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黎巴嫩的事件,想起了出生在黎巴嫩的詩人紀伯倫。
紀伯倫原名紀·哈·紀伯倫,他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其文學造詣非常高,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他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也是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
紀伯倫、魯迅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對於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曾經寫過的一首詩,叫《我曾經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原文如下。
Seven times have I despised my soul:——Kahlil GibranThe first time when I saw her being meek that she might attain height.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The third time when she was given to choose between the hard and the easy, and she chose the easy.The fourth time when she committed a wrong, and comforted herself that others also commit wrong.The fifth time when she forbore for weakness, and attributed her patience to strength.The sixth time when she despised the ugliness of a face, and knew not that it was one of her own masks.And the seventh time when she sang a song of praise, and deemed it a virtue.
由於是外來作品,所以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會產生偏差,現在流傳比較廣的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冰心翻譯的。
第一次是她可以上升卻謙讓了的時候。第二次是我看見她在瘸者面前跛行的時候。第三次讓她選擇難易,而她選了易時候。第四次她做錯了事,卻安慰自己說別人也同樣做錯了事。第五次她容忍了軟弱,卻把她的忍受稱為堅強。第六次當她輕蔑一個醜惡的容顏的時候,卻不知道那是她自己的面具之一。第七次是當她唱一首頌歌的時候,自己相信這是一種美德。
第二個版本翻譯的人不詳。
第一次,當它本可進取時,卻故作謙卑;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欲來填充;第三次,在困難和容易之間,它選擇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錯,卻藉由別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軟弱,卻把它認為是生命的堅韌;第六次,當它鄙夷一張醜惡的嘴臉時,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側身於生活的汙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
二者的翻譯,主要差別在第二句和第七句當中,從忠實原文來看的話,其實我更偏向於冰心版本的那個翻譯,不過後者確實語言更優美一些。
後者的第二句「空虛的時候用愛欲來填滿」,也許是翻譯者自身聯繫到了一些什麼實際,和原文的表述實在是有些差別,第七句的意譯也有點令人匪夷所思。
不過不管是哪個版本,我都被紀伯倫那種對於人性的深刻認識而感動。
人性是兩面的,但是人往往願意相信自己善良的一面而去否認陰暗的一面。
這首詩,提到了人性當中的軟弱,退縮,嘲諷,偷安,自我欺騙,虛偽。
面對機會,不加爭取最終錯過的時候,我們會安慰自己說,這是一種謙卑;
看見殘疾的人會去模仿而顯示出自己四肢健全的優越感;
面臨選擇的時候比起挑戰更願意苟且偷安;
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會努力彌補心理落差而非反省自己;
軟弱被看作堅韌;
嘲笑別人的同時卻忘了自己也是這般模樣;
唱頌歌的時候暗示自己這是一種美德。
紀伯倫的這首詩句句切中人心,也句句反映了人的本能。
最近出現了很多的殺人案件,殺妻,殺女友,不斷地有人失聯,其實都挺令人毛骨悚然的。更令我覺得害怕的是,犯罪者的心裡素質也越來越強大了,以至於一個殺人兇手站在你面前,你可能還覺得他是一個「老好人」。
想起東野圭吾《惡意》的那本書,有時候人陰暗起來,真的不知道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
荀子認為,人的天性就是懶惰的,自私的,貪婪的,但是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教育,更好地規束自己。
第一次讀到紀伯倫這首詩的時候就感慨,他如何能將人隱藏的那種卑劣如此直白地呈現出來,再讀的時候越發覺得人真的就是這樣,自己努力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卻多多少少還是會有這樣的劣性。
不過,善惡本就是一念間的事情,生而為人,還是應該嚮往善良,不為別人,也為自己圖個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