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2020-12-14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

管仲(約前723年-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安徽潁上人。春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後世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之語,便出自其之口。

春秋時期,齊國襄公在位時,國政混亂。公子糾在師傅管仲、召忽的保護下,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也和師傅鮑叔牙,逃到了莒國。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襄公被堂兄公孫無知謀殺,公孫無知自立為君。次年,公孫無知又被大夫雍廩所殺。大夫高傒和國懿仲暗中通知公子小白,叫他趕緊回國繼承君位。魯國得到消息後,也發兵護送公子糾回國,並讓管仲帶兵去莒國堵截公子小白。管仲在莒國遇到公子小白後,向他射了一箭。管仲這一箭,只射中小白身上的帶鉤,小白卻假裝中箭而死。管仲以為小白真的死了,便派人回魯國報捷。得知小白已死,公子糾便放慢了回國的速度。小白卻日夜兼程,終於在公子糾之前回到齊國,因而被高傒立為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讓人送信給魯侯,信中說:「公子糾是我兄弟,我不忍心親手殺他,就請魯國代勞吧。召忽、管仲是我仇敵,我要親手將他們剁成肉醬才甘心。不按照我說的做,我就派兵圍攻魯國。」魯國畏懼,只得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桓公想殺管仲,鮑叔牙勸說道:「如果君主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我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主想成就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能失去他啊。」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勸告,假意說要殺管仲,讓魯國將管仲送回齊國。得知魯國送管仲回齊,鮑叔牙親自前去迎接。管仲到齊國的堂阜後,就被除去枷鎖,齋戒沐浴,去見桓公。桓公給了管仲豐厚的賞賜,並任命他為大夫,主持國家政務(《史記·齊太公世家》)。不久,又拜管仲為相。

在管仲等人輔佐下,齊國逐漸強盛起來。後來,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地區的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孔子學生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對管仲有看法,他曾對孔子說:「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自殺殉主,管仲卻沒有自殺,他不能算是有仁德吧?」孔子卻非常仰慕地說:「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不用武力就能做到,這都是管仲的功勞啊。這就是他的仁德。」

管子這個人,非但不「忠」,而且還無「禮」。管子因為無禮,曾被孔子批評過。有人曾經問孔子:「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的宮門前設有照壁,管仲的家門前也設有照壁。國君大殿上有為盟國國君設置几案,管仲家中也有這樣的几案。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論語·八佾》)

管子既不忠,又無禮。子路認為他不仁,孔子卻偏偏說他仁。師生二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分歧?

其實,子路所說的「仁」是個人品德,孔子所說的「仁」是「仁政」,並非一個概念。子路覺得管子為人不忠,即便做出有仁德的事業,依舊不是一個有仁德的人。孔子卻不談管子的忠與否,只說他不用武力便能召集諸侯會盟,讓齊桓公成為霸主,這就是他的仁德所在。管子的行為,符合儒家所推崇的「仁政」。而實施「仁政」,正是孔子的追求和理想。

如此說來,師生二人的分歧,應與「仁」無關,而與「忠」有關。

那麼,孔子又是如何看待「忠」的呢?

忠,是一種個人品德,即為人誠實、做事盡心盡力。《論語·述而》中說,孔子主要從知識(古籍文獻)、行為、忠誠、信譽(即文、行、忠、信)四個方面教授弟子,可見孔子對「忠」的重視程度。

在君臣關係中,孔子特別強調了「臣事君以忠」。魯定公(前509年-前495年在位,魯國第二十五任君主)曾問孔子:「君主怎樣使用臣子,臣子怎樣事奉君主?」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

「君使臣以禮」,就是君主按照禮的要求使用臣子。「臣事君以忠」,就是臣子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臣事君以忠」,是否還有其它的意思?沒有,「臣事君以忠」的「忠」,既不是死心踏地為君主服務的「愚忠」,也不是要用生命報答君主的「死忠」,就是盡心盡力做事而已。

