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山南謂之陽,水南山北謂之陰。一條黃河自秦晉大峽谷奔湧而來,向西而去。黃河的北面謂之陽,叫做府谷;黃河的南岸謂之陰,叫做保德。我是府谷,一個壯小夥,勃發陽剛之氣;你是保德,一個靚姑娘,內含陰柔之美。俊男美女,隔河相望,跨河橋連接你我;深情厚誼,偎依相守,兩地間頓成一體。
從保德採風歸來,油然想起,府保友情,就是秦晉之好的延續。保德這個新娘子,滿眼給我新的感覺,於是乎,我在採風留言冊上寫下八個大字:保德採風,耳目一新。
故城,守故不守舊,融入新元素,打造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故城是保德縣楊家灣鎮的一個村子,地理坐標為東經110°59′08″,北緯38°58′35」。位於山梁平臺上,東與前會接壤,南與花園相臨,西北和府谷的陰塔、崇塔、獅子城隔河相望,晉陝風光一覽無餘,那奔流不息的黃河,孕育著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故城原名古城,宋朝淳化年間建有土城,遺蹟尚存,據此得名。新中國成立後,有一任會計在填寫上報材料時給「古」字加了「攵」,「故城」沿用至今。由此,我也想到府谷的許多地方,也是以訛傳訛將地名改得面目全非,讓人費解。文化在愚昧的衝擊下,有時變得不倫不類。
1933年至1935年間,閻錫山為防禦駐紮在府谷的紅軍建造了「一大三小」四座碉堡,現在蛛絲馬跡的遺存,訴說著昔日炮火連天、硝煙瀰漫的戰鬥歷史。建立新政權以後,故城村民紡線、織布,交公糧、做軍鞋,熬硝做火藥、鑿石做石雷,聯合防守,支援前線。故城人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創新進取精神更在發揚光大,充分利用優越的旅遊資源,著力打造出「印象故城十八景」:有春秋時期林濤寨故址,有省級文物關帝廟建築群,有保存完好的清朝民居四合大院,有市級文物魁星閣、明代五省總督陳奇瑜歸隱之地——釣魚臺,有漢代古城遺址,至今流傳著漢文帝在此接母回京的故事,兩千多年了,還是那麼感人至深的。怪不得,還有劉姓村民一直生活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地方。
在這裡,我們還找到保德之名的歷史源頭。相傳,西漢荀巨伯來看望朋友,正遇上胡賊攻打故城,城裡人慌忙逃跑,唯有荀巨伯仍然守在這裡無動於衷,胡族首領不解地問他為什麼不跑。荀巨伯回答說,友人得了病,他不忍心獨自離開,他願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換取友人的活命。首領被他的話語深深感動了:「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說罷,就帶兵退出故城。這個「城保於民,民保於德」捨身取義的故事詮釋了「保德」的深刻內涵,也讓一代又一代的保德人薪火相傳。
新時代,故城人藉助鄉村振興,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結合鄉村旅遊,建設生態文明,深化產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進行整村風貌整治。現在,青磚窯洞,再現黃土風情;農耕小院,展示地方特色;特色民居,招徠四方遊客;植樹造林,助益生態宜居;田園採摘,加深勞動體驗;「四化」(1)建設,注入無限活力。茶舍、農家樂,特色民宿、木製牌樓、蓮花戲臺、民俗廣場、兒童樂園、鄉村拾遺、浮雕文化牆,這一處處景觀,是保德縣政府創新舉措——特色風貌整治的樣板,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帶來了農民創收的新機遇。建設景區時,按照國家補償標準給農戶支付了60%徵遷費,其餘40%折股量化加入合作社,然後由合作社負責經營運作。這種「旅遊文化發展公司+鄉村旅遊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集聚了村子發展的後續動力,逐步打造成「印象故城」的特色旅遊品牌。
