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過的國家

2021-02-08 儒商益寶

孔子「周遊列國 」,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歷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與弟子們歷時十四載周遊列國,飽嘗艱辛,他們究竟到過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麼?



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遊歷。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濮陽——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然後原路返回。」


如果列個年表,大致如下: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 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並批評了孔子。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孔子在衛。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但回國後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遊歷的國家說起來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時期的蕞爾小國。楚算是大國,可是孔子只到了楚國的邊境。孔子還打算西去晉國,由於時局不好,結果只是在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最終連黃河也沒過。


其實孔子在周遊列國前,大約三十來歲時,曾經有過兩次出遊。一次是向西,到了東周的王都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陽),見識了大批周朝的禮器文物。據說就在此行中,孔子與老子有過一次歷史性的會面。


一次是向東,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聽音樂聽得入迷,吃肉都不覺得是美味了(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這是孔子一生出行的東至和西至。


孔子周遊列國,是在魯國受到排擠後的舉動。周遊列國也是孔子人生中一段不得意的時期,其間讓孔子鬱悶的事不少。


在衛國,孔子本想通過衛靈公的寵姬南子得到衛靈公的信任,結果衛靈公邀孔子出遊,自己與南子同車,讓孔子跟在後面的車上,氣得孔子說:「我沒見過如此好色不好德的人。」


在鄭國,孔子和弟子們走散了,獨自等在城門口,鄭人向子貢形容孔子說,「累累然若喪家之狗。」孔子一聽欣然而嘆說:「就是就是。」面對譏諷,還能有這種心態,可見其修養之深,非普通人能比。


孔子在當時也算名人,但在匡地,他被人誤作壞人給圍了起來;


在宋國,宋人把他曾在下面休息的大樹砍倒以示驅趕;


到陳、蔡交界處時,師徒被人圍困在半道七天,甚至都斷了糧。最後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


十四年的奔波過後,孔子還是回到魯國,刪編《詩》、《書》,改定《春秋》,作學問,並且教誨弟子三千。孔子沒有實現的,是更進一步的遠遊理想:「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益寶生命科學

