所理解的,狀元便是殿試第一名。
  • 狀元、榜眼、探花是咋來的,三者之間,為何考生們獨愛「探花」
    它的意義也是令人非常容易接受的,考試過程中的第二名與第三名都會稱之為榜眼,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就相當於人的兩隻眼睛,因此將第二名與第三名稱之為榜眼。然而探花是一直都出現的,最早是在唐朝時期出現的,但是在當時只是一種戲稱而已。那為何考生們一直鍾愛與它呢?為什麼不鍾愛與其他兩個呢?難道是因為探花是最早出現的,所以當時的考生們才那麼鍾愛與它,想必原因並沒有那麼簡單吧。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會試過關了還不算完,要參加皇帝欽點的「殿試」,通過者都能稱作「天子門生」,很炫的感覺有沒有。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