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子路的故事(上)

2021-02-19 青島梧桐文化

1、2•17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知,是知也。

2、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3、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4、 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5、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6、6.7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7、6.27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8、7.10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9、7.18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0、7.34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禱久矣。」

11、 9.12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12、9.27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13、9.28『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4、 10.16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識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15、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16、11.12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17、11. 13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8、11.15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19、11.18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20、11.21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1、11.23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22、11.24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23、11.2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 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24、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25、13.1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26、13.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該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27、13.28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28、14.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9、14.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30、14.22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31、14.36公伯寮訴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32、14.38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33、14.42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34、15·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35、15·4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36、16.1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陣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37、17.4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38、17.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39、17.7佛肸(xī)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páo)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40、17.22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41、18.6長沮(jū)、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闢人之士也,豈若從闢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42、18.7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相關焦點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雖然子路常常挨孔子的罵,然而因為子路是個直爽的人,孔子對他也就最容易說出真心話,同時子路也有不少長處,像:正直,勇敢,聽了就做,說得出就做得出,沒有任何猶豫,而且如果別人指出他的毛病就高興等
  •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子路的故事(下)
    8、7.10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9、7.18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0、7.34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 孔子的故事 | 子路之死(第24期)
    子路是死在衛國的,原來衛出公立了十二年以後,他父親蒯聵又來奪取王位。這時子路在衛國的一個貴族孔悝那裡做官。孔悝是蒯聵的外甥。孔悝並不贊成蒯聵。可是孔悝的母親,即蒯聵的姐姐,卻歡迎蒯聵,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親死後,愛上一個僕人叫渾良夫的,蒯聵支持她這一段愛情,並允許她改嫁。結果,孔悝的母親和渾良夫當了蒯聵的內應。 蒯聵潛冋衛國,住在孔悝的萊園裡。
  • 你要知道的「孔子周遊列國」終點和「子路問津」故事發生地在哪裡
    這天傍晚,孔子師徒走到這裡,就是找不到渡口。沒有渡口怎麼過河呢?正當孔子和他的弟子為過河犯愁之際,他們看到不遠處田野裡有兩位老人正在低頭鋤地。這兩位老人正是當時隱居在這裡的高士長沮和桀溺。於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兩位隱士請教渡口的位置。
  • 電影《孔子》之關於治理理念、政治理想、殉葬、子路和燕居
    電影《孔子》截圖孔子的這個言論,《論語》裡也有記載,他認為,如果用政令和刑罰來治理,百姓會避免受罰,但是道德水平會下降,會變得不知羞恥,而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心。即孔子的政治治理主張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見《論語·為政》),而不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見《論語·為政》)。魯君接著問,是否可以效仿齊國,而孔子的回答是,「齊國的百姓不犯法,是因為害怕刑罰,如果他們講禮義、知廉恥、有品格,不是更好嗎?」可見,當時齊國的治理,是以下達政令、使用刑罰為主,這和孔子的政治治理主張不符,所以孔子反對在魯國仿效齊國的治理方法。
