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莊子,本是同時代的兩位聖賢,可為何不相往來?

2020-12-22 文史明月

在我國先秦時期,「百家爭鳴」,「九流十家」各種學術流派讓人們眼花繚亂,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既有「聖人」孔子周遊列國之後,返鄉教書育人開設杏壇,傳道「儒家學說」;又有「太上老君」之稱的老子留下5000字箴言的《道德經》被後人發揚成「道家學說」;更有「兼愛非攻」的墨家學說、「嚴刑峻法」的法家學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兵家學說等等流派。

後來在戰國時期,七國連年徵戰不斷,各國紛紛希望稱霸,逐鹿中原。在民間的年輕人當中,主要形成了兩大派系:一種以儒家「入世哲學」為代表,信奉孔孟之道,希望以儒家學說幫助統治者治理國家。另一種則以道家「出世哲學」為代表,信奉老莊之道,主張「無為而治」。

諸子百家

兩家學說延續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仍廣泛流傳於民間。不過在戰國時期,兩大流派裡的兩位聖賢本來處於同一時期,卻並未向春秋時期的「孔子問禮」一樣有過交集。這兩大賢者一位是「孟子」,一位是「莊子」,讓人充滿疑惑。當時為什麼兩個人名聲那麼大,卻從來不曾有過來往呢?

眾所周知,孟子是山東鄒城人,莊子隱居在南華山。孟子也曾到莊子隱居的楚國遊說楚王,兩地相距不過幾十公裡,名聲那麼大的兩個人到死不相往來。這放在現在簡直不可思議,雖然主張不同,理念不同,但私下做朋友按理說應該並沒有什麼不可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且莊子當中還借孔子之名來宣揚道家學說比儒家學說高明。這對於徒子徒孫的孟子來說,即便不認同,也應該有所反對才是,可為何史書上並沒有兩人之間來往的詳細記載呢?難道說被史書遺漏了?

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兩人志向不同

孟子的主張很明顯,在「聖人」孔子的「仁愛」觀念上,進一步延伸出「仁政」的概念。希望各國統治者能夠接受並推廣,只有這樣才能夠一統天下。但遊歷諸國之後,跟孔子的遭遇一樣,幾乎都是吃了「閉門羹」。後著書立說,跟弟子萬章、公孫丑一起退隱。一生踐行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理念。

圖片來源於網絡

莊子則不同,莊子崇尚自由,不喜歡被約束。即便做過漆園吏,也不過是為了謀生而已。一生放蕩不羈,多次拒絕統治者的邀請,不願意入世為官。《莊子》有一則故事當中這樣說道:

有一天,莊子在河邊釣魚,楚王派人前去請莊子入仕。莊子一聽,對來使指了指河裡的烏龜問使者「祭祀用的烏龜跟河裡的烏龜,你覺得哪個更快活?」,使者不假思索,立馬回答道當然是河裡的烏龜更快活了。莊子哈哈大笑,你回去告訴楚王就說我就是那隻河裡的烏龜。

曳尾於塗

由此可以看出,在志向上,莊子把功名利祿統統扔到一邊,根本沒有「入世」的想法。反倒對「出世」的理念情有獨鍾,還衍生出各種理論來證明自己「出世」的觀點更正確。

二、兩人互相看不上,相互排斥或者兩人互相尊重,達成默契

互相看不上的原因,則主要是當時孟子面對的學術大敵,是楊朱跟墨子的言論,「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同是「入世」的觀念,自然競爭壓力遠比道家的「出世」理念更具有威脅性。所以在孟子眼裡,莊子的言論根本看不上。但在莊子眼裡就更加明顯,所有那些提倡「入世」的言論都是「渣渣」,他提倡的「出世」理念才是曠世之作!

不過說他們相互尊重,能夠達成默契也有一定道理。由於春秋時期,孔子就曾向老子請教過「禮」,所以老子按理說也是孔子的老師。作為尊師重教的儒家後世門生,不可能就一下子就討厭道家學說的互相不往來的地步。所以很有可能兩個人是惺惺相惜,都尊重各自的所秉持的觀念和理論,不來往不代表不認識。

君子之交

三、兩人相距太遠,信息交流不暢,沒必要打「口水仗」

從兩個人居住的地方來看,確實太遠了點,孟子雖然周遊列國到過莊子隱居的國家。但隱士的行蹤飄忽不定,劉備當時還「三顧茅廬」才找到諸葛亮的。更何況當時也是交通不便,行動不便,為了兩個人見上一面特意提前商量一下時間、地點,似乎也不大可能。這也許是兩個人從來沒有往來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不管怎麼說,兩個人在正史當中的確沒有明確的交集記載。但可以從兩位聖賢的作品當中,發現一些「端倪」,雖然以上幾種說法都只是猜測而已。不可否認的是,兩位聖賢都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將「出世」、「入世」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傳達給世人,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出世

兩個人有交集也好,沒有交集也罷,最重要的是「精神之光」熠熠生輝,時刻照亮著後人,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值得萬世流芳!

