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喜歡給花花草草賦予文化含義,比如在《離騷》中借用香花美草歌頌志趣高潔,在宋詞中用楊柳依依表達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藝術家們大多性格敏感才華出眾不容易被世人理解,伴隨著他們的經常是孤獨憂愁,於是他們渴望找到一種自然界的物種來寄託他們的情懷。於是芭蕉走入了藝術家的視野,早在唐代芭蕉就成了古詩中的「主角」,從此藝術家們要抒發哀怨惆悵之時,就離不開了芭蕉。將芭蕉納入繪畫作品中大概始於唐末五代。由於古詩的傳播,芭蕉的文化含義得到廣泛推廣,芭蕉就成了人物畫中的最佳陪襯。將芭蕉當做獨立的主題進行創作,得益於宋代花鳥創作主題的增廣,再加上元代畫家注重文人趣味,到了明清兩代愛畫芭蕉的畫家就越來越多了。
清代揚州有個很有個性的畫家就十分喜歡畫芭蕉,他甚至說過,「芭蕉葉,大禪機。」將芭蕉和宗教感悟聯繫在一起,可以看出芭蕉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這位個性十足的畫家就是名列「揚州八怪」的金農。金農愛芭蕉愛到了極點,他在作品中描繪的芭蕉已經不是寂寞孤獨的象徵,轉化為追求盡興的人生,不因生命短暫而虛度光陰。有評論家認為,揚州八怪畫風不一,成就各有千秋,若論綜合詩書畫三者的藝術成就當屬金農第一。這樣的評價還是有道理的,金農才華橫溢,幾乎每畫必有詩文題字,並且他獨創「漆書」,風格奇崛渾厚古樸。
這幅《蕉林清暑圖》中就有金農的七言古詩一首,通過描述窗前芭蕉墨竹,感慨生命的意義。整幅作品為水墨設色,除了芭蕉還有墨竹、石塊。畫中兩叢芭蕉採用雙勾技法,在用筆上灑脫活潑,頓挫轉折的線條勾勒出蕉葉的輪廓。蕉葉上淡染薄色,看上去立體感十足。金農在創作中盡力展現天然情趣,沒有加入過多的技巧。為了作品有藝術化的美感,金農加入了水墨竹子與山石兩塊。用工整的技法烘託寫意芭蕉的天然美感,顯得整幅作品生機盎然。
通過金農獨創的「漆書」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個性張揚。金農50歲以後才開始從事繪畫創作,由於缺乏繪畫方面的「童子功」金農的畫作偏向於寫意。他從古人作品中吸收線條的節奏與韻律,從同行的作品中吸收文人習氣,讓他的作品兼顧了通俗性與哲理性。就像這幅《蕉林清暑圖》,把芭蕉的文化意義從悲涼升華為對生命的感悟。
拓展閱讀·古代繪畫作品欣賞
清末江南第一藏書樓,過雲樓主人顧鶴逸繪《秋山圖》
如果學到了精髓,誰還敢說傳統不好,清末沈焯繪《仿古山水冊頁》
華美古樸,筆墨瀟灑,清代乾隆年間宮廷畫家金廷標繪《雨景山水》
重筆墨,更重抒情,清初畫家法若真繪《雲峰飛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