故城,這個昔日的小村莊,現在已經華麗轉身;不久的明天,它將會更加璀璨奪目,成為沿黃線上的文化新星。
惠民家園——易地扶貧搬遷亮點,創新依然是不變的主題
這次採風的第二站就是去保德新區的易地扶貧搬遷亮點工程——惠民家園。惠民家園是集中安置搬遷戶三大小區之一,另外還有富民小區、幸福家園。我們驅車趕來時接近中午時分,但始終沒有減退我們的採風激情。如果說三年前開始打造的故城景區還有「故」的感覺,惠民家園映入眼帘的就是全新的視覺盛宴,讓人根本看不出這是一個「貧困戶」聚居的小區。你看那一棟棟煥然一新、整齊劃一的黃色樓宇,那一條條寬闊展落、整潔乾淨的柏油馬路,那一個個高端大氣、標準統一的店鋪牌匾,那一處處功能齊全、充滿氣息的體育設施……「易地搬遷挪窮窩,產業就業拔窮根」「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兩副醒目的紅色牆體標語,寫出了農民安居樂業的愉悅心情,也體現了政府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堅定信念。
我們一邊看著這高檔商業住宅小區般的氣派,一邊隨著高定存主席(原保德縣政協主席)的指引來到了惠民社區了解情況。接待我們的是黨支部龐換蘭書記,這位已經退下來仍然發揮餘熱的科級領導,興致勃勃地給我們介紹基本情況。這次易地扶貧搬遷,共有124個村2852戶8406人。面對這麼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保德縣政府精準創新施策,主動積極發力,堅持黨建引領,多途徑、全方位,積極探索構建政策支持、社區融入、「兩業」支撐「三大」體系,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可致富」,終於讓「窮窩」變成了「金窩」,讓「窮根」變成了「富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取得了圓滿的勝利。
當我們來到院子的時候,三五成群的老人在打牌、鍛鍊,操著濃重的保德口音在談天說地,好不熱鬧。這個時候,我身邊正好走來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我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大爺,您是哪了的?」「郝家峁。」「多大年齡了?」「八十四歲了。」「來到這裡住感覺咋地個?」「偶(我)吃得飽、穿得暖,還能經常和孩兒們一起。」老人的幸福溢於言表,臉上綻放著快樂的笑容,也消除了我此前對這場「勝利」的質疑。
和我一樣,我們府谷作協主席孫文慧先生,關注更多的也是「搬遷農民生活如何保障」的問題。事實上「七個一出門」服務讓百姓就首先吃了一顆定心丸:一出門就可讀書;一出門就可看病;一出門就可託養;一出門就可購物;一出門就可休閒;一出門就可乘車;一出門就可辦事。通過「六輪驅動」,構建「雙十」支撐體系,這是新時代的鮮明特色的表現。
「十項特色產業」讓老百姓增收有信心:一是有機旱作、二是生態扶貧、三是光伏扶貧、四是特色林果、五是特色養殖、六是農產品加工、七是設施農業、八是旅遊扶貧、九是電商扶貧、十是科技帶動。「十條就業渠道」讓老百姓致富有奔頭:一是扶貧車間、二是產業園區、三是居家手工作坊、四是小商品批發市場、五是保府三產服務業、六是保德好司機、七是造林專業合作社、八是鄂爾多斯奇瑞汽車廠、九是山西護工、十是拓展公益崗位。目前,已有7個企業落地,累計實現就業創業2622人,實現戶均就業1.5人,工資性收入2萬元以上。「雙十」,讓搬遷的農民有了農村的保障,享受城市的生活,改變了貧窮的面貌,正在邁向小康新徵程。
高新農業科技,讓繁莊塔示範園四季如春
雖然是初冬季節,但我們領略到的是滿園春色。下午,我們採風團一行在保德文友的熱情陪同下,來到位於保德東關鎮的高新農業科技繁莊塔示範園,該園佔地面積1715 畝,涉及周圍五個村子,惠及近2000口農村人口,真正讓農民「通過菜籃子,鼓起錢袋子」。示範園主要包括高科技連棟溫室30畝,高科技四季棚、春秋棚1000畝,各種花卉、水果採摘園700畝,萬頭養豬場、萬頭養羊場各1個。還有先進的農技水利設施、懸坡公路綠植、農家小院的點綴,與飛龍山的森林度假公園緊緊相連,集科技引領、技術推廣、精品生產、觀光休閒於一體,是保德創新科技的又一典範。
