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北平民社1934年印行 《孔子聖跡圖》之「作猗蘭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從小時候起,我們熟悉的「老師」裡,其中一位必是孔夫子。
今日邀大家透過國博館藏《孔子世家圖冊》中的九幅古畫,了解孔子這位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老師」的一生。
尼山求子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於魯國昌平鄉陬邑。孔子先祖為商王室後裔;孔子之父叔梁紇為魯國陬邑大夫,以勇力著稱。相傳孔子出生前,其母曾到家鄉附近的尼丘祈禱求子,故取名為「丘」,字「仲尼」。
清 《孔子世家圖冊》之「尼山致禱」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叔梁紇的妻子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妾室雖然為他生了兒子孟皮,卻患有足疾。後來叔梁紇與本地望族顏氏結姻,娶了顏氏小女兒顏徵在,顏徵在就是孔子的母親。相傳叔梁紇與顏徵在曾在尼丘山祈禱求子。
為政魯國
孔子20歲左右,曾做過魯國權臣季氏的委吏,看管倉庫,計算帳目,還做過乘田,管理畜牧。後來魯國發生內亂,孔子離開魯國,在齊國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卻招致齊國大夫的嫉恨回到魯國。當時,季氏家臣陽虎把持魯國朝政,僭越禮法,背離正道。孔子不滿現實,遂退隱修詩、書、禮、樂。孔子51歲時,被魯定公命為中都宰,後又升至司空、大司寇。
清 《孔子世家圖冊》之「職司委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公元前532年,孔子20歲,為魯國季氏的委吏,為季氏管理倉廩。他做事兢兢業業,使得倉廩充盈、帳目清楚。
清 《孔子世家圖冊》之「職司乘田」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公元前531年,孔子21歲,又為乘田吏,為季氏管理牛羊,因盡心盡力,所牧養的牲畜膘肥體健,數量增多。
清 《孔子世家圖冊》之「退修詩書」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公元前510年,孔子42歲。魯定公當政,季孫氏僭越公室,大臣專權。孔子不滿於魯國現狀,看不慣這種禮崩樂壞的局面,不願出仕為官。之後孔子潛心修詩書,定禮樂,課生徒。弟子門人越來越多。
清 《孔子世家圖冊》之「夾谷會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出任魯國中都宰,後升任魯國司空、大司寇,行攝相事。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會盟於夾谷,會盟前,孔子提出「有文事必有武備」,於是魯國做好了充分準備。孔子主持儀式,據理力爭,使魯國在外交上取得了一次勝利,成為弱國外交的典範。
周遊列國
公元前497年,55歲的孔子與魯定公、季桓子等人在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於是他帶領弟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孔子宣揚「仁政德治」的主張,希望能夠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先後遊歷了衛、曹、宋、鄭、陳、蔡、楚等七國,曾過匡被圍,在宋遭逐,絕糧於陳、蔡間,歷時十四載,飽經磨難卻壯志難酬。直到公元前484年,68歲的孔子才返回魯國,繼續整理「六經」。
清 《孔子世家圖冊》之「因膰去魯」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有史書記載,孔子為政,使魯國國力興盛。齊國恐慌,送女樂給魯君。魯定公終日耽於聲色,不理朝政,不再信任並重用孔子。加之孔子與當權的三桓矛盾加劇。魯國郊祭大典後,魯人無視禮制,未致祭肉給孔子。最終孔子只得辭官周遊列國。
杏壇設教
孔子三十歲左右就從事私人講學,開私家講學之風,弟子不分貴族、庶民,都有獲得學習機會。孔子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他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和教育思想對後世儒學壯大發展影響深遠,孔子也因其在教育上的貢獻而為後世所景仰。
清 《孔子世家圖冊》之「杏壇禮樂」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史書載,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後被尊為「國老」,但政治上仍不受重用。孔子於是每日在杏壇彈琴,與弟子整理古代典籍。
歌山而逝
孔子回到魯國後,作丘陵之歌,抒發感慨。兒子孔鯉、得意弟子顏回的相繼去世,令孔子悲慟不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最親密的弟子子路又在衛國去世,病重的孔子拄拐嘆歌,不久溘然長逝,享年73歲,葬於今山東曲阜城北泗水之濱。
清 《孔子世家圖冊》之「夢奠兩楹」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關於孔子逝世時的情形,史書有這樣的記載,公元前479年的一天,他一大早起來,手裡拖著拐杖,很逍遙一般地走到門口,他口中唱道:「泰山要傾倒,棟梁將折斷,哲人要枯萎!」於是淚隨歌下。歌畢,他又走回,對著門口坐下。這時,子貢快步走來,孔子對子貢說了一些話,他最後說:「現在沒有賢明的君王,天下無道時間久了,誰還能相信和推行我的主張呢?我恐怕要死了。」果然,之後孔子一病不起,七日後,便與世長辭。
清 《孔子世家圖冊》之「治任別歸」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孔子逝後,葬在魯城城北泗河邊上。弟子們守墓三年,相互施禮而去,唯獨子貢在墓側結廬,又守墓三年。弟子和魯國人在墓旁築室為家者一百多戶,稱為「孔裡」。
RECOMMEND
推薦閱讀
【強國非遺·鄉印】飛針走線繡瀟湘——湘繡
來源:「國家博物館」強國號
原標題:《【紀念孔子誕辰】九幅畫回顧孔子的一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