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有一不成文「規定」

2021-01-09 網易

2020-12-26 10:10:54 來源: 草莓老師說歷史

舉報

  眾所周知,現在這個社會招募人才途徑可以說五花八門,像網上招聘了,各種人才交流市場了。在古代呢,選拔人才有世襲制、察舉制與徵辟制,到了唐朝科舉制度得到完善。科舉制只要分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又有三甲,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三甲中的第一甲。在古代呢,有一不成文的規定,中探花比狀元還高興。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科舉制度萌發於南北朝時期,到了隋朝,科舉制度確立,平民有機會通過科舉入仕。唐朝時,科舉制度得到了完善,從隋唐到明清,科舉共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明清的時候,正式的科舉制度主要分三級,有鄉試,會試和殿試。科舉制度的興起就是為了不拘一格選撥人才。在古代,通常寒門子弟只能通過科舉這一條途逕入仕。

  

  只要有真才實學的都可以入朝為官實現自己的抱負了。科舉制度殿試是由皇帝直接進行的一種考試,能參加殿試的統稱為貢士,中的呢就是進士了。殿試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這就相當於現代考試的全國的前三名,難度你可想而知了。特別是對寒門子弟來說,能進前三甲簡直是祖宗保佑了。所以只要進入殿試成了前三甲。

  

  不出意外就官運亨通,能有一番大作為了。畢竟在古代封建社會的環境下,人們能填飽肚子就已經很不錯了,很多平民一生都是為了生計而奔波,還有很多家庭因為活不下去賣兒賣女。對於那些寒門子弟來說,很多終其一生也到不了殿試。所以呢,只要在殿試中能中對寒門子弟來說就意味著可以改變命運了。在古代呢,還有一不成文的規定。

  

  能中探花的人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樣貌也同樣要出類撥萃,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高顏值了,既有才又有貌。探花雖說是殿試的第三名,不及狀元和榜眼,但起碼也是有真才實學的,更何況樣貌是先天註定的,中了探花就意味著皇上對自己才學和樣貌的雙重肯定,自然是比中了狀元還高興啊。小編覺得呢,不管是狀元還是探花。

  

