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黃溢彩古代金銀器展》上篇
無極齋分享鎮江博物館系列
鎮江博物館是一座地方歷史綜合類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原館舍為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建於19世紀末,是中國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領事館之一,風貌獨特。鎮江博物館珍藏著40000餘件(套)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03件(套),二級文物340件(套),三級文物3121件(套),以西周及春秋時期吳國青銅器、六朝青瓷器、唐代金銀器、宋代絲綢服飾、明清書畫、清代宮廷瓷器為館藏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鎮江博物館自2008年正式對社會免費開放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現有基本陳列:《吳文化青銅器展》《歷代陶瓷器精品展》《古代金銀器精品展》《古代工藝精品展》《「京江畫派」書畫精品展》《古代佛教文物精品展》。
鎮江博物館館藏金銀器文物,基本出土於窖藏、墓葬或塔基,造型別致,紋樣豐富,工藝精巧,無論造型、裝飾,還是製作工藝都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達到完全成熟階段,堪稱實用與觀賞相結合、技術與藝術相交融,代表了其時金銀工藝的較高水平。
錘鍱和鑄造各種小型飾件是我國金銀器製作的初始階段。商至漢六朝,金銀器製作始終以各種裝飾用品為主。唐代有較大發展,金銀飾物頗得上層社會青睞,首飾尤其被賦予了等級觀念。宋元時期的飾物製作逐漸社會化。明清兩代,金銀飾物種類齊全、工藝精湛、且更趨實用,出現了諸如富麗堂皇的鳳冠等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令人嘆為觀止。
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鎮江博物館《銀黃溢彩古代金銀器展》。
計重銀鋌
在我國古代金銀器製作史上,金銀質貨幣緊隨著飾物而出現,最早的有東周楚國郢爰,其後則有漢代馬蹄金、麟趾金等以及各代金質鑄幣等。唐宋以後尤其是明清兩代銀鋌、銀錠等與金屬鑄幣同時流通,且多書寫或勒刻重量、年號、作坊名號等。這件丁卯橋「重伍拾壹兩」墨書計重銀鋌,就為研究唐代的貨幣、度量衡提供了有力的資料。銀鋌於1980年出土於鎮江丹徒丁卯橋,共出土20件,其中展出的兩件正面有「重伍拾壹兩」的字樣,其真實重量分別為2050克和2060克,平均每兩重量為40.3克。
唐鎏金魚化龍紋大銀盆
鎏金魚化龍紋大銀盆1982年元旦出土於江蘇鎮江丹徒丁卯橋唐代銀器窖藏,此盆形體較大,通體鎏金,敞口,腹部五曲,平底。底刻水波紋地,鏨刻1對展翅翹尾、睜目張口的龍首魚身的魚化龍紋,龍首嘴前各1顆火焰寶珠,間以蓮花、荷葉和7條遊魚(鯽魚、鯰魚);底腹及腹沿之間,刻草葉和卷草紋帶,腹內一周五曲區間內刻5對珍禽,襯以渦輪狀卷草紋和魚子紋地,沿面刻瑞獸5隻,間以石榴及魚子紋,外底鏨刻有「力士」字樣。
元代銀鎏金雙龍戲珠紋碗
銀鎏金「壽比蟠桃」杯
