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夏曆八月廿七或陽曆9月28日,全稱孔子誕辰紀念日。
從為人處世到交友學習,
孔子都留下了諸多睿智的洞見。
為紀念孔子誕辰,
讓我們一起重溫孔聖人的人生軌跡,
以及他教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表達我們對先哲的懷念和敬仰!
我國公元前841年前沒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編修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把上古文化和文明傳承下來的。從孔子時代到至今,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主線。孔子是中華上古文化的傳承人以及5000年中華文化的奠基人。
在歷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開始「制禮作樂」,「明德慎罰」,轉向注重「禮樂文明」。這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飛躍。孔子是引導中國從「有神論」向「無神論」觀念轉變的第一人。《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佔之書。孔子使《易》這部筮佔之書成為大道之源,成為中國哲學之源。孔子作的《易傳》由《易》的「筮佔」功能轉變到《易》的「德義」層面上來,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轉向哲學,引發易學革命的第一人。
儘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較短暫,但是政績卓著。孔子倡導道德政治。孔子始終把人際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鄰裡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福祉、國家的太平擺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政治主張。
在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學校,在設壇辦學、教書育人方面遐邇聞名。孔子辦學是政治家辦學。他所選編設置的六種教材《詩》、《書》、《禮》、《樂》、《易》、《春秋》是為培養多方面人才服務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進行教學,取得了新的成就。更為可貴的是,孔子辦學主張「有教無類」,實行全民教育。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孔子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論。
當然,孔子傳承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他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具有很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①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釋義】 孔子說:「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②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釋義】孔子說:「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③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義】孔子說:「君子心胸開闊,神定氣安。小人則是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釋義】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義】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② 道,不同、不相為謀
【釋義】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釋義】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④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釋義】孔子說:「朋友有過失,要盡心盡力勸告他,並引導他向善。朋友要使不接受勸導就算了,不要再自討沒趣了。」
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釋義】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②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釋義】孔子說:「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
③ 子曰:「知(zhì)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
【釋義】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
④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釋義】孔子說:「不擔憂沒有官職地位,擔憂的是自己沒有能用以站得住腳的學問與本領。不擔憂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為值得別人知道的人。」
①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釋義】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
②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釋義】孔子說:「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實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③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釋義】孔子說:「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
④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釋義】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氣卻不可以改變。」
①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釋義】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②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釋義】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
③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釋義】孔子說:「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為恥辱。」
④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釋義】孔子說:「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內心反省自我的缺點。」
①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釋義】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②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釋義】孔子說:「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③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釋義】孔子說:「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釋義】孔子說:「對於學問和學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釋義】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釋義】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③ 子曰:「有教無類。」
【釋義】孔子說:「說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④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釋義】孔子說:「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①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釋義】孔子說:「如果富貴合乎道義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②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釋義】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為乞求苟全生命而損害仁德的,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實現仁道。」
③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釋義】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④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釋義】孔子說:「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那些富與貴就如同天上的浮雲。」
有人說,人就像蜘蛛一樣,生活在意義之網上。而往聖先賢就是為我們編織這意義之網的人,換言之,他們開啟了文明之門,引導著後人尋找生命的意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對於孔子,當景仰之、感恩之、效仿之!
來源:唐詩宋詞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