挺起民族脊梁


『關注益寶生物 精彩無限』  


相關焦點

  • 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避難,也是儒家文化的一次長徵
    和孔子同時代的墨家就是組織十分嚴密,弟子違反墨家紀律是可以被處死的。這段話裡面還有一個人子服景伯,魯國大夫,姓子服,名何。一個大夫級別的官員到孔子家密報情況,並且還承諾替孔子出頭去殺人。子服景伯不是孔子的弟子,但是卻願意替孔子殺人。
  •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背後原因及過程令人心酸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為了推廣他的政治主張,帶著一批學生走訪了不少國家。因而也誕生了一個詞—周遊列國。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和地理範圍先說國家。他去的國家倒是不少,衛、曹、宋、鄭、陳、蔡、葉國。但都是當時的小國家,沒有去到當時的大國。再說路線和地理範圍。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遊列國圖」標註的線路圖來看,他的走訪路線大致是從今天的山東省出發,在毗鄰的河南省幾個地方轉了一圈。為什麼孔子不多去幾個國家尤其是幾個大國呢?
  • 小雪,孔子要去周遊列國
    不知為什麼看到日曆上小雪節氣時,我腦海裡會浮現出一幅悽冷的畫面——有位孤獨行者,兩肩披著雪花,背影消失在無垠曠野中。他是孔子,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孔子離開魯國要去周遊列國時的情景。公元前497年,孔子無奈又無限眷戀地離開故土魯國,開始了長達十三年如喪家之犬的顛沛流離。《論語·微子篇》18.4章:「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講述了孔子周遊列國的政治背景。
  • 孔子周遊列國傳播思想竟然處處被拒絕,最慘的時候甚至不如乞丐?
    孔子向國君提出的改革,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孔子本身,也遭到了來自貴族的報復,遭受讒言,招致國君的猜忌,孔子不得不開始了他周遊列國的腳步。周遊列國其實只是美化的表象說到孔子周遊列國,想必很多人都知曉。但這也沒有阻攔孔子尋找明君宣揚「仁」的思想的腳步,而且無論饑飽,無論寒暖,孔子還是一如既往地與弟子們討論道理,或者教課。一生中最悽慘的劫難孔子周遊列國時很辛苦,但有一次的劫難堪稱人生之最。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在孔子心目中,最得意的學生無疑是顏回。他出自寒門,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受到孔子最多的稱讚,後世也將其列為復聖。然而,細想起來,顏回的生命太過短暫,僅僅29歲就去世了,沒有建功立業,也沒有著書立說,甚至沒有突出的事跡流傳。
  •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不投效周天子?
    禮制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而禮制就源於西周的封建制度。 孔子周遊列國,但沒有去周天子的地方,因為孔子是一個恪守禮制的人,他也絕不會違背禮制。 然而這種封建等級觀的沒落卻和尊崇禮制的孔子有很大關係。 隨著周天子權威的沒落,這種封建等級觀念也開始沒落。
  • 春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為什麼大才卻往往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公元前551年,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邑的大夫(鄒邑就在現在的山東鄒城的東南部),但是,在孔丘年幼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因此家中生活很貧苦,母親顏徵把他撫養成人。他好學不倦,學問很深,並且收了不少學生、弟子,不久這些學生、弟子遍及各諸侯國,孔丘也很快就在諸侯國當中出了名。
  • 孔子周遊列國「碰壁」後,對教育產生怎樣的理解和主張?
    1.孔子時期的春秋末期,各屬侯國群雄爭霸,因利益紛爭常年戰爭四起,晚年周遊列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孔子周遊列國前為自己算了一卦,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孔子對於【怪力亂神】的現象非常反感,但他對於佔卜行為不僅不反感,反而很推崇,實際上,他是個名副其實的算卦高手。 公元前497年,55歲的孔子與弟子們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周遊列國。
  • 你要知道的「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和「子路問津」故事發生地在哪裡
    春秋晚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積極傳播儒家學說,爭取當權者的支持,以實踐自己「仁愛」和「德政」的治國思想。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國負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這天傍晚,孔子師徒走到這裡,就是找不到渡口。沒有渡口怎麼過河呢?正當孔子和他的弟子為過河犯愁之際,他們看到不遠處田野裡有兩位老人正在低頭鋤地。這兩位老人正是當時隱居在這裡的高士長沮和桀溺。於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隱士請教渡口的位置。
  • 周遊列國十四年的孔子,為何「知天命不可為」而為之
    ——王瀟孔子周遊列國,欲施展人生抱負,在楚昭王召見欲重用的時候,途中受到陳、蔡國兩國阻撓,將其和弟子圍困在荒野之中。被困七天七夜,飢餓難耐中,不少弟子離開。孔子弟子:我的主張難道有什麼不對嗎?我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說:「夫子學識太淵博,沒有國家能容得下你,夫子可以稍微降低下標準嗎?」
  • 孔子周遊列國,從55歲到68歲,這輩子吃了哪些苦?
    可孔子站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大背景下,吃了那麼多的苦,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顯得那麼滄桑。在這些跌跌撞撞中,既然與時代格格不入,那就另闢道路吧,這反而讓他名留萬古,把實現自我的人生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那就是成為一名老師。苦盡甘來,孔老師被公認為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更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的時候,日本人在忙什麼?草裙豹紋的神話時代
    在世界還沒有邁入全球化進程之前,不只是東西方,甚至那些「咫尺之遙」國家之間,歷史都可能沒有任何的交集。支零破碎的世界歷史,讓你潛意識裡產生了很多錯覺,看起來代表了兩個時期文化的產物,卻處於同一個時間節點。比如你絕對想不到,當中國的孔聖人帶著一幫弟子周遊列國,宣講自己的儒家學說的時候,同時期的日本人忙什麼?
  •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至聖先師?
    十七歲時母親也去世了。孔子小的時候,家境貧寒,所以很多活都能做。孔子二十歲時,就很博學好禮,而且他身高九尺三寸,臂力過人,酒量也很好,但孔子從不以武力和酒量為傲。魯國為官執政為民。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小官,事無大小都能做到完美。
  • 孔子在是中國文化的巨人,您認為孔子最偉大的貢獻是什麼?
    孔子最大的貢獻是守住了做人的底線。後人無知,越發凸顯儒教的重要。人之初性本善這個理論是錯誤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從出生到朦朧懂事,再到上學,性格差別很大,即使是同父母的孩子,差異都很大!明星受追捧的是幾十年,但孔子被人追棒的是幾千年。但孔子那套思想在春秋戰國就行不通了!孔子周遊列國,所到之處碰得滿頭是灰。 為什麼人類的發展,靠的是科枝強國,只有國富軍事的強大,才免受列強的欺凌!! 為什麼幾千年來腐儒的東西還有人念念不忘呢?!
  • 孔子的一生簡介,看世人把他傳為佳話的緣由
    在十五歲時就立志做學問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孔子到三十歲時,因他好學不倦,造詣很深,所收學生、弟子遍及各諸侯國已經有些名氣,所以常說「三十而立」。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
  • 紀錄片《中國》開播 首集講述孔子的一生
    12月7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展示了孔子的理想抱負。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
  • 【紀念孔子誕辰】九幅畫回顧孔子的一生
    今日邀大家透過國博館藏《孔子世家圖冊》中的九幅古畫,了解孔子這位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老師」的一生。尼山求子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於魯國昌平鄉陬邑。孔子先祖為商王室後裔;孔子之父叔梁紇為魯國陬邑大夫,以勇力著稱。相傳孔子出生前,其母曾到家鄉附近的尼丘祈禱求子,故取名為「丘」,字「仲尼」。
  • 周遊列國,孔丘為什麼選擇了蘧伯玉(一)
    孔子在魯國早年管理過倉庫和看管過牛羊,曾在魯國任大司寇,並代理過宰相之職。由於魯定公沉湎於女色,終日花天酒地,荒廢朝政,孔子感到自己無回天之力,他的政治主張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在魯國無法實現,因此,棄官不做,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一邊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一邊尋找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 孔子到底來沒來過山西
    孔子的三次出國我試圖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從孔子年表來看孔子有沒有可能到晉國;二是從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來看孔子有沒有可能到晉國。孔子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二十歲以後三十歲以前在季氏家做過管理倉廩和牛馬的小官,三十歲以後設館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