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先秦時期,「百家爭鳴」,「九流十家」各種學術流派讓人們眼花繚亂,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既有「聖人」孔子周遊列國之後,返鄉教書育人開設杏壇,傳道「儒家學說」;又有「太上老君」之稱的老子留下5000字箴言的《道德經》被後人發揚成「道家學說」;更有「兼愛非攻」的墨家學說、「嚴刑峻法」的法家學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兵家學說等等流派。
後來在戰國時期,七國連年徵戰不斷,各國紛紛希望稱霸,逐鹿中原。在民間的年輕人當中,主要形成了兩大派系:一種以儒家「入世哲學」為代表,信奉孔孟之道,希望以儒家學說幫助統治者治理國家。另一種則以道家「出世哲學」為代表,信奉老莊之道,主張「無為而治」。
兩家學說延續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仍廣泛流傳於民間。不過在戰國時期,兩大流派裡的兩位聖賢本來處於同一時期,卻並未向春秋時期的「孔子問禮」一樣有過交集。這兩大賢者一位是「孟子」,一位是「莊子」,讓人充滿疑惑。當時為什麼兩個人名聲那麼大,卻從來不曾有過來往呢?
眾所周知,孟子是山東鄒城人,莊子隱居在南華山。孟子也曾到莊子隱居的楚國遊說楚王,兩地相距不過幾十公裡,名聲那麼大的兩個人到死不相往來。這放在現在簡直不可思議,雖然主張不同,理念不同,但私下做朋友按理說應該並沒有什麼不可的。
而且莊子當中還借孔子之名來宣揚道家學說比儒家學說高明。這對於徒子徒孫的孟子來說,即便不認同,也應該有所反對才是,可為何史書上並沒有兩人之間來往的詳細記載呢?難道說被史書遺漏了?
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兩人志向不同
孟子的主張很明顯,在「聖人」孔子的「仁愛」觀念上,進一步延伸出「仁政」的概念。希望各國統治者能夠接受並推廣,只有這樣才能夠一統天下。但遊歷諸國之後,跟孔子的遭遇一樣,幾乎都是吃了「閉門羹」。後著書立說,跟弟子萬章、公孫丑一起退隱。一生踐行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理念。
莊子則不同,莊子崇尚自由,不喜歡被約束。即便做過漆園吏,也不過是為了謀生而已。一生放蕩不羈,多次拒絕統治者的邀請,不願意入世為官。《莊子》有一則故事當中這樣說道:
有一天,莊子在河邊釣魚,楚王派人前去請莊子入仕。莊子一聽,對來使指了指河裡的烏龜問使者「祭祀用的烏龜跟河裡的烏龜,你覺得哪個更快活?」,使者不假思索,立馬回答道當然是河裡的烏龜更快活了。莊子哈哈大笑,你回去告訴楚王就說我就是那隻河裡的烏龜。
由此可以看出,在志向上,莊子把功名利祿統統扔到一邊,根本沒有「入世」的想法。反倒對「出世」的理念情有獨鍾,還衍生出各種理論來證明自己「出世」的觀點更正確。
二、兩人互相看不上,相互排斥或者兩人互相尊重,達成默契
互相看不上的原因,則主要是當時孟子面對的學術大敵,是楊朱跟墨子的言論,「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同是「入世」的觀念,自然競爭壓力遠比道家的「出世」理念更具有威脅性。所以在孟子眼裡,莊子的言論根本看不上。但在莊子眼裡就更加明顯,所有那些提倡「入世」的言論都是「渣渣」,他提倡的「出世」理念才是曠世之作!
不過說他們相互尊重,能夠達成默契也有一定道理。由於春秋時期,孔子就曾向老子請教過「禮」,所以老子按理說也是孔子的老師。作為尊師重教的儒家後世門生,不可能就一下子就討厭道家學說的互相不往來的地步。所以很有可能兩個人是惺惺相惜,都尊重各自的所秉持的觀念和理論,不來往不代表不認識。
三、兩人相距太遠,信息交流不暢,沒必要打「口水仗」
從兩個人居住的地方來看,確實太遠了點,孟子雖然周遊列國到過莊子隱居的國家。但隱士的行蹤飄忽不定,劉備當時還「三顧茅廬」才找到諸葛亮的。更何況當時也是交通不便,行動不便,為了兩個人見上一面特意提前商量一下時間、地點,似乎也不大可能。這也許是兩個人從來沒有往來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不管怎麼說,兩個人在正史當中的確沒有明確的交集記載。但可以從兩位聖賢的作品當中,發現一些「端倪」,雖然以上幾種說法都只是猜測而已。不可否認的是,兩位聖賢都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將「出世」、「入世」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傳達給世人,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兩個人有交集也好,沒有交集也罷,最重要的是「精神之光」熠熠生輝,時刻照亮著後人,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值得萬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