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黃溢彩古代金銀器展》上篇:無極齋分享鎮江博物館系列

2020-12-26 樂藝會

《銀黃溢彩古代金銀器展》上篇

無極齋分享鎮江博物館系列

鎮江博物館是一座地方歷史綜合類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原館舍為鎮江英國領事館舊址,建於19世紀末,是中國沿海沿江建造的最早的領事館之一,風貌獨特。鎮江博物館珍藏著40000餘件(套)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03件(套),二級文物340件(套),三級文物3121件(套),以西周及春秋時期吳國青銅器、六朝青瓷器、唐代金銀器、宋代絲綢服飾、明清書畫、清代宮廷瓷器為館藏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鎮江博物館自2008年正式對社會免費開放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現有基本陳列:《吳文化青銅器展》《歷代陶瓷器精品展》《古代金銀器精品展》《古代工藝精品展》《「京江畫派」書畫精品展》《古代佛教文物精品展》。

鎮江博物館館藏金銀器文物,基本出土於窖藏、墓葬或塔基,造型別致,紋樣豐富,工藝精巧,無論造型、裝飾,還是製作工藝都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達到完全成熟階段,堪稱實用與觀賞相結合、技術與藝術相交融,代表了其時金銀工藝的較高水平。

錘鍱和鑄造各種小型飾件是我國金銀器製作的初始階段。商至漢六朝,金銀器製作始終以各種裝飾用品為主。唐代有較大發展,金銀飾物頗得上層社會青睞,首飾尤其被賦予了等級觀念。宋元時期的飾物製作逐漸社會化。明清兩代,金銀飾物種類齊全、工藝精湛、且更趨實用,出現了諸如富麗堂皇的鳳冠等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令人嘆為觀止。

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鎮江博物館《銀黃溢彩古代金銀器展》。

計重銀鋌

在我國古代金銀器製作史上,金銀質貨幣緊隨著飾物而出現,最早的有東周楚國郢爰,其後則有漢代馬蹄金、麟趾金等以及各代金質鑄幣等。唐宋以後尤其是明清兩代銀鋌、銀錠等與金屬鑄幣同時流通,且多書寫或勒刻重量、年號、作坊名號等。這件丁卯橋「重伍拾壹兩」墨書計重銀鋌,就為研究唐代的貨幣、度量衡提供了有力的資料。銀鋌於1980年出土於鎮江丹徒丁卯橋,共出土20件,其中展出的兩件正面有「重伍拾壹兩」的字樣,其真實重量分別為2050克和2060克,平均每兩重量為40.3克。

唐鎏金魚化龍紋大銀盆

鎏金魚化龍紋大銀盆1982年元旦出土於江蘇鎮江丹徒丁卯橋唐代銀器窖藏,此盆形體較大,通體鎏金,敞口,腹部五曲,平底。底刻水波紋地,鏨刻1對展翅翹尾、睜目張口的龍首魚身的魚化龍紋,龍首嘴前各1顆火焰寶珠,間以蓮花、荷葉和7條遊魚(鯽魚、鯰魚);底腹及腹沿之間,刻草葉和卷草紋帶,腹內一周五曲區間內刻5對珍禽,襯以渦輪狀卷草紋和魚子紋地,沿面刻瑞獸5隻,間以石榴及魚子紋,外底鏨刻有「力士」字樣。

元代銀鎏金雙龍戲珠紋碗

銀鎏金「壽比蟠桃」杯

「壽比蟠桃」桃形塗金銀盞,1981年出土於江蘇溧陽平橋鄉小平橋村,該盞造型別致,製作精美。盞呈帶枝葉的半桃形。口沿內鏨刻一周卷草紋帶,底部模壓篆書「壽比蟠桃」四字。枝葉形態逼真,枝幹斷面上還鏨刻出多圈年輪,以示桃的古老,既可用為把手端持,又可作銀盞裝飾,設計極為巧妙。紋飾、枝葉及題銘處均鎏金。外口沿處砸印「李四郎冖」款識。

宋代金銀器較之唐代,風格已有明顯變化,表現為玲瓏奇巧,新穎雅致,其紋飾多取材於社會生活、花卉瓜果類紋樣,此盞銘為「壽比蟠桃」即喻健康長壽之意,生活氣息濃鬱。

宋代經濟的繁榮,帶動了金銀器製作業的發達。為競爭和維護信譽,所作金銀器上多砸印有金銀店鋪和工匠的名號等印跡,銀器上「李四郎冖」款識應為金銀店鋪製作工匠的名號。

宋鎏金銀帶託盞

1981年出土於江蘇溧陽平橋鄉小平橋村宋代銀器窖藏。盞託與獸耳乳丁紋鎏金夾層銀盞為一套。紋飾處均鎏金。銀盞仿商周青銅禮器簋的造型,直頸,侈口,圓鼓腹,圈足,雙獸耳。盞內外壁為夾層。頸部外飾兩周雷紋。腹部及獸耳飾方格乳釘紋,以雷紋為地;圈足下部刻一周雷紋。此盞是宋代仿古工藝品中的代表作品,風格渾厚凝重。

