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碰壁」後,對教育產生怎樣的理解和主張?

2020-12-12 Anneychen8

1.孔子時期的春秋末期,各屬侯國群雄爭霸,因利益紛爭常年戰爭四起,晚年周遊列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

①晚年55歲都快退休的年紀了,「仁」、「禮」以政立德,春秋末年紛爭時代很不受重用,沒人聽其講課,於是乎孔子帶著學生去周遊列國。

②13年後榮歸故裡,其儒家思想對後輩影響甚遠,世界十大名人有孔子一席之地,後輩稱其為孔聖人。

③孔子原在魯國政府部門打工,輔佐魯國國君,因政治思想與君臣不合其矛盾問題提上日程,當時的國君貪歌戀舞腐敗不問國家大事,孔子感覺魯國沒有前途,辭職帶學生巡遊長達13年遊學路程。

孔子招生

2.孔子與學生出外遊學路途遙遠。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沒有貴賤國界之分。

①孔子從魯國出發,13年裡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大致路線就是今天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巡迴原路回故鄉,13年的艱辛路程已是耄耋老人。

②當時的地方是魯國的周邊,除了楚國是個大國之外,這些諸候國除楚國是大國外,其他都是小國,孔子帶學生巡遊就象現在開教育機構的組織者一樣,沒有現在的廣告可打,終究取得認可成績。

③孔子對學生的言傳身教,也有孔子的品牌在手也是萬事開頭難,雖然被冷落克服困難,因為當時的環境諸候國稱雄爭霸,孔子政治思想提出仁政觀念無人應答,甚至孔子和學生幾乎餓著沒飯吃,感覺很是可憐,為了國家強勝不惜身體和年齡,真是身老志堅帶領學生一路走來。

④孔子就是每天不斷的遊說,傳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名氣大漲,學生己遍布巡遊列國的途中增加著。

⑤來自周邊大國的學生加入,尤其是回顏、子共、冉求等,而這些人有的從了政,孔子的思想傳播有奇蹟,主張「有教無類」,就是教育沒有貴賤、沒有國界、只要有心學,都能入學學習。

孔子與學生

3.孔子對教育的理解主張就是,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

政治思想:「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教育思想——「學而優則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學而優則仕:學習有成後,尚有餘力可以從政。

有教無類:只要有學習意願的人都應該教育他,不應該分開類別。

因材施教:根據這個人的性格及特性給予相應的符合他的教育方法及知識教育思想,循循教導著,

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孔子創建的學校如同現在的教育機構,是非營利機構打破教育資源壟斷,讓更多的平民子弟獲得眾多教育資源得到深造機會,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在理論聯繫實際中提出教育學說。

⑤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把教育傳揚廣大,為後輩留下寶貴歷史資料。代代相傳,在中國教育資源中起到廣範應用。

