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荒涼」土地掘金記——甘肅旱作農業發展「變奏曲」

2021-02-13 魅力安定

初秋時節,高峰鄉牌坊村山頭,成片甘藍在黑色地膜上「綻放」。

45歲的曹斌背著背簍,在田間忙碌。一旁的妻子右手剜、左手放,不一會兒,就將背簍填滿。背簍沉甸甸壓在曹斌肩頭,可他心裡格外舒坦。「今年種了15畝地甘藍,賣了一半就掙了8萬多元。」曹斌說。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右)和妻子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

十年前,曹斌也務農。傳統品種,粗放種植,乾旱少雨,收成甚微,後來他外出務工,剛剛收支平衡。家中父母年邁,體弱多病,子女幼小,亟待照料,他一度對生活感到迷茫。

2010年左右,曹斌聽聞家鄉有人種植高原夏菜,收成還不錯。於是,他決定返鄉,嘗試種甘藍。四處求教,才知種菜需在鋪膜、育苗、施肥及病蟲害防治上下苦功,大有學問。幾年下來,他越種越好,不僅脫了貧,每年收入還穩定在10萬元左右。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邵俊堂(右)和妻子騎自行車前往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

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海拔2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只有4.4攝氏度,高寒陰溼,而這裡已成為安定區高原夏菜的新興產地。「高海拔地區日照強、溫差大、病蟲害少,適宜種植高原夏菜。地膜種植還可有效實現保墒、保溫。」鄉長王玉國說。

甘肅乾旱少雨,加上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衡,過去種地基本是靠天吃飯。「種一山,打一車,煮一鍋,吃一頓」,是當地廣種薄收的真實寫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甘肅人在田間地頭掀起了「地膜革命」。這一層薄薄的塑料,留住了土壤中的水分,極大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高峰鄉也是因此受益。

這是2019年8月18日在酒泉市肅州區總寨戈壁生態農業產業園拍攝的高標準溫室大棚

曾是「吃救濟糧大縣」的定西市通渭縣及白銀市會寧縣,隨著一項名為「全膜雙壟溝播」的地膜技術普及,玉米、馬鈴薯連年豐收,一躍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如果說以地膜為代表的「塑料革命」,讓甘肅實現了糧食供需的緊平衡,那麼以溫室大棚為代表的「塑料革命」,則讓甘肅許多貧困地區群眾拔了「窮根」、換了「窮業」。溫室大棚並不鮮見,而在乾旱貧困地區發展溫室大棚種植,歷史還不是太長。走進安定區魯家溝鎮,一座座溫室大棚鱗次櫛比,花卉、蔬菜、制種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伴隨溫室大棚出現的,是高效節水理念的運用。凡是有大棚的地方,基本都有滴灌。一些有滴灌的大棚,已經實現了水肥一體化。

  8月27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牌坊村,曹斌查看甘藍長勢

9月2日,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南川村的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邵俊堂在辣椒制種棚中勞作

過去,南川村貧困戶邵俊堂種糧食,往往是「下籽十升打一鬥」,現在他承包4座大棚,進行茄子、西紅柿及辣椒制種繁育,一年下來畝產也就幾十公斤。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這幾十公斤種子裝不滿一麻袋,但賣了將近4萬元」,邵俊堂說,他們繁育的種子,由一家公司統一包銷,遠銷海外。

更高端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也正在興起。在酒泉市肅州區,「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茫茫戈壁灘上,一排排日光溫室拔地而起,充滿生機。基質栽培、水肥一體化、病蟲無害化綠色防控、物聯網控制等現代設施農業技術讓戈壁灘煥發新顏,火龍果、無花果、蓮霧、臺灣青棗等南方水果竟出現在戈壁灘上。肅州區總寨鎮總寨村的範立德,最早嘗到了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的甜頭。2009年,在外務工的他,返鄉開始戈壁蔬菜種植,第一年建起了五座溫室大棚,棚均收入就破萬元。「農業科技讓戈壁也成了聚寶盆。」範立德不斷學習管護技術,如今棚均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成為致富帶頭人。現代設施農業讓戈壁、沙漠也能結出果實。河西走廊上優質、充足的光熱水土條件,在現代絲路寒旱農業中,熠熠生輝,糧食與蔬菜爭地、生態與耕地爭水的矛盾也得到緩解。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說,只要因地制宜,「觀念革新+科技創新」也能讓荒涼之地掘金,高寒地區、苦旱之地、沙漠戈壁也能成為花果山、米糧川和聚寶盆。

