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體看甘肅」「以水定產」倒逼農業綠色發展——甘肅石羊河...

2020-12-22 每日甘肅

新華社蘭州11月21日電題:「以水定產」倒逼農業綠色發展——甘肅石羊河流域節水見聞

新華社記者戴小河

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青土湖終於醒了。

11月中旬,甘肅省民勤縣。站在青土湖畔,碧水連天波光粼粼,成片蘆葦隨風搖蕩,水中遊魚簇簇……美景讓人心曠神怡。

「過去的青土湖徒有虛名,到處是沙丘,風沙特別大。現在刮的風裡,已經感受不到沙子了。」民勤縣西渠鎮致祥村村民甄立國說。

記者日前在石羊河流域採訪節水時了解到,當地以水權改革為抓手,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農業,做精做優蜜瓜、茴香、人參果、沙蔥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實現了節水增收雙贏。

起死回生青土湖

石羊河流域是西北地區人口最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也是生態環境問題最嚴峻的地區之一。

青土湖就是石羊河的尾閭湖,被稱為防止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合攏的一道「水門關」。到上世紀50年代初,青土湖尚有70平方公裡的湖面。此後,由於石羊河水被過度用於工農業生產,青土湖乾涸成沙漠。

甘肅省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局局長康德奎說,如果青土湖消亡、民勤綠洲失守,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合攏,將危及河西走廊的安全。

搶救民勤,任務緊迫。2007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印發《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治理周期至2020年,預算總投入47.49億元。

隨後,壓沙造林、退耕還草、壓減農田配水面積、移民搬遷等一系列生態工程相繼啟動,流域上中遊節省下來的水最終匯入了青土湖。2010年,乾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重現碧波,如今水面已達26.7平方公裡,形成旱區溼地106平方公裡,有效阻隔了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合攏。

水權改革倒逼節水農業推廣

「今年是我流轉土地種植娃娃菜的第三年,為節省成本採用了滴灌設施,與大水漫灌相比,畝均至少節水60至100立方米,一畝地可省兩三百元。」古浪縣永豐灘鎮六墩村村民袁程璽說,「採用滴灌,一個工人可以管理二三百畝土地,而漫灌的話一個工人只能管二三十畝土地。用滴灌不僅能節水、節肥,更能增收。」

省水就是省錢。水權改革讓節水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這不僅紮緊了用水總量的「水袋子」,也倒逼人們提高用水效率、轉變生產方式。「每年年初,水管所根據分配到灌區的水資源總量把水權逐級明晰到用水戶,逐戶核發水權證,編制用水計劃,分輪次控制灌溉用水,農民憑取水卡刷卡取水,用多少刷多少,節約下來的水可以通過水權交易平臺轉讓。」據武威市涼州區金羊水管所水利股股長張文萍介紹,灌區機井已全部配套安裝了計量設施,通過智慧水利平臺對地下水開採遠程監控,極大地促進了水資源精細化和動態化管理。

在水管所的水資源管理平臺上,每一口機井的運行狀態和採水數據實時更新、一目了然。2019年金羊灌區用水量較2018年減少382萬立方米。

多年來在水權改革基礎上,石羊河流域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低耗水、高效益的作物,發展養羊、蜜瓜、人參果、蔬菜等產業,實現了節水增收雙贏。

缺水形勢依然嚴峻

「《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的成功實施,只是重點解決了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極不平衡、過度超採地下水等突出問題,初步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康德奎說,因自然條件所限、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及重點治理的階段性和應急性特徵,目前流域內仍存在一些難題。

——缺水形勢嚴峻。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82毫米,蒸發量2200毫米,自產水資源量16.53億立方米,2019年流域用水總量21.5億立方米,水資源開發利用率130%。

——生態依然脆弱。流域位於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之間,氣候乾旱少雨,沙漠和荒漠化問題十分突出,武威市荒漠化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近66%,危害嚴重的風沙線長654公裡。下遊民勤荒漠化面積佔總面積的90%,乾旱少雨使沙生植被面臨退化,土地面臨退化、沙化、鹽鹼化的威脅。

——工程短板突出。流域8條水系未連通,區域供水不平衡;防洪工程設施基礎差、標準低,中小河流治理任務仍很艱巨;灌區輸配水體系不完善,農田灌溉「最後一公裡」問題依然存在。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正在謀劃後續綜合治理,初步提出了『上遊祁連山水源涵養保護、中遊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下遊水生態治理、外流域調水補給』的綜合治理思路。」甘肅省水利廳總工程師賈小明說,下一步將通過強化節水、防汙治汙、水系連通等措施,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統籌的綜合治理。