孔子

相關焦點

  •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不投效周天子?
    孔子周遊列國,但沒有去周天子的地方,因為孔子是一個恪守禮制的人,他也絕不會違背禮制。 然而這種封建等級觀的沒落卻和尊崇禮制的孔子有很大關係。 隨著周天子權威的沒落,這種封建等級觀念也開始沒落。
  • 孔子周遊列國,因為理論不適用而損害當權者的利益而處處碰壁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1814字,閱讀約4分鐘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走遍天下,但無一例外都碰壁了。孔子之所以處處碰壁,弄得"如喪家之犬",是因為他的學術思想不可行,也損害了統治者的利益,更是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春秋末期的社會主要矛盾,而孔子提出了解決這一社會矛盾的辦法。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結構是以周公設計的"宗法制"為基礎的禮制社會。
  •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背後原因及過程令人心酸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為了推廣他的政治主張,帶著一批學生走訪了不少國家。因而也誕生了一個詞—周遊列國。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和地理範圍先說國家。他去的國家倒是不少,衛、曹、宋、鄭、陳、蔡、葉國。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討論孔子周遊列國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他此舉的原因和動機。孔子自年輕時就胸懷大志,關注天下大事,博學多識。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30歲時,齊景公與晏嬰到訪魯國,隨便召見了孔子,進行了交流。
  • 文化|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過的國家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孔子夫人亓官氏卒。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但回國後仍是被敬而不用。
  • 孔子價值:聖賢哲人孔子,為什麼年少不以為然,成人卻倍加推崇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辦私學,使平民子弟也能受到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
  • 從孔子和老子對道不同的理解,解析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內涵
    要想明白這句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明白這裡的道和死的意義。首先這個道絕不是道理的意思,死也不是死去的意思。理解道和死的意義,要從儒家學說說起,正確的解讀了這兩個關鍵字的意義,才能明白孔子這個名言的文化內涵。區分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孔子怎樣論述小康和大同
    陳民鎮一日,正擔任魯國司寇的孔子參加完一場祭典後,踱步到宮門外的高臺之上。孔子注視著遠方,連連嘆氣。學生子遊在一旁見了,便問:「夫子,您為何嘆氣呢?」孔子接著說:「現在就不同了,天下為家,天下成了某家族的天下。大家都只顧著自己的親人,都為自己牟利,權力靠世襲傳承。於是,欺詐與紛爭隨之出現,需要靠禮去約束人倫綱紀和社會秩序。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聖王,無不是依靠禮來治國的。這便是小康社會。」
  • 小雪,孔子要去周遊列國
    他是孔子,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孔子離開魯國要去周遊列國時的情景。公元前497年,孔子無奈又無限眷戀地離開故土魯國,開始了長達十三年如喪家之犬的顛沛流離。《論語·微子篇》18.4章:「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講述了孔子周遊列國的政治背景。意思是說:齊國人送來歌女,季桓子接受了,此後每日飲酒作樂,很長時間不理朝政。孔子於是離開了魯國。
  • 《孔子和他的時代》:還世人以真相,讓你認識真實的孔子
    我們需要一個真相,還孔子與本來的面目,讓人更客觀地認識歷史的孔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孔子為什麼在知天命的年齡棄官而無風起浪周遊列國?在周遊列國的路上發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影響後世千年的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形成?孔子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楚宏先生的《孔子和他的時代》回答了這些問題。任何人的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
  • 孔子以克己復禮的仁愛之心,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和尊敬
    孔子滿腹經綸卻四處碰壁。 孔子自幼就失去父親,所以對於母親很是孝順也對自己兄弟友愛,在孔子年歲尚淺時便早早的就步入社會,在生活打磨下孔子的意志堅定而且有立志成為為民謀福利的良臣。孔子一直非常想用做高官的方式來實行自己的對政治思想理念的核心看法,但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教育卻不適合那個年代。
  • 周遊列國十四年的孔子,為何「知天命不可為」而為之
    ——王瀟孔子周遊列國,欲施展人生抱負,在楚昭王召見欲重用的時候,途中受到陳、蔡國兩國阻撓,將其和弟子圍困在荒野之中。被困七天七夜,飢餓難耐中,不少弟子離開。孔子弟子:我的主張難道有什麼不對嗎?我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說:「夫子學識太淵博,沒有國家能容得下你,夫子可以稍微降低下標準嗎?」
  • 孔子周遊列國傳播思想竟然處處被拒絕,最慘的時候甚至不如乞丐?
    因為一場鬥雞比賽引發的軍事政變孔子中年時去拜訪老子得知,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學習知識禮儀,平民百姓只能做白丁,面對這種情況,老子一如既往地堅持他「無為而治」的思想,孔子理解但並不認同。孔子向國君提出的改革,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孔子本身,也遭到了來自貴族的報復,遭受讒言,招致國君的猜忌,孔子不得不開始了他周遊列國的腳步。周遊列國其實只是美化的表象說到孔子周遊列國,想必很多人都知曉。
  • 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避難,也是儒家文化的一次長徵
    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說是孔子主動走出去宣傳自己的思想,我認為孔子是為了保全自己和弟子的生命而被迫出走。《論語》第十四章憲問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 論語:孔子最無奈一句話,事業屢屢受挫,他把自己人生引向何方?
    這是孔子在迷茫之際發出的一句感慨:孔子說,誰能不經由屋子的門而走出去呢?可為什麼沒有人走這條道路呢?很顯然這是孔子周遊列國,事業屢屢受挫之後,內心深處的疑惑,這句話一方面顯示了他的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種篤定,還有淡淡地無奈。他認為這是一條必經之路,無人來走,實為不解。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其實,在孔子的眾多弟子中,最有成就、最有能力的還是要算子貢,偏偏這位徒弟,發揚了儒家學說,資助孔子周遊列國,為孔子送終,卻得到了「飯桶」的評價。子貢名叫端木賜,出自富裕之家,他投奔孔子時並不太服氣。也許是見多了風雲人物,他總覺得自己的老師只會紙上談兵。
  • 孔子周遊列國前為自己算了一卦,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孔子對於【怪力亂神】的現象非常反感,但他對於佔卜行為不僅不反感,反而很推崇,實際上,他是個名副其實的算卦高手。 公元前497年,55歲的孔子與弟子們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周遊列國。
  • 你要知道的「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和「子路問津」故事發生地在哪裡
    春秋晚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積極傳播儒家學說,爭取當權者的支持,以實踐自己「仁愛」和「德政」的治國思想。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國負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這天傍晚,孔子師徒走到這裡,就是找不到渡口。沒有渡口怎麼過河呢?正當孔子和他的弟子為過河犯愁之際,他們看到不遠處田野裡有兩位老人正在低頭鋤地。這兩位老人正是當時隱居在這裡的高士長沮和桀溺。於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隱士請教渡口的位置。
  • 孔子周遊列國,從55歲到68歲,這輩子吃了哪些苦?
    可孔子站在禮崩樂壞的時代大背景下,吃了那麼多的苦,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顯得那麼滄桑。在這些跌跌撞撞中,既然與時代格格不入,那就另闢道路吧,這反而讓他名留萬古,把實現自我的人生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那就是成為一名老師。苦盡甘來,孔老師被公認為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更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孔子見老子,回城後為何他三天不語?
    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個是道家學派的鼻祖。二人的思想,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依然在今天發揮著影響。在歷史上,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時代。孔子比老子年幼,因此他也不止一次拜訪老子,與他探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 春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為什麼大才卻往往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孔丘主張各諸侯國在治理國家方面要用德治,要舉賢才,同時還應該「正名」,也就是國君、大夫、百姓、父親、兒子都應該各守自己的本分,不得僭越,其實就是周禮的一部分,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禮的學說,仁的意思就是說做人要有道德觀念,要愛人。禮,就是要人重視內心的修養,並用它來約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