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智慧|正確地做事才能事業有成,跟孔子學做事,建立功業

2020-12-14 丁小悟典

人生在世,幹一番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人生才精彩,才不枉來世上一遭。在歷史上,有人流芳後世,有人遺臭萬年,同樣是驚天動地,同樣是出名,但是人們的看法卻不一樣,這說明做事也有做事的法則,不是什麼樣的事業都值得人們稱頌的。

要想在社會上立足,並且站得正,立得穩,就必須是做正確的事,才能受到人們的尊敬。

孔子從修身進德到歷練砥礪,都有很多的智慧,孔子的許多做事智慧,也值得人們學習。

一、對職業心存敬畏

做事,孔子反覆強調一個「敬」。「敬」就是敬業精神,對所做的事心存敬畏。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論語·子路》)

學生樊遲請教老師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平時接人待物要保持一種恭恭敬敬的禮貌態度;每做一件事,不管是大是小,內心都要保持認真敬重的態度,盡心盡力把事做好,並且說,這種做事的態度就到了不開化的地方也不能改變。

子曰:「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

學生子張問老師孔子怎樣才能在社會上行得通。孔子說,只要說話忠實誠信,做事忠厚、恭敬,做到這些,就是到不同的族群或者不同的國度,也行得通;相反之,如果說話不忠誠、不信實,做事不忠厚、不恭敬,即使是到自己的家鄉也行不通。

這兩段對話中,提到「執事敬」和「行篤敬」,說的是對待職業的態度,強調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要心存敬意。這個職業也許是定國安邦的大事業,也可能只是餬口謀生的一份小差使。事業不在乎大小,而在乎你用什麼樣的心去做,一定心存敬畏。

職業是安身立命之本。每一個人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要生存,要養活自己及家人,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談到個人的願望和追求。只有一份職業,才能帶來足以養家餬口的收入,帶來生存的根本;沒有工作的生活是毫無樂趣、毫無精神支撐的。因此,我們說,工作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

工作是生命的一部分,工作幾乎佔據了一個人一大半的時間,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交替輪迴中,一個人耗盡了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就是在做事中度過的,職業就是需要一個人用生命去完成的事。

職業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每一個人的職業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職能,每一個人的付出,就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從而體現了人生的價值,對社會貢獻越大,人生的價值就越大。

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篇》)

人生發展的大道,才是君子該去認真謀劃的。君子做事,是因為這份事業真正有意義,而不是因為這件工作能餬口。如果一個人只關心吃飽,求的只是個人之利,求的是個人的安穩,這樣的人不是很有出息的人。吃飽之後,要有更高的追求,走出個人的小圈子,要為天下蒼生做一些事情,尋求更大的發展,建立更大的功勳。

對自己職業敬畏與否,在孔子看來是關係到一個人是否可教的重要因素。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

一個人整天吃得飽飽的,遊手好閒,不思進取,那是最難醫治的懶惰,是最難教化的習性,是最難改善的人生。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