凸花變形饕餮紋鎏金銀盞託,圓形、平沿、淺腹、平底。沿面飾一周雷紋,間渦紋。託底內飾套環紋,周邊為凸弦紋,外飾四組凸花變形饕餮紋圖案,以雷紋為地。

銀鎏金凸花瑞果圖盤

凸花瑞果圖鎏金圓銀盤,1981年出土於江蘇溧陽平橋鄉小平橋村宋代銀器窖藏。寬沿,淺腹,平底。沿面鏨刻一周三角形條帶紋。盤心錘鍱凸花瑞果圖,有佛手、香櫞、荔枝及枝葉點綴其中,蘊含多福 、多子、吉利寓意,寄託富庶、昌盛、長壽的美好願望。

宋代金銀器的裝飾藝術較唐代有創新,凸花的浮雕技藝更趨成熟。瑞果圖紋飾取材多樣,以其形而寓其意,「佛手」即多福,「石榴」即多子,橘子和荔枝有吉利之意。此盤構圖別致,工藝精巧,凡紋飾處皆鎏金,富麗堂皇,表現了宋代金銀器製作的精湛技藝。

宋代銀凸花魚藻紋盤

宋代銀鎏金凸花雙魚紋盆

銀鎏金花型盞一組

1981年出土於江蘇溧陽平橋鄉小平橋村宋代銀器窖藏。

宋代銀鎏金花果紋盤

唐鎏金雙鳳壓花菱形銀盤

國家一級文物。1982年元旦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唐代窖藏出土。器物為銀質。菱花形,寬沿、平底、矮圈足。盤內底刻雙鳳紋及火焰寶珠一顆。沿面錘刻八隻飛鳥並以纏枝花,魚子地紋。紋飾及凸起邊緣處皆鎏金。設計精巧,刻紋生動,裝飾富麗。

唐代嬰戲紋小銀瓶

銀鎏金魚紋小盒

國家一級文物。此件小盒呈海棠形,頂部錘刻有四條魚,魚體上金光閃閃的魚鱗,配以輻射紋,交相輝印,燦爛奪目,精湛的加工技藝令人讚嘆。腹部上下的菱形紋,更是錦上添花。唐代器物多以花鳥、人物、魚蟲等為裝飾紋,使器物顯得生動活潑,更具生活性,充分展現了古代工匠卓越的創造才能。

鎏金鸚鵡蓮瓣形帶蓋銀盒

1982年元旦江蘇省鎮江市丁卯橋銀器窖藏出土。器物為銀質。同出土4件,形制紋飾相同。蓋與器以子母口相扣。矮圈足。蓋面中心錘刻一對銜草鸚鵡,並飾變體蓮瓣紋一周。圈外飾飛雁10隻,間以纏枝蓮花。外壁刻菱形和破式菱形紋帶。圈足沿飾變體蓮瓣紋帶。通體以魚子紋為地。外底皆鏨刻「力士」二字,其中一件刻有「=」符號。

唐代銀盤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訂閱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