相關焦點

  • 綠化甘肅民勤:水進綠 增沙退(綠色焦點·走進風沙源)
    民勤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以節水增收為目標,主攻設施農牧業和特色林果業,積極推廣管道輸水、膜下滴灌、小管出流等農業節水技術。全縣累計關閉機井3018眼,壓減配水面積44萬畝。  記者看到,田間地頭的機井上,都裝上了「水錶」——智能化計量控制設施,刷卡才能用水。這樣的「水錶」,一共安裝了8000多套。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擦亮鄉村之綠 促「局部美麗」向「全域...
    共商「一帶一路」美麗鄉村發展「路線圖」,共繪「一帶一路」美麗鄉村建設「工筆畫」。康縣農家客棧(資料圖)去年10月,甘肅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聯盟,成功舉辦了首屆論壇,開創了「一帶一路」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的先河,豐富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的內涵。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原產地證書啟「秒通」模式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原產地證書啟「秒通」模式 2020-12-16 0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央媒體看甘肅】大美甘肅博雅塔拉草原千裡冰封
    【中央媒體看甘肅】大美甘肅博雅塔拉草原千裡冰封  2020甘肅日報客戶端每日甘肅網微信 1、凡注有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省政協舉行《人文甘肅》叢書出版發行三...
    在聽取與會專家學者和作者、讀者代表發言後,歐陽堅說,《人文甘肅》叢書充分挖掘、展示了甘肅的文化特質,極大地提振了甘肅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深度挖掘甘肅文化資源,懷著深厚感情、堅定立場,編好後續叢書,用文化力量為甘肅改革發展凝聚共識。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民勤:大棚升級助農戶種上「高端」果蔬
    馬愛彬攝近年來,甘肅民勤縣通過新技術、現代化以及規模化手段提升農業水平,大力推廣第三代全鋼架裝配式土牆日光溫室,配套安裝自動捲簾、水肥管理系統,試驗示範立體栽培、熊蜂授粉等栽培技術,廣泛普及太陽能殺蟲燈、防蟲網等綠色防控設施,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助農普種「高端」果蔬,推進蔬菜產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讓村民真正吃上了「產業飯」,走上了「小康路」。
  • 中央環保督察老兵任甘肅副省長
    劉長根此前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他全程經歷了從2015年底開始的歷次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和回頭看等工作。此次他履新的甘肅,曾因祁連山等環境問題屢被點名。2018年機構改革後,原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改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明確成為生態環境部的內設機構。劉長根任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直至此次履新。因中央環保督察備受關注,劉長根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針對媒體提問,劉長根也有問必答。
  • 「中央媒體看甘肅」照亮孩子的「陽光起點」
    教育是脫貧攻堅過程中的重點民生工程,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指出,「到2020年,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兒童發展整體水平基本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在我國,貧困地區農村兒童數量龐大、各地發展區別大。為了從根本上消除貧困代際傳遞,「山村入戶早教計劃」、「山村幼兒園計劃」等一系列項目的實施,讓農村孩子有了一個陽光的起點。
  • 甘肅武威良種繁育輻射農業 冀民眾家門口益貧式增長
    武威市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蘭州12月10日電 (記者 劉薛梅)武威從良種抓起,無論是種植還是養殖都堅持全產業鏈開發,「做到『種出好產品、創出好牌子、賣出好價錢』,這對促進全市農業結構根本性調整將發揮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甘肅武威市委書記柳鵬近日表示。
  • 論抗戰時期甘肅的農業改良與推廣
    但對其績效評價並不高,如徐凱希認為儘管戰時國民政府在湖北進行的農業技術改良,並沒有改變農村經濟的困境,認為是「農村封建剝削關係依然存在,以及戰事不斷,天災頻仍,農民生活異常的痛苦」阻礙了國統區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 「中央媒體看甘肅」籃球場下的「季後賽」
