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留下了無數瑰寶與傳承,也出現了許許多多個流芳千古的知名人物,其中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人更在思想學說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古代的他們一定不知道經過了幾千年的時間洗禮,他們的思想會流傳下來甚至越發的熠熠生輝,但是我們在瞻仰古代大儒的思想時,也不能忽略他所處的時代與真實經歷。
一檔紀錄片《中國》娓娓道來,關於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諸位大家,他們留下的理論與思想,滋養了無數中國人。
今天要說的這位大家,就是孔子,放到現在就是山東人,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孔子思想超前,而且行動力和號召力都非常強,忍耐力更是無人能出其二。
如果不是出生在周禮沒落的魯國,孔子可能會更加成功,政治生涯可能時間線會更長遠,弟子可能真的滿天下,也就可能不會有那場命中注定的劫難。
因為一場鬥雞比賽引發的軍事政變
孔子中年時去拜訪老子得知,只有王公貴族才可以學習知識禮儀,平民百姓只能做白丁,面對這種情況,老子一如既往地堅持他「無為而治」的思想,孔子理解但並不認同。
所以之後的孔子開始開辦學院,自己做老師教學生,學生只要帶一點束脩就可以,平民百姓也終於可以接觸到周禮的感染與教導,而孔子所教授的正是後人所說的「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孔子教導學生的地方叫做杏壇,一個充滿著詩意與希望的名字,這段教學時光,也是孔子一生中最舒服自在的時光,雖然已經古稀之年,但孔子並沒有因為年華老去而感到悲戚,反而有一種大展宏圖的感覺。
可是突然有一天,孔子因為一場可笑的鬥雞比賽而失去了對於君臣的信任與堅持。
兩位貴族因為互相在鬥雞比賽中作弊而起了爭執,其中一位向國君魯昭公狀告另一位,魯昭公恰好想藉此削弱被狀告人的勢力,但不曾想引起了對方的反抗,魯昭公竟因此成為了軍事政變中失敗的一方,遠走齊國,最後死在了流亡的路上。
魯國的政權也由此換位,百姓能做的只有服從,但是孔子卻痛心疾首,仰天長嘆。
而孔子看到了這樣的事情頓感對於君臣的失望,他一直堅信「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可是現在君不君,臣不臣,這樣的國家連最基本都禮儀都不懂,還何談昌盛呢?
孔子只好蟄伏在鄉野,看著學生們一個個步入政壇,大展拳腳,他的心中想必是既驕傲又哀嘆!
等到孔子步入政壇,大展抱負時,卻又遭受了很大的阻力,只要有改革就必定會有反對的力量,損害了誰的利益,誰就會持反對的聲音。
孔子向國君提出的改革,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孔子本身,也遭到了來自貴族的報復,遭受讒言,招致國君的猜忌,孔子不得不開始了他周遊列國的腳步。
周遊列國其實只是美化的表象
說到孔子周遊列國,想必很多人都知曉。
在我們的印象中,孔子是一個非常有哲學氣息的人,古稀之年仍舊老驥伏櫪,帶著諸多弟子周遊列國,傳播思想,力求改變社會風氣,使得「仁」的思想人人皆知,但其實,他的周遊列國只是美化後的說辭。
實際上的周遊列國,不過是為背井離鄉加了一個高大上的濾鏡,而且這種背井離鄉不是承載著遠大抱負去追夢的離鄉,而是被逼無奈,不得不遠走他鄉。
當然,即使境況堪憂,孔子也沒有因此改變心境,他依舊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想要擇明主而投,但是一連遭到了幾個國君的拒絕。
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很多時候都是在趕路,在尋找明君的路上,這一路,有被人嘲笑譏諷的時候,也有被打劫圍困的時候,可以說是顛沛流離的生活居多。
而有一次,孔子和弟子走失後,被關在城外,沒有實物也沒有住處,真正的喝西北風也不過如此。
等到弟子找到孔子時,才告訴孔子,有人跟他們描述,城外有一個人疲勞不堪,像喪家之犬一般。
孔子聽到後哈哈大笑,可不就是喪家之犬嗎?
背井離鄉,尋尋覓覓,想要實現心中的報復,但奈何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
這一路走來,說是周遊列國,確實沒有錯,但這裡的週遊可不是香車寶馬,珠簾翠幕,而是以天為被地為床,喝風飲露是常有的事,衣衫襤褸,像個乞丐更是不用多說。
但這也沒有阻攔孔子尋找明君宣揚「仁」的思想的腳步,而且無論饑飽,無論寒暖,孔子還是一如既往地與弟子們討論道理,或者教課。
一生中最悽慘的劫難
孔子周遊列國時很辛苦,但有一次的劫難堪稱人生之最。
當時楚國國君想要邀請孔子,而陳蔡兩國國君因為拒絕過孔子,但又怕楚國因此增強國力,所以他們開始阻攔孔子的腳步。
他們當然知道孔子的實力,也知道有了孔子堪稱如虎添翼,但秉持著不能得到就要毀滅的原則,陳蔡兩國派兵圍困孔子一行人。
孔子和弟子們都是文人,而楚國的救兵還沒有到,所以孔子一行人只能被困在野外,食物不足,加上心理壓力的作用下,弟子們一個一個的選擇離開孔子。
一天兩天過去了,三天四天過去了,魯國的救兵還是沒有到,等到最後一點食物被吃完時,孔子也開始問弟子,難道我的主張有什麼不對嗎?
這不僅僅是孔子問弟子的一個問題,也是對於自己的自問,或許還是問天下人的一個問題。
弟子們的回答不盡相同。
子路說,也許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別人不信任我們,也許是我們的智慧還不足,別人不肯放行。
但這句話一說出就遭到了孔子的反駁,伯夷叔齊的仁德不夠嗎,但是他們也餓死了,比幹的智慧不夠嗎,但是他也被紂王剖心了。
子貢則說,夫子的標準沒有國家可以容得下,所以夫子可以降低一些標準嗎?
同樣的遭到了孔子的反駁與批評。
顏回則說,我們沒有修好夫子之道,是我們的恥辱,我們修好了夫子之道卻不被接受,是當權者的恥辱。
這句話正好說到了孔子的心裡,他自認為自己的思想與道理並不是假大空,但卻不被國君所接受,他又有什麼錯呢?
當然,孔子之道用來治國安邦都是非常適合的,從他短短的從政生涯就可以看出效果,但適逢亂世,諸侯國都在搶奪土地與勢力,禮樂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但無論何時,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孔子之道正適合守天下,用來治國安邦。
雖然權利更迭是必然,一個國家的衰敗必然隨著一個國家的興起,但任何時候,孔子之道都有其亮眼的地方。
孔子一生中追尋的理想信念,看似遙不可及,但其實在追尋理想的路上,已然實現。
一個時代結束了,另外一個時代自然會到來,春秋時期,老子與孔子的學說與思想影響了其後的無數人,但在當時當世,卻給偉人本人留下了很多遺憾。
孔子的「儒學」,老子的道家思想,看似分派而立,實則殊途同歸,都是一個時代裡閃閃發光的人留下的瑰寶,值得後人傳承與保存。
你贊同老子的無為而治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呢?歡迎留言。
這裡是椰子圓圓,喜歡請關注。
(圖源網,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