  只要能中前途都是一片光明的,都是值得慶賀的。畢竟古代那個大環境不像現在,你才學不好,還可以做其他行業。在古代,工農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即使你有家財萬貫,但家中無讀書人還是會被人看不起的,那些清貴世家的子弟是不屑於與你交往的。小編不禁感嘆還是現代好啊,條條道路通羅馬。你們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文/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來有一不成文「規定」!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我們都知道,從隋朝就開始的科舉考試,主要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但能發現,人們在中得探花時的高興程度,其實並不亞於中狀元,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其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通常認為科舉制的雛形出現於漢朝時期,就是我們常說的察舉制,即舉孝廉,舉秀才等,到了隋朝,隋文帝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才系統的確定下來。這時候並不存在探花這個名稱,直到宋朝,人們才給第三名賜給予探花的名稱。
  • ...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主要是和古代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有關係
    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等級最高的就要算是狀元,這就等於是考中了第1名,其次就是榜眼、探花。按照這樣的排名來看,狀元應該是最厲害,最受重用的人,如果誰考上了狀元,那一定高興的能蹦上天。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考生們,得了探花的人,會比得狀元的人更高興,而且其他人也更加羨慕探花一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 古代書生考中探花,為何比考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的等級制度是非常的森嚴的,普通的平民百姓如果想要出人頭地的話,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考科舉,通過考科舉的方式來登上政治舞臺,在選拔人才方面,還是比較公平公正的,如果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強大起來的話,人才需求是最必不可少的。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不勝數,考中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最後只能有三個人拔得頭籌,就是進士科的前三甲,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
  • 古代高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激動,專家: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古代社會來說,讓天下學子最開心的莫過於金榜題名,而在金榜提名狀元郎是其中最高的一項。但其實有時候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狀元興奮,因為關於探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最後是一種捐監,捐納財物就行,不過數量可能有些大,一般人家也給不起。國子監屬於國家教育管理機構,以上三種是進去的辦法,但都不容易。 層層選拔,最後一個則是殿試,這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因為,這是由天下權利最大的人進行選拔的。皇帝會親自在殿上對會試選拔出來的貢士進行提問,錄取分三甲。殿試的前三名就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其實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唐朝時,想要當上探花不僅僅需要一些才華,更重要的還是俊朗的外表,而中的探花的人,比起沒有考中的人更加能夠接觸到皇帝和大臣,由於長相俊朗,難免會被人多看幾眼,他們也更加有機會得到皇帝的賞識,這對探花郎來說也是第二次機會。
  • 為何古時候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少有人知
    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獨創的較為公平公正的考試制度,它給很多貧寒弟子帶來了當官的機會,引發了一陣寒窗苦讀之風,許多家境貧寒的士人都從中脫穎而出,不可否認它並不是那麼完善,但是它對於當時社會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選拔出了許多人才志士。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高興呢?原因不簡單!
    但是如果把它們和古代的科舉考試作對比,就會發現,它們的難度和競爭壓力根本不值一提。就用範進中舉的例子來說,他在那麼大的年紀才中了舉人,興奮過度的範進喜極而瘋,令人啼笑皆非。可見科舉考試中舉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的。
  • 為什麼古代人們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原來是我們一直都錯了!
    為什麼中了探花會比中狀元還要高興?在古代科舉制度對於人們的影響極其深遠,寒門學子想要一夜之間飛上枝頭變鳳凰,就必須通過科舉考試,只要考過了每一個階層都會有一定的工作安排,鐵飯碗是一定會有的。提及科舉制度就不得不提殿試,能夠參加殿試的人都是佼佼者,探花就是殿試的第三名,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為三鼎甲。狀元是第一名,自然是受萬人矚目。但是在古代中了探花的人,其關注度可能會更高,甚至中了探花的人比中了狀元還要興奮。這又是為什麼呢?
  • 古人中探花,為啥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原來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在古代社會,人們常說人生有四大喜事:一是久旱逢甘霖,二是知天命,三是洞房花燭夜,四是金榜題名。「金榜題名」指的是科舉制,這是一種以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始於隋朝,延續了中國一千三百多年。通過考試的人稱為進士,進士就是功名的終點,即使對功名不滿意,也不能重考。又有三甲的進士,三甲和二甲都是幾名,分別為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二甲、三甲之首,名曰傳臚,而一甲僅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進士、第。一甲隊的三名選手在整個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他們三人在殿試後便可即刻登基,狀元常為翰林院修撰,榜眼與言談則為翰林院修撰。
  • 狀元第一名,探花第三名,為何古人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
    在古代考科舉也是要經過好幾個程序的,就如同現在考大學一樣,首先得考小學、中學高中,然後再考大學,古代考科舉也是如此,首先得考中秀才、舉人,然後考中進士,才有資格進入殿試。殿試及第的前三甲,第1名是狀元,第2名是榜眼,第3名是探花,按理說考中第1名才是最好的,但是有一些人考中了探花,比考中狀元還高興,這是為什麼呢?
  • 古人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開心呢?
    從隋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的科舉考試,主要用於皇帝選拔人才,在普通的百姓當中,他們也都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幾乎只要金榜題名就可以改變社會階層,成為朝廷的官員,所以古代大多數的讀書人的人生最大目標都是考上狀元。
  • 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前三甲中,有人中探花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一般來說,科舉制度有幾個程序,從地方上的鄉試到中央的省試與殿試,規模不同,考試難度也不同。其中,科舉制度中,考中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考中省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省元」,考中殿試的第一名被稱為「狀元」。殿試及第的前三甲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照理說來,狀元應當是最吃香的,但為何有時人們中了探花比中了狀元還要高興呢?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開心?因為探花有幾樣狀元沒有的東西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和儲備人才的一種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結束。前後延綿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科舉制度的實行,使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通過考試獲得施展抱負和才華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時。」這句話反應了多少寒門子弟的心聲。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這些上古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就是不公平。世官制就不用說了,察舉制有很大的主觀性在裡面,從中可以暗箱操作的地方太多。這些不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嚴重阻礙了民間有真才實學的才子的晉升通道。長遠來看,對政治體系的危害也很大。直到隋文帝上臺後,九品中正制被徹底廢除,科舉制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為什麼古人中了探花,比拿到狀元還開心,原來是因為這個規定
    有句話說得很好所有這些讀書人努力了那麼多年,最希望的就是能夠當上狀元,穿著紅色的袍子騎在高頭大馬上,每個街道走一走,感受大家羨慕的目光,可以說是春風得意。要知道在古代書生能夠得到好的成績並不是很容易的,好多人一直讀書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也未必能夠考中科舉,那麼科學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給人才更多的機會,保證了在選拔人才方面的公平性,同時也讓那些出身寒門的子弟有出現在朝廷裡面的機會。無論是從哪一個方面來說,這都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也都很清楚在參加科舉的時候,第一名肯定就是狀元的,那麼第二名就叫做榜眼,第三名才是探花。
  • 第三名比第一名還厲害?為何狀元比不過探花?顏值決定勝負
    眾所周知,在古代也是有考試的。而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就是這種考試的最大體現。不過那時候的考試,可比現在難多了。全國幾千人參加考試,能成功的也就幾百個。不過那幾百個的待遇,也比現在強多了。不像是如今的大學生們,跟流水一樣不值錢。
  • 狀元多縣令,探花多駙馬,為何?原來探花這一點狀元也比不了
    提到狀元就不得不提榜眼和探花,在我國古代,狀元和榜眼探花並為三甲,狀元為首,榜眼次之,探花則是第三名——至少,在很多人眼中是如此。但是你是否知道,這其中還有另外一層意味在其中呢? 探花及第
  • 狀元、榜眼、探花是咋來的,三者之間,為何考生們獨愛「探花」
    榜眼的由來相對於狀元的名稱稍微要晚一些,據相關歷史的記載,這一名稱的出現可能在北宋時期。它的意義也是令人非常容易接受的,考試過程中的第二名與第三名都會稱之為榜眼,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就相當於人的兩隻眼睛,因此將第二名與第三名稱之為榜眼。然而探花是一直都出現的,最早是在唐朝時期出現的,但是在當時只是一種戲稱而已。那為何考生們一直鍾愛與它呢?
  •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
    在古代考中狀元,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看完我算是知道了我們都知道科舉制是中古代中國的發明創造,在科舉中的頭名就是狀元。狀元是很多人心目中神聖的夢想。那麼,在古代考中狀元剛開始一般能授予多大的官職?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科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