來源:新華社

編輯:郭麗霞  劉丁隆

安定區融媒體中心所屬「魅力安定」微信公眾號享有版權內容,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網際網路、無線客戶端、微博和微信等平臺上使用須取得安定區融媒體中心的授權,註明作者及出處,否則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全市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現場推進會召開
    6月22日,全市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現場推進會在襄垣縣召開。副市長郜雙慶一行深入武鄉縣、襄垣縣實地觀摩並召開推進會,交流我市各縣市區在推進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上的好經驗好做法,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郜雙慶在會議上講話,市農委主任秦志雲匯報全市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工作進展並安排部署下一階段任務。市政府副秘書長馮紹波主持推進會。
  • 【綠色沁源】全市有機旱作農業暨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沁源)觀摩會舉行
    為進一步推動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9月26日—27日,全市有機旱作農業暨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沁源)觀摩會舉行,會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總結近年來全市有機旱作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成效
  • 打造好糧品牌 天鎮縣高牆框村唱響發展有機旱作釀酒高粱進行曲
    打造好糧品牌 致力興村富民 天鎮縣高牆框村唱響發展有機旱作釀酒高粱進行曲日前,天鎮縣三十里舖鄉高牆框村在召開兩委幹部、黨員和村民代表研究全村發展座談會上,30餘名代表舉手一致表決:將種植有機旱作釀酒紅高粱作為全村2021年主要種植髮展產業項目
  • 銘記科技助農初心、全力服務農業發展—記縣政協委員蔣銘荃
    在貧瘠的土地上尋找發展的希望,運用科技的手段助推旱作農業取得豐碩成果,是蔣銘荃一直在做的事。作為一名農業人,一名政協委員,蔣銘荃始終將目光聚焦在強化農業技術的推廣上,因為只有讓農民掌握了科學的農業技術,才能使這片土地源源不斷的產出,才能使農民依靠土地增收致富。
  • 「紅娘」搭橋 三方受益 河北武邑旱作雨養闢出百姓增收路
    近年來,河北武邑縣作為河北省旱作雨養種植示範項目的試點縣,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紅娘」將農戶與合作社(農業公司或經營大戶)密切聯繫起來,形成了旱作雨養項目和土地流轉、土地託管相結合的新模式,實現了農業種植結構優化調整、農村集體經濟壯大、土地流轉加速、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快發展的良好局面。農戶土地入股村集體,安心就業開闢增收新天地。
  • 「中央媒體看甘肅」「以水定產」倒逼農業綠色發展——甘肅石羊河...
    新華社蘭州11月21日電題:「以水定產」倒逼農業綠色發展——甘肅石羊河流域節水見聞新華社記者戴小河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的青土湖終於醒了。11月中旬,甘肅省民勤縣。記者日前在石羊河流域採訪節水時了解到,當地以水權改革為抓手,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農業,做精做優蜜瓜、茴香、人參果、沙蔥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實現了節水增收雙贏。
  • 記者調查 | 「仿野生」中草藥產業有望打開赤峰旱作農業新空間
    克什克騰旗鑫地種植專業合作社是我市較早發展「仿野生」中草藥種植的合作社之一,該合作社理事長、內蒙古鑫奇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飛,是我市最早探索「仿野生」中草藥種植的「拓荒人」。從嚴格意義上說,設施農業已不屬於旱作農業範疇,雖然是建設在旱坡地上,也實現旱坡地產出效益的歷史性突破,並穩步發展成為乾旱半乾旱丘陵山區增收新的支柱型產業,但設施農業需要有人工水源,特別是前期投資較大,如果沒有政府部門的項目扶持,單靠一家一戶無法獨立發展,這種現實制約短期內還無法徹底打破。
  • 您好,我叫甘肅農業大學,這是我的新ID card.
    甘肅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您好,我叫甘肅農業大學!
  • 土庫曼斯坦「續緣」甘肅:聚焦農業發展 醞釀教育合作
    「地處中國西北內陸的甘肅,與土庫曼斯坦在地理地貌、自然環境等方面比較相似,這為雙方未來不斷深化合作創造了優勢條件。」巴拉哈特·杜爾德耶夫2日中午在與甘肅省政府副省長李沛興會談時表示,目前土庫曼斯坦與甘肅有中歐貨運班列、天然氣管道等「聯繫」,希望在相似點基礎上持續擴大合作。
  • 記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導牛俊義
    文/馬英東 冉旭東牛俊義,1957年12月生,甘肅會寧人。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肅農業大學原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教研室主任,甘肅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帶頭人,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人選,國家胡麻產業體系「營養與施肥」崗位專家。曾主持參與國家科技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甘肅省重大科技攻關等40餘項科學研究項目。
  • 甘肅一「無人區」火了,荒涼破敗廖無人煙,但遊客卻絡繹不絕
