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給子路的治國之策

2020-12-14 論語微閱讀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

請益。子曰:無倦。

【鸚鵡學舌】子路請教治國之策。孔子說:你先給老百姓做出榜樣,然後再使老百姓勤奮勞作。

子路請求孔子能不能再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

【畫蛇添足】子路,性情剛烈,仗義好勇,在孔子的學生中,是非常特殊的一個。敢當面頂撞孔子並時常質問孔子甚至嘲諷孔子的,大概只有子路一人。孔子曾多次罵他,並在氣頭上咒子路"不得好死",結果子路真不得好死。

衛國政變,子路作為孔悝家臣為救其主子,不顧六十多歲高齡,明知是要送死,還是硬向城裡衝,其帽子頂纓被撕斷了,他還說:"君子死而冠不免。"意思是說死了也要把帽子戴正。帽子是戴正了,子路也被剁成肉泥爛醬了。

宮廷政變時,子路本在城外,完全可以隨逃跑的人一起逃跑,但他卻不顧人勸,在主子一方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還是要去救主。這就是那個,姓仲,名由,字子路的子路。

子路,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享年62歲。子路死後一年,孔子壽終。子路其實很愛他的老師,孔子其實也很喜歡這個學生。

相關焦點

  • 電影《孔子》之關於治理理念、政治理想、殉葬、子路和燕居
    孔子覲見魯國國君,國君誇獎孔子的治理才能,孔子說,「如果用周禮治國,一年可有小成,三年可有大成。」即孔子的政治治理主張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見《論語·為政》),而不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見《論語·為政》)。魯君接著問,是否可以效仿齊國,而孔子的回答是,「齊國的百姓不犯法,是因為害怕刑罰,如果他們講禮義、知廉恥、有品格,不是更好嗎?」可見,當時齊國的治理,是以下達政令、使用刑罰為主,這和孔子的政治治理主張不符,所以孔子反對在魯國仿效齊國的治理方法。
  • 你要知道的「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和「子路問津」故事發生地在哪裡
    春秋晚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積極傳播儒家學說,爭取當權者的支持,以實踐自己「仁愛」和「德政」的治國思想。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國負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這天傍晚,孔子師徒走到這裡,就是找不到渡口。沒有渡口怎麼過河呢?正當孔子和他的弟子為過河犯愁之際,他們看到不遠處田野裡有兩位老人正在低頭鋤地。這兩位老人正是當時隱居在這裡的高士長沮和桀溺。於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隱士請教渡口的位置。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春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著名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後世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國多財則遠者來,地闢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之語,便出自其之口。春秋時期,齊國襄公在位時,國政混亂。公子糾在師傅管仲、召忽的保護下,逃到了魯國。公子小白也和師傅鮑叔牙,逃到了莒國。
  • 孔子的故事 | 子路之死(第24期)
    子路是死在衛國的,原來衛出公立了十二年以後,他父親蒯聵又來奪取王位。這時子路在衛國的一個貴族孔悝那裡做官。孔悝是蒯聵的外甥。孔悝並不贊成蒯聵。可是孔悝的母親,即蒯聵的姐姐,卻歡迎蒯聵,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親死後,愛上一個僕人叫渾良夫的,蒯聵支持她這一段愛情,並允許她改嫁。結果,孔悝的母親和渾良夫當了蒯聵的內應。 蒯聵潛冋衛國,住在孔悝的萊園裡。
  • 孔子見南子後,子路為什麼不高興?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見了南子後子路表現的就不高興了,從後面的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來看,子路何止是不高興,而是顯得特別生氣,不僅僅是跟孔子臉色看這麼簡單。可以推論子路一定是也說了些動氣的話了的,不然不會惹得一向溫良恭儉讓的孔子「矢之曰」(「矢」通「誓」,是一種很嚴厲的語氣),並連續「天厭之,天厭之」的講了兩遍。那麼孔子為什麼見南子呢?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雖然子路常常挨孔子的罵,然而因為子路是個直爽的人,孔子對他也就最容易說出真心話,同時子路也有不少長處,像:正直,勇敢,聽了就做,說得出就做得出,沒有任何猶豫,而且如果別人指出他的毛病就高興等
  • 孔子 南子 子路 戲劇性的糾葛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是一位道德主義者。孔子認為天下的事都可以通過道德來規範。然而,孔子沒有學過辯證法,不明白事物是不斷變化的,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對立面。孔子之所以見南子,是因為這是禮節的規定。國君的夫人召見,是必須要去的。不去就有違禮儀。很難說,子路也是一位道德主義者。因為子路只是在遵守道德。他並不清楚道德的來龍去脈。比如,他的勇敢赴死,他認為他是在匡扶正義,但是,在我們看來,他完全搞錯了方向,死得太不值了。南子,是一位什麼樣的女人,的確很難去評判她。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最後被剁成了肉醬?
