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講求親子之間和諧相處,進而延伸到整個社會內部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構成了中華社會人倫和諧的產物。
父系社會形成之初個體家庭的形成,人類的孝意識就產生了。孝意識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起點。人的社會性最初級和最基本的表現是「親親」。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大量出現,原始社會氏族部落開始瓦解,個體家庭開始形成並成為基本的社會生產單位。原始低級的和諧局面被打破,新的維持家庭、族群、社會關係的倫理要求被提出,孝的思想觀念便由此產生。與此相聯繫,家庭內部權利義務關係逐漸地形成,家庭內部的權利與義務逐漸明顯化。
孝道代表中國的「和合文化」。春秋時期,孔孟儒學興起,提出了孝道的具體倫理道德規範。孝的本義在整個社會體系中不斷延伸與擴展,從孝親延伸為孝悌,繼而從親屬血緣擴展到社會,最後是把孝梯從人際關係的道德領域延伸到政治統治領域,達到倫理與政治高度的統一。這樣孝道在血緣關係、社會關係、政治關係三大系統中得到貫穿,形成了孝在整個社會的融合。
從中華行孝的歷史實踐來看,孝道成為中國禮儀之邦的特殊標誌。歷來孝道受到中國人民的高度推崇,孝敬父母、顯親揚名、忠孝節義成為人們普遍的價值追求。行孝成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學經開宗明義章》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個「至德要道」就是以孝治天下。
「孝治」就是以家庭為中心,以夫婦為起點,養成父子之親、夫婦之愛、兄弟之情,乃至家族鄰裡之誼,這樣的家庭家風淳厚,其家必和睦安樂。同時,在社會內部形成「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孝德、孝道和孝行的長期持續的推廣和弘揚,使中華民族成為和諧、和睦的文明之邦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