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遊列國傳播思想竟然處處被拒絕,最慘的時候甚至不如乞丐?

2020-12-22 椰子圓圓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留下了無數瑰寶與傳承,也出現了許許多多個流芳千古的知名人物,其中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人更在思想學說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古代的他們一定不知道經過了幾千年的時間洗禮,他們的思想會流傳下來甚至越發的熠熠生輝,但是我們在瞻仰古代大儒的思想時,也不能忽略他所處的時代與真實經歷。

一檔紀錄片《中國》娓娓道來,關於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諸位大家,他們留下的理論與思想,滋養了無數中國人。

今天要說的這位大家,就是孔子,放到現在就是山東人,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孔子思想超前,而且行動力和號召力都非常強,忍耐力更是無人能出其二。

如果不是出生在周禮沒落的魯國,孔子可能會更加成功,政治生涯可能時間線會更長遠,弟子可能真的滿天下,也就可能不會有那場命中注定的劫難。

因為一場鬥雞比賽引發的軍事政變

孔子中年時去拜訪老子得知,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學習知識禮儀,平民百姓只能做白丁,面對這種情況,老子一如既往地堅持他「無為而治」的思想,孔子理解但並不認同。

所以之後的孔子開始開辦學院,自己做老師教學生,學生只要帶一點束脩就可以,平民百姓也終於可以接觸到周禮的感染與教導,而孔子所教授的正是後人所說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教導學生的地方叫做杏壇,一個充滿著詩意與希望的名字,這段教學時光,也是孔子一生中最舒服自在的時光,雖然已經古稀之年,但孔子並沒有因為年華老去而感到悲戚,反而有一種大展宏圖的感覺。

可是突然有一天,孔子因為一場可笑的鬥雞比賽而失去了對於君臣的信任與堅持。

兩位貴族因為互相在鬥雞比賽中作弊而起了爭執,其中一位向國君魯昭公狀告另一位,魯昭公恰好想藉此削弱被狀告人的勢力,但不曾想引起了對方的反抗,魯昭公竟因此成為了軍事政變中失敗的一方,遠走齊國,最後死在了流亡的路上。

魯國的政權也由此換位,百姓能做的只有服從,但是孔子卻痛心疾首,仰天長嘆。

而孔子看到了這樣的事情頓感對於君臣的失望,他一直堅信「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可是現在君不君,臣不臣,這樣的國家連最基本都禮儀都不懂,還何談昌盛呢?

孔子只好蟄伏在鄉野,看著學生們一個個步入政壇,大展拳腳,他的心中想必是既驕傲又哀嘆!

等到孔子步入政壇,大展抱負時,卻又遭受了很大的阻力,只要有改革就必定會有反對的力量,損害了誰的利益,誰就會持反對的聲音。

孔子向國君提出的改革,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孔子本身,也遭到了來自貴族的報復,遭受讒言,招致國君的猜忌,孔子不得不開始了他周遊列國的腳步。

周遊列國其實只是美化的表象

說到孔子周遊列國,想必很多人都知曉。

在我們的印象中,孔子是一個非常有哲學氣息的人,古稀之年仍舊老驥伏櫪,帶著諸多弟子周遊列國,傳播思想,力求改變社會風氣,使得「仁」的思想人人皆知,但其實,他的周遊列國只是美化後的說辭。

實際上的周遊列國,不過是為背井離鄉加了一個高大上的濾鏡,而且這種背井離鄉不是承載著遠大抱負去追夢的離鄉,而是被逼無奈,不得不遠走他鄉。

當然,即使境況堪憂,孔子也沒有因此改變心境,他依舊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想要擇明主而投,但是一連遭到了幾個國君的拒絕。

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很多時候都是在趕路,在尋找明君的路上,這一路,有被人嘲笑譏諷的時候,也有被打劫圍困的時候,可以說是顛沛流離的生活居多。

而有一次,孔子和弟子走失後,被關在城外,沒有實物也沒有住處,真正的喝西北風也不過如此。

等到弟子找到孔子時,才告訴孔子,有人跟他們描述,城外有一個人疲勞不堪,像喪家之犬一般。

孔子聽到後哈哈大笑,可不就是喪家之犬嗎?

