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很好所有這些讀書人努力了那麼多年,最希望的就是能夠當上狀元,穿著紅色的袍子騎在高頭大馬上,每個街道走一走,感受大家羨慕的目光,可以說是春風得意。要知道在古代書生能夠得到好的成績並不是很容易的,好多人一直讀書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也未必能夠考中科舉,那麼科學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給人才更多的機會,保證了在選拔人才方面的公平性,同時也讓那些出身寒門的子弟有出現在朝廷裡面的機會。無論是從哪一個方面來說,這都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也都很清楚在參加科舉的時候,第一名肯定就是狀元的,那麼第二名就叫做榜眼,第三名才是探花。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那些拿到了第一名的人往往沒有那麼多開心,反倒是得到了探花的學子更加的高興,他們還會把自己內心的這種興奮全部都展現出來,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這樣的情況出現?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探討一下古時候的這個科舉制度,好好的看看,古人為什麼拿到了第三名心情反而變得更好,這和當時的一個規矩有著重要的聯繫。
古代的科舉制度主要是在漢朝才出現的,真正的目的自然是從全國選拔人才,否則整個朝廷裡面就是那麼幾個老官員來來去去的,就會造成整個朝堂的停止。到了隋朝的時候才正式確立了進士的制度,把整個體系內完成了,此時還沒有出現探花的名號。到了宋朝的時候,人們才可以第三名起了一個探花的名字,意思就是說他只是看到了花的影子。光這樣聽一下就會覺得還是格外浪漫的,那麼接下來發展到了唐朝,科舉就變得更加重要了起來。
在這個時期探花的地位也是很高的,通常他們考中了科舉之後,皇帝還會在後宮裡面擺一場杏花的宴會來款待他們。這場宴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所有年輕帥氣的儘是全部都召集起來,然後從中挑選出長得最好看的,讓他們負責去採摘鮮花,摘下花來之後這些學子就必須的在花園裡面寫詩。這個儀式的目的就是為了迎接狀元出現,他們代表的就是所有進市裡面的門面,因此對於外表的要求特別的高,而能夠被選成探花使也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古時候的這些女孩子全部都是養在閨閣裡面的,他們平時根本就不能隨便出門,所以在決定婚事的時候也是完全聽父母的話,尤其是那些達官貴人家的大小姐們,他們的父母對女兒的婚事也是相當的用心,每年考完科舉,這些人就會跑到榜單下面去等著抓女婿,所以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探花使,因為這些人不僅很有才華,而且長相絕對是沒的說,又是經過皇帝親自驗證的帥哥,那麼你想想是不是格外受到了那些有錢人家父母的喜歡?所以大家寧可得到這個頭銜。
等到唐朝滅亡了之後,這個儀式就被徹底取消了,但是探花郎的稱號是一直流傳到了宋朝,是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寇準,他只有19歲就考中了科舉,得到了宋太宗的喜歡,而且特意把他選出來打扮得很帥氣,引領著所有的進士去賞花,這份榮譽可是比其他人都要強多了。其實在古代考完科舉之後,前三名並沒有高低的區別,全看皇帝的喜好,來給他們分配頭銜,那麼能夠得到探花就說明這個人的長相是很帥氣的,起碼經過了皇帝的驗證,所以在這條規則之下,人們反而更願意得到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