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時期的春秋末期,各屬侯國群雄爭霸,因利益紛爭常年戰爭四起,晚年周遊列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
①晚年55歲都快退休的年紀了,「仁」、「禮」以政立德,春秋末年紛爭時代很不受重用,沒人聽其講課,於是乎孔子帶著學生去周遊列國。
②13年後榮歸故裡,其儒家思想對後輩影響甚遠,世界十大名人有孔子一席之地,後輩稱其為孔聖人。
③孔子原在魯國政府部門打工,輔佐魯國國君,因政治思想與君臣不合其矛盾問題提上日程,當時的國君貪歌戀舞腐敗不問國家大事,孔子感覺魯國沒有前途,辭職帶學生巡遊長達13年遊學路程。
2.孔子與學生出外遊學路途遙遠。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沒有貴賤國界之分。
①孔子從魯國出發,13年裡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宋國、齊國、鄭國、晉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大致路線就是今天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羅山,巡迴原路回故鄉,13年的艱辛路程已是耄耋老人。
②當時的地方是魯國的周邊,除了楚國是個大國之外,這些諸候國除楚國是大國外,其他都是小國,孔子帶學生巡遊就象現在開教育機構的組織者一樣,沒有現在的廣告可打,終究取得認可成績。
③孔子對學生的言傳身教,也有孔子的品牌在手也是萬事開頭難,雖然被冷落克服困難,因為當時的環境諸候國稱雄爭霸,孔子政治思想提出仁政觀念無人應答,甚至孔子和學生幾乎餓著沒飯吃,感覺很是可憐,為了國家強勝不惜身體和年齡,真是身老志堅帶領學生一路走來。
④孔子就是每天不斷的遊說,傳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名氣大漲,學生己遍布巡遊列國的途中增加著。
⑤來自周邊大國的學生加入,尤其是回顏、子共、冉求等,而這些人有的從了政,孔子的思想傳播有奇蹟,主張「有教無類」,就是教育沒有貴賤、沒有國界、只要有心學,都能入學學習。
3.孔子對教育的理解主張就是,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
①政治思想:「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②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教育思想——「學而優則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③學而優則仕:學習有成後,尚有餘力可以從政。
有教無類:只要有學習意願的人都應該教育他,不應該分開類別。
因材施教:根據這個人的性格及特性給予相應的符合他的教育方法及知識教育思想,循循教導著,
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孔子創建的學校如同現在的教育機構,是非營利機構打破教育資源壟斷,讓更多的平民子弟獲得眾多教育資源得到深造機會,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在理論聯繫實際中提出教育學說。
⑤所以孔子周遊列國把教育傳揚廣大,為後輩留下寶貴歷史資料。代代相傳,在中國教育資源中起到廣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