背井離鄉,尋尋覓覓,想要實現心中的報復,但奈何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

這一路走來,說是周遊列國,確實沒有錯,但這裡的週遊可不是香車寶馬,珠簾翠幕,而是以天為被地為床,喝風飲露是常有的事,衣衫襤褸,像個乞丐更是不用多說。

但這也沒有阻攔孔子尋找明君宣揚「仁」的思想的腳步,而且無論饑飽,無論寒暖,孔子還是一如既往地與弟子們討論道理,或者教課。

一生中最悽慘的劫難

孔子周遊列國時很辛苦,但有一次的劫難堪稱人生之最。

當時楚國國君想要邀請孔子,而陳蔡兩國國君因為拒絕過孔子,但又怕楚國因此增強國力,所以他們開始阻攔孔子的腳步。

他們當然知道孔子的實力,也知道有了孔子堪稱如虎添翼,但秉持著不能得到就要毀滅的原則,陳蔡兩國派兵圍困孔子一行人。

孔子和弟子們都是文人,而楚國的救兵還沒有到,所以孔子一行人只能被困在野外,食物不足,加上心理壓力的作用下,弟子們一個一個的選擇離開孔子。

一天兩天過去了,三天四天過去了,魯國的救兵還是沒有到,等到最後一點食物被吃完時,孔子也開始問弟子,難道我的主張有什麼不對嗎?

這不僅僅是孔子問弟子的一個問題,也是對於自己的自問,或許還是問天下人的一個問題。

弟子們的回答不盡相同。

子路說,也許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別人不信任我們,也許是我們的智慧還不足,別人不肯放行。

但這句話一說出就遭到了孔子的反駁,伯夷叔齊的仁德不夠嗎,但是他們也餓死了,比幹的智慧不夠嗎,但是他也被紂王剖心了。

子貢則說,夫子的標準沒有國家可以容得下,所以夫子可以降低一些標準嗎?

同樣的遭到了孔子的反駁與批評。

顏回則說,我們沒有修好夫子之道,是我們的恥辱,我們修好了夫子之道卻不被接受,是當權者的恥辱。

這句話正好說到了孔子的心裡,他自認為自己的思想與道理並不是假大空,但卻不被國君所接受,他又有什麼錯呢?

當然,孔子之道用來治國安邦都是非常適合的,從他短短的從政生涯就可以看出效果,但適逢亂世,諸侯國都在搶奪土地與勢力,禮樂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但無論何時,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孔子之道正適合守天下,用來治國安邦。

