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相濡以沫是反對孔子仁愛?讀了後面7個字,才發現內涵很深刻

2021-01-16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仁愛」思想,更多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心,而莊子的「相濡以沫」並非是在反對儒家之仁愛,而是在反對「以愛為名義」的「束縛」。

其實這樣比起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仁愛思想,相對來說,對於人與人交往的「愛」比較直接,屬直接反對人在物慾上「利己排他」的私慾。要理解孔子的「仁愛」,通俗來說,如果一件事情自己不願意幹,覺得比較辛苦,就不要因為辛苦把活兒讓別人幹,這種情況,體現在為人處世上,就是一種心懷「仁愛」之將心比心的高尚素養。

而莊子的「相濡以沫」後面還有7個字,即「不如相忘於江湖」,讀懂這7個字,再結合孔子仁愛思想,我們不難看出,莊子不僅考慮到了孔子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同時,他也考慮到,每個人身份背景經歷等等不一樣,同一件事、同一種舉動,對於兩個立場不同的人來說,可能更傾向於「於你是蜜糖,於我是砒霜」的結果。

所以,莊子的「相濡以沫」並非和孔子之「仁愛」屬於相反的對立面,不僅不是對立面,而且屬於遞進關係。要做到莊子的「相濡以沫」,首先必須具備孔子之「將心比心」的仁愛素養,當人心懷「仁愛」以後,還需要「靈活」,理解每個人的立場不一樣,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繼而以「愛」的名義,對他人造成了束縛。因此,從這種角度來說,莊子的「相濡以沫」其實是在孔子之「仁愛」思想上,更多了一層「角度轉換」的體貼與客觀。

1、儒家孔子的「仁愛」與將心比心

縱觀孔子思想,孔子本人對宇宙人生以及社會現象等等的相關思考,大抵是圍繞著「仁」這個字展開的,研究中哲的朋友應該也是知道,孔子的哲學思想被稱為「仁學」。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裡面,「仁」在社會交往中,不僅是倫理法則,它同時代表一種高尚人格。那麼什麼是「仁」呢?我們可以在《論語》中找到一些相關議論。

比如《論語》記錄著樊遲與孔子的這樣一段對話: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也就是說,孔子心中的「仁」,更多表現為「愛人」。

那麼如何「行仁」呢?孔子是這麼說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行仁之方也。」

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心中懷「仁」者,會以自己為譬喻去理解他人,以將心比心的姿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我們從人類社會中人與人相處的視角,去考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仁愛思想,我們可以認為,儒家孔子「仁愛」思想更多是在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心。

2、如何避免「致命的愛」?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行文風格,其實多少也受到了老子的影響。也就是說,老莊的文字,許多時候確實透露著些「正言若反」的意味。

所以,我們理解莊子的思想,切忌從字面意義簡單理解。就以「仁」為例子,理解老莊的所議論的「仁愛」,絕對不能狹隘理解為老莊是反對儒家的「仁」,比如老子提到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不是說要世人不講求「仁愛」,而是老子在表明「天無偏私,泛愛萬物」,即天因為無私,所以不會對誰「偏愛」,繼而沒有「愛」與「不愛」的區別,因此天地在老子眼中,才是「不仁」的。

帶著這種不以字面意義理解老莊思想的客觀,我們再來理解一下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思想。

首先,我們來看看《莊子》一書中關於「相濡以沫」議論的原文: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這段議論十分經典,若是讀懂,會有撥開雲霧見天明的豁然開朗,值得大家好好體味,這亦是老莊的魅力所在。

莊子這句話是這麼個意思,他說,泉水乾涸了,兩條魚在陸地上用各自的口水來溼潤對方的身體(以此苟活),與其這樣,還不如兩兩相忘,在江湖中暢遊。

從「愛」的角度來理解莊子的「相濡以沫」,其實莊子的思想,確實比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見且直接的「愛」高一個層次。

現實生活中,我們對「愛」的理解相對直觀,更多是類似以個人感受為出發點,因為自己會難受,所以杜絕別人去做這件事,免得別人也難受,這種愛很直接。但是這種「愛」有時候也很「致命」,而莊子就看到了這種「致命」。

