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在這個社會招募人才途徑可以說五花八門,像網上招聘了,各種人才交流市場了。在古代呢,選拔人才有世襲制、察舉制與徵辟制,到了唐朝科舉制度得到完善。科舉制只要分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又有三甲,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三甲中的第一甲。在古代呢,有一不成文的規定,中探花比狀元還高興。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科舉制度萌發於南北朝時期,到了隋朝,科舉制度確立,平民有機會通過科舉入仕。唐朝時,科舉制度得到了完善,從隋唐到明清,科舉共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明清的時候,正式的科舉制度主要分三級,有鄉試,會試和殿試。科舉制度的興起就是為了不拘一格選撥人才。在古代,通常寒門子弟只能通過科舉這一條途逕入仕。
只要有真才實學的都可以入朝為官實現自己的抱負了。科舉制度殿試是由皇帝直接進行的一種考試,能參加殿試的統稱為貢士,中的呢就是進士了。殿試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這就相當於現代考試的全國的前三名,難度你可想而知了。特別是對寒門子弟來說,能進前三甲簡直是祖宗保佑了。所以只要進入殿試成了前三甲。
不出意外就官運亨通,能有一番大作為了。畢竟在古代封建社會的環境下,人們能填飽肚子就已經很不錯了,很多平民一生都是為了生計而奔波,還有很多家庭因為活不下去賣兒賣女。對於那些寒門子弟來說,很多終其一生也到不了殿試。所以呢,只要在殿試中能中對寒門子弟來說就意味著可以改變命運了。在古代呢,還有一不成文的規定。
能中探花的人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樣貌也同樣要出類撥萃,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高顏值了,既有才又有貌。探花雖說是殿試的第三名,不及狀元和榜眼,但起碼也是有真才實學的,更何況樣貌是先天註定的,中了探花就意味著皇上對自己才學和樣貌的雙重肯定,自然是比中了狀元還高興啊。小編覺得呢,不管是狀元還是探花。
只要能中前途都是一片光明的,都是值得慶賀的。畢竟古代那個大環境不像現在,你才學不好,還可以做其他行業。在古代,工農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即使你有家財萬貫,但家中無讀書人還是會被人看不起的,那些清貴世家的子弟是不屑於與你交往的。小編不禁感嘆還是現代好啊,條條道路通羅馬。你們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