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克己復禮的仁愛之心,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和尊敬

2020-12-14 騰訊網

孔子在觀眾們的心目中一直像個大家長照顧著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引導著學生們用仁愛之心修行自身的德行並影響社會的禮樂風氣。孔子不僅對自己的學生嚴格要求,對自己的孩子同樣是嚴加管教並沒有半點私心,更為難得是孔子克己復禮的自我要求。

孔子滿腹經綸卻四處碰壁。

孔子自幼就失去父親,所以對於母親很是孝順也對自己兄弟友愛,在孔子年歲尚淺時便早早的就步入社會,在生活打磨下孔子的意志堅定而且有立志成為為民謀福利的良臣。孔子一直非常想用做高官的方式來實行自己的對政治思想理念的核心看法,但是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教育卻不適合那個年代。

春秋時期霸道盛行,有志者都滿懷獨霸天下的雄心壯志,基本無暇顧及禮樂制度的實行。孔子就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四處碰壁。主要是因為很多君主看到儒家思想不適用於集中權威力量,雖然儒家思想適合改變社會不良風氣,可惜的是在亂世之時,各路諸侯和君主都忙著救世安邦,而且百姓也因為政局的不穩定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根本無暇顧及太多的禮教。最為重要的是在當權者眼中大部分人認為孔子的周禮並沒有什麼特別尋常之處,所以他們沒有深入的去思考孔子思想的可行性。

孔子認為仁愛之心,才是救國良策。

孔子的晚年非常的遺憾,孔子認為自己的思維理念沒有被世人所受用。孔子在世前想藉由在職中官位的權勢力量推行自己的主張卻也沒能得到如願。而且隨著孔子日益老成,大部分的君主最為渴望的是向孔子討要學生來參與朝政,而很少人會想著動用已經年紀大了的孔子。不過孔子的學生卻很為孔子爭氣,他們不僅在朝為官影響當權派和執政者,而且下朝後常常回來和孔子一起探討國家的政治動向,向孔子請教事務。

孔子雖然自己在官場上數次失意,但孔子通過教育學生影響他人也是間接性地參與到政治,也是影響到政治的一種方法。孔子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影響他人,並能讓大眾的思維禮教得到提升甚至可以影響大家認同儒家思想成為骨子裡認同的一種觀念,而不是將禮教思想分門別類。孔子認為只有仁愛之心才能救世,世界充滿愛了,才能讓世界更為和諧的發展。

孔子認為要用思維去變通事物,才能學以致用。

孔子認為學習應該學會了再學以致用,而不是光靠死記硬背。我們應該把我們所學習的信息分析加以合理的運用到自己的思維上想著做出對世界有用的貢獻。孔子認為學而有用就應該用思維去變通事物,而不是讓知識成為一種認知意識上的束縛。孔子認為「知人」是為了更好的用人。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通過事實的論斷尋找多方面的可行性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勇往直前,不考慮任何的後果,這樣的人不值得跟隨。

結語:

孔子是模範教師,他克己復禮的同時引導世人仁愛,提倡禮教治國,引導大家文學可以修養自己的人品也可以讓有志之士入仕從政,發揮自己才識。孔子用他的仁愛之心教育出了許多影響大眾的志士,也讓儒家思想的傳播成為了華夏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部分。儒家的仁愛之心,讓我們的有志者常常在國難當頭時敢為人者先,讓我們在仁愛的世界裡寬以待人,共創盛世繁榮。