為何「愛」也會有致命一說?當人因為「愛」而讓彼此被束縛在「不適合而又相互消耗」的位置時,這時,雙方都因為對方的「愛意」而痛苦,這種時候,愛屬於「致命」的。

就像莊子寓言裡面的這兩條魚,這兩條魚無疑是「相愛」的,為了保持對方的「生命」,他們在乾涸的土地上互相守著對方,雖然奄奄一息,但也互相用體內不多的水分(唾沫)「浸潤」對方,延續對方生命。這無疑有「舍己」的感情傾向,而兩條魚之所以會在這乾涸的岸上「相濡以沫」,亦無疑是因為「愛」對方,不願離開對方。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對於岸上這兩條「相濡以沫」的魚兒來說,因為對對方的牽掛,因為心中的「仁愛」,所以無法拋下對方不管,反而還以近乎捨己為人的姿態貢獻自己的水分,以此浸潤對方。

但是,莊子更高明,他從這種感人至深的「相濡與沫」之愛中抽身,直接反思造成「相濡與沫」的原因。於是他指出,如果愛意束縛對方,明明兩個人都是全心為了對方,但卻弄得對方都很難受,都被束縛,那麼還不如一開始就沒有這束縛之愛,兩條魚兒都快活在江河中暢遊。暢遊在江湖的魚兒,雖然兩不相識,但卻沒有「相濡與沫」的悲哀與艱難。

也就是說,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並非反對仁愛,而是在警告我們,「愛」也可能「致命」,當愛成為束縛的時候,還不如沒有這個「愛」存在,以此二者都能自由、快活。

畢竟,愛一個人的初衷,心懷仁愛的初衷,不就是讓對方快活嗎?

3、要做到莊子之「相忘於江湖」的愛,首先需要做到孔子的「仁愛」

通過上面的議論,我們知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仁愛」更多講求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心,孔子提出這一點,更多是從物質享受層面來告誡人,不能因為維護自己的利,而忽略別人的「痛」。「仁愛」之人要對他人的「痛」感同身受,以此將心比心,行「忠恕」之道。

而莊子之相濡以沫的深刻含義,從社會中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這個層面來說,莊子是看到,「愛」也需要「技巧」。一味盲目付出愛,因為自己覺得「好」,繼而忽略對方的立場等等,沒有考慮到自己以為「好」的,是不是別人需要的,會不會給別人造成困擾,而是一股腦把自己認為的「好」塞給對方,以至於最後甚至用「愛的名義」束縛了對方,這在莊子看來,無疑有些可悲與可惜。所以,莊子才寫出了「相濡與沫」而相互束縛之兩條魚兒這一精彩寓言。

莊子在「愛」上,抓住了初衷,那就是始終問自己,如何做才能讓對方「快樂」,而不是將自己以為最快樂的事情理所當然以「為你好」名義強加在別人身上,這種「自以為是」,無疑忽略了個體的獨立性,莊子很客觀。

也就是說,莊子看到,相愛的魚兒相濡以沫於岸上,雖情意綿綿但奄奄一息,這屬於走入了愛的誤區,真正的「關愛」與「呵護」,是明白魚兒最大的歡樂是暢遊於江河湖海,如果彼此的牽掛會讓對方難受,那麼還不如兩兩相忘而暢遊江湖,這才是對二者愛意的最大「成全」。

所以,我們可以大致做一個總結,孔子之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更多針對的是利己排他的物慾享受,告誡人們要有將心比心的「愛人」素養;而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則在孔子之「愛人」的素養上,有更高的「客觀性」,他看到了不是所有「將心比心」的愛,都會讓對方「幸福」,自以為是的「愛」有時候是致命的,即對一個人好,不是盲目將自己以為好的東西一股腦給對方,而是在對方的視角下去理解去思考,怎麼做才能讓對方自由、幸福。