  • 子路打虎的故事
    ,畢竟現在連外國人都聽過孔子這個名字,都開始學習孔子的言行,孔子的學生是非常的多的,其中出名的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就有個叫子路的,對子路了解的的人應該知道子路他的武功是很厲害的,戰力很強,他可以說是孔子所以弟子裡面武功最強一個,而且子路跟其他的弟子不一樣,他之前是一個十足的粗漢子。
  • 孔子「四科十哲」具體指的是誰?孔子的知名弟子知多少
    孔子認為顏回能夠很長時間保持「仁」的品格,別的學生最多只能保持一個月」仁「的品格,而顏回唯獨能堅持三個月。並且顏回是孔門中好學的代表,他得孔子教誨最多,並且從不反駁孔子,看起來很愚笨。但當顏回退下後自己勤於思考,又能有所發現,並向孔子反饋,屬於大智若愚之人。孔子堅持」有教無類「,所以弟子們出身有高有低。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會被剁成肉醬?他的智慧呢?
    孔子最寵愛的弟子不是子路。子路是個性格孤標傲岸的人,這是不符合孔子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要求的。子路是個質勝文則野的人。子路出身於窮人家庭,從小就經常吃野菜充飢。後來,子路年買的父母想吃一頓米飯,子路就去親戚家裡借米。
  • 子路為什麼會被砍成肉醬,因他在戰鬥前,做了孔子教他的這個動作
    子路為什麼會被砍成肉醬,因他在戰鬥前,做了孔子教他的這個動作都說孔子的弟子無數,門下弟子3000,但是真正意義上受到孔子教導的只有72個,那麼在這些弟子中誰最受孔子重視?有人說是顏回,有人說是子貢……其實最受孔子喜歡的是子路,子路是眾多弟子中年紀最長的,並且追隨公子的時間最長,他只比孔子小了9歲,雖然不像個讀書人,可是孔子一直喜歡他。子路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是保護孔子,教育師弟,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他充當了孔子的保鏢,並且還是心甘情願的辭官跟隨。
  • 孔子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學生子路:我當年差點被他打死
    《列子·說符》給出了答案:「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可見,是孔子不願以大力士的身份聞名列國。畢竟他更在意的是「讀書人」的身份。孔子弟子孔子會武功而孔子在武學上的成就,並不僅僅是個頭高、力氣大,他還精通射箭和駕車。在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中,學生要求掌握「六藝」。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 孔子弟子稱「子」現象研究
    孔子的授業弟子和再傳弟子是法家兵家縱橫家的開山祖師,他們在孔子去世後開宗立派,互相爭鳴,這些在「稱子不稱子」問題上都有所反映,因此,孔子設帳弟子「稱子不稱子」絕非小事。《論語》中凡是特別尊稱孔子為「子」的記錄,都是記錄孔子出仕後的語錄和事情。孔子早期弟子學有所成後,大都很快當官去了,除了子路、閔子騫老了以後可能受師弟們影響,也曾設帳授徒以外,其他早期弟子還沒有發現設帳授徒的。晚期弟子設帳授徒的很多,甚至形成了風氣,這可能與孔子晚年學問才逐漸成熟老到有關。老師的學問還不到家,弟子做學問的就少;老師的學問老到,弟子做學問的才多。
  • 孔子給子路的治國之策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鸚鵡學舌】子路請教治國之策。孔子說:你先給老百姓做出榜樣,然後再使老百姓勤奮勞作。子路請求孔子能不能再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畫蛇添足】子路,性情剛烈,仗義好勇,在孔子的學生中,是非常特殊的一個。敢當面頂撞孔子並時常質問孔子甚至嘲諷孔子的,大概只有子路一人。孔子曾多次罵他,並在氣頭上咒子路"不得好死",結果子路真不得好死。
  • 他是唯一和孔子打過架的弟子,臨死前說出一句名言
    眾所周知,孔聖人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卻有這麼一名弟子曾多次欺負孔子,兩人還打了一架。子路作為孔門十哲之一,年輕時性格豪放,他喜歡戴雄雞式帽、佩公豬裝飾的寶劍四處耍酷,好勇鬥狠,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管子因為無禮,曾被孔子批評過。有人曾經問孔子:「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的宮門前設有照壁,管仲的家門前也設有照壁。國君大殿上有為盟國國君設置几案,管仲家中也有這樣的几案。如果說管仲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論語·八佾》)管子既不忠,又無禮。子路認為他不仁,孔子卻偏偏說他仁。師生二人,為何會有如此的分歧?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所以,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在衛國停留的時間很長,也遇到了很多對他不錯的人,從國君到朝臣都比較尊敬他,予以其庇護,這裡面自然也包括南子。孔子想要在一國治政,實踐自己的主張,這是當時都知道的事兒,於是有人就和他講:如果想要在衛國發展,最好去見一見南子。南子也表示願意見一見孔子。
  • 探訪子路問津處
    其中一名中年男子說:「我們就是這個村的人,經常見有人來這個地方參觀子路問津處碑,很高興大家來參觀。想當年,孔子和他的弟子一行恰巧路過我們這裡,並留下了這處遺存,這真是我們村的驕傲啊!」另一名老年人自豪地說:「孔子是我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我小時候就聽村裡的老人講,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最後被剁成了肉醬?
    子路之死,正好驗證了儒家所提倡的某些道理,並不適合用在以詭道和時機把握為主的戰爭之中。這應該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並不被眾諸侯所接受的主要原因。子路是孔子眾門徒中,最具有俠義精神的弟子。他性格粗獷,剛強勇毅,做事果斷,而且崇尚武力。子路在正式拜孔子為師之前,天天戴著雄雞樣式的帽子,佩戴著用公豬裝飾的寶劍,到處炫耀自己的武功了得。
  • 孔子最偏愛的弟子是誰?不是顏回和冉求,而是傳承孔子衣缽的他
    孔子有3000弟子,72得意門生,每當提到他如此龐大的徒弟數目時,我們都會想到傳承至今的「因材施教」,而在72得意門徒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出名的有窮而好學的顏回,孔子曾經為他的死去痛哭流涕,有性格直率的仲由(子路),有多才多藝的冉求,孔子曾經對他大加稱讚,但如果要從他的
  • 孔子學生那麼多,一定很辛苦吧?那當然,僅一個子路就讓他頭大
    做為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學生數量眾多,最普遍的說法是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教育行業的工作者們一定心有體會,這個數量級的學生,想想就頭皮發麻。那麼,孔聖人會不會因為是實力派,可以沒有現在班主任們的煩惱呢?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對大家感嘆,說:「如果我的思想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裡去。能和我一起去的只有子路。」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這是老師誇我呀!誰知孔子話鋒一轉,笑著對大家說:「為什麼這麼說呢?
  • 弟子做好事不求回報,卻被孔子痛罵一頓!原因讓人佩服!
    在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中,有這麼一個弟子,明明做了救人於水火之中的大善事,孔子知道後,卻狠狠地批評了他一頓,這個「委屈」的弟子,就是孔門十哲之一的子貢。這個故事,出自典故「子貢贖人」,給了後人無限的啟發,在當代社會環境下,仍然能夠給我們提供指引。