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仁愛」思想,更多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心,而莊子的「相濡以沫」並非是在反對儒家之仁愛,而是在反對「以愛為名義」的「束縛」。
其實這樣比起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仁愛思想,相對來說,對於人與人交往的「愛」比較直接,屬直接反對人在物慾上「利己排他」的私慾。要理解孔子的「仁愛」,通俗來說,如果一件事情自己不願意幹,覺得比較辛苦,就不要因為辛苦把活兒讓別人幹,這種情況,體現在為人處世上,就是一種心懷「仁愛」之將心比心的高尚素養。
而莊子的「相濡以沫」後面還有7個字,即「不如相忘於江湖」,讀懂這7個字,再結合孔子仁愛思想,我們不難看出,莊子不僅考慮到了孔子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同時,他也考慮到,每個人身份背景經歷等等不一樣,同一件事、同一種舉動,對於兩個立場不同的人來說,可能更傾向於「於你是蜜糖,於我是砒霜」的結果。
所以,莊子的「相濡以沫」並非和孔子之「仁愛」屬於相反的對立面,不僅不是對立面,而且屬於遞進關係。要做到莊子的「相濡以沫」,首先必須具備孔子之「將心比心」的仁愛素養,當人心懷「仁愛」以後,還需要「靈活」,理解每個人的立場不一樣,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繼而以「愛」的名義,對他人造成了束縛。因此,從這種角度來說,莊子的「相濡以沫」其實是在孔子之「仁愛」思想上,更多了一層「角度轉換」的體貼與客觀。
1、儒家孔子的「仁愛」與將心比心
縱觀孔子思想,孔子本人對宇宙人生以及社會現象等等的相關思考,大抵是圍繞著「仁」這個字展開的,研究中哲的朋友應該也是知道,孔子的哲學思想被稱為「仁學」。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裡面,「仁」在社會交往中,不僅是倫理法則,它同時代表一種高尚人格。那麼什麼是「仁」呢?我們可以在《論語》中找到一些相關議論。
比如《論語》記錄著樊遲與孔子的這樣一段對話: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也就是說,孔子心中的「仁」,更多表現為「愛人」。
那麼如何「行仁」呢?孔子是這麼說的: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行仁之方也。」
也就是說,在孔子心裡,心中懷「仁」者,會以自己為譬喻去理解他人,以將心比心的姿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我們從人類社會中人與人相處的視角,去考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仁愛思想,我們可以認為,儒家孔子「仁愛」思想更多是在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心。
2、如何避免「致命的愛」?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行文風格,其實多少也受到了老子的影響。也就是說,老莊的文字,許多時候確實透露著些「正言若反」的意味。
所以,我們理解莊子的思想,切忌從字面意義簡單理解。就以「仁」為例子,理解老莊的所議論的「仁愛」,絕對不能狹隘理解為老莊是反對儒家的「仁」,比如老子提到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不是說要世人不講求「仁愛」,而是老子在表明「天無偏私,泛愛萬物」,即天因為無私,所以不會對誰「偏愛」,繼而沒有「愛」與「不愛」的區別,因此天地在老子眼中,才是「不仁」的。
帶著這種不以字面意義理解老莊思想的客觀,我們再來理解一下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思想。
首先,我們來看看《莊子》一書中關於「相濡以沫」議論的原文: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這段議論十分經典,若是讀懂,會有撥開雲霧見天明的豁然開朗,值得大家好好體味,這亦是老莊的魅力所在。
莊子這句話是這麼個意思,他說,泉水乾涸了,兩條魚在陸地上用各自的口水來溼潤對方的身體(以此苟活),與其這樣,還不如兩兩相忘,在江湖中暢遊。
從「愛」的角度來理解莊子的「相濡以沫」,其實莊子的思想,確實比我們現實生活中常見且直接的「愛」高一個層次。