「壽比蟠桃」桃形塗金銀盞,1981年出土於江蘇溧陽平橋鄉小平橋村,該盞造型別致,製作精美。盞呈帶枝葉的半桃形。口沿內鏨刻一周卷草紋帶,底部模壓篆書「壽比蟠桃」四字。枝葉形態逼真,枝幹斷面上還鏨刻出多圈年輪,以示桃的古老,既可用為把手端持,又可作銀盞裝飾,設計極為巧妙。紋飾、枝葉及題銘處均鎏金。外口沿處砸印「李四郎冖」款識。
宋代金銀器較之唐代,風格已有明顯變化,表現為玲瓏奇巧,新穎雅致,其紋飾多取材於社會生活、花卉瓜果類紋樣,此盞銘為「壽比蟠桃」即喻健康長壽之意,生活氣息濃鬱。
宋代經濟的繁榮,帶動了金銀器製作業的發達。為競爭和維護信譽,所作金銀器上多砸印有金銀店鋪和工匠的名號等印跡,銀器上「李四郎冖」款識應為金銀店鋪製作工匠的名號。
宋鎏金銀帶託盞
1981年出土於江蘇溧陽平橋鄉小平橋村宋代銀器窖藏。盞託與獸耳乳丁紋鎏金夾層銀盞為一套。紋飾處均鎏金。銀盞仿商周青銅禮器簋的造型,直頸,侈口,圓鼓腹,圈足,雙獸耳。盞內外壁為夾層。頸部外飾兩周雷紋。腹部及獸耳飾方格乳釘紋,以雷紋為地;圈足下部刻一周雷紋。此盞是宋代仿古工藝品中的代表作品,風格渾厚凝重。
凸花變形饕餮紋鎏金銀盞託,圓形、平沿、淺腹、平底。沿面飾一周雷紋,間渦紋。託底內飾套環紋,周邊為凸弦紋,外飾四組凸花變形饕餮紋圖案,以雷紋為地。
銀鎏金凸花瑞果圖盤
凸花瑞果圖鎏金圓銀盤,1981年出土於江蘇溧陽平橋鄉小平橋村宋代銀器窖藏。寬沿,淺腹,平底。沿面鏨刻一周三角形條帶紋。盤心錘鍱凸花瑞果圖,有佛手、香櫞、荔枝及枝葉點綴其中,蘊含多福 、多子、吉利寓意,寄託富庶、昌盛、長壽的美好願望。
宋代金銀器的裝飾藝術較唐代有創新,凸花的浮雕技藝更趨成熟。瑞果圖紋飾取材多樣,以其形而寓其意,「佛手」即多福,「石榴」即多子,橘子和荔枝有吉利之意。此盤構圖別致,工藝精巧,凡紋飾處皆鎏金,富麗堂皇,表現了宋代金銀器製作的精湛技藝。
宋代銀凸花魚藻紋盤
宋代銀鎏金凸花雙魚紋盆
銀鎏金花型盞一組
1981年出土於江蘇溧陽平橋鄉小平橋村宋代銀器窖藏。
宋代銀鎏金花果紋盤
唐鎏金雙鳳壓花菱形銀盤
國家一級文物。1982年元旦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唐代窖藏出土。器物為銀質。菱花形,寬沿、平底、矮圈足。盤內底刻雙鳳紋及火焰寶珠一顆。沿面錘刻八隻飛鳥並以纏枝花,魚子地紋。紋飾及凸起邊緣處皆鎏金。設計精巧,刻紋生動,裝飾富麗。
唐代嬰戲紋小銀瓶
銀鎏金魚紋小盒
國家一級文物。此件小盒呈海棠形,頂部錘刻有四條魚,魚體上金光閃閃的魚鱗,配以輻射紋,交相輝印,燦爛奪目,精湛的加工技藝令人讚嘆。腹部上下的菱形紋,更是錦上添花。唐代器物多以花鳥、人物、魚蟲等為裝飾紋,使器物顯得生動活潑,更具生活性,充分展現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創造才能。
鎏金鸚鵡蓮瓣形帶蓋銀盒
1982年元旦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銀器窖藏出土。器物為銀質。同出土4件,形制紋飾相同。蓋與器以子母口相扣。矮圈足。蓋面中心錘刻一對銜草鸚鵡,並飾變體蓮瓣紋一周。圈外飾飛雁10隻,間以纏枝蓮花。外壁刻菱形和破式菱形紋帶。圈足沿飾變體蓮瓣紋帶。通體以魚子紋為地。外底皆鏨刻「力士」二字,其中一件刻有「=」符號。
唐代銀盤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訂閱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