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觀眾們的心目中一直像個大家長照顧著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引導著學生們用仁愛之心修行自身的德行並影響社會的禮樂風氣。孔子不僅對自己的學生嚴格要求,對自己的孩子同樣是嚴加管教並沒有半點私心,更為難得是孔子克己復禮的自我要求。
孔子滿腹經綸卻四處碰壁。
孔子自幼就失去父親,所以對於母親很是孝順也對自己兄弟友愛,在孔子年歲尚淺時便早早的就步入社會,在生活打磨下孔子的意志堅定而且有立志成為為民謀福利的良臣。孔子一直非常想用做高官的方式來實行自己的對政治思想理念的核心看法,但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教育卻不適合那個年代。
春秋時期霸道盛行,有志者都滿懷獨霸天下的雄心壯志,基本無暇顧及禮樂制度的實行。孔子就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四處碰壁。主要是因為很多君主看到儒家思想不適用於集中權威力量,雖然儒家思想適合改變社會不良風氣,可惜的是在亂世之時,各路諸侯和君主都忙著救世安邦,而且百姓也因為政局的不穩定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根本無暇顧及太多的禮教。最為重要的是在當權者眼中大部分人認為孔子的周禮並沒有什麼特別尋常之處,所以他們沒有深入的去思考孔子思想的可行性。
孔子認為仁愛之心,才是救國良策。
孔子的晚年非常的遺憾,孔子認為自己的思維理念沒有被世人所受用。孔子在世前想藉由在職中官位的權勢力量推行自己的主張卻也沒能得到如願。而且隨著孔子日益老成,大部分的君主最為渴望的是向孔子討要學生來參與朝政,而很少人會想著動用已經年紀大了的孔子。不過孔子的學生卻很為孔子爭氣,他們不僅在朝為官影響當權派和執政者,而且下朝後常常回來和孔子一起探討國家的政治動向,向孔子請教事務。
孔子雖然自己在官場上數次失意,但孔子通過教育學生影響他人也是間接性地參與到政治,也是影響到政治的一種方法。孔子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影響他人,並能讓大眾的思維禮教得到提升甚至可以影響大家認同儒家思想成為骨子裡認同的一種觀念,而不是將禮教思想分門別類。孔子認為只有仁愛之心才能救世,世界充滿愛了,才能讓世界更為和諧的發展。
孔子認為要用思維去變通事物,才能學以致用。
孔子認為學習應該學會了再學以致用,而不是光靠死記硬背。我們應該把我們所學習的信息分析加以合理的運用到自己的思維上想著做出對世界有用的貢獻。孔子認為學而有用就應該用思維去變通事物,而不是讓知識成為一種認知意識上的束縛。孔子認為「知人」是為了更好的用人。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通過事實的論斷尋找多方面的可行性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勇往直前,不考慮任何的後果,這樣的人不值得跟隨。
結語:
孔子是模範教師,他克己復禮的同時引導世人仁愛,提倡禮教治國,引導大家文學可以修養自己的人品也可以讓有志之士入仕從政,發揮自己才識。孔子用他的仁愛之心教育出了許多影響大眾的志士,也讓儒家思想的傳播成為了華夏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部分。儒家的仁愛之心,讓我們的有志者常常在國難當頭時敢為人者先,讓我們在仁愛的世界裡寬以待人,共創盛世繁榮。
本篇由小編執筆所書,
原文盜版者必究其責。
在下:「紅塵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