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梵唄音樂的發源地-東阿縣魚山

2020-12-22 愛攝影的黃河

魚山 坐落於東阿縣城西南20公裡處的黃河北岸。屬泰山西來餘脈。海拔82.1米,佔地80餘公頃。相傳,因其形似甲魚,或曰古建魚姑廟於山頂,故名魚山。

因漢武帝所作《瓠子歌》中有「吾山平兮鉅野溢」之句,又名吾山。春秋時屬齊。

魏晉時建有一座神女祠,供奉神女成公智瓊。

西晉文士張華根據魏嘉平年間,濟北郡從事掾弦超與神女智瓊在魚山的一段戀情故事,寫下了著名的《神女賦》。

唐代大詩人王維登魚山訪古,作《魚山神女歌祠》。

明清之時,魚山上建有「吾山書院」。

三國時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人物曹植曾受封東阿王,卒後,葬於魚山西麓。

曹植墓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墓的四周有子建祠、曹植墓碑、七步路、羊茂臺、洗硯池、聞梵處、梵音洞、摩崖刻字、魚姑廟、觀河亭、仙人足印、穿陽洞、

以及浴仙池、龍山文化遺址、中日兩魚山友好紀念碑和歷代碑刻等古蹟。魚山腳下即是滾滾黃河,隔河面對連綿群山。

在聊城,要看到「真正的山」,似乎只有到地處泰山西麓、黃河之濱的東阿縣魚山了。

在這片被譽為「阿膠之鄉」、「喜鵲之鄉」的美麗土地上,自北向南,有凌山、艾山、香山、曲山、魚山、苫山、關山、位山等諸多小山,

它們的海拔高度均不足百米,佔地規模也不大。但因為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或歷史典故,讓魚山這座小山充滿了人文氣息。

這群小山中最有名氣的,莫過於魚山了。從東阿縣城出發,沿銅魚路南行約18公裡,可直達魚山曹植墓景區。

豐水期的黃河,水至堤壩根部了,田裡的莊稼也都掉進了黃河。

平常時期的河灘,大片的莊稼地。

魚龍浮橋

山頂一顆孤獨的樹

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梵唄傳承人 , 一代高僧釋永悟禪師發心復興住錫魚山,發宏誓願創建魚山梵唄寺,傳承重輝梵唄文化。2004年6月啟建魚山梵唄寺。2006年9月在魚山梵唄寺成功舉辦震驚海內外的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因緣殊勝,盛況空前。 11月「魚山梵唄」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批准、山東省文化廳頒發授予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批准、文化部頒發授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梵唄寺位於今山東東阿縣城南19公裡處。梵,清淨的意思;唄義為讚頌或歌詠。梵唄寺,意為讚頌歌詠、清淨離欲之修行道場。

始建於曹魏時代曹植魚山聞梵始創佛教中國化重要成果魚山梵唄的梵唄亭,擴建為寺於唐,興於明朝隆慶年間,長期以來形成了佛教聖地。

梵唄寺據傳始建於曹魏時代,初為「魚藍觀音」殿,唐代曾經擴建,興盛於明朝隆慶年間,後漸荒廢。

在1200餘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圓仁慈覺大師來中國求法,並將魚山唄傳到日本,流傳至今。

1996年6月19日,日本東寺真言宗「中國·魚山參拜團」赴山東東阿縣竭誠參拜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曹植的陵墓,並在魚山示範演奏了曹植當年創作的佛教音樂——魚山唄。