相關焦點

  • 為何說莊子是諸子百家思想家中,特立獨行的一個,他是外星人嗎?
    相較於文質彬彬努力的孔子;深刻沉靜的老子;一生大丈夫浩然之氣的孟子;一生為了兼愛的事業東奔西走的墨子,莊子是複雜的個體。在莊子的身上,有道家老子對人生的深刻體察,有儒家孔子對人生的關懷,但莊子的哲學,與他們的落腳點完全不同。
  • 戰國三大毒舌思想家:莊子、孟子和墨子,誰最毒舌?
    但莊子又喜歡辯論,經常把名家的辯論大師惠施辯的是無計可施。這就是莊子的語言藝術。這樣的天才的語言藝術,又讓莊子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毒舌。在同時代的思想家中,孟子和墨子可謂是毒舌中的佼佼者了,但莊子比孟子和墨子相比功力更勝一籌。
  • 戰國時期莊子和孟子荀子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是他們為何不曾見面
    那時候的古代中國,儒家分化成荀子和孟子兩個學派,而道家也有莊子繼承。但是在歷史上,莊子和孟子荀子竟然沒有見過面,甚至沒有傳出過一段辯論,這就讓人心中十分好奇了。從莊子的學說來說看,他對於儒墨兩個學派都抱有很大的意見,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墨就是代表著這兩個方面,雖然為當世顯學,但依舊讓莊子直搖頭。作為儒家學派的最大的擁護者,孟子不可能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看不上儒家學派的人,而從孟子所著的數來看,孟子又是極其喜歡辯論的。
  • 都說魯國出聖賢,作為商朝的遺民國,宋國完全不輸魯國
    舉例來說,作為周公封國的魯國就出現了孔子這樣的聖賢,其實,作為商朝遺民之國的宋國論起聖賢來,和魯國可以說不相上下。武王伐紂消滅了商朝,卻並沒有對商朝貴族趕盡殺絕,而是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分封到了殷地。武王去世後,武庚在殷地謀反,周公雖將其誅殺,但並沒有就此令商朝血脈消亡,而是另立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於商丘,這就是宋國的由來。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為何特別排斥孔子的仁義思想?
    道家學派的創始者是老子,他的道家思想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老子和孔子像是孔子和孟子一生的敵人,主要以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當作自己的任務。其實,這並不是道家學派對儒家的孔孟兩位儒家大師有何觀點,事實上,聽說老子曾經引導了孔子。老子和孔子思想異同,一般是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故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就非常反對仁的思想。
  • 讀聖賢書目的何在?作者:道不遠人11
    此時此刻,我與你們分享一本事關正能量的書籍,名字叫作於丹《莊子》心得。提起於丹老師,我想大家都知道,她是北師大這所高校的老師,不難判斷,淵博豐富的文化功底,以及對社會是是非非的獨到分析,學者於丹在偶然一次,百家講壇的欄目中,一鳴驚人,才華橫溢。儒家的聖賢之言,於老師用專業語言,把握的十分準確。
  • 莊子能為自由觀念做什麼貢獻?
    提到「自由」二字,更多人想到的是道家,是莊子。他當然沒說過這個詞,但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氣質卻相當形象地詮釋了多數國人對「自由」的理解。 這和晚年的傅斯年對孟子的推重一樣,都是從儒家思想中尋找線索。不過,在中國,提到「自由」二字,恐怕更多人想到的是道家,尤其是莊子。莊子當然沒有說過這個詞,但他體現出的那種棄絕俗世、「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氣質,卻相當形象地詮釋了大多數中國人對「自由」的理解。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這個答案。
  • 莊子是外星人嗎?為何他的思想遠超同時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家?
    他們看到的是人心的淪喪,是文明的異化,是羅網,是人類無處可逃的命運。他們不關心政治,只關心人類,只關心如何完善自我,尋找心靈的自由。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屬於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思想家。他以為道乃天地之源,道是推動宇宙萬物運行發動的絕對力量,也是人類社會的總依據。道的表現形式是道法自然,而人也要道法自然,這樣就要做到清靜無為。
  • 世人皆知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但你聽說過「張子」嗎?