為什麼說孔子的「臣事君以忠」只是盡心盡力,而不是「愚忠」或「死忠」呢?不妨先舉一例來說明。魯國名士柳下惠當典獄官時,三次被罷免。有人對他說:「你為什麼不離開魯國呢?」柳下惠回答道:「堅持原則做事對人,到哪兒都會被黜免;如果放棄原則做事為人,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呢?」柳下惠既不願改變自己,又不願離開故國,其行為大概就是「愚忠」吧。

對柳下惠這種「愚忠」,孔子非但不贊同,而且還認為他是在「降低自己的志向,屈辱自己的身份」。孔子在「墮三都」行動失敗並被三大公族趕出政治中心後,既沒有留在魯國,也沒有隱居,而是他帶著學生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去了。孔子用行動說明,他不會為魯國或魯國國君盡「愚忠」。

孔子的「君使臣以禮」與「臣事君以忠」,是因果關係,不是並列關係,也就是說:君必須先「使臣以禮」,臣才會「事君以忠」。孔子是個非常注重禮的人,甚至有些食「禮」不化,他認為如果國君不能以禮法使用臣子,臣子就無須以忠誠伺候國君。

在孔子心中,諸侯並非真正君主,東周天子才是真正君主。孔子所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天下」,既不是魯國,也不是其他諸侯國,而是大周王朝。

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孫氏家臣公山弗擾(複姓公山,名不狃,亦作弗擾,字子洩)在費邑反叛,並派人來請孔子去輔佐。孔子有些心動,準備去費邑。子路知道後,很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也就算了,為何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裡呢?」孔子一語道出心聲,他對子路說:「他來聘請我,怎麼可能只是一句空話呢?如果他真肯用我,我不是可以在東方復興大周嗎?」

在孔子看來,公山弗擾反叛權臣季孫氏,並非反叛國君,即便不是正義之舉,也不違禮,他可以去輔佐。他甚至還想以費邑為試點,施行仁政,從而復興大周王朝。

孔子的想法,未免有些幼稚,所幸被子路阻止。否則,孔子就不會是現在的孔子了。幾年後,孔子任大司寇,為加強國君權力,實施「墮三都」計劃,就遭到公山費擾的強烈反對。公山弗擾與叔孫氏庶子叔孫輒聯合攻打國都,不僅背叛了季孫氏,也背叛了國君。最終,公山費擾被孔子等人率軍打敗,逃亡國外。

孔子的「仁禮」思想,從來都是建立在恢復周王朝大一統理想之上的。當他站在諸侯立場時,就會反對諸侯國大夫和權臣亂政;當他站周王朝立場時,便不會忠於某個諸侯。孔子這種「仁禮」思想,不僅不合時宜,而且為諸侯所忌。

孔子六十三歲時,與弟子再來到衛國。此時,衛靈公之孫衛出公在位。衛出公想用孔子,就讓子路給孔子傳話:「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孔子回答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很是不解地說:「有必要這樣嗎?您也太迂腐了。這名怎么正呢?」孔子非常認真地說:「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就不會公正。刑罰不公正,百姓就會不知所措。所以君子有了名分,才能發表言論;發表言論,才可以做事。君子對於自己的言論,從來都不會隨隨便便的。」

孔子所謂的正名分,其實就是要衛出公讓出君位。衛出公父親蒯聵,因謀殺荒淫弄權的衛靈公夫人南子失敗而流亡國外,先是投奔宋國,後又投奔晉國大夫趙鞅。衛靈公死後,趙鞅欲控制衛國,便支持蒯聵回國繼承君位,卻被衛出公派兵阻止。因此,孔子認為衛出公的國君身份不正。衛出公當然不會正名,孔子的官自然也沒做成。

子路說孔子迂腐,是因為他不理解孔子「臣事君以忠」的原則。子路對「臣事君以忠」的理解,顯然還未達到孔子的高度,他或許不會選擇「愚忠」,卻認可「死忠」。或許正因為如此,子路反而更受諸侯和權貴的賞識。子路無論做魯國季孫氏家臣,還是做衛國孔悝邑宰,都忠心耿耿。後來,衛出公父親蒯聵回國篡位時,子路選擇了「死忠」:在捍衛衛出公君位的戰鬥中,他被蒯聵手下殺死。