雖然權利更迭是必然,一個國家的衰敗必然隨著一個國家的興起,但任何時候,孔子之道都有其亮眼的地方。

孔子一生中追尋的理想信念,看似遙不可及,但其實在追尋理想的路上,已然實現。

一個時代結束了,另外一個時代自然會到來,春秋時期,老子與孔子的學說與思想影響了其後的無數人,但在當時當世,卻給偉人本人留下了很多遺憾。

孔子的「儒學」,老子的道家思想,看似分派而立,實則殊途同歸,都是一個時代裡閃閃發光的人留下的瑰寶,值得後人傳承與保存。

你贊同老子的無為而治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呢?歡迎留言。

這裡是椰子圓圓,喜歡請關注。

(圖源網,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什麼要周遊列國?背後原因及過程令人心酸
    然而,孔子周遊列國花了十四年,可見時間是充裕的。有人會說孔子年齡大了,不堪遠行。然而,孔子在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開始周遊列國,當時55歲。旅程結束時,他68歲。這就導致孔子與「三桓」的矛盾惡化。鑑於孔子勞苦功高,魯定公讓他兼任丞相事務。於是孔子就放開手腳,準備大幹一場。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齊國給魯定公贈送了一批歌舞藝人。魯定公、執政季桓子等人非常喜歡,沉迷其中,竟然連續幾天不問政事。
  • 孔子周遊列國「碰壁」後,對教育產生怎樣的理解和主張?
    1.孔子時期的春秋末期,各屬侯國群雄爭霸,因利益紛爭常年戰爭四起,晚年周遊列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他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子貢出資為孔子周遊列國,養老送終,為何還被孔子稱為「飯桶」
    在孔子心目中,最得意的學生無疑是顏回。他出自寒門,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受到孔子最多的稱讚,後世也將其列為復聖。然而,細想起來,顏回的生命太過短暫,僅僅29歲就去世了,沒有建功立業,也沒有著書立說,甚至沒有突出的事跡流傳。
  • 你要知道的「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和「子路問津」故事發生地在哪裡
    春秋晚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積極傳播儒家學說,爭取當權者的支持,以實踐自己「仁愛」和「德政」的治國思想。公元前489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國負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這天傍晚,孔子師徒走到這裡,就是找不到渡口。沒有渡口怎麼過河呢?正當孔子和他的弟子為過河犯愁之際,他們看到不遠處田野裡有兩位老人正在低頭鋤地。這兩位老人正是當時隱居在這裡的高士長沮和桀溺。於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隱士請教渡口的位置。
  • 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了避難,也是儒家文化的一次長徵
    孔子周遊列國的原因是什麼?有人說是孔子主動走出去宣傳自己的思想,我認為孔子是為了保全自己和弟子的生命而被迫出走。《論語》第十四章憲問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的時候,日本人在忙什麼?草裙豹紋的神話時代
    歷史上最輝煌的羅馬帝國和大漢王朝處於同一時代;耶穌和漢光武帝劉秀的生日只相差20天;達文西在畫雞蛋的時候,唐伯虎在畫山水美人;1799年,乾隆和華盛頓病逝,而拿破崙剛開啟自己的皇帝生涯。在世界還沒有邁入全球化進程之前,不只是東西方,甚至那些「咫尺之遙」國家之間,歷史都可能沒有任何的交集。
  • 文化|孔子周遊列國時到過的國家
    孔子「周遊列國 」,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歷史文化故事。但你是否知道,孔子與弟子們歷時十四載周遊列國,飽嘗艱辛,他們究竟到過哪些地方,又看到了什麼?
  • 小雪,孔子要去周遊列國
    他是孔子,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孔子離開魯國要去周遊列國時的情景。公元前497年,孔子無奈又無限眷戀地離開故土魯國,開始了長達十三年如喪家之犬的顛沛流離。《論語·微子篇》18.4章:「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講述了孔子周遊列國的政治背景。意思是說:齊國人送來歌女,季桓子接受了,此後每日飲酒作樂,很長時間不理朝政。孔子於是離開了魯國。
  •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不投效周天子?
    禮制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而禮制就源於西周的封建制度。 孔子周遊列國,但沒有去周天子的地方,因為孔子是一個恪守禮制的人,他也絕不會違背禮制。 然而這種封建等級觀的沒落卻和尊崇禮制的孔子有很大關係。 隨著周天子權威的沒落,這種封建等級觀念也開始沒落。
  • 孔子周遊列國,因為理論不適用而損害當權者的利益而處處碰壁
    孔子之所以處處碰壁,弄得"如喪家之犬",是因為他的學術思想不可行,也損害了統治者的利益,更是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春秋末期的社會主要矛盾,而孔子提出了解決這一社會矛盾的辦法。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結構是以周公設計的"宗法制"為基礎的禮制社會。
