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他很喜歡思考,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滲透著哲學觀點。理性的光輝,讓他的文學作品更加精彩。蘇東坡寫過兩篇《赤壁賦》,為了區分,人們把第一篇稱為《前赤壁賦》。
經歷「烏臺詩案」後,蘇東坡被貶黃州。原本他以為自己難逃一死,甚至他都想到過自殺。經過好友的營救,再加上王安石的哥哥給他求情,蘇東坡來到了黃州。北宋年間,黃州是個貧窮的地方。在這裡他遊覽了黃州赤壁,讓他壓抑的心情得到一絲緩解。
也許是經歷了生死磨難,讓他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初到黃州的蘇東坡,根本不是世人印象中那個灑脫風流的大才子,而是一個多愁多病的傷心人。這種帶有悲涼形象的蘇東坡,是人們不願意見到的。蘇東坡也在嘗試怎樣恢復自信,面對困難,他把這種心境上的轉化寫在了《前赤壁賦》中。文章開篇描寫了,蘇東坡和朋友在七月十六這一天泛舟遊玩。天上的明月與人間的江水,讓他想到了「老莊哲學」,甚至開始嚮往神仙的生活。
通過這一系列的環境描寫,告訴大家,他的內心已經慢慢恢復平靜。他要學會放下心中的負擔,開始享受平靜的生活。誰都知道「羽化登仙」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如果可以山水融為一體,也許就會放下心中的困擾。
蘇東坡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感情變化很有意思。他開始在苦中找樂,然後產生了「樂極生悲」的感觸。遠處傳來的簫聲,讓他感到哀愁。他在愁什麼,當然是發愁無法建功立業。所謂「烏臺詩案」就是一樁文字獄,蘇東坡無端被捲入新舊黨爭,對他的人生、他的事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他再也不是那個高歌一曲的大漢,他被打入到谷底。經歷人生的波峰與低谷,讓他看清楚了很多人的真面目,也讓他想明白了很多道理。他學著不再抱怨,也學著隱藏情緒。
如果說蘇東坡變了,還不如說他終於明白了人生無常的道理。作為一個個體,蘇東坡實在是太渺小了,小人物可以去追求平平淡淡才是真。不過蘇東坡的主觀思想還沒有放棄對建功立業的渴望。人生的悲涼與苦難的生活,壓著他喘不過氣來。
突然,蘇東坡頓悟了,開大喊一聲,「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萬物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他糾結於一人的得失,而忘了萬物的變化,豈不是「一葉障目」。他應該感謝這些坎坷挫折,讓他的經歷更加豐富,讓他學著面對各種各樣的境遇。人們熟悉的那個蘇東坡終於回來了!
蘇東坡還是那個豁達的文人,他想明白了人生的意義。他的才學,再加上他的理性,讓他有了達觀的人生態度。
拓展閱讀
憂國憂民、匡世濟俗,杜牧代表作《阿房宮賦》
商人重利?未必全部如此,盤點歷史上幾位愛國的商人
宋代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