一群人整天在一起沒有什么正事可談,說一些毫無內容、毫無意義的閒話,絲毫不涉及道義,愛耍小聰明,所以這樣的人終難成器。

相關焦點

  • 孔子智慧|做人先立德,有德才能暢通天下,跟孔子學培養仁德
    至聖先師孔子認為,一個人並非生來就是一個真正意義的人,而是要經歷一個道德上、精神上的成長過程,人格完善才能成為人。孔子教書育人,重心就是教他的3000多學生如何做人,然後去正確地做事。孔子關於道德修養的內容很多,也沒有進行系統的闡述,把這些諸多內容歸結於一個詞,就是仁。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識人不易,並不是不可識,有些人的特徵明顯,一眼就能看出來,譬如孔子所說的君子之行與小人之行,這些都是一目了然,很容易從君子與小人的做事風格上去辨識,還有一些人特徵不明朗,需要從他的一言一行中去仔細辨別,還要從他的做事動機中去考察。
  • 讀論語:為政第二·孔子教賺錢,說話做事要留疑問
    孔子說:多聽,保留疑問,謹慎的說自己知道的,就能少過錯;多看,保留疑問,謹慎的做能做的,就能少後悔。說話少過錯,做事少後悔,祿位就能得到】 子張是孔子學生顓孫師,少孔子四十八歲,算是孫子輩。孔子雖然當過大司寇,但官途並不亨通,而且孔子不喜歡講這些東西。「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 為何孔子弟子賢而沒大出息?周易詭異智慧,《象傳》難達其意
    問題就出在孔子的「高大上」,孔子他不是為社會百姓講經立說的,孔子是為上層上流社會裡那些治國理政的、高高在上的大人物、君子們講經立說。孔子代表的是統治階級治國理政的智慧,而不是社會百姓謀生活的智慧。不是說孔子的智慧不對,而是不適合我們老百姓罷了,老百姓只能把孔子智慧當參考,千萬別當真,否則你得難受一生一世。
  • 孔子國學智慧100句,精華都在這裡!
    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17、禮之用,和為貴。——摘孔子《論語》(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18、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孔子《論語》(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並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 夜讀經典|孔子的開學寄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以孔子的這三句話開篇是孔門弟子的精心選擇,亦是他們對孔子思想、智慧的心領神會。全書以「學」領銜,不僅體現孔門的為學之本、孔子對弟子求學的殷殷期許,更是他自己的人生歷練和感悟。孔子的一生好於學、樂於教,以學習成就人生,「篤信好學」「下學而上達」,登上了自己生命的巔峰。
  • 孔子馬兒被攔,為何馬夫要馬比子貢更高明,孔子高智慧人盡其才
    子貢知道後就走到農夫面前,低聲下氣地對農夫說了一大堆好話,讓他放了馬兒,農夫根本不理會子貢。孔子笑笑,是我的不對,並非農人的過錯!智囊有記載,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聽說人,誓以太牢享野獸,以《九韶》樂飛鳥也!」
  • 科普文,孔子把人分成五個層次,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
    要做事,先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是一個社會命題。孔子把人分成五個層次,庸人、士人、君子、聖人、賢人!什麼是庸人?特點如下,內心沒有信念,做事隨意,說話沒有底線,隨波逐流,迷戀於聲色犬馬。孔子對庸人的定義,就是為人處世,不能善始善終,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命運。什麼是士人?特點如下,有原則,有信念。孔子說的,就是當時普通的讀書人,學問未必深,但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事業未必成功,但做事有條理。
  • 孔子的七十五句名言 世人稱為「萬世師表」
    ——《衛靈公》【釋義】孔子說:「君子不因為一個人有幾句正確言論就推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品德不好就廢棄他的正確言論。」33.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裡仁》【釋義】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關愛人,也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憎恨人。」4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釋義】孔子說:「花言巧語,又偽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 學孔子遵循自然規律,追溯生活的本能
    孔子正在感悟人生遵循自然規律,遵追溯生活本能有一個地方地勢極高,水位落差十分明顯,一日孔子看著如此湍急的河水,心想,如此湍急的河水,恐怕連水中的生物也無法自由遊動了。就在孔子感嘆之時,他忽然發現你有一個男子在水中揮臂潑水,此時孔子很吃驚,以為這個人掉進急流必定會喪命於此,結果發現那個人在水中自如地上岸孔子便跟在那個人的身後,問他說:我還以為你是神鬼水怪呢,現在看清了發現你只是個普通人而已,請問你遊泳有什麼秘訣沒有?
  • 你不知道的真假孔子
    作為家長而言,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能夠在新的學年中,學到知識,有個好成績。為此,很多家長給孩子在外面報了很多的課,花大價錢讓孩子上名校。但是除了學校和課外教育外,家庭教育也非常的重要。要想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就要從傳統文化中學習聖人的教誨。在我國,有很多傑出的教育家,最有名的當屬孔子了。在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很多孔子對於教育的十條看法。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孔子學生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對管仲有看法,他曾對孔子說:「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自殺殉主,管仲卻沒有自殺,他不能算是有仁德吧?」孔子卻非常仰慕地說:「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不用武力就能做到,這都是管仲的功勞啊。這就是他的仁德。」管子這個人,非但不「忠」,而且還無「禮」。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 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孔子的女婿懂鳥語?王陽明為什麼說「人人皆可為聖」?
    很多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於叢林中的人能很自然地跟動物打交道,公冶長可能就是一名熱愛大自然的「環保衛士」。 也可以說公冶長是「近水知魚性,在山識鳥音」。 公冶長坐過牢,但孔子認為公冶長坐牢不是罪有應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 孔子簡介 孔子家世 孔子身世 孔子生平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裡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 夜讀經典 | 孔子的開學寄語_新聞動態_教育頻道_雲南網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以孔子的這三句話開篇是孔門弟子的精心選擇,亦是他們對孔子思想、智慧的心領神會。全書以「學」領銜,不僅體現孔門的為學之本、孔子對弟子求學的殷殷期許,更是他自己的人生歷練和感悟。孔子的一生好於學、樂於教,以學習成就人生,「篤信好學」「下學而上達」,登上了自己生命的巔峰。作為中華第一教師,孔子一生重在教,其教重在學。
  • 孔子的這10句話,你都理解錯了
    真相: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讀」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那麼在這幾位咱們熟知的聖人眼中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聖人"呢? (一)孔子的聖人觀 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聖人觀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也為後世儒家聖人學說奠定了基調。
  • 孔子學琴於師襄 | 國學智慧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
  • 做事最忌諱走極端,不偏不倚,「中正」才是做事之道
    所謂「中庸」,就是「適時、適中」,在做事的時候做到不偏不倚。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個人都需要適度地工作,不能好逸惡勞,當然也不能操勞過度,必須勞逸結合。每個人都嚮往美味佳餚,但是不能吃得過多,多則傷脾胃,八分飽就好。這正是中醫提倡的饑飽相宜的道理,不食則飢,過飽則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