    子路之死,正好驗證了儒家所提倡的某些道理,並不適合用在以詭道和時機把握為主的戰爭之中。這應該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並不被眾諸侯所接受的主要原因。子路是孔子眾門徒中,最具有俠義精神的弟子。他性格粗獷,剛強勇毅,做事果斷,而且崇尚武力。子路在正式拜孔子為師之前,天天戴著雄雞樣式的帽子,佩戴著用公豬裝飾的寶劍,到處炫耀自己的武功了得。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語出《論語·雍也》,也是一直備受爭議的一則,有各種解釋,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原文比較簡單,主要是解釋的問題: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前提:「南子」是誰?
  • 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子路為何會被剁為肉醬?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同時也是孔子最忠誠的跟隨者。而子路在跟著孔子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孔子認為子路在政事方面的能力很出色了。於是在孔子周遊列國之時,經常推薦子路。子路最初踏入仕途是在魯國,後來又在孔子的推薦下任衛國大夫孔悝的家宰。
  •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子路的故事(上)
    8、7.10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9、7.18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0、7.34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子路的故事(下)
    8、7.10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9、7.18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0、7.34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 什麼是「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 孔子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學生子路:我當年差點被他打死
    孔子身材魁梧的孔子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長人而異之。」東周時的一尺相當於今天的23.1釐米,孔子身長九尺六寸,就相當於今天的2.21米。孔子劇照而孔子便繼承了父親大力士的基因。《淮南子》中說:「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弘,勇過於孟賁,足躡與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這孟賁,便是古代有名的大力士。為何古籍中很少提到孔子是大力士這件事呢?
  • 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子路反而回答子貢呢?
    《荀子·子道》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
  • 孔子學生那麼多,一定很辛苦吧?那當然,僅一個子路就讓他頭大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兩人陪著孔子,孔子人家是老師呀,就提問題,問,你們倆都有啥志向呀?子路說我如何如何,顏淵說我如何如何。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由」,仲由,字子路。想像一下孔子為啥這樣說子路,肯定是子路充大尾巴狼,瞎回答人家老夫子的問題,被夫子批評了。第二個場景。
  • 如此讀《論語》|孔子為什麼用「不忮不求」來稱讚子路
    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論語·子罕第九》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還原一下事件場景。根據語言情境,時令當屬晚秋或已入冬,那時候天氣總是要比21世紀要冷一些,所以孔老師和弟子們都已經穿上了厚袍子,子路家貧,穿了一件破舊的麻絮填充的袍子,在風裡有些瑟瑟。孔子也是剛剛坐下去。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會被剁成肉醬?他的智慧呢?
    孔子最寵愛的弟子不是子路。子路是個性格孤標傲岸的人,這是不符合孔子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要求的。子路是個質勝文則野的人。子路出身於窮人家庭,從小就經常吃野菜充飢。後來,子路年買的父母想吃一頓米飯,子路就去親戚家裡借米。
  • 我看「子路之死」
    時衛國城內內戰爆發,在衛國任職的另一孔門弟子高柴逃亡到城外時,正遇子路回城救被政治綁架的孔俚,高柴向子路講述國內情況並勸告子路與其一同離開,但子路果斷以食人俸祿就應該事人忠心為由拒絕,毅然赴城。救助過程中,子路被衛國臣子石戈打下帽子,子路言君子死而冠不免,,遂俯身撿帽。衛國臣子懼其勇武,趁其不備,一擁而上,子路慘死。世上很多人都笑子路,笑他傻,笑他腐朽,笑他呆板不知變通。
  • 王路:王艮和子路(下)
    孔子從來沒有講過「立志惟希一等人」。把著眼點放在「做一等人」上和放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上是很不一樣的。著眼後者,才會不知疲倦地做下去。「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孟子講的。孟子比孔子就差點兒勁兒。這很值得玩味。真正的一等人,他是不講「我要成為一等人」的。 王艮說,「天下有道,以道徇身;天下無道,以身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