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赤壁賦》看蘇軾的佛禪思想: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2020-12-23 文化的理想國

宋代的文壇巨星蘇軾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善文章、工詩詞,且能書擅畫。因此自北宋後期,他就一直以文採風流為學者文人所欽慕。而最為歷代知識分子所稱道不已的則是一生執中持平,守正不阿,雖屢遭貶滴卻仍處之泰然的豪放和曠達的思想境界。這種思想反映在他的詩、文、詞中,則無論是寫人生理想追求的,還是寫山川田園風光的,都顯得那麼超脫、曠達,具有一種共同的豪邁氣象。

然而,透過曠達和豪邁,我們看到的卻是一種宗教情緒。說得準確一點,就是伴隨著蘇軾曠達、豪放的,實質上是一種隨緣自足的佛教禪宗思想。

蘇軾出生於一個封建知識分子家庭,從小接受了豐富的封建文化的教養和薰陶。傳統的儒家教育,使他曾立志做一個風節凜然,敢作敢為的儒者。按他的才能,他本可以成為一個出將人相的治世能臣而彪炳史冊。然而,冷酷無情的現實使他很快發現,自己正處於北宋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心,而他的執著和守正不阿又註定了他要成為這一場政治鬥爭中的不幸犧牲品。

果然,在烏臺詩案中,他受盡折磨,幾至大闢,其後又一貶再貶,險乎被貶到海外。面對著實際生活中各種矛盾和鬥爭,個人生活道路上的種種憂患和無常,「兼濟」固然談不上,「獨善」又談何容易?為了求得對世事的超脫和個人的平衡,他開始在儒家學說之外另闢蹊徑。

面對人生的坎坷遭遇和無常命運,他也曾用道家的一毀譽、齊死生、輕富貴的「齊物」論思想,企圖使自己超然物外。然而,道家憤世嫉俗,批判現實的態度為世所不容,而用道術和服藥的「鍊形」方法,也並不能超凡人聖,做不死的神仙。既然不能成仙得道,自然還得經受人生的憂患和磨難。

怎樣才能真正地解脫精神上的痛苦,恢復失去平衡的心理?他向「佛」求救了。他不僅「讀釋書」,還與禪僧們過從甚密,交往很深。他自己就曾說過:「吳越多名僧,與予善者常十九」。與他交往的和尚中,有案可稽的不下百人。烏臺詩案之後,佛家禪宗思想便成了蘇軾處世哲學的主導思想,也成了他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

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都打上了這種思想的烙印,特別是《前赤壁賦》更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他的這種思想。《前赤壁賦》就作於1082年滴居黃州之時。在黃州的四年,是蘇軾政治上失意,行動上不自由,生活窮困,心情極苦悶的時期。

其時,蘇軾正當壯年有為之時,突遭此變,從肉體到精神都是十分痛苦的。正是為了排解這巨大的精神痛苦,他隨緣自適,來到了大自然,寄情於山水。一個月白風清的夜晚,他與二三知已泛舟於長江之上。眼前江面平靜如鏡,清涼的秋風輕柔地吹拂著,一輪明月,緩緩升起,赤壁左近,全部溶人了一派清輝之中,一切都顯得那麼空濛、寧靜、幽雅,那麼富有詩情畫意。就在這水天茫茫之中,一葉小舟在茫然萬頃的長江上漂浮。浩渺湍急的江水正催動著單薄輕盈的小舟快速前去……

面對著這一派美如仙境的景色,作者暫時忘記了塵世一切煩惱和痛苦,感到了一種從未經歷過得適意,竟然產生了「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是得,他多想脫離這惱人的塵世,擺脫這人世的羈絆,長了雙翼與神仙為伍啊!

然而,他很快就清醒地認識到現實是不會允許他飄飄欲仙的生活的,他頭上不是還頂著「戴罪自新」的帽子嗎?是的,人生就是這樣奇怪,自己竟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他思考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價值。他痛苦地感受到了世道難測,人生無常。

眼前就有兩位古人值得人們很好地思索一番了。當年雄才大略的曹操,為了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帶領了號稱八十三萬的大軍,在攻破荊州,降了劉表之後,浩浩蕩蕩一路東進。他憧憬著戰爭勝利而「配酒臨江,橫架賦詩」不可一世。又誰知風雲突變,世事無常,英雄也有捉襟之時,雄姿英發的周瑜以其超人的的智謀大破曹軍,一場大火燒得曹公丟盔棄甲,大火燒紅了江邊石壁,留下了「赤壁」勝跡。

以東坡之才,自堪與曹公、周郎相比,然而今天卻落到「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地步,一邊是「舳艫千裡,族旗蔽空」的一世之雄;一邊是「駕一葉之扁舟」「漁樵於江渚之上」的等閒之輩,多麼強烈的對比!