本篇由小編執筆所書,

原文盜版者必究其責。

在下:「紅塵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相關焦點

  • 略說孔子07 何以「克己復禮」
    ——《禮記·禮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這六位君子,沒有一個不是把禮當作法寶,用禮來表彰正義,考察誠信,指明過錯,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規可循。如有不按禮辦事的,當官的要被撤職,民眾都把他看作禍害。這就是小康。
  • 講仁愛與施仁政
    孔子強調,這種仁愛「必由親始」。家庭中的親愛,是人最早形成的愛心。孔子弟子有若即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作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後來儒家也以親親敬長解釋「仁」的基本含義。「仁者,愛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緣的親情之愛,離開了親情之愛,「愛人」就成為無根之萍,無源之水。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蘧伯玉是我們衛國的賢人,對朝廷尊敬有加,為人仁愛而智慧。他一定不會因為是在夜裡就不遵禮節,駕車奔馳而過。因此這一定是他了。」一個真正的仁人,不僅在眾人面前表現得謹小慎微,即使在無人獨處之時,也會做到良知上的安然,正如《菜根譚》裡所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陸機《猛虎行》中有「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
  • 孔子的仁愛:天下本非一家,只因仁的存在而生出無遠弗屆的愛
    根據這樣的分析,仁愛作為人類的情感,是一種血緣之愛,同時也是一種自然之愛。作為如此,仁愛就不是一種無差別的愛,而是一種有差別的愛。一種無差別的愛否定人對於自身親人的愛的優先性。這在於,愛自己的親人雖然是自然的,但很可能是自私的和非正義的。與此不同,無差別的愛主張愛一切人,並且將愛建立在正義的原則上。但這種無差別的愛只是一種理想的愛,而非現實的愛。
  • 佛家無是非,儒家分是非,道家和是非!克己復禮不等同於滅人慾!
    顏淵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顏回問孔子什麼是仁?關於仁的定義是沒有的 ,在《論語》中我們能看到每個不同的弟子問什麼是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這次孔子答覆是:「自律、自製,恢復人本性中好的一面就是仁。一天能做到自律、自製、善良,天下就能歸於仁愛了。能不能為仁取決於自己的選擇,他人又怎麼能決定你的選擇呢?」 我們讀書,要通過語意,要透過語意,要透過語文內涵的意義,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諦,這才叫學問。
  • 「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
    對於「克己復禮」,傳統和眾認的解釋是要約束和克制自己的私慾,從而使各自的言行合乎禮的規範。這種解釋看似順理成章,無可非議,實則大錯特錯,歪曲經典。這種解釋之所以被公認,大概是受了朱熹解釋的影響,因為朱熹在傳統文化領域地位很高,所以他的解釋幾乎沒有人質疑過。
  • 「克己復禮」,到底是什麼意思?孔子為什麼必須這樣做
    大家都知道,孔子活著的時候,並不是什麼聖人,當時孔子的儒家學說並不是主流意識形態,這一點跟後朝以「外儒內道」的治國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儒家學說真正的開始被應用到治國,是從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家」開始的,這時候離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已經過去四五百年了。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
  • 孔子所說的「仁愛」的根本是什麼?這篇文章說清了
    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一位「至聖先師」,他所說的言語被後世奉為真理。孔子在治國上主張禮,在修身上主張仁,仁愛是孔子的處世法則,那他說的仁愛到底是什麼?在今天有什麼借鑑意義嗎?關於孔子的仁愛說,孔子的弟子之一有子有比較精闢的理解。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有子是何許人也。有子叫有若,字子有,魯國人,主張治理國家要「無為而治」。從上面的介紹看,他和老師孔子是老鄉,治國方法上看,與老子的治國主張相同。
  •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道儒在《中國》紀錄片《中國》之前,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將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以及論道描述得如此生動傳神。該片目前正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第一季,受到了廣大關注和一致好評。紀錄片第一集從周王朝末期開始講起,這個時期也是中國道家和儒家思想開始的年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 什麼是「克己復禮」?
    據說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卓出的有七十多人。孔門弟子按其各自擅長的領域被分為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又按照進門先後被分為先進和後進。從《論語》中的相關記載來看,在孔子早年的先進弟子中,顏淵、子貢和子路經常向孔子請教學問。
  • 什麼是克己復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克己復禮」是孔子試圖恢復周王朝穩定社會秩序的核心主張,並逐漸成為了社會規範,在中國古代大一統時期發揮了顯著作用。禮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當今社會依然存在的禮的根基,使我們能夠借鑑「克己復禮」,發揮其粘合劑作用,為解決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道德關係的建構,及社會關係的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幫助。
  • 如何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清華大學教授吳宓曾經說過:「(孔子)確認人性為二元(善惡、理欲)…以孝為諸種德行之本,而以克己復禮、行忠孝、守中庸為實道德之方法。」有人曾經問他對克己復禮的看法,他說:「『克己復禮』是很高的道德標準!」
  • 厚德載物,君子要存仁愛之心,寬厚待人
    《論語》有云:「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衰,吾何以觀之故?」儒家提倡寬厚清人,而孔子的這句話正是表現了這個觀點。這句話的意思是:身處上層的人們需要懂得寬厚仁愛,遵從禮節,以虔誠恭敬為做事的根本;奔赴喪事,需要以悲痛哀悼為本。實際上,一個人無論身處什麼階層,都需要做到寬厚。
  • 仁民愛物 止於至善——談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
    古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古人認為上天造就萬物並賦予其美好的德性,為其制定了法則,生成萬物一片仁慈之心。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仁愛精神,要求人們替他人著想,幫助他人,珍愛生命,與天地萬物諧和共處。以下為傳統文化中表現仁的一些具體說法和例子:仁愛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提出仁者能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成就君子人格。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提起聖人,人們可能會肅然而有敬畏之感。因為在人們心目中。聖人是品德極高而又無事不通的人,仰之彌高。聖人也是有一顆平常心,聖人也是很容易親近的平常人。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 為什麼孔子的雕像,都把雙手交叉在胸前?懂了它才能真正認識孔子
    孔子,這位逝世於公元前479年的思想家,卻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兩千五百多年,他在古代被尊為「天縱之聖」和「天之木鐸」,他被後世統治者奉為「至聖先師」與「萬世師表」,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 關於仁愛的10句名言警句,真正的人生指南!
    關於仁愛的10句名言警句,真正的人生指南。1. 人而不仁,則道義息。——胡宏《鬍子知言·修身》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那麼道義也就無從談起。他強調修德和遵循道義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2. 仁為萬善本,貪是諸惡根。
  • 莊子相濡以沫是反對孔子仁愛?讀了後面7個字,才發現內涵很深刻
    要理解孔子的「仁愛」,通俗來說,如果一件事情自己不願意幹,覺得比較辛苦,就不要因為辛苦把活兒讓別人幹,這種情況,體現在為人處世上,就是一種心懷「仁愛」之將心比心的高尚素養。所以,莊子的「相濡以沫」並非和孔子之「仁愛」屬於相反的對立面,不僅不是對立面,而且屬於遞進關係。要做到莊子的「相濡以沫」,首先必須具備孔子之「將心比心」的仁愛素養,當人心懷「仁愛」以後,還需要「靈活」,理解每個人的立場不一樣,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繼而以「愛」的名義,對他人造成了束縛。
  • 《孔子和他的時代》:還世人以真相,讓你認識真實的孔子
    孔子生活在禮壞樂崩天下大亂的春秋時代,「克己復禮」是他人生的目標。西周建立以後,大規模分封諸侯,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有很強的獨立性,但對周天子負有進貢和朝覲的義務。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各諸侯國要聽命於周天子,就是所謂的「禮樂徵伐自天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