因此,從此種角度上說,儒家孔子的「仁愛」其實是實現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一觀點的基礎,畢竟連「仁愛」都沒有,何來「相忘於江湖」的客觀與大度?所以,孔子之「仁愛」與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不矛盾,不僅不矛盾,還屬遞進關係。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發表於百家號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說的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語出《莊子·大宗師》和《莊子·天運》。這句話被後世誤解的很多,多是因為沒有通讀全文,望文生義了。就像很多情侶分手之際都喜歡寫一句「相忘於江湖」,其實和莊子的原意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以《大宗師》一文來解釋這句話。
  • 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老子反對仁義的三個理由!
    中國文化是非常的多元化,在歷史上主流的思想儒家道家佛教這三個是最為核心的。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的時候,其實儒學和道家就是佔據一個主流位置的。儒家主要是以孔子孟子為典型,核心的一個字就是仁。但是有個學派對儒家的學說並不是很贊同,那麼這個就是道家。道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道家就是儒家的一個對立面道家是反對仁義的,道家是一種自然哲學。那麼老子莊子為什麼要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呢?是不是針對孔子和孟子,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那麼這是什麼原因所決定的呢?
  • 莊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莊子在書裡,對宋人的譏諷十分辛辣,顯然莊子不會是宋人。那時候如果要講一個傻子的故事,通常開篇都是說,從前有個宋人。以此三點來反觀楚國,更能說明莊子是楚國人,而不是宋人。首先,楚國是當時的文化和學術中心。不僅產生了莊子這樣的聖人,還產生了老子和屈原這樣的大聖人。其次,楚國的漆器藝術和產業是當時最發達和繁榮的,所以才有很多的漆園。
  •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但他為何又不反對「巧言令色」?
    ,意思是人如果缺失了仁愛,還談什麼禮樂呢?仁的思想貫穿於孔子的《論語》,孔子對仁愛之人的推崇和稱讚是發自肺腑的,所以孔子才對「巧言令色」導致不仁有很大的擔憂。「巧言令色,鮮矣仁」是從外在語言和容色上來談 「仁」的問題,強調「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華麗展示,而應該是服從於內在心靈的。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而孔子所說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思想都體現出從自我內心出發的愛人觀。所以說,孔子的仁愛思想是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是維護統治階層利益的愛人主張。仁是隱含於人的內心的道德情感,通過愛人行的為實現情感的表達和外顯,以此來表明自己懷有仁愛之心。於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行為去愛人,就成為了實行仁愛的具體行為規範。
  • 不到二百字的寓言貢獻了五個成語,莊子真牛
    諸子百家,若論誰的學問最大,恐怕難有定論,但若論誰最逍遙,當屬莊子。莊子的文字汪洋恣肆,變化無端,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可淺嘗,可深研,令人愛不釋手。《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其中內篇更是精華中的精華,不過今天說的這則寓言卻出自於外篇,故事不到二百字,讀起來卻令人回味無窮。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 《莊子》中的四句話,描繪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太深刻
    人生的層次和境界,往往就在於心靈的感悟,經歷過什麼樣的事,也就有了不同的體會,生在春秋之世的先賢莊子,對人生,也有一番體會,在其《莊子》一書中的句子,就描繪出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很深刻。第一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莊子為何強烈批判和嘲諷文明,劉慈欣《鯨歌》表達了怎樣的哲思
    一個叫做狙公的宋國老人養了一群猴子,他早上給這一群猴子每個猴發三個慄子,下午每一個猴子發四個慄子,結果猴子們就很生氣,很不滿的向養猴人抗議,於是養猴人就早上發四個,下午發三個,更改了順序之後,猴子一聽早上多了一個,於是高興地歡呼,但是絲毫沒有發現下午的少了一個。這是什麼意思?
  • 歷史上韋編三絕的由來,孔子勤奮好學,把書都讀爛了
    歷史上韋編三絕的由來,孔子勤奮好學,把書都讀爛了孔子,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以德治國,反對嚴政苛律和過分的刑罰。孔子韋編三絕公元前500年,齊國的齊景公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幹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任這件事。孔子找到齊景公,跟他談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可以受到重用。果然聽了孔子的話,齊景公覺得這個小夥子見識非凡,是個人才,於是想把孔子留下來。
  • 《莊子》相忘於江湖——老子與孔子論仁義(三)
