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積極傳播儒家學說,爭取當權者的支持,以實踐自己「仁愛」和「德政」的治國思想。
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國負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那條河不是太寬,遠遠望去,河道蜿蜒曲折,水如銀帶,近看河水清澈見底,與另一條河流在此匯合。這天傍晚,孔子師徒走到這裡,就是找不到渡口。沒有渡口怎麼過河呢?
正當孔子和他的弟子為過河犯愁之際,他們看到不遠處田野裡有兩位老人正在低頭鋤地。這兩位老人正是當時隱居在這裡的高士長沮和桀溺。於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隱士請教渡口的位置。

兩位隱士看到子路走過來,又看到不遠處坐在車上的孔子。還沒等子路說明來意,長沮手也不停地問子路:「那位坐在車上的人是誰?」「他是我的老師孔丘。」長沮抬起頭,用嘲笑的口吻問:「是魯國的孔丘嗎?」「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嗎?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呀,還來問我們這些種地的人幹嗎?」

子路討個沒趣,又轉身去問另一位隱士桀溺。桀溺停下鋤頭,問:「你是誰?」「我是仲由。」「你是魯國孔丘的弟子吧?」「是的。」「告訴你,當今天下大亂,猶如滔滔洪水,誰能改變這樣的世道呢?你與其跟著那個總是躲避壞人的人到處遊歷,還不如跟著我們這些避開亂世的人,做個隱士吧。」桀溺說完話,又忙著鋤地,再也不理會子路了。
子路沒有打聽到渡口,只好把長沮和桀溺兩位隱士的話轉述給老師。孔子聽後,心裡相當難受,酸楚和悲涼還夾雜著一股落寞。過了好一會兒,孔子若有所失地告訴他的弟子:「人是不能同飛鳥走獸為伍的。鳥是飛的,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飛翔;獸是山林中的,可以無憂無慮地行走。人各有志,只有各走各的路好了。可是,我們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還同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符合正道,我也沒有必要這麼辛苦周遊列國力圖改變這個亂世了!
後來,在一位農夫的指點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終於找到了渡口,過了河,並順利到達負函。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及其弟子路過這裡,便把子路「問津」的河流叫子路河,「問津」處所在的鄉鎮叫子路鎮,還有一「」個村子命名子路村,一條街道命名子路街。子路鎮、子路村、子路街、子路河都是因「子路問津」這個典故而得名。
另外新蔡城南二十餘裡的關津,據說是當年子路問津處,那裡臨河的東岸,至今還有依稀可見「問津處」三字的古碑一座。
據文獻記載和考證,羅山子路問津處較為符合歷史事實,同時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信陽也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