  • 周遊列國十四年的孔子,為何「知天命不可為」而為之
    ——王瀟孔子周遊列國,欲施展人生抱負,在楚昭王召見欲重用的時候,途中受到陳、蔡國兩國阻撓,將其和弟子圍困在荒野之中。被困七天七夜,飢餓難耐中,不少弟子離開。孔子弟子:我的主張難道有什麼不對嗎?我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說:「夫子學識太淵博,沒有國家能容得下你,夫子可以稍微降低下標準嗎?」
  • 孔子為什麼被稱為至聖先師?
    孔子是我國的聖人,他為什麼被稱為聖人,他的什麼地方最值得我們學習。孔子一生很坎坷,他屢次遭受打壓,排擠,卻從未退縮,他為了當初的理想,砥礪前行。他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帶領弟子周遊列國,雖然到處受阻,但仍不放棄。
  • 1個乞丐的故事啟示:家長要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並非眼見為實
    聽了鄰居的話,店主震驚不已,抬頭看了看頭上的攝像頭,轉身進入店裡調取了監控,發現乞丐每天都幫自己看店,趕走了那些滋事的人。有一次,乞丐照常來到店主門口準備休息,看見2個小偷正在打算撬門偷盜,乞丐大聲呵斥,小偷對乞丐拳打較低,而當乞丐奮力反抗時,小偷怕事情敗落,掏出刀子對準乞丐扎了下去。
  • 滑縣民間故事:孔子也有被難住的時候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一生成就主要有: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傳播仁義禮智信,開創儒家學派,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被後世尊為孔聖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這樣的高人也有尷尬的時候。
  • 論語:孔子最無奈一句話,事業屢屢受挫,他把自己人生引向何方?
    這是孔子在迷茫之際發出的一句感慨:孔子說,誰能不經由屋子的門而走出去呢?可為什麼沒有人走這條道路呢?很顯然這是孔子周遊列國,事業屢屢受挫之後,內心深處的疑惑,這句話一方面顯示了他的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種篤定,還有淡淡地無奈。他認為這是一條必經之路,無人來走,實為不解。
  • 孔子在漯河盤桓七年,思想是如何迷茫糾結,又是如何涅磐重生的?
    孔子十五就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了五十歲,順天知命,這幾十年,雖然也曾到周朝向老子學過禮,到齊國聽過美妙的韶樂,受到過齊景公的欣賞重視,做過幾次地方小吏,但他的人生,還沒有真正奏響華麗的樂章,他的抱負才華,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施展,縱然他如此的忠君知禮,卻只能在收徒授館中磨礪自己的志向,傳播自己的思想主張。
  • 孔子的母親,為何不願告訴孔子他的親生父親是誰?她有何苦衷?
    公元前533年的時候,孔子也娶妻了。公元前532年,孔子的兒子出生了。也許是這個孩子給孔子帶來了好運吧,他也當上了委吏。雖然這只是一個管理倉庫的很小的官職,但是對於孔子來說,卻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畢竟全家人都不用再為生活太過擔憂了。公元前525年的時候,孔子開始創辦學校。其實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很多思想上的解放的特點和表現。
  • 周遊列國,孔丘為什麼選擇了蘧伯玉(一)
    孔子,字仲尼,魯國陬邑人。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在魯國早年管理過倉庫和看管過牛羊,曾在魯國任大司寇,並代理過宰相之職。由於魯定公沉湎於女色,終日花天酒地,荒廢朝政,孔子感到自己無回天之力,他的政治主張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在魯國無法實現,因此,棄官不做,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一邊講學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一邊尋找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 孔子有三千弟子,他最喜歡哪個學生
    孔子提倡素質教育,他不但重視學生的知識儲備,還格外看重學生的品德。通過這個小細節,可以猜測出孔子應該喜歡學習認真且品德高尚的學生。那麼孔門弟子中誰最符合這個標準呢?
  • 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孔子就給出了答案
    在這樣動蕩的政治環境下,很多仁人志士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百家爭鳴,有對國家政權統治的抨擊,有對當前政局的看法,有對理想社會的構建和嚮往。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他高舉王道的大旗,呼籲大家克己復禮,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結束動亂,讓天下重歸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