相關焦點

  • 國人崇石,心心向印——觀瞻中國印文化大展有感
    》系列之二: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一》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三: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四: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五: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七:無極齋分享《銀黃溢彩古代金銀器展
  • 無極齋分享: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
    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佳展回顧無極齋分享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
  • 紹聖元年修內司制「梅花落」雙鉤詩文玉勒:韓館《回眸兩宋特展》
    》系列之二: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一》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三:無極齋分享《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系列之四:無極齋分享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下篇:無極齋分享無極齋分享:首博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下篇銅印 古籍 書畫
  • 美侖美奐的古代金銀器,來了一次集中大展示
    ▲圖:國家寶藏節目收藏於法門寺博物館的鎏金雀鳥紋銀香囊,近日入駐南寧博物館的《錯彩鏤金——陝西珍藏中國古代金銀器展》,同樣的精彩,不容錯過!《錯彩鏤金——陝西珍藏中國古代金銀器展》展出來自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博物館及唐家民俗博物館等文博單位七十餘件(組)展品,是陝西出土金銀器的一次集中展示。金銀器在唐代以前主要是外來傳入。
  • 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形與質完美結合 金與銀相映生輝
    從戰國到近代,從收藏到複製,從傳承到創新……走進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仿佛走進了中國古代金銀器藝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金銀器散發著熠熠的光芒,向來者講述曾經的故事。金、銀自古即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徵,而金銀器實現了形與質的完美結合。日前,記者感受了金銀器令人驚嘆的構思、鬼斧神工的技藝,還有那撲面而來的滄桑。
  • 無極齋分享:《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
    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無極齋分享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古琴以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
  • 生活世界—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館藏西方現代設計收藏
    圖片均為樂藝會藝術圖庫資料歡迎轉發謝絕未經同意直接拷貝到自己公微號發布樂藝會主題延伸閱讀古董首飾:美在咫尺、美在天涯俄羅斯琥珀蜜蠟博物館陳列與首飾設計展孟和套格套分享:雲鬢珠翠——維吉尼亞美術館藏二十世紀珍寶展衣錦媚行:在古代首飾中且歌且行
  • 動·境 天津博物館的古代體育文物展(上)
    ,借調眾多珍貴文物辦了一次動·境——中華古代體育文物展,本來以為和體育有關的古代文物沒啥意義,看了幾眼介紹發現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狩獵紋博山爐、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都來了,應該還不錯!
  • 中國古代金銀器製作工藝
    鎏金  1、鎏金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近代稱火鍍金。炸珠  6、炸珠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鏨花  7、鏨花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累絲  8、累絲  古代金工傳統工藝之一。將金拉成金絲,然後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在器物上,謂之累絲。
  • 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
    霍巍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傑出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唐考古、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學與藝術史、中外文化交流、博物館學等。先後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有《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戰國秦漢時期中國西南的對外文化交流》《吐蕃時代:考古新發現及其研究》等。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由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近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與國內9家文博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摸摸中國古代金銀器的底!
    以其生動優美的造型,精美雅致的紋飾、製作高超的工藝,推動了中國古代金銀器的發展,是古代藝術寶庫中絢麗多彩的瑰寶,也是現今人們對金銀製品追求時尚的根源所在。近幾十年來,在城鄉基本建設中,發現了數量可觀的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瓷、青銅、玉石等文物,其中金銀器數量雖然不多,卻有出色之處。現介紹宣州區和寧國市出土的部分金銀器,以期對古代金銀器的發展歷史及藝術價值有所了解和認識。晉代金銀器金指環(圖1),直徑1.5釐米,高0.4釐米。1992年4月宣州區外貿巷西晉墓出土,現藏宣城市博物館。
  • 展訊 | 夏季展《法老的黃金》
    塔尼斯,索瑟尼斯一世陵墓,埃及古物博物館(C)Egyptian Museum, Cairo2018年的夏季展,格裡馬爾迪會議中心將主題再一次鎖定在埃及元素上,這也是2008年《埃及王后》展大獲成功後的又一次埃及主題藝術展。
  • 從金銀器裡打撈神秘契丹,公主和駙馬的臉上為什麼要覆金面具?
    陳國公主金面具遼代花瓣形金盞駙馬琥珀瓔珞契丹曾是我國古代北方草原的強族,以牧馬騎射為常態,綿延千年。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的「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僅一級文物就有76件(套),陳國公主金面具、駙馬琥珀瓔珞、雙鳳戲珠紋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圖銀杯等重量級文物悉數登場。從中,我們可知曉遼頗具特色的政治制度與生活習俗,尤其是澶淵之盟後宋遼文化互通的歷史。藉助雲展覽,足不出京,觀者亦能賞之。
  • 上海博物館調整今年展覽計劃:三大特展延期,五個特展即將登場
    春色好景正當時,上海博物館已於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為響應觀眾們的觀展需求,上海博物館特將「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延期至4月5日,「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延期至3月22日,與生肖文化有關的「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則延期至3月29
  • 納爾遜·阿特金藝術博物館將展古代山水精品
    《晴巒蕭寺圖軸》 李成(傳) 北宋《江山行旅——中國古今山水畫展》將於2013年2月8日至4月28日在納爾遜·阿特金藝術博物館隆重展出。展覽將展出九幅本館珍藏的古代繪畫精品,其中六幅剛剛在上海博物館「翰墨薈萃——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上展出,此展吸引了三十五萬人參觀;另外三幅長期用於研究久未亮相。由於歷史悠久,這些作品很少展出,所以,這是大家唯一欣賞中國古代精品繪畫的寶貴機會。
  • 兵馬俑特展成為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最受歡迎展覽
    新華社倫敦10月24日電(記者梁希之)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24日宣布,「秦始皇和兵馬俑展」已成為該館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展覽,預計為利物浦經濟貢獻超過7800萬英鎊(約合6.98億元人民幣)。「秦始皇和兵馬俑展」由陝西省文物局與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2月9日在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旗下的世界博物館開幕。這是兵馬俑時隔11年再次在英國展出,展品包括兵馬俑、陶器、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等秦漢時期珍貴文物,將於10月28日閉幕。據主辦方介紹,共有超過60萬名遊客前來參觀兵馬俑特展,其中包括兩萬名學齡兒童和9.7萬名團體遊客,遠超出50萬人觀展的預期。
  • 霍巍 :唐蕃古道上的金銀器和絲織品
    二、金銀器上的文化印記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唐代吐蕃金銀器。在講述唐蕃古道上出土的金銀器之前,我想先帶大家讀幾段資料。第一個是美國著名漢學家謝弗的一段評論,他說,古代吐蕃的金銀器以精良的工藝著稱於世,在吐蕃獻給唐朝的土貢和禮品的有關歷史記載中,一次又一次地列舉了吐蕃進貢的大型金製品。他認為吐蕃的金飾工藝是中世紀的一大奇蹟。
  • 9月14日上海博物館唐代「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拉開帷幕
    2020年在中新建交30周年之際,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9月14日上午在上海博物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它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