    這裡提到的「張子」,就是堪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那些聞名天下的經學大師媲美的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張載。張載,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鳳翔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張載一生博覽群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著名的儒學「關學」學派,其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
  • 「對不住,兄弟」,孟子大罵墨子的時候,其實心在滴血
    楊朱是道家的,墨子是墨家的,孟子用了最嚴厲的「禽獸」來罵這兩位,想像一下,那是多麼的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墨子提倡「兼愛」「非攻」,是當世令人尊敬的大家,再不濟也算是天下名士,是一位道德高尚、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為何孟子一反常態,大加痛罵呢?
  • 莊子的處世藝術: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與莊子追求的「無待」「無己」的逍遙境界,構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事實上,莊子也認識到人類的悲劇性存在。他曾經悲觀地說,「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我們每個人都是活靶子,生活在神射手后羿的射程之內,被射中是必然的命運,不被射中是偶然,也是命運。生活就是一張塵網,我們註定無處可逃,生命就是無可奈何的存在。
  • 思想60秒|這麼理解沉魚落雁、庖丁解牛和與人為善,莊子和孟子會...
    實際上,莊子藉助魚等動物對美人的態度和行動,說明美沒有標準,對人來說,毛嬙、麗姬是美女,但對動物來說,那根本不是什麼美,反而還有些害怕,所以魚趕緊往水底遊,鳥立刻向高裡飛,麋鹿馬上快速逃竄,都是躲得遠遠的。甚至也可以這樣理解,在人類眼裡的是美的,在動物眼裡說不定是醜的。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如果將《莊子》與能夠確定年代的經典加以比較,就會更加明顯地看到這一點,比如在與《莊子》同時代的《孟子》和更早的《論語》當中,都沒有「道德、精神、性命」連用的情況,而偏晚的《荀子》和《韓非子》就開始頻繁地出現連用。與此同時,劉笑敢教授還做了一個統計發現,《莊子》「內七篇」裡概念的交互使用頻率極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內七篇」的整體性。
  • 古代聖賢做人的十大最高境界
    一、古代聖賢做人的十大最高境界: 1、老子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順其自然。 2、孟子的最高境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3、莊子的最高境界:物我兩忘。
  • 品讀聖賢書《莊子》——齊物論—第二節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形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 莊子《天下》讀書筆記
    莊子在此,顯然是認同儒家治世思想的,尤其是儒家六經治世,在天下未亂之前「百家時或稱而道之」,六經之治,有助於社會秩序的建立。王荊公曰:先六經而後各家,莊子豈鄙儒術哉!方以智在《藥地炮莊》中說: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如不稱孔子,又誰能當此稱乎?道術之所以裂,只因「聖賢不明」百家各執己見,「一察焉以自好」,各為所欲,各自為方。
  • 莊子淺注2斥小向大
    恐人不信,乃借《齊諧》之書以為明證。)《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此二說鯤鵬變化。三千裡極言其遠,九萬裡極言其高,六月息極言其大。)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此一段文字,千百年來被郭象所誤,世人不知,相襲以傳。今試解之。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天下的草:立春讀《詩經·黍離》及其與《易》《春秋》《孟子》《莊子》的關聯
    《孟子》是一本立春的書。《詩》《書》《易》《春秋》莫不是立春的書。這個春天都跟心中的那棵草有關。所以,今天分享去年底在無錫古典書院詩經會講中發展出來的一些關於《詩經·王風·黍離》的想法(目前寫了三個部分,今天發出第一個部分),供網友批評參考,尤其供孟子網課的同學們參考。同學們在網課群中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問題,希望這篇《黍離》解讀會有幫助。
  • 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
    多得數不清楚,只要用字來表達的,都可以謂之曰書。那麼所謂明理之書指的是什麼書呢?是指聖賢的書,因為只有讀了聖賢的書,才能夠使理明。讀有關技術的、其他學科的書,對我們也有益處。但是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讀聖賢書,是學為人」我們讀書是讀聖賢書,是學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