    教練路昱曾有一個夢想,在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的賽場上與各路高手同臺競技,而現在他迎來了自己的「季後賽」:為家鄉甘肅的籃球事業培養「好苗子」。「現在打籃球的環境好多了,場地設施、專業水平比我接觸籃球的時候好太多。」路昱說。今年是路昱打籃球的第十個年頭。
  • 甘肅民勤:水進綠 增沙退
    民勤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以節水增收為目標,主攻設施農牧業和特色林果業,積極推廣管道輸水、膜下滴灌、小管出流等農業節水技術。全縣累計關閉機井3018眼,壓減配水面積44萬畝。  記者看到,田間地頭的機井上,都裝上了「水錶」——智能化計量控制設施,刷卡才能用水。這樣的「水錶」,一共安裝了8000多套。
  • 甘肅綠色農資供銷聯盟、甘肅農特產品供銷聯盟正式揭牌成立
    &nbsp&nbsp&nbsp&nbsp中國甘肅網8月14日訊(本網記者 沈文剛)為做好新時期供銷工作,更好地服務「三農」,緊緊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立足主業主責、突出重點,堅持線上線下共同發力,8月14日,甘肅綠色農資供銷聯盟、甘肅農特產品供銷聯盟正式揭牌成立
  • 「中央媒體看甘肅」民勤借戈壁「光熱土」資源種植人參果 為村民...
    中新網甘肅新聞12月25日電 (通訊員 馬愛彬)「筐子都摘滿了,再拿幾個過來!」12月以來,武威市民勤縣大壩鎮城西村溫室大棚內,鬱鬱蔥蔥的秧苗足有一人多高,今年的人參果豐收了,魏芳和村民們正忙著採摘,田間歡聲笑語不斷。「人參果就是他們的「金蛋蛋」,每天一出貨,就『生』錢了。」
  • 記原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導、二級研究員...
    藺海明教授在細心觀察野生艾草生長創建旱地生態農業和中藥材栽培學科,培育人才1975年,藺海明被推薦到甘肅農業大學上大學,1978年畢業留校任教。1983年,為了研究旱地農業,藺海明及團隊在定西創建了教學、科研、推廣三結合基地,後擔任站長。時任林業部部長林乎加還專門到三結合基地考察。藺海明在實踐研究中發現,制約旱地農業發展的關鍵是乾旱,而乾旱是一個生態問題。
  • 【草堂論劍】南志標院士:如何打造甘肅「草地農業」新高地
    我們準備做調研,找出其問題的根本所在,之後聯合其他院士向中央提建議,希望在全國範圍內給牧草的運輸開放綠色通道。我覺得這對全國的草產業將會有巨大的幫助。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問題,因為當前享受綠色通道的農產品是可供人食用的農產品,草產品不能供人食用,所以草產品沒有享受綠色通道。2016年全國政協召開的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的主題就是草原問題,我作為特邀專家,參加了那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 「中央媒體看甘肅」在無人區守衛野生動物天堂
    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河西走廊西端,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交界處,自然條件惡劣,是人類生命禁區。而這裡39.6萬公頃的廣袤荒原,卻是野駱駝、雪豹、野驢、鵝喉羚、猞猁等瀕危野生動物的天堂。守衛這片野生動物天堂的,是甘肅省公安廳森林公安局安南壩分局。14人的隊伍裡,有4個「90後」,8個「80後」。
  • 【新華社】「荒涼」土地掘金記——甘肅旱作農業發展「變奏曲」
    甘肅乾旱少雨,加上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衡,過去種地基本是靠天吃飯。「種一山,打一車,煮一鍋,吃一頓」,是當地廣種薄收的真實寫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甘肅人在田間地頭掀起了「地膜革命」。這一層薄薄的塑料,留住了土壤中的水分,極大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高峰鄉也是因此受益。
  • 甘肅五年投逾23億元防治水汙染:現「水清岸綠」美景
    (資料圖)甘肅省生態環境廳供圖中新網蘭州12月1日電 (記者 馮志軍)甘肅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牛耘1日表示,「十三五」(2016年)以來,甘肅積極爭取中央水汙染防治專項資金23.56億元,專項用於黃河流域黃河幹流、渭河、大夏河、洮河、馬蓮河、涇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和部分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
  • 【新時代 新甘肅】看金昌戈壁灘怎樣發展現代農業 你能想到嗎
    11月15日,「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暨我為新甘肅打call——甘肅省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網絡媒體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河西線採訪團走進金昌市永昌縣養生三寶公司藜麥生產基地。  每日甘肅網記者 周飛  從金昌市永昌縣城出發,驅車半小時就來到茫茫的戈壁。過去在這「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地方,發展農業只能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