園區分為三大區,即科技引領示範區、露地果樹示範區、高效設施生產區、管理服務區、生態涵養區五大功能區。科技引領示範區主要建設連棟溫室;高效設施生產區主要建設日光溫室和冷棚;露地果樹生產區主要選擇適宜當地的果樹品種進行規模化種植。該園區項目由中國農業大學負責考察、論證、規劃、工藝、技術和模式,由中國農業大學富通公司、曲沃現代農業施工隊和保德益欣工程服務部具體實施。這種由全國最高農業學府的技術團隊牽頭的項目在農村實施,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過。
負責解說的先生也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的高才生,他在這裡專門進行技術指導。他帶我們進入的第一站——「南果北種園」,這是新型的現代化大棚,其溫度、溼度等指標,均可以通過人工智慧進行遙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香蕉樹,枝頭上掛著還沒有成熟的綠色香蕉,密集的香蕉「牙子」親密地抱在一起,讓人賞心悅目。焰狀長球形的火龍果,洋紅色的圓錐形蓮霧,被稱為熱帶水果之王的芒果,金黃外衣上間有點點綠斑的木瓜……一株株南方水果樹,在溫暖的棚室裡旺盛地生長著,這是在北方自然環境中無法見到的景觀,讓我們大開眼界,享受不一樣的感覺。
每到一處,他都要給我們細緻地講解,包括每種果蔬的土壤條件、生活習性、生長過程、管護要點,讓我們重新回到了當年的生物課堂。學校與實業結合、理論與實際結合,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是發展農業經濟的根本途徑。府谷也有類似的種植園,但規模和效益遠遠趕不上這裡。據說該示範園還被授予農業部蔬菜標準園、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當我們來到出口處的時候,看到貨架上還擺放著「興保」牌山西陳醋、紅棗醋,都是用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我想,這個園區不僅是高新農業科技示範園,而且還是傳統農業技術傳承園。
結識了保德文學界,我悟出「新」的另一個含義,就是與「我」不同
對於黃河對岸保德的認知,以前只停留在「碗託、灌腸、豬頭肉」,而這次採風之行讓我才真正領略到保德文人的不同凡響。悟出「新」的另一個含義,就是與「我」不同。
「低調」,是保德文學界前輩、同仁的一個共同特點。我最初結識保德第一個文人就是高定存老師,其實不能說是結識,而是「神交」,因為我看了他寫的「黃河水事」的文章。作為一名身在其間的「當事人」,他真實地記錄了當年保德、府谷兩縣關於「爭奪」黃河灘地的事件,並且予以中肯的評價。這個事件曾經驚動了「高層」,上過「焦點訪談」。他的文風質樸、描述生動、說理透徹,語言精道,一下子能把人的心「摳」住。
今年早些時候因編《府州文苑》,我和府谷作協康文慧副主席在網上不約而同地看中了高老師的《黃河軼事》,他寫了瞭河、跌磧、拉縴、黃河撈炭四件事,每一件事都寫得具體、形象、生動。讀他的文字就像看5D電影,各個感官都被調動起來了,感覺他拿的不是筆,是拿著一臺錄像機。以後我才注意到他的許多文章都離不開黃河話題,「黃河」就是他創作的源泉和動力。他的工作沒有離開保德,他的生活沒有離開黃河。黃河哺育了他,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寫黃河時候,筆尖如同蘸上了黃河水,感覺流暢無礙,不生澀。」
《黃河流凌》、《讀不懂黃河》、《黃河往西流》……他記錄黃河物事三十多年,寫出四十多萬字,這每一個字都是跳動著脈搏的黃河浪花,每一篇文章就是熱情澎湃的黃河巨浪。他不僅是蘸著黃河水寫,而且是飽含赤子之心、愛鄉之情在主演一部關於黃河主題的電視連續劇,永遠的精彩,永遠的感人。是的,黃河滋養了他,他也不負黃河,水的靈性、水的博大、水的溫潤、水的豪邁,在他的文字裡自然地流淌著。喜歡讀他的文章,也就關注著他,追尋著他。當我來到他的新浪博客時,一看簡介,其實是沒有一個字的簡介。我這時才感覺到非常地驚訝,在這個自我包裝、自我表現、自我推銷的年代,如此低調,尚屬罕見。