對「忠」的認識差異,讓子路和孔子對管子分別作出了「不仁」與「仁」的結論。

子路的「仁」,始終是一種小仁,乃尋常人所為;孔子的「仁」,才是一種大仁,非常人所能為。

相關焦點

  • 孔子給子路的治國之策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鸚鵡學舌】子路請教治國之策。孔子說:你先給老百姓做出榜樣,然後再使老百姓勤奮勞作。子路請求孔子能不能再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畫蛇添足】子路,性情剛烈,仗義好勇,在孔子的學生中,是非常特殊的一個。敢當面頂撞孔子並時常質問孔子甚至嘲諷孔子的,大概只有子路一人。孔子曾多次罵他,並在氣頭上咒子路"不得好死",結果子路真不得好死。
  • 孔子學生那麼多,一定很辛苦吧?那當然,僅一個子路就讓他頭大
    子曰:……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子路問成人。子曰……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孔子對大家感嘆,說:「如果我的思想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裡去。能和我一起去的只有子路。」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這是老師誇我呀!誰知孔子話鋒一轉,笑著對大家說:「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就是膽兒大,啥都敢幹,別的優點就沒有啦。」
  • 子路問政,一「仁」而已
    如:子路、仲弓、葉公、子夏、冉有等,還有孔子因事而感,對政事所發的幾則議論。所問的問題很多,牽扯到的人物很多,但是如果你通讀一遍,就會發現其中所寫的思想都是圍繞著一個字「仁」。作為個體,君子日新之,時習之的是仁;作為群體,家、國所流布之,推廣之的還是仁。至於君子小人之辨,士之行履,兵戎之施,德化之期,也都是以仁、為政所顯現於世相者。
  • 孔子見南子後,子路為什麼不高興?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見了南子後子路表現的就不高興了,從後面的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來看,子路何止是不高興,而是顯得特別生氣,不僅僅是跟孔子臉色看這麼簡單。可以推論子路一定是也說了些動氣的話了的,不然不會惹得一向溫良恭儉讓的孔子「矢之曰」(「矢」通「誓」,是一種很嚴厲的語氣),並連續「天厭之,天厭之」的講了兩遍。那麼孔子為什麼見南子呢?
  • 孔子 南子 子路 戲劇性的糾葛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是一位道德主義者。孔子認為天下的事都可以通過道德來規範。然而,孔子沒有學過辯證法,不明白事物是不斷變化的,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對立面。孔子之所以見南子,是因為這是禮節的規定。國君的夫人召見,是必須要去的。不去就有違禮儀。很難說,子路也是一位道德主義者。因為子路只是在遵守道德。他並不清楚道德的來龍去脈。比如,他的勇敢赴死,他認為他是在匡扶正義,但是,在我們看來,他完全搞錯了方向,死得太不值了。南子,是一位什麼樣的女人,的確很難去評判她。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涉及子路的記載有41章,在孔門弟子中為最多。孔子以為他長於政事,對他抱有很大希望。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 孔子的故事 | 子路之死(第24期)
    子路是死在衛國的,原來衛出公立了十二年以後,他父親蒯聵又來奪取王位。這時子路在衛國的一個貴族孔悝那裡做官。孔悝是蒯聵的外甥。孔悝並不贊成蒯聵。可是孔悝的母親,即蒯聵的姐姐,卻歡迎蒯聵,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親死後,愛上一個僕人叫渾良夫的,蒯聵支持她這一段愛情,並允許她改嫁。結果,孔悝的母親和渾良夫當了蒯聵的內應。 蒯聵潛冋衛國,住在孔悝的萊園裡。
  •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子路的故事(上)
    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3、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4、 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5、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子路的故事(下)
    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3、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4、 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5、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通過這兩件比較重大的政鬥就能看出,南子很多時候都是被迫反擊的,她真正有什麼大的過失嗎?如果有的話,《左傳》當中不應該遺漏才對。也就是說,南子在衛國是一個比較有權勢的女人,倒不是說她主動幹預朝政,而是她向國君提的「建議」一般很容易被採納,不管這個「建議」合不合理。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最後被剁成了肉醬?