現實生活中,我們對「愛」的理解相對直觀,更多是類似以個人感受為出發點,因為自己會難受,所以杜絕別人去做這件事,免得別人也難受,這種愛很直接。但是這種「愛」有時候也很「致命」,而莊子就看到了這種「致命」。
為何「愛」也會有致命一說?當人因為「愛」而讓彼此被束縛在「不適合而又相互消耗」的位置時,這時,雙方都因為對方的「愛意」而痛苦,這種時候,愛屬於「致命」的。
就像莊子寓言裡面的這兩條魚,這兩條魚無疑是「相愛」的,為了保持對方的「生命」,他們在乾涸的土地上互相守著對方,雖然奄奄一息,但也互相用體內不多的水分(唾沫)「浸潤」對方,延續對方生命。這無疑有「舍己」的感情傾向,而兩條魚之所以會在這乾涸的岸上「相濡以沫」,亦無疑是因為「愛」對方,不願離開對方。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對於岸上這兩條「相濡以沫」的魚兒來說,因為對對方的牽掛,因為心中的「仁愛」,所以無法拋下對方不管,反而還以近乎捨己為人的姿態貢獻自己的水分,以此浸潤對方。
但是,莊子更高明,他從這種感人至深的「相濡與沫」之愛中抽身,直接反思造成「相濡與沫」的原因。於是他指出,如果愛意束縛對方,明明兩個人都是全心為了對方,但卻弄得對方都很難受,都被束縛,那麼還不如一開始就沒有這束縛之愛,兩條魚兒都快活在江河中暢遊。暢遊在江湖的魚兒,雖然兩不相識,但卻沒有「相濡與沫」的悲哀與艱難。
也就是說,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並非反對仁愛,而是在警告我們,「愛」也可能「致命」,當愛成為束縛的時候,還不如沒有這個「愛」存在,以此二者都能自由、快活。
畢竟,愛一個人的初衷,心懷仁愛的初衷,不就是讓對方快活嗎?
3、要做到莊子之「相忘於江湖」的愛,首先需要做到孔子的「仁愛」
通過上面的議論,我們知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仁愛」更多講求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將心比心,孔子提出這一點,更多是從物質享受層面來告誡人,不能因為維護自己的利,而忽略別人的「痛」。「仁愛」之人要對他人的「痛」感同身受,以此將心比心,行「忠恕」之道。
而莊子之相濡以沫的深刻含義,從社會中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這個層面來說,莊子是看到,「愛」也需要「技巧」。一味盲目付出愛,因為自己覺得「好」,繼而忽略對方的立場等等,沒有考慮到自己以為「好」的,是不是別人需要的,會不會給別人造成困擾,而是一股腦把自己認為的「好」塞給對方,以至於最後甚至用「愛的名義」束縛了對方,這在莊子看來,無疑有些可悲與可惜。所以,莊子才寫出了「相濡與沫」而相互束縛之兩條魚兒這一精彩寓言。
莊子在「愛」上,抓住了初衷,那就是始終問自己,如何做才能讓對方「快樂」,而不是將自己以為最快樂的事情理所當然以「為你好」名義強加在別人身上,這種「自以為是」,無疑忽略了個體的獨立性,莊子很客觀。
也就是說,莊子看到,相愛的魚兒相濡以沫於岸上,雖情意綿綿但奄奄一息,這屬於走入了愛的誤區,真正的「關愛」與「呵護」,是明白魚兒最大的歡樂是暢遊於江河湖海,如果彼此的牽掛會讓對方難受,那麼還不如兩兩相忘而暢遊江湖,這才是對二者愛意的最大「成全」。
所以,我們可以大致做一個總結,孔子之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更多針對的是利己排他的物慾享受,告誡人們要有將心比心的「愛人」素養;而莊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則在孔子之「愛人」的素養上,有更高的「客觀性」,他看到了不是所有「將心比心」的愛,都會讓對方「幸福」,自以為是的「愛」有時候是致命的,即對一個人好,不是盲目將自己以為好的東西一股腦給對方,而是在對方的視角下去理解去思考,怎麼做才能讓對方自由、幸福。
因此,從此種角度上說,儒家孔子的「仁愛」其實是實現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一觀點的基礎,畢竟連「仁愛」都沒有,何來「相忘於江湖」的客觀與大度?所以,孔子之「仁愛」與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不矛盾,不僅不矛盾,還屬遞進關係。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發表於百家號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