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山 坐落於東阿縣城西南20公裡處的黃河北岸。屬泰山西來餘脈。海拔82.1米,佔地80餘公頃。相傳,因其形似甲魚,或曰古建魚姑廟於山頂,故名魚山。
因漢武帝所作《瓠子歌》中有「吾山平兮鉅野溢」之句,又名吾山。春秋時屬齊。
魏晉時建有一座神女祠,供奉神女成公智瓊。
西晉文士張華根據魏嘉平年間,濟北郡從事掾弦超與神女智瓊在魚山的一段戀情故事,寫下了著名的《神女賦》。
唐代大詩人王維登魚山訪古,作《魚山神女歌祠》。
明清之時,魚山上建有「吾山書院」。
三國時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人物曹植曾受封東阿王,卒後,葬於魚山西麓。
曹植墓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墓的四周有子建祠、曹植墓碑、七步路、羊茂臺、洗硯池、聞梵處、梵音洞、摩崖刻字、魚姑廟、觀河亭、仙人足印、穿陽洞、
以及浴仙池、龍山文化遺址、中日兩魚山友好紀念碑和歷代碑刻等古蹟。魚山腳下即是滾滾黃河,隔河面對連綿群山。
在聊城,要看到「真正的山」,似乎只有到地處泰山西麓、黃河之濱的東阿縣魚山了。
在這片被譽為「阿膠之鄉」、「喜鵲之鄉」的美麗土地上,自北向南,有凌山、艾山、香山、曲山、魚山、苫山、關山、位山等諸多小山,
它們的海拔高度均不足百米,佔地規模也不大。但因為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或歷史典故,讓魚山這座小山充滿了人文氣息。
這群小山中最有名氣的,莫過於魚山了。從東阿縣城出發,沿銅魚路南行約18公裡,可直達魚山曹植墓景區。
豐水期的黃河,水至堤壩根部了,田裡的莊稼也都掉進了黃河。
平常時期的河灘,大片的莊稼地。
魚龍浮橋
山頂一顆孤獨的樹
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梵唄傳承人 , 一代高僧釋永悟禪師發心復興住錫魚山,發宏誓願創建魚山梵唄寺,傳承重輝梵唄文化。2004年6月啟建魚山梵唄寺。2006年9月在魚山梵唄寺成功舉辦震驚海內外的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因緣殊勝,盛況空前。 11月「魚山梵唄」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批准、山東省文化廳頒發授予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批准、文化部頒發授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梵唄寺位於今山東東阿縣城南19公裡處。梵,清淨的意思;唄義為讚頌或歌詠。梵唄寺,意為讚頌歌詠、清淨離欲之修行道場。
始建於曹魏時代曹植魚山聞梵始創佛教中國化重要成果魚山梵唄的梵唄亭,擴建為寺於唐,興於明朝隆慶年間,長期以來形成了佛教聖地。
梵唄寺據傳始建於曹魏時代,初為「魚藍觀音」殿,唐代曾經擴建,興盛於明朝隆慶年間,後漸荒廢。
在1200餘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日本真言宗創始人弘法大師空海(774-835)、圓仁慈覺大師來中國求法,並將魚山唄傳到日本,流傳至今。
1996年6月19日,日本東寺真言宗「中國·魚山參拜團」赴山東東阿縣竭誠參拜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人曹植的陵墓,並在魚山示範演奏了曹植當年創作的佛教音樂——魚山唄。
通過日本多紀道忍法師口傳及音像資料遺留,梵唄寺永悟法師多年數次與其再傳弟子夢江法師等梵唄學人的交流與參學。
發現由於佛教興盛衰敗、佛宗派區分和修行法門等原因,原始的魚山梵唄一一被分散在中國佛教各個大小佛事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