我發現,有時候不得不「簡介」,他只寫了「高定存,保德縣人,著有散文集《黃河往西流》」,寥寥21字,可見他的「低調」到何種程度。而他的博客截止2016年11月26日,發布文章209 篇,二三十萬字,閱讀量是36萬次。仔細「研究」還會發現,以他為代表的保德文學界,集體「低調」,這是一種怎樣的修為。每個人的簡介,一般都不超過30字,他們就是真正讓「作品說了算」。而對岸的我們,極儘自我表揚之能事,我的簡介也算是短小精悍,才98個字,是高老師的4.67倍。誰曾想到高老師是「趙樹理文學獎」的評委,如果是我,恐怕我非要在簡介裡「大書特書」不可。
高老師貴為保德縣政協原主席的正處職位,在採風中卻平易近人,熱情地當嚮導,還款待了來自府谷的客人。我在感激的基礎上,生發了仰慕之情。在文學創作道路上不需要高聲喧譁,只需要默默前行。
保德的文學陣營裡,還有一員良將,名叫徐江,筆名餘工。文學評論家,《黃河風》前編輯,縣誌編輯,保德新青年讀書會會長。1958年出生的他,還是是「新青年」,一顆年輕的心讓人在讀書會上獲得知識的滋養,讓文化在知識的薰陶下,走向新的高地。徐老師一直在保德縣委、縣政府工作,公文寫作輕車熟路,成就了他縝密的思路、準確的語言、積極的態度。但他不囿於官腔、不熱衷客套,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奮,堅守自己文學創作的初衷,又涉足文學評論。這一「轉型升級」讓他學有所成,受到業界的認可和讀者的好評。徐老師的《執著守望,深情書寫——讀曹明生散文集<老子西行>》,從散文的特色、藝術的特點、人性的特質、社會的特徵等方面,分析、評價了曹明生的作品,幫助讀者更深刻地解讀他的作品,欣賞他的文字,從而更全面、準確地把握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
那天與保德文人聚在一起,除了感受到他們的「低調」外,還有他們對文學的執著和奉獻。在這個群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有他的獨到之處,每一位老師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們給我的「新」的感覺,就是在我身上缺的東西。李愛民,保德長篇小說第一人,他的長篇小說《西口遙迢》列入山西作協2015年度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李老師,不苟言笑,默默無聞,就像一頭老黃牛在文章的田野裡辛勤懇耕耘。張劍飛,是黨刊《保德工作》執行總編,是《保德文化》主編。他筆尖所到之處流光溢彩,情真意切,娓娓道來。李愛民擅長寫「走西口」題材小說,它的藝術性和史料性,相得益彰。高艾兵是繼李愛民後又一名小說家,他以黃河、黃土為背景,鮮明的地域特色躍然紙上。
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不讓鬚眉。那天採風,我認識了保德文學界的兩位女性後起之秀,一個叫張彥茹,保德中學語文教師,寫的散文、詩歌,清詞麗句,自然熨帖,猶如清泉,汩汩而來。另一個叫張宇榮,2016年3月,創辦了「保德新青年」微信公眾號,成為秦晉接壤地區一張文化名片,成為保德本土文化作者發表文章的重要平臺。打理公眾號,就是在撫育孩子,四年來1000多個日日夜夜堅守在字裡行間,徜徉於句段篇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隨著文化自信的的節拍,這方保德的文學園地正在欣欣向榮。
保德採風之行,興寶塔下成為最後一站,兩地文人合影留念,握手話別。孫文慧主席誠摯相邀:待到2021年海紅花開,芬芳四溢,我們將在府谷聚首,同蘸黃河水,共書秦晉好!
註:
綠化、亮化、美化、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