    然而今天下邊想給大家介紹的並不是這著名的四大無人區,而是一個荒涼破敗的「無人區。它位於我國甘肅,如果你也感興趣的話,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甘肅省,地處我國西北地區,一個位於黃河上遊的省份。簡稱「甘」或「隴」。在我們的印象中,甘肅一直都是比較荒涼、乾燥地方,而且由於地形等因素的限制,甘肅也是我國比較貧窮的地區。不過,好在近幾年在國家的扶持下,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
  • 甘肅榆中絲路小鎮:發展種養遊綜合農業 農民增收有門路
    榆中縣地處甘肅中部,是蘭州的東大門,古絲綢之路分三路穿境而過。其中甘草店鎮位於該縣東南部,地處苑川河中遊,是歷史上甘肅中部的重要交通樞紐,連接甘、陝、川、青的「旱碼頭」,也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2018年經過考察市場,以及當地的種植條件後,決定與榆中縣金土地農科貿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種植無籽西瓜。在這裡,通過採取「公司+商家+基地+農戶」的定單定銷發展模式,建成集水、路配套一體化的高標準千畝無籽西瓜種植園區。實行滴灌、水肥一體等現代化農業模式進行田間管理,提高西瓜種植的產量及品質,畝產4000公斤左右,基地年產值達3000萬元。
  • 論抗戰時期甘肅的農業改良與推廣
    但對其績效評價並不高,如徐凱希認為儘管戰時國民政府在湖北進行的農業技術改良,並沒有改變農村經濟的困境,認為是「農村封建剝削關係依然存在,以及戰事不斷,天災頻仍,農民生活異常的痛苦」阻礙了國統區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 植根土地的文化追尋 ——農業文化遺產的永續價值與保護實踐
    此類農業文化遺產,多是現代化背景下人們理想的生態宜居之地和鄉愁棲居之所。如果能將其潛存的深厚資源挖掘利用,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那麼鄉村傳統的知識系統以及與此共生的社群生活,就會轉化成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農業文化遺產是人與自然環境長期協同進化的結果,是農村生計、多樣化糧食系統、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來源。
  • 山西農谷開啟有機旱作穀子種植新模式
    大型拖拉機、旋播機、深耕機往來穿梭,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5月25日,在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有機旱作穀子全程機械化生產種植基地,8臺穀子穴播覆膜播種一體機正在加足馬力播種穀子新品種。這是山西農谷生物科技研究院(山西農業大學穀子團隊)採用全程機械化模式在種植30個品種的有機旱作穀子,這批穀子將從種到收全部採用機械模式,徹底告別過去生產效率低成本高品質差的局面。  我省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多年來一直以品種多、品質優、產量高等特點被全國食客熱捧。
  • 甘肅 戈壁荒灘長瓜菜(聚焦現代農業)
    在甘肅酒泉,越來越多的農民讓這一過去不敢想的事變成現實。  酒泉位於河西走廊西端,這裡有大面積的戈壁荒灘,常年乾旱少雨,砂石遍地,被認為是不宜耕作的閒置土地。這樣的「不毛之地」,幹什麼賺錢?政策發力,科技給力,酒泉人以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為載體,發展設施特色農產品,在戈壁荒灘建起了一座座溫室大棚,成了國家級戈壁農業示範基地。蓬勃發展的戈壁農業,成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新動力。
  • 神木:土地流轉 「轉」出農業發展新活力
    面對大量農村耕地撂荒和耕地分散的現狀,神木市推動閒置土地向種植大戶、民營企業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實現農業提質增效。現在的神木,外面的氣溫已經比較低,但是農豐農業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卻是暖意融融,工人師傅們正在緊張忙碌地採摘大白菜,待會兒,這些大白菜即將被銷往周邊的各大企業和超市。農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神木市中雞鎮納林採當村引進的一家民營企業。
  • 【草堂論劍】南志標院士:如何打造甘肅「草地農業」新高地
    記者:黨的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甘肅作為全國六大草原牧區之一,草原也是甘肅省內最大的可利用土地類型,您怎樣認識草原在甘肅生態保護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甘肅省有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中國農科院蘭州牧藥所等科研機構,學科分支齊全。全國草業科學領域只有兩個院士,就是任繼周先生和我,也都在甘肅。所以說,經過多年的積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甘肅的草業科學研究可以說是具有很大的優勢。甘肅省對草業科學的發展也很重視,在全國範圍之內,甘肅是第一個在全省發文實施草地農業的省份,並建立草地農業試點縣。
  • 甘肅戈壁農業「輕簡栽培」待轉型:釀「技術包」智能耕作
    (資料圖) 楊豔敏 攝中新網蘭州1月16日電 (閆姣 高展)「目前甘肅戈壁農業亟待解決的其中一個問題便是智能控制技術,若能建成兩到三個集成智能化、控制化技術的示範區,將會大大減少勞動成本和管理成本。」甘肅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所長王曉巍日前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記原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博導、二級研究員...
    他在甘肅農業大學率先開設旱地農業生態學課程、創建藥用植物資源與利用博(碩)士點及中藥材栽培與鑑定本科專業;是甘肅中藥材產業「十五」規划起草人之一,「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評審專家,甘肅西部凹凸棒石應用研究院特邀教授,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