通過日本多紀道忍法師口傳及音像資料遺留,梵唄寺永悟法師多年數次與其再傳弟子夢江法師等梵唄學人的交流與參學。

發現由於佛教興盛衰敗、佛宗派區分和修行法門等原因,原始的魚山梵唄一一被分散在中國佛教各個大小佛事活動中。

相關焦點

  • 論曹植能夠創作出「魚山梵唄」的因素(一)
    經過僧人們的長期摸索和實踐,逐漸地融宮廷音樂、民間音樂、宗教音樂於一爐,形成了以「遠、虛、淡、靜」為特徵的中國佛教音樂,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一部分。一  魚山梵唄的由來佛教音樂從印度傳入我國後,語音系統與我國不同,慧皎《高僧傳》記載:「梵音重複,漢語單奇。
  • 非遺丨從七步詩到魚山梵唄
    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39歲的曹植登上魚山(現山東聊城東阿縣)遠眺,層巒疊嶂,河水東流.十幾年來,受盡至親的排擠和打壓,一年前受封東阿王遷居此地,種種苦悶積鬱在心頭。這位名動天下的才子已無意於詩文,潛心研讀起了佛經,吟誦《太子瑞應本起經》,以聊心志。他閒步山間,看著遠處連綿的山巒,東去的黃河,內心卻感受到了難以形容的寧靜,決意在此結廬而居。
  • 論曹植能夠創作出「魚山梵唄」的因素(二)
    但是,曹叡即位以後,更加忌憚曹植,從而在229年,讓曹植遷徙到如今山東聊城的東阿縣。對政治抱負未能實現,確實是遺憾,但在這其間給了曹植一個潛心著作,研究儒典的機會。正所謂「孤獨的生活,給了我們獨立思考人生的機會」。因此,遠離政治中心,就不會再去想入非非,把所有精力、時間、空間等都放在研究創作中,成了「魚山梵唄」的鼻祖。古往今來,放眼世界,俯瞰中華,只有歷經磨難,才終有所成。
  • 古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指的是哪座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的詩句到現在真是想忘都忘不掉。那這句千古流傳的名句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指的是哪座山嗎?而且劉禹錫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這句千古名句。
  •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尼山孔廟境內山清水秀,鄉土民情氣息濃厚,亦有「一山(尼山)、一水(尼山水庫)、一聖人」之稱,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就誕生在這裡。因此,尼山聞名中外,被世人稱為聖地。提起尼山,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尼山聖境中世界最高的孔子像。72米高的孔子像佇立尼山,遠眺東方,在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觀的制高點,綻放出絢麗的光華。
  • 武當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在中國,山從來都不只是山,而是文化的載體,武當山尤其如此。它既是武當武術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道教的聖山,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地理區位圖@腳爬客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漢魏之前就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武當山隱居修煉。
  • 獨特的佛教音樂——梵唄-文化藝術內容-佛教在線
    其所制梵唄凡有六章,即是後世所傳《魚山梵》(亦稱《魚山唄》見《法苑珠林》)。其時支謙、康僧會、覓歷等高僧結合當時中國民間音樂以及正統文學開創和初步形成了中國佛教音樂體系——中國梵唄。六朝的齊梁時代,佛教徒開始吸取民間文藝形式(如「轉讀」「唱導」等)。此時是我國梵唄發展的重要時期。
  • 【微言大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注釋】選自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 【譯文】名山不是因為高,而是有神仙;水是否有靈性不在乎深淺,而是有蛟龍。【賞析】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心靈。自身只是一個臭皮囊,真正賞心悅目的美在於心靈。在生活中是做一個漂亮而無用的花瓶,還是做個充實辛勤的勞動者,是沉溺於孤芳自賞的無病呻吟,還是默默無聞地辛勤奉獻,理性告訴我們應該選擇後者,充實自己,辛勤勞作,默默奉獻,美在心靈。
  • 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說的這山高「三尺三」
    汝南縣是駐馬店下轄縣,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古屬豫州,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稱。自春秋戰國時代建制以來,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上自秦、漢,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軍、府治所,為八方輻輳之地。圖為汝南縣的「天中門」。
  • 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下半句更精髓,聽懂的受益一生
    導語說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這句話的,自然也就知道這是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句話的本意是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神仙居住就是名山;而水也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龍就有了靈氣。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最著名八首詩,句句經典,值得收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這首劉禹錫的《陋室銘》,短短81個字,卻以超高的水平寫出了陋室之高潔,為後人所喜歡,傳唱久遠。劉禹錫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他是河南洛陽人。
  • 旅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藏龍百瀑!
    藏龍百瀑是浙江最大的瀑布群,有三折重疊,落差為60多米的「長龍飛瀑」,有彩虹橫臥的「 虹貫龍門」,更有神形皆備的「神龜聽瀑」。夏天天氣涼爽,寧靜幽雅,有十裡不打傘之奇,峽谷無蚊之妙;冬天百瀑冰凌,天造奇觀,雪景迷人,堪稱「江南哈爾濱」。
  • 李白的一首五言成為江南詩山的形象代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古詩人都愛山,蘇軾寫過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杜甫寫過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寇準寫過華山,「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還有詩人喜歡隱居山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 佛教與音樂
    我國最早創作梵唄的是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他嘗遊魚山(一作漁山,今山東阿縣境),聞空中有一種梵響(巖谷水聲),清揚哀婉,細聽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節,根據《瑞應本起經》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其所制梵唄凡有六章,即是後世所傳《魚山梵》(亦稱《魚山唄》見《法苑珠林》)。」。[唐] 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載曰:「植每讀佛經,輒流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極也。
  • 訪墓記·劉禹錫墓丨所葬檀山如土丘,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詩人名片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墓在河南滎陽檀山。◆所葬檀山如土丘,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1178年前,71歲的劉禹錫,在病中回憶過往一生,寫下《子劉子自傳》。其自銘曰:「不夭之賤,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寢於北牖,盡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時兮。」
  • 杭州道和建築設計有限公司一行考察團來東阿縣考察調研
    10月21日,杭州道和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王麗雲一行4人來東阿對東阿文旅項目進行考察調研,在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葛春剛的陪同下,考察團先後到魚山曹植墓風景區、艾山風景區、苫山古村落、淨覺寺等黃河沿線的文旅資源進行實地調研,同時還參觀了毛驢博物館、東阿阿膠城、阿膠世界景區。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真實作者另有其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陋室銘》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的《陋室銘》膾炙人口千載傳頌,中學生教材收錄有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