    《莊子天運第十四》: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異位矣;蚊虻囋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徳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辨。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你知道「相濡以沫」下半句是什麼嗎?真實含義與字面意思反差太大
    你知道」相濡以沫「下半句是什麼嗎?真實含義與字面意思反差太大文/小辣椒中國古代有著許多的思想家,有儒家學派的孔子,有法家學派的韓非子,還有墨家學派的墨子,這些人在古代的思想界那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這其實組合起來就是一個成語,意思就是泉水幹了,魚吐沫互相潤溼,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裡去更自由,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有時不妨放棄執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這是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中的:「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在這裡以魚例比,精闢表達了「道」通其變的觀點。
  • 孟子與莊子,本是同時代的兩位聖賢,可為何不相往來?
    既有「聖人」孔子周遊列國之後,返鄉教書育人開設杏壇,傳道「儒家學說」;又有「太上老君」之稱的老子留下5000字箴言的《道德經》被後人發揚成「道家學說」;更有「兼愛非攻」的墨家學說、「嚴刑峻法」的法家學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兵家學說等等流派。後來在戰國時期,七國連年徵戰不斷,各國紛紛希望稱霸,逐鹿中原。
  • 準確把握孔子\"忠恕之道\"的深刻內涵
    【出處】《論語·裡仁》  【譯文】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起來。」曾參答道:「是的#34;。孔子走出去以後,其他學生問道:「這是什麼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為何特別排斥孔子的仁義思想?
    道家學派的創始者是老子,他的道家思想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老子和孔子像是孔子和孟子一生的敵人,主要以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當作自己的任務。其實,這並不是道家學派對儒家的孔孟兩位儒家大師有何觀點,事實上,聽說老子曾經引導了孔子。老子和孔子思想異同,一般是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故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就非常反對仁的思想。
  • 真、善、仁的孔子——林語堂的孔子觀
    林語堂對孔子品格最讚賞之處"就在他的和藹溫遜",在他看來,《論語》中的孔子不應是一副古板、嚴肅面孔的,孔子應是"可以看作一個風趣的教師與弟子之間的談話,其中偶爾點綴著幾處雋永的警語。以這樣的態度去讀《論語》,孔子在最漫不經心時說出的一言半語,那才是妙不可言呢"。林先生的這種《論語》觀是難能可貴的,《論語》中的孔子在諸弟子面前是亦師亦友的,他既對弟子嚴格要求,又可以和諸位弟子暢談人生。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下句是什麼?很多國學大師都不願提
    不知大家平時在使用各種名言名句時,有沒有發現很多句子我們只知道一兩句,卻不知它們的上下句。當然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平時圖省事,沒耐心看全文,所以忽視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個名句的上下句可能不符合我們現在的三觀,導致很多人不願意提起它。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另一派則認為「內篇」是出自於莊子本人,而「外、雜篇」則不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還是張岱年先生博士的劉笑敢教授在他的博士論文《莊子哲學及其演變》的開頭部分通過詳盡的考證,發現了一個語言發展當中的重要線索,即單字詞的出現,一定是早於雙字的組合詞。
  • 讀《莊子》的3個好處,逍遙自在,過有意義的人生!
    為什麼要學《莊子》?因為有3個好處:1、讀懂《莊子》,會幫助你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一定要讀《莊子》。在中國古今中外那麼多的書裡面,能把人生故事講得特別精彩、特別深刻的,其實為數不多,而《莊子》則是這為數不多的書籍之一。《莊子》這本書,基本上都是通過一些看似很小的寓言故事,來體現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通過這些很小的一個寓言故事,你會發現,原來很多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深不可測的大道,都會在莊子那裡變得特別的通俗易懂。
  • 孔子以克己復禮的仁愛之心,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和尊敬
    孔子在觀眾們的心目中一直像個大家長照顧著他的學生們,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引導著學生們用仁愛之心修行自身的德行並影響社會的禮樂風氣。孔子不僅對自己的學生嚴格要求,對自己的孩子同樣是嚴加管教並沒有半點私心,更為難得是孔子克己復禮的自我要求。
  • 有工作的人,不妨讀一下莊子的語錄,僅13個字,卻讓人很受益!
    在沒有讀莊子的語錄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樣的道理,工作,不能太拼,不然也會無益,反而有害。有句話說得好,物極必反,一個人工作如果太拼了,太想賺錢了,就會走極端,就會熬夜通宵工作,這樣對身體就會造成很大傷害,這樣的人,即便成功了,也很容易快速走向失敗。為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