    甚至,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記載了,子路曾經「陵暴孔子」。孔子與子路正所謂是「恨之深,愛之切」呀。孔子當時心想,小樣,非收服了你不可。在孔子的誘導之下,子路竟然一改昔日的衣裝,穿上了儒服,拜入了孔子門下。不能不說,孔子在收服人心方面,還是有些本事的。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雖然子路常常挨孔子的罵,然而因為子路是個直爽的人,孔子對他也就最容易說出真心話,同時子路也有不少長處,像:正直,勇敢,聽了就做,說得出就做得出,沒有任何猶豫,而且如果別人指出他的毛病就高興等
  • 《論語》中的「禮」與「仁」
    《論語》中的「仁」,內容非常豐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個層次:其一,遵禮者為仁。弟子顏回向孔子請教「仁」時,孔子回答說:「約束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便是仁。一旦人們能約束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天下便能回歸到仁的社會。」其二,愛人者為仁。
  • 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為何會被剁為肉醬?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同時也是孔子最忠誠的跟隨者。而子路在跟著孔子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孔子認為子路在政事方面的能力很出色了。於是在孔子周遊列國之時,經常推薦子路。子路最初踏入仕途是在魯國,後來又在孔子的推薦下任衛國大夫孔悝的家宰。
  • 你要知道的「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和「子路問津」故事發生地在哪裡
    這天傍晚,孔子師徒走到這裡,就是找不到渡口。沒有渡口怎麼過河呢?正當孔子和他的弟子為過河犯愁之際,他們看到不遠處田野裡有兩位老人正在低頭鋤地。這兩位老人正是當時隱居在這裡的高士長沮和桀溺。於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隱士請教渡口的位置。
  • 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子路反而回答子貢呢?
    《荀子·子道》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
  • 電影《孔子》之關於治理理念、政治理想、殉葬、子路和燕居
    孔子覲見魯國國君,國君誇獎孔子的治理才能,孔子說,「如果用周禮治國,一年可有小成,三年可有大成。」即孔子的政治治理主張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見《論語·為政》),而不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見《論語·為政》)。魯君接著問,是否可以效仿齊國,而孔子的回答是,「齊國的百姓不犯法,是因為害怕刑罰,如果他們講禮義、知廉恥、有品格,不是更好嗎?」可見,當時齊國的治理,是以下達政令、使用刑罰為主,這和孔子的政治治理主張不符,所以孔子反對在魯國仿效齊國的治理方法。
  • 孔子「四科十哲」具體指的是誰?孔子的知名弟子知多少
    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對顏回的評價相當之高。孔子認為顏回能夠很長時間保持「仁」的品格,別的學生最多只能保持一個月」仁「的品格,而顏回唯獨能堅持三個月。並且顏回是孔門中好學的代表,他得孔子教誨最多,並且從不反駁孔子,看起來很愚笨。但當顏回退下後自己勤於思考,又能有所發現,並向孔子反饋,屬於大智若愚之人。
  • 孔子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學生子路:我當年差點被他打死
    孔子身材魁梧的孔子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長人而異之。」東周時的一尺相當於今天的23.1釐米,孔子身長九尺六寸,就相當於今天的2.21米。孔子弟子孔子會武功而孔子在武學上的成就,並不僅僅是個頭高、力氣大,他還精通射箭和駕車。在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中,學生要求掌握「六藝」。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 子路,你眼裡還有為師嗎
    其次就是子路,比孔子小九歲。顏無遙在孔子身邊的時間不長,子路除最後一兩年在衛國做官外,基本都在孔子身邊,是與孔子關係最親近的學生之一。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即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