想到這裡,剛才的飄然而樂早已化為烏有,湧起的是一陣悵惘和痛苦。他又進一步想到,一世之雄也好,等閒之輩也好,結果都難免一死。曹、周兩人不是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中了嗎?自己早晚也難逃一死。

面對著無常而短暫的人生和悠悠無盡的長江,他發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慨嘆。人們對盡善盡美的理想追求越誠篤,那麼當他不能實現時,所感受的悲哀和寂寞也就越大,越深。蘇軾要求建功立業的理想既不能實現,想與仙人同遊,與明月永存的長生願望更非現實,這就使他內心的波瀾更大。

這裡,佛家禪宗的「我心即佛」「四大皆空」便成了他解脫痛苦,求得心理平衡的靈丹妙藥,正是因為他採取了清淨本心的方法來求得心靈的永恆,使文章表現了一種豪邁和曠達的情懷,而不是憤怒和報復的情緒。佛家講「涅磐」,主張的就是精神解脫,而禪宗更是提倡「本心即佛」,就是認為外界的一切都是虛幻的無意義的,只有人的內心才是一切。蘇軾正是在與禪僧們的交往中,逐漸接受了這種簡便直接的心理平衡方法的。

這種思想使蘇軾不再為人生的無常而煩惱,更無須「羨」長江之無窮了。正是以這種「精微玄妙而又殘酷的人生哲學——以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為基礎,蘇軾終於悟出了「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禪宗的這種一切本空的世界觀幫助蘇軾解除了精神危機,調節了不平衡心理,使他可以忘憂,因而從悲哀中解脫出來,尋到了生活的情趣。

不過,這種處世哲學對蘇軾的性格的形成與作品的豪放曠達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為理性多於感情,克制戰勝衝動,他面對殘酷的現實時,沒有發出絕望的呼叫,而是承受打擊與磨難。由於這種禪宗思想對他的影響十分深遠,故在其感情激烈變化時,起到了調節機制的作用。佛禪思想就象減壓閥一樣,為心理不平衡起了緩衝與減壓作用,使蘇軾能始終保持曠達開朗的性格,作為文學家,他的成功奧秘也在於此。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有聲|高昂朗誦:蘇軾《前赤壁賦》,最美古文,一聽就懂!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朗誦學習基地前赤壁賦宋代:蘇軾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jì)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 歷史上的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歷史上的蘇軾《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北宋是人才輩出的年代,不僅有大家所知道的柳宗元,韓愈等,還有著名的蘇軾,不過他們也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同遭受了貶謫,淪落到異鄉成為了異客,蘇軾的事跡都是非常有名的,尤其是他們一家子人生活的日常,畢竟人家一家四人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
  • 吳小如 讀《赤壁賦》
    蘇軾寫這兩篇賦,沒有按照漢魏六朝時代的作家寫賦時那樣大量堆砌辭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來,文採顯然要多。 至於「體物寫志」,則《赤壁賦》以「寫志」為主,「體物」的部分著墨不多,卻也精警凝鍊,形象鮮明。作者在賦中所鋪張的內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
  • 文學家的哲學思考,蘇軾代表作《前赤壁賦》
    蘇東坡寫過兩篇《赤壁賦》,為了區分,人們把第一篇稱為《前赤壁賦》。經歷「烏臺詩案」後,蘇東坡被貶黃州。原本他以為自己難逃一死,甚至他都想到過自殺。經過好友的營救,再加上王安石的哥哥給他求情,蘇東坡來到了黃州。北宋年間,黃州是個貧窮的地方。在這裡他遊覽了黃州赤壁,讓他壓抑的心情得到一絲緩解。
  • 高考語文早讀21:《阿房宮賦》《赤壁賦》(情境助記)
    《阿房宮賦》(杜牧)①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 蘇軾赤壁三詠丨千古絕唱,千古書法,千古文章
    蘇軾每一次把自己的謫居之地當做自己的故鄉,當做了名城顯邦,風景聖地,沿途舟車勞頓也沒能讓他忘記觀賞一路風景,從而讓自己從悽慘的境地中解脫出來,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蘇軾是文人,這也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吧。謫居黃州四年生活的有滋有味,不僅置辦了房產,還開墾了土地,每日來往於家與東坡之間,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精神上做起來「東坡居士」。娛樂方面則與各路朋友談佛論道,飲酒賦詩。
  • 蘇軾的印記: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
    蘇軾小像  文人對楷模的想像和讚美 作為大眾偶像,一定要有個「像」,對著這個「像」人們能時時提醒自己學習楷模、積極進取,同時也可標榜自己神追楷模、思想精神及品格與其高度一致,因此歷代不乏出自名家手筆的蘇軾畫像流傳於世。
  • 宋代文化開始打破門類限制,佛禪思想對文化整合會通產生重要影響
    與此相對應,宋代的文苑也在熙寧之後出現了類似的新觀念,即主張突破藝術各門類之間的界限,強調各種不同文體的文藝形式之間具有內在的共通性。首先提出文藝各門類相互融通與相互越界的是蘇軾。蘇軾在藝術實踐中,深刻地體悟到藝術各門類之間的共通性,並用精粹的語言表達了他的這種觀點「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畫本一律; ,天工與清新」。
  • 磊明朗誦《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 朗誦:磊 明 作者:蘇 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董其昌草書《櫽括前赤壁賦》冊,故宮博物院藏本
    【董其昌草書櫽括前赤壁賦冊】 《櫽括前赤壁賦》冊,明,董其昌書,綾本,草書,七開半,每半開縱26.6釐米,橫16釐米。 釋文: 櫽括前赤壁 七月之望,將二友,扁舟赤壁。江渚漁樵,凌萬頃,水月空明一色。
  • 蘇軾三首詩詞,灑脫疏朗,曠達雄放
    蘇軾出生在文人世家,受儒家思想浸染,後來又接收到了道家及釋家思想,後期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他認為三家是相通的。正因為有這樣的人生經歷,蘇軾形成了與常人所不同的思想品格和審美能力,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而何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處於優美與壯美兩極之間剛柔相濟的綜合美,其意蘊剛柔兼備,情感力度適中,雜多或對立的審美因素和諧統一,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等特性。
  • 蘇軾散文名句15則,跟蘇軾學做人、處世,你會受益無窮
    ——《赤壁賦》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我們每個人都害怕死亡,然而,比起害怕死亡,會不會覺得沒有好好珍惜時光更為可怕呢」?
  • 詩行天下|赤壁:文武赤壁又何妨,東坡周郎各流芳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手裡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 赤壁賦名揚千古,佛道的超曠不可忽視,其實底色是儒家
    《赤壁賦》名揚千古,不僅僅是因為蘇軾才華橫溢,還和他的儒釋道精神息息相關。作品裡有厚重的佛道思想,其實,蘇軾的思想首先是儒家的。林語堂說蘇東坡是跳動的火焰,無論何時何地,都給人以溫暖。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間,他給全城實現了公共衛生方案,包括一個清潔供水系統和一座醫院。他又疏浚了鹽道,修建西湖,穩定了谷價,不惜與朝廷及浙西鄰省官員意見相左,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隻身展開救濟饑饉的工作。王安石變法導致百姓們嚴重的大饑荒。為官的蘇軾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 【蘇軾黃州】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三年前,他經歷了人生最大的劫難——烏臺詩案。深陷牢獄,一度被皇帝等人置於死地,最終終於死裡逃生,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幾乎是人生的谷底。但你知道嗎?就在這一年裡,他卻為中國的文化留下了很重的一筆。寫下了無數的佳作皆是經典,《定風波》,《念奴嬌》、《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許多名揚千古的詩文。
  • 水月為媒,山水為介,讀《赤壁賦》,品蘇軾的豁達人生
    東坡詩文,小編最愛《前赤壁賦》。愛「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的閒適,愛「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寧靜,愛「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的悠然……最愛蘇子答客的智慧與豁達。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蘇軾有多牛?一個人貢獻了32個成語,你絕對用過,你都知道嗎?
    蘇軾的《赤壁賦》不僅貢獻了不少耳熟能詳成語,也成為後人鍾愛的繪畫題材,此圖為金代畫家武元直所繪《赤壁賦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出自蘇軾的《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後多比喻事情終於真相大白。出自蘇軾的《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 原來蘇軾貢獻了那麼多成語!
    水落石出出自蘇軾的《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後多比喻事情終於真相大白。出自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不時之需用來指隨時的,不是預定時間的需要。出自蘇軾《後赤壁賦》:「我有鬥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宋朝時期,密州知府蘇軾因為寫詩被誣陷入獄,後來被貶到黃州團副使。
  • 趙秉文的一首名篇,融入了蘇軾的中秋詞和赤壁賦,不愧是縱橫揮灑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作品充滿了浪漫的想像,更具有超凡的魅力。他的《念奴嬌》描寫赤壁磯風起浪湧的自然景象,意境開闊,感懷深沉,胡仔曾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讚美其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下面介紹趙秉文的一首名篇,融入了蘇軾的中秋詞和赤壁賦,不愧是縱橫揮灑。大江東去·用東坡先生韻金代:趙秉文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裡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傑?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澹澹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
  • 許介川草書蘇東坡《前赤壁賦》書法作品欣賞(一)
    蘇東坡…《前赤壁